清代外國使者、親王覲見帝王,這個禮該怎麼行?是握手還是磕頭?

2020-12-14 路之意

清朝時,在接見外國使者的禮儀上是幾經變化的。

早在康熙、雍正、乾隆時期,外國使者來華入覲時,多依西禮而無須行跪拜之禮。雍正朝,羅馬教皇派遣使臣來京,雍正皇帝不僅準許行西禮,而且還親自與使者握手。乾隆末,英國使者馬格裡見乾隆皇帝也是用的西禮,年事已高的乾隆皇帝並親自設宴賜酒款待來華的使者。

然而到了鹹豐、同治的時候,外國使臣要求覲見的較之清前期多了起來。當時的清廷皇帝都堅持入覲時要行跪拜之禮,否則就不予接見。尤其是同治朝慈禧垂簾之時,外國使者曾多次請求中國皇帝接見他們,但慈禧都堅持要按照中國禮制行跪拜之禮方可接見。同治癸酉年,慈禧還政,外國使者要求向同治帝呈遞國書,並提出以向皇帝行三鞠躬禮代替跪拜禮,但是仍未被清廷接受。

這時李鴻章曾向朝廷建議說,「拒而不見,似於情未冶。糾以跪拜,又似所見不廣。」經李鴻章這麼一說,這年的夏天,日、俄、美、英、法、意、荷等國使臣才在紫光閣向皇帝呈了國書。其禮儀是按事先與各國公使商定的條款施行的,即皇帝在接見時,坐立由皇帝本人決定,改西禮三鞠躬為五鞠躬;皇帝不問話,不許使臣先開口;覲見的地點和時間要由清廷安排,然後通知被接見使者。光緒庚寅年,清駐英使臣薛福成曾向光緒上奏,言明「各使覲見,須定明例」。於是清廷就決定,接見外國使臣之禮儀基本上按照同治庚寅年與外國使臣商定的辦了。

至於外國親王覲見皇帝的禮儀,這又是件新鮮的事。光緒戊戌年德國親王亨利來華,要求覲見皇帝。事先清廷曾多次研究接見的禮儀問題。當時有人提議讓光緒帝下御座與德國親王亨利行握手禮。後來恭親王堅持主張不能這樣做。於是這接見的禮儀便決定與外國使臣朝見時的禮儀相仿。那次光緒皇帝是在頤和園仁壽殿進行的接見。

那天上午九時亨利親王穿著大禮服,在德國公使和清廷外部司官的引導下,帶著翻譯來到仁壽殿東便殿稍事休息。不久光緒帝來到了殿內的玉瀾堂,這時鞭響了,皇帝升座,慶親王等侍立左右。外部司官率亨利等自玉瀾堂正門進入。

進門後亨利等便向皇帝一鞠躬,行幾步又是一鞠躬,走至龍柱前再鞠躬。然後是遞國書。這時慶親王代皇帝接過,把它放在御案之上,光緒帝點頭答禮。並用漢語慰勞親王不遠萬裡來到中華的辛苦。慶王操漢語傳宣,德國翻譯官將光緒帝慰勞親王的話翻譯給親王聽。當翻譯完畢,亨利等又向皇帝一鞠躬,光緒再次點頭致意。亨利等又退數步一鞠躬,這次覲見之禮就算結束了。

相關焦點

  • 清代宮廷做壽禮俗與相見禮俗
    另外,遇有逢旬大壽,不能進京致賀的各地官員要在當地慶祝,或建行宮,或修廟宇,或搭臺唱戲,或設壇誦經,或磕頭祝禱,或高呼萬歲。總之沸沸揚揚,以示萬民景仰,普天同慶。皇太后誕辰的聖壽節規模亦很可觀。按清代制度,廷臣及各地官員也要呈送壽禮。
  • 那時中國 清代的「三跪九叩」之禮
    西洋版畫中的清朝大臣跪拜乾隆皇帝像隋唐之前,君臣之間雖然也講君威,但君臣同坐議事,遇有奏報,臣子站起向君主長揖而已。宋元明三代,雖然朝儀逐漸森嚴,但臣子仍然站立議事,並不大損臣子人格。但是,原為遊牧民族的滿族定鼎中原後,在君臣關係上,以明代「三跪九叩」的拜天之禮,取代了明朝的五拜三叩之禮。
  • 法國外長行「吻手禮」,吻手禮該怎麼親?
    不過,他只俯身到圖中位子就停止。法國代表行了一半的吻手禮「「英法兩國喜歡吻手禮,不過在英國和法國,行這種禮的人也僅限於上層人士。這種禮節的特點,決定了它宜在室內進行。吻手禮的受禮者,只能是女士。」「施吻手禮時,嘴不應接觸到女士的手;也不能吻戴手套的手;不能在公共場合吻手;更不得吻少女的手。」
  • 「禮」就是握手擁抱磕頭嗎?怎樣做一個大寫的人?清華大學彭林講...
    你不通過「禮」,你這個人是歪的。▲ 曾國藩是一個禮治主義者,他認為治國其實就是八個字,「以禮治己,以禮治人」。▲ 現在我如果問大家「禮」是什麼,大家都會說握手、擁抱、磕頭、下跪。這個只是「禮」一個最外表、最淺的層次,它還有更深層的含義。
  • 難得一見的清代帝王書法!
    清代的帝王中,很多人都對書法創作有著濃厚的興趣。而在清代十二個皇帝中,又以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的書法最好,他們酷愛書法,其個人的喜愛與推崇對清代書壇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為此前的書法史上所未見。康、雍、乾時期,大量接觸漢文化,康、雍、乾三帝身體力行,他們尊崇漢儒文明,學習漢人的典籍、藝術,將書法作為宸翰日課,而他們本人由於得到傳統的訓練,再加上飽覽內府名帖名碑,書法造詣自然也都頗為深厚。
  • 清代親王嫡福晉和皇帝的妃、嬪、貴人比較,誰的地位更高
    除了皇帝所對應的皇后、妃嬪等,皇族爵位中的親王、郡王、貝勒等依次對應親王妃、郡王妃、貝勒夫人等。親王妃,清代親王正妻封號,也就是俗稱的親王嫡福晉。和皇帝正妻——皇后相比,親王嫡福晉和其有著「君臣之分」,地位影響自然遠遠不如。在皇貴妃位號創設之前,貴妃位居內命婦第一等,地位大致等同於外命婦的第一等——親王正妻或者長公主。
  • 奕劻慶密親王諡號是怎麼來的
    中紀委網站刊登的《大清「裸官」慶親王的作風問題》,近來引發了不少媒體對慶親王奕劻的關注。奕劻是大清王朝的最後一位「鐵帽子王」,晚清歷史上舉足輕重的大人物,但他死後蓋棺論定的諡號「密」,卻是所有清代親王中最差的。
  • 清代名臣左宗棠為了覲見皇帝,為何能被太監勒索二千兩銀子?
    清代的太監在明代乃至明代的後期,太監在皇宮中形成了一種重要勢力而被稱之為閹黨。清朝入主中原的第一位皇帝順治帝又增設了內十三衙門,這一制度的執行讓太監在皇宮內廷的勢力又死灰復燃。這個十三衙門在順治帝這個朝代活動十分猖獗,這個機構的設立就是順治帝當時的太監總管吳良輔提議的,設立這個十三衙門,實際上就是明朝太監在後宮統治的化身。這個衙門的設立本身就是一種矛盾,因為清王朝在未入關以前,本身就設立八旗制度,而且這八旗中的「正黃旗和鑲黃旗以及正白旗」這三旗被稱之為上三旗直接歸皇帝統領調動。
  • 從「秦王晉王」到「禮親王睿親王」看我國古代王爵封號的變遷
    此時的王爺封號主要授予皇帝的子侄兄弟們,外姓也可封王,但是需要有足夠的功勞才行,如中興大唐的名將郭子儀,數次救大唐於危難之際,被封為汾陽郡王,同時期的李光弼被封為臨淮郡王等等,外來投降的胡族領袖也會被封王爵,如發動安史之亂,差點滅了整個大唐的安祿山就被玄宗封為東平郡王。五代宋元明時期基本都是延續這種模式,各個朝代內部都有微調,但是總的王爵模式沒有發生大的變化。
  • 清代時,一品大員在路上遇見親王、郡王,應該如何避讓行禮?
    清代時,上至王公貴族,朝廷大員,下至各省督撫及各級官吏,其地位等級千差萬別。各級官員不僅在朝堂、衙門中會經常見面,就是平日裡也難免也會彼此相遇。那麼問題來了,如果一品大員在路上遇見王爺、貝勒等王公貴族該如何行禮?各省官員拜訪總督、巡撫時又有什麼規矩呢?對於這一問題,我們分兩個部分展開。
  • 「洋人批評太監製度遭太監反駁」,這個故事是假的
    ♦ 某學者的著作在談及宦官制度時如此引用該故事但這個故事是假的。外國使節覲見清朝皇帝,始於1873年各國公使覲見同治。參與覲見者包括俄國公使倭良嘎哩、美國公使鏤斐迪、英國公使威妥瑪、法國公使熱福裡、荷蘭公使費果蓀,由德國駐華使館的璧斯瑪充當翻譯(德國公使李福斯回國,璧斯瑪兼任德國代表)。這當中,既無人名叫「羅傑斯」,也沒有發生關於太監問題的談話。
  • 行殯禮
    後來真主的使者再也沒看到她(或他),便打聽其情況,人們告訴說:「去世了。」使者道:「你們為何不通知我呢?」眾人似乎對該人不屑一顧。使者說:「你們帶我去她墳墓。」人們帶使者去了,使者為她舉行了殯禮,然後說:「這些墳墓黑暗重重,我為他們舉行殯禮,真主藉此使墳墓明亮。」
  • 親王、郡王、藩王到底有啥區別,為啥清代就沒有藩王了呢?
    不過無論是地名封號還是古國名封號,其地位都是一樣的,都是王,也都叫藩王。 到了西晉之後,王爵開始演變為兩個等級,首次出現郡王爵,親王和郡王開始分家,但當時親王和郡王的區別不大。 之後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親王和郡王的區別越來越明顯,通常情況下親王就是以古國名為封號,郡王則是以地名為封號。
  • 汶萊親王不輸古代帝王,後宮佳麗40人,每天花75萬美金,錢從何來
    有丹麥王子當模特,也有汶萊王子當球星,看來這外國王室的王子們都非常勵志!法伊爾·博爾吉亞就是那個放著王子不當,偏偏要靠著自己的才華當球星的汶萊王子。他的伯父就是現任汶萊國王哈吉·哈桑納爾·博爾基亞,父親是傑弗裡·博爾基亞親王。
  • 以作揖禮代替握手,非常時期的好辦法
    據人民日報·人民視頻報導,近日,在浙江省衢州衢江區,老師們正忙著教學生行作揖禮,這是學校複課後新開設的一門課。目前,衢江已有117所學校幼兒園推廣行作揖禮,這樣師生同事之間見面就可以避免握手接觸了。  由於新冠病毒肆虐,世界各地的人在打招呼這件事兒上有點為難。大家見面,禮節要到,卻無法握手,有點手足無措。
  • 最為尊貴的王爵,皇太極和康熙心目中的老大哥——禮親王世系
    ,禮親王代善,是皇太極的兄長,兩次擁立,是鐵帽子王裡的老大哥,爵位經歷了禮親王、巽親王、康親王、禮親王三個階段。堪稱「清代第一王」。其承序為代善、滿達海、常阿岱、傑書、椿泰、崇安、巴爾圖、永恩、麟趾、全齡、世鐸,其中二人稱巽親王,四人稱康親王,三人被奪爵。禮親王代善禮親王世襲爵號變更階段:第一階段:崇德元年(1636年),代善受封「和碩禮親王」,世襲罔替。代善薨,諡曰「烈」,是為「禮烈親王」。
  • 文明有禮新風尚!見面不握手,作揖更有禮
    見面不握手,作揖更有禮 2020-05-20 02: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清代大臣配享太廟的僅有13人,張廷玉真的具備這個資格嗎?
    我們在評價清代漢臣的時候,習慣性地將張廷玉認為是第一漢臣。原因很簡單,無非就是他獲得了配享太廟的榮譽。那麼,這裡就有一個問題,清代配享太廟有什麼標準,張廷玉是否具備這個資格?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來說一下什麼是「配享」。
  • 合十禮比握手禮更適合人際交往,它讓我們以謙卑的姿態前行
    世界各地的人們一改以往擁抱、握手、親吻面頰的禮節,紛紛改成點頭、碰肘。尤其各國領導人之間碰肘這個動作,頗有些尷尬和滑稽。世界各地的人們,自古以來有著不同的禮節。發展至今,握手禮成為全球通行的見面禮節。在西方國家,相熟或者關係親近的人之間還有彼此擁抱、貼面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