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時,一品大員在路上遇見親王、郡王,應該如何避讓行禮?

2021-01-09 大理寺卿

清代時,上至王公貴族,朝廷大員,下至各省督撫及各級官吏,其地位等級千差萬別。各級官員不僅在朝堂、衙門中會經常見面,就是平日裡也難免也會彼此相遇。那麼問題來了,如果一品大員在路上遇見王爺、貝勒等王公貴族該如何行禮?各省官員拜訪總督、巡撫時又有什麼規矩呢?對於這一問題,我們分兩個部分展開。

第一,王公途遇之禮

早在皇太極時代,清廷就制定了王公貴族在路途中相遇時的禮儀,其中主要有:

親王出行,郡王、貝勒一律要讓道旁行;貝子、鎮國公在到道旁勒馬停下鞠躬;輔國公、固倫額駙、和碩公主、額駙、鎮國將軍、公、候、伯、一品官以下皆要下馬、下轎。

郡王出行,貝勒以下,與遇親王禮相同。

貝勒出行,貝子、鎮國公、固倫額駙、和碩公主、額駙讓道旁行,鎮國公、鎮國將軍、公、候、伯、內大臣、都統、尚書在道旁勒馬停下,二品以下皆要下馬。

貝子出行,鎮國公、固倫額駙、和碩公主、額駙,與之分道而行;輔國公、鎮國將軍、公、候、伯、內大臣、都統、尚書讓道旁行;輔國將軍、子、男、副都統及參領等官,在道旁勒馬,,佐領以下等官皆下馬。

鎮國公出行,輔國公、鎮國將軍、公、都統、尚書分道而行,輔國將軍、副都統、侍郎及參領等官,在道旁勒馬站立,佐領等官以下皆下馬。

輔國公出行,鎮國將軍、都統、尚書分道而行,輔國將軍、副都統、侍郎等官讓道旁行,奉國將軍、參領、佐領等在道旁勒馬站立,護軍校、驍騎校等官及軍民人等皆下馬。

鎮國將軍出行,輔國將軍、副都統,侍郎與之分道而行,奉國將軍、參領、佐領等官在道旁勒馬站立,護軍校、驍騎校等官及軍民人等皆下馬。

輔國將軍出行,奉國將軍、參領等官讓道旁行,佐領等官在道旁勒馬站立,護軍校、驍騎校等官及軍民等皆下馬。

奉國將軍出行,佐領等官讓道而行,護軍校、驍騎校等官及軍民人等在道旁勒馬站立。

第二,京官相見禮

順治元年(1644年),清廷制定了京官相見之禮:同等品級者,凡賓客至府中,主人在大門內作揖迎候,然後賓客在主人陪同下登階先行。入廳後,賓主均北面相拜,主人請賓客就西面正坐,賓辭讓,但在主人的再三邀請下就正坐。不一會,賓作揖把正座讓與主人。

賓客離府時,主人要送賓客至大門口,賓主相互作揖,賓請主人留步,主人堅持送賓至大門外,並看到賓客登上轎子後方能返回府中。

一般情況下,尚書、左都御史見內閣大學士的禮儀同上。二品以下京堂至翰詹科道見大學士時,主人相迎與儀門內,送別於大門外即回,不用看著賓客上轎,其餘禮儀與上相同。

五品至八品官見大學士,賓至大門外時下轎,主人在堂階下迎接,賓向主人三作揖,主人再度東面答揖。賓客告退時,主人則在二門外送行。

翰詹科道見左都御史、各部尚書時,和京堂官見大學士之禮相同。

第三,各省文官相見禮

順治年間,清廷制定了督、撫、學政、河漕總督、鹽政、御史相見時,座次平行,其他按照品級高低行禮。雍正八年(1730),清廷制定了各省文官相見之禮:官位同等者,賓客至官署時,主人屬吏入門通告,賓客自中門入,至外堂簷下車、轎。主人在簷下作揖相引。其他禮儀與京官相同。

督、撫屬下參見長官,一律從左門入。初次拜見時需穿官服,由屬吏引領,並將寫有自己職銜、履歷的名柬放在各自長官的座案上。然後,屬官按次序向長官三作揖,長官高座答揖,屬官退堂。如果是在私人府邸相見,其禮同五品官見大學士相同。

如果是州縣教職、直隸州屬官見督撫,則在轅門外下車,入堂後三作揖,告辭時也三作揖。督撫均立受,不答揖。至於不入流的官員參加督撫,則要行一跪三叩禮,不就坐。

上面就是關於清代王公以及官員相見時的一些基本禮儀,這些禮儀並非是形式化的,而是始終要貫徹執行的,期間不能出現差錯,否則就會受到制度的嚴懲,甚至會以蔑視上司的罪名被治罪。

相關焦點

  • 親王、郡王、藩王到底有啥區別,為啥清代就沒有藩王了呢?
    親王和郡王是王爵的一個級別,而藩王則是指有封地的親王或郡王。 簡而言之,親王是古代最高爵位(皇帝不算爵位),郡王是僅次於親王的爵位。如果親王和郡王有自己的封國封地,則可以稱藩王,就算是名義上的封地也可以。但如果沒有封地,則只能叫親王或郡王,不能叫藩王。
  • 親王、郡王和太子,三者誰的地位最高,每個朝代又都有哪些區別?
    自隋代開始,王品級被定為正一品,郡王品級被定為從一品,由此親王的地位自然要高於郡王。唐代,親王為正一品,郡王為從一品,親王是皇帝的兄弟或兒子,而郡王則是皇帝的孫子或侄子。此外,在唐代,郡王爵還會賜予臣子,如汾陽郡王郭子儀、漢陽郡王張柬之、扶陽郡王桓彥範、博陵哀王崔玄暐、南陽平郡王袁恕己等等,而親王至唐高祖後,除賜予藩屬國的君王,皆不會賜予臣子。由此,從這三點,我們就可看出唐代親王的地位絕對高於郡王的。
  • 和珅是一品大員,為何頂戴所用的紅寶石會被嘉慶指責是逾制呢?
    如果我們仔細審閱和珅所犯的「二十款」大罪時,就會發現其中只涉及到「擅權」和「逾制」兩條。而且有些罪名定得十分草率,不僅重複而且有些不清不楚,純粹是為了湊「大罪二十條」這個數字。下面就以第十六條和十七條罪狀進行說明。「又寶石頂並非伊應戴之物,所藏真寶石頂有數十餘個,而整塊大寶石不計其數,且有內府所無者。
  • 清朝時期,王爺和大學士見面,應該如此行禮
    但實際上,清代官員等級的最高等級——正一品的殿閣大學士,基本相當於「宰相」一職,下轄百官、上佐帝王。殿閣大學士,雖然是清代官員行政級別的頂點,但從根本上講,這些位高權重、地位顯赫的官員依然是受皇帝委派管理國家事務的「打工者」。相較於份屬統治階層的愛新覺羅氏王公貝勒們,大學士的地位似乎明顯不如。
  • 清代王爺到底年俸多數?為一品大員的55倍,但比如今一職業差遠了
    ▲醇親王府大殿康熙皇帝在位時期,正式廢除了藩王制,王爵就只剩下就親王、郡王和郡王銜貝勒。早在順治年間,清廷就針對各級爵位制定了待遇標準,親王一年的恩俸為白銀10000兩、糧食10000石,郡王得到的錢糧則是親王的一半,郡王銜貝勒則會在郡王基礎上再打一部分折扣。同一時期,一品文官的年俸為白銀180兩、糧食180石。對比之下便能看出王爺的待遇之高,竟然達到了後者的55倍之多。
  • 古代的王爵分為親王和郡王,那麼作為一等爵位,兩者有什麼區別?
    ,這些爵位就是郡王,而兩者之間最顯著的區別就是字數的差異,簡單的說就是一字王是親王,二字王是郡王,所以也是因為這樣的原因,小說或者演義上才會出現「一字並肩王」的說法。因為它的王爵分為四等,也就是親王、郡王、貝勒和貝子,他們最明顯的區別就是俸祿、工資的區別,其中親王年俸10000兩、糧食10000斛,郡王年俸5000兩、糧食5000斛,貝勒年俸2500兩、糧食2500斛,而貝子年俸1300兩、糧食1300斛,可以說親王和郡王的差別真的是太大了,而這也能夠理解胤祥被雍正從貝子直接提升為親王,絕對是一種天大的恩賜了,而這也是胤祥忠心侍奉雍正的一個重要原因了
  • 貝子、貝勒、郡王、親王、鐵帽子王,到底哪一個才是最幸福的爵位
    根據《清史稿·皇子世表》的記載,清代宗室爵位授封制度自順治六年便已成型,「定為親、郡王至奉恩將軍凡十二等」。但《清史稿》對於清代宗室爵位的記載並不準確,或者說「十二等宗室爵位」只是狹義上的描述。《欽定大清會典·宗人府》對於清代宗室爵位有著更為詳細的說明:宗室封爵列十有四等,一和碩親王;二世子;三多羅郡王;四長子;五多羅貝勒;六固山貝子;七鎮國公;八輔國公;九不入八分鎮國公;十不入八分輔國公;十一鎮國將軍;十二輔國將軍;十三奉國將軍;十四奉恩將軍。
  • 清代親王嫡福晉和皇帝的妃、嬪、貴人比較,誰的地位更高
    除了皇帝所對應的皇后、妃嬪等,皇族爵位中的親王、郡王、貝勒等依次對應親王妃、郡王妃、貝勒夫人等。親王妃,清代親王正妻封號,也就是俗稱的親王嫡福晉。和皇帝正妻——皇后相比,親王嫡福晉和其有著「君臣之分」,地位影響自然遠遠不如。在皇貴妃位號創設之前,貴妃位居內命婦第一等,地位大致等同於外命婦的第一等——親王正妻或者長公主。
  • 清朝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都有什麼區別?
    、郡王、貝勒、貝子這些稱呼,那麼他們到底有什麼區別呢?清朝宗室爵位共分為十二級,它們依次分別是: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蒙古爵位分為: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臺吉、額駙。
  • 古代一品大員的待遇,雙倍工資不算啥,另一個讓人羨慕!
    古代一品大員的待遇,雙倍工資不算啥,另一個讓人羨慕!在古代的時候,幾乎每一個讀書人都希望能夠有所成就,都希望自己能夠當官,但是不同的官員,所能享受的待遇也是不一樣的!清朝的官員分為九品十八等,最高的是正一品,也就是傳說中的一品大員,要成為正一品的官員並不容易,據說清朝正一品的官員很少,大約只有15人,因此,正一品官員的待遇還是很好的,相信大家也都非常的好奇!
  • 明代親王與郡王有什麼區別?都有什麼待遇?什麼人能獲得以上爵位?
    「明制,皇子封親王,授金冊金寶,歲祿萬石,府置官屬……親王嫡長子,年及十歲,則授金冊金寶,立為王世子,長孫立為世孫,冠服視一品。諸子年十歲,則授塗金銀冊銀寶,封為郡王」—《明史諸王列表》明代,皇帝之子封親王;親王嫡長子封世子(非爵位,只是一種稱號,可繼承親王爵);除嫡長子外,其餘親王之子封郡王。
  • 「郡王」提拔到「親王」有多難?需要有特殊關係
    親王、郡王,同屬王爵,都是清朝宗室中,最有地位的爵位。不過,兩者之間,畢竟還有差距。從親王被貶到郡王,只需要一紙詔令。
  • 「郡王」提拔到「親王」有多難?需要有特殊身份
    「郡王」提拔到「親王」有多難?需要有特殊身份親王、郡王,同屬王爵,都是清朝宗室中,最有地位的爵位。
  • 清朝親王、郡王一覽表
    慧哲郡王額爾袞:景祖二子。順治十年追封。  宣獻郡王齋堪:景祖三子。順治十年追封。  莊親王舒爾哈齊:顯祖三子。初為貝勒,順治十年追封。  通達郡王雅爾哈齊:顯祖四子,太祖同母弟。順治十年五月追封。  鄭親王濟爾哈朗:顯祖三子舒爾哈齊之子:崇德元年四月封,順治十二年卒。
  • 唐朝的三品官,已屬於絕頂級大佬,那麼一品、二品都是什麼官職?
    唐代的品級有別於清代,它沒有泛濫的那麼厲害。借用《康熙王朝》中孝莊太后給欲晉升吳六一為二品九門提督的康熙時所說的一句話:「三品官,多如牛毛,在這個京城你扔塊石頭,都能砸中個紅頂子」,在清代,三品官在京城都不算是高官,試想連順天府尹這一知府之職都是正三品官,三品算高嗎?
  • 清朝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鐵帽子王有何區別
    文/寂寞的紅酒在清宮劇中,人們經常接觸到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鐵帽子王等爵位。很多人對此一直傻傻分不清,始終搞不清他們的關係,不知道誰的官大。那麼清朝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鐵帽子王到底有何區別?我們先來說說清朝的爵位設置。
  • 阿哥、親王、郡王、貝勒、貝子有和區別,懸殊有多大
    清朝的親王絕大多數都是字眼比較好聽的,比如雍親王、慶親王、恭親王等,當然也有其他的親王。三藩之亂的吳三桂就是平西王,這個王也是親王。當然,親王並不都是能繼承的。有些親王的封號可以一直由後代繼承,這些被稱為鐵帽子王。絕大多數的王位都是不能繼承的。親王的兒子後來就逐漸變成郡王 ,級別不斷下降。
  • 簡述清代宗室的爵位承襲,以及在經濟上享有的特權
    康熙二十三作了更定:「親王一子封世子,候襲親王,其餘之子封貝勒;郡王一子封長子,侯封郡王,其餘之子封貝子」,級別有所下降,乾隆三十九年,乾隆帝諭告內閣:「向來王等襲爵唯軍功勳舊諸王,例應世襲罔替,此外,如怡親王之公忠體國,經皇考特恩,有世襲罔替之旨,亦應遵守勿替,其餘恩封諸王襲爵時,例應以次遞降
  • 清代八旗及清代官職、爵位詳解
    清代各所轄壯丁數在各個時期不同。皇太極時每佐領壯丁約略200人;唐熙時百三四十人;嘉慶時,則以150人為率。 【領催】清代滿語撥什庫("催促人"之意)的漢譯名。低總軍職。滿洲、蒙古、漢軍八旗各佐領下皆有設置,由馬甲、閒散內優秀者禮之,每佐領下5人,專司登記檔案及支領俸餉諸務。滿洲之領催兼於本佐領下識字擴軍內挑禮。
  • 一品大員到底是多大的官職,相當於現在什麼官
    說起古代的官職,我們經常說的就是幾品幾品的大員。在很多影視劇上我們經常看到七品縣令、一品朝廷大員等這樣的稱呼。對於這些官職,我們的感覺就是很多官員都有品級。其中級別最高的就是一品,很多人都覺得一品比較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