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腰為站樁中的重點,你鬆了嗎?

2020-10-06 武術世界頻道

1、在頭頂向上虛懸的同時,要拉著下頦往回收、往上提,同時鼻子尖往下一轉找會陰,從會陰那裡往後一轉,往上提,順著脊骨上來到頭頂。

會陰往上提時要順勢把膝蓋和腳心帶起來,腳心也往會陰處。做好三心並先得從會陰那裡並,會陰往上提帶著腳心上來。這樣往上一提整個人就拉起來了,就像兜子兜起來似的,人懸起來了,站樁時就會覺得輕鬆一點。百會往上提要配合尾閭下垂,上下兩頭拉。身體微下蹲,尾閭下垂象立到地底下一樣,支撐著身體,意念要使尾閭和地連接在一起,臀部「似坐非坐」。這時,頭往上一拉,加上會陰上縮,胯往上擠,腰就松過來了。

2、身體下蹲後容易犯的毛病是兩膝蓋死往裡扣,往裡擠,把襠夾住了。

應該是膝蓋往裡擰著往上提,再往外擠往外翻,從大腿根後邊往外撐,把胯給撐開。兩腳站得不能太寬,腳跟比肩稍寬一些,腳尖和肩寬度差不多,也可以稍窄一些。腳太寬,腰不易往後放鬆。寬度適當,站樁時身體會慢慢往下坐,越來越矮。身體不松,腰不松,蹲低了就非常費勁,不過,開始站樁時不論怎麼站都要費力氣,膝蓋、大腿酸痛,這時就要堅持,愛怎麼酸就怎麼酸,就是耗著不動,可以用意念去體會哪裡酸,怎麼酸法,把氣注進去,還可以用百會、會陰、鼻子尖往上提膝蓋。這時的酸正是長力氣、換力氣的時候,等到氣足了把「拙力」換掉了,以後就不會酸了,身體也會蹲得更低了,身體重心也不會都壓在後腳跟上了。腿這一關就不太好過,因為上邊有重力壓著,所以身體下蹲時不要勉強往下坐,低到一定程度就行了。身體好的應該要求自己嚴一些,因為站樁是給自己站,站直了省勁,可是越直越不出功夫,作用和往下坐一坐差多了。

3、姿勢對了,意念對了,身體鬆了,慢慢體內氣機充足、通暢,氣一通,身形自己會往下矮。

身形矮注意膝蓋不能過腳尖,這樣站膝蓋上面有兩鶴頂穴,膝蓋放鬆就是用意念上提一點鶴頂穴(就在膝關節髕骨上),膝蓋就輕了些。再用意念把髕骨上緣往上一提,從膝蓋到腳這一段就較輕鬆了,如果不這樣做,當你下蹲膝蓋處非常死,腰又沒鬆開,同樣膝蓋是會出毛病的。

4、松肩墜肘。松肩必須結合空腋,即腋窩要空要虛,不光松肩還要虛腋,當肩往下松時腋下是空的、虛的,不要挾住胳肢窩,如挾住胳肢窩便是實了,胳肢窩好象挾個氣餅子一樣。

這樣松肩和空腋相結,肩可以松,不會往下垂,而且使肩和背更加虛靈了。怎樣虛腋呢?方法是先松肩,把肩往下一松,然後以肩胛骨上面的兩個穴:肩骶穴與肩髎穴稍微往外撇點,有一點的意思,腋就空了,這樣肩關節就開了,做到松肩虛腋了。用肩膀上的骨頭尖稍微往上一轉,就有含胸的動作,腋窩空了與開胸結合起來,加上兩肩頭一轉,腋窩就虛了。

5、會陰是內氣變化的重要地方。

練功時一定要收縮會陰,只有收縮會陰後精氣才不往下漏。收縮會陰有三部分內容:一是肛門,即提谷道,收縮谷道如忍大便似的,二是前陰,三是會陰上提。這是練精化氣的關鍵。有的人練了精,化不了氣,精足了遺精了。松腰、松胯和垂尾閭是練功的關鍵。周身能不能鬆開,就要看腰、胯和尾閭能不能鬆開。這個地方能鬆開,將來你身體各部分慢慢都可以鬆開。如果這個地方沒有鬆開,去松別處了,還是不行的。這個鬆動是通過垂尾閭第二步功練出來的。會垂尾閭了,以後再講泛臀,練形神莊的松前後胯,是專練松胯的。應該尾閭垂得較好時,要結合提谷道。當尾閭在尾閭往下垂時,千萬不能一味的往下垂,要同時提谷道(提肛門)相結合。這個問題要講清楚,否則出弊病。過去在關鍵的地方誰跟誰配搭就不講。垂尾閭也講,提谷道也講向前扣起來了,這時可以不提了。當尾閭往下垂時,必須提谷道。

6、要尾閭如鍾錘。

可分為四步:一步是往下垂尾閭;二步是泛臀;三步是尾閭往前扣;第四步是尾閭如鐘擺會動了。先前後動,後轉圈。當尾閭練到第四步,尾閭會轉時,丹田氣就聽使喚了,尾閭一動全身氣就動了。這就是尾閭如鍾錘或鐘擺,什麼是垂尾閭?垂尾閭是將尾閭骨往下垂。松腰垂尾閭是練站莊的,練動功時,開始都有往下垂尾閭的意思。就是要掛著個鐘錘,但不讓它擺動,只是讓它往下垂著就算了。人直立著做垂尾閭時,兩腳平行分開與肩等寬成一直線,這時尾閭骨差不多是跟兩腳跟平著的,而兩腿往下一曲,尾閭骨往後靠去了,錘便靠後了,與兩腳跟形成了等邊三角形。開始時,先找到尾閭骨,在腰俞的尾閭骨跟骶骨相接的地方,從那裡往下來,是以那兒為動點的,所以從那兒往下來了。尾閭骨不是垂著的,是往後斜著翹著的。那個樣子垂尾閭就不行了,且犯了直的禁忌。蹲的越往下,尾閭骨越往後去,功夫再高些,尾閭骨就垂下了,功夫再高,它往前去了,此時尾閭骨會動了,就活了。

7、松腰:腰椎脊柱、腰韌帶、腰兩側肌肉、脊關節都要放鬆。

用百會上頂,尾閭下垂,上下牽拉把腰抻直,不是硬挺。腰不要向前塌,要向後突,但不能癟肚子。一般說身體健壯者丹田氣足則腰板直。體弱者,丹田氣量少,脊柱無力,難以支撐身體重量,才用腰前塌來維持平衡,遂產生不正常的生理彎曲。腰對丹田,丹田氣足腰椎脊柱自然可以向後伸直。松腰的方法,可輔助練習面壁蹲牆:即腳尖頂牆,兩腳併攏,腰向後放鬆,胸內含,身體慢慢下蹲;起時用百會穴上頂,把身體拉起來。

只有把腰鬆開,才能使周身氣血流通,腰松不開,也易導致人體的陽氣上升的多、下降的少,會出現虛陽上越,得高血壓、腦溢血、半身不遂等病。腰為腎之外府。腎中藏有元陰,元陰化生陽氣,注入氣海以滋補全身。腰為人體重要支柱,故練功家特別重視。松腰為站樁中的重點。

一般不練氣功者脊柱有自然的生理彎曲,古稱「九曲黃河」。生理彎曲形成頸項向前彎,胸椎後突,腰椎前彎,骶椎向後,尾椎向前,尾骨尖後翹。體弱者丹田氣弱。由於丹田氣不足,故需加大脊椎的彎曲度,以維持身體之平衡。這是不正常的。智能功的三心並站樁,就是要解決脊柱的不正常彎曲,使之氣機通暢,強健身心。

監製:魏峰 徐娜 主編:戶明方

文稿:李晉鐸 設計:李晉鐸

「武術世界頻道」

相關焦點

  • 站樁姿勢中最核心的抱臀松腰怎麼簡單做到?
    剛開始做抱臀松腰首先強調下,我分享的均是我的站樁心得感受,可能並不適合與你,僅供參考。站樁的過程中,我自己覺得比較難的動作就是抱臀松腰。而這個動作,又是站樁姿勢中非常重要的。抱臀松腰動作做到位,從外面看就是腰部與後背是一條「直線」,腰部彎曲位置被拉直,從內在感覺腰是放鬆的,屁股那裡有往前夾的感覺也就是收谷道。經過一段時間的站樁,我發現站樁的姿勢是連貫的系統的。站樁時,兩腳分開與肩同寬平行向前(其實外八字也是可以的,我也嘗試了),膝蓋微彎的同時屁股往後找座位往下坐。
  • 談談我的松腰體會
    上師資班聽老師講課後,就加緊了對松腰的習練。主要是形神莊中的俯身拱腰和轉腰涮胯,再一個就是站樁,第三是蹲牆,第四是凸腰強腎志。至於直腿坐松腰法,由於我上師資班時腰就鬆了,所以基本上沒怎麼練。 松腰期間,我一邊琢磨一邊練。
  • 站樁入門:松腰——打開陽氣總開關
    松腰,是內家功法的關鍵,是各門派修煉的關竅。本文所指的松腰,主要指後腰部分。掌握了松腰的方法,內功修煉即算入門。此乃各派修煉中的秘傳,拳法中的「私功夫」。此度公開,道破天機,有幸得見,便是有緣。希望大家用心學習,認真習練。
  • 初學者如何站樁!乾貨——站樁松腰落胯的方法,下盤如何穩固
    這是以松為本,靜為基的練法,在這個過程中,前期會有一點點不適應,就像前文講到的背靠牆站直一樣,很多人都不適應,所以你慢慢來。與肩同寬的兩腳內側的寬度間距在與肩同寬或者略寬半個腳掌的寬度。長久的練習中,一樣會有圓檔下沉,紮實之感!
  • 中醫站樁正確姿勢,站樁千古不傳之秘,你真的會站樁嗎?
    站樁是基礎。習練者在站樁中,通過思維意識的運用,而進入意識相對的靜止狀態,從中實現人體的陰陽平衡、開通經絡、調和氣血、補養元氣,達到培本固元的目的。通過在樁功中的鍛鍊,才能使體內的真氣運動自如,通過心法的應用才能進入靜定的狀態,才能達到天地人三合一的境界。古人在不斷地總結完善這一學說,最終得出:「天下萬物皆可分陰分陽」。
  • 松腰的故事
    老師父想了想說:「這樣吧,你來摸摸我的腰!」一摸腰,發現師父的腰會動彈。「噢,原來是這個!」前輩恍然大悟。然後趕緊比劃,只用了三天的時間腰就鬆開了。前輩跟他師父的關係很好很隨便,事後見到師父忍不住一拍桌子:「師父你早幹什麼去了?讓我搞了十六年,原來關鍵在腰上,你早給我說不就解決了嗎?!」老師父也逗:「我也不知道你悟不出來啊。」
  • 馬步與站樁
    松腰松胯的松腰是放鬆的關鍵,松腰的基礎是松垮與屈膝,松腰、松垮與屈膝時密切聯繫\相輔相成的。虛腋松腕的虛腋使上肢氣血流通;松腕其實包括腕松、掌涵和指攏三部分:腕松能使腕間的腧穴貫通臂指,掌涵與指攏是要求自然伸屈,既不可僵直,也不可曲指,例如大部門與食指呈鴨嘴形,食指、中指、無名指與小指呈梯形,掌心如瓦狀,保證了氣的聚攏不致散去。
  • 太極拳「松腰」有3點好處,最妙的還是訓練了脊柱核心穩定性
    如何找「松腰」的感覺?太極拳站樁練習「松腰」時,是很不容易找松腰的感覺,甚至連腰在哪裡都很模糊,傳統的太極拳老師往往叫徒弟坐板凳上體會松腰的感覺!這是很有巧妙,當屁股坐在板凳,身體整個重量都壓在了腰椎上,這時候體驗腰的感覺最明顯,不僅如此,這裡還巧妙的應用了一個原理--腰骨盆節律。
  • 站樁,其實是要分模塊學習的
    ,你找到方法了嗎?很多人認為,站樁就僅僅是站著,但正確的站樁是分很多步驟的。基本功,是練習松腰、松胯、松脊椎,使筋松骨正,是練好站樁的基礎。在一個能量足,風水好的地方練習站樁,排除雜念,遠離喧囂,只關注自己,達到入靜。
  • 站樁的松,沉,松,通的差異
    站樁首要放鬆,這裡放鬆是肢體的放鬆。放鬆的目的,是找出沉重感。這裡的沉重感,不是你意識上的,給自己下一個下沉的命令,不是去沉一口氣,這樣反而就變緊了,違背了放鬆。沉重感不是求出來的,是松到一定程度才體現出來的。打個比方天熱而出汗,我只感受到了天熱,自然而出汗。不是為了出汗而出汗。這裡是松而求沉的一個錯誤。找不到重力感大多這裡有問題。
  • 站樁的第二層次松
    今天開始來講些第二層的松。關於第一層的松,我前面已經詳細說了,就是放鬆把重心落到腳底。大家可以按照我的方式去嘗試一下。一般一周裡面肯定會出現身體上的驗證。也不浪費大家的時間。我是講身體實證的,沒有唯心的意念上的東西。第一層放鬆裡面包含了第二層次松的基礎,你的重力感應的越明顯,第二層松就越簡單。你腳底失去知覺,熬的越久,重力的感應越大,接下來的回報越豐厚。
  • 站樁要領詳解
    藥無貴賤,中病者良,法無優劣,契機者妙。就是這個道理。一個最簡單的功法,只有專心致志,堅持不懈地去練,也能練出功夫來。站著站著說不定哪一天突然感覺自己氣整了,有一種很「整」的感覺了,那個整就是氣的狀態,那時就自然會放鬆了。這個不是說了就會的,而是練出來的。你練出來了,一說你就知道,因為你有了;沒練出來的時候,就像聽天書似的。1,松腰。松腰的方法很簡單。
  • 為什麼要站樁?怎樣站樁最好呢?
    師父曾一度稱站樁為立禪,因為從開始的形,到後來站樁的神、意!大成拳站樁的意念講究「無念為宗」,也是師父常常說的「傻站」!說傻站非真傻站也確真是傻站也,與「如來說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一樣,傻站,它只是讓你機巧的心歇下來,讓你的心歇下來,從而會更多關注自我的內在感受,你會突然發現自己生活中很多東西沒必要執著,活著也不是給別人看的,「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 站樁 | 站樁為什麼是治病養生的根
    所以站樁要求眉頭展展展,羶中空空空,會陽松松松。這幾個部位是非常重要的,眉頭放鬆,胸中空了,會陰穴通了,內氣就能夠上下貫通。有時,在站樁中會出現些幻聽、幻覺的現象,對這些現象要淡然處之,勿忘勿助,不能過分追求否則極易產生偏差。
  • 老廖站樁:長期堅持站樁對膝蓋的危害,對膝蓋的影響
    關於站樁姿勢動作的錯誤點,一般都是在屈膝與松腰坐胯上,老廖就針對這一方面給你解釋清楚明白。然而自學的朋友要記住了,腿型決定了你站樁的感覺或許一樣,但是你的動作方面可能是不一樣的,這就是為什麼有的人,看似也是在是腿微曲,但是自己膝蓋還是疼的原因之一,靠牆站是自學站樁的朋友,都可以去嘗試練習的一個方法,當你能正常站住之後,你再來學習站樁不更好嗎
  • 站樁為什麼要「松」
    ,松是最重要的。放鬆是目的,你身體真正的放鬆了,形體自然就達標了,而不是相反。與其注意形體的正確,不如關注身體是否真正放鬆了。初學者不要關注什麼「抻筋撥骨,拉皮筋,外撐內抱」之類的,,只需關注一個字「松」就夠了。三通之後,這些東西會不請自來的。站坐臥都可以練功,但是只有站著才能出武功!因為力從脊椎出,只有站著才能練到脊椎,才能出功夫。
  • 內家三心並站樁要點,如何做到周身上下氣機平衡和暢
    松腰、松胯和垂尾閭是練功的關鍵。周身能不能鬆開,就要看腰、胯和尾閭能不能鬆開。這個地方能鬆開,將來你身體各部分慢慢都可以鬆開。如果這個地方沒有鬆開,去松別處了,還是不行的。這個鬆動是通過垂尾閭第二步功練出來的。會垂尾閭了,以後再講泛臀,練形神莊的松前後胯,是專練松胯的。應該尾閭垂得較好時,要結合提谷道。當尾閭在尾閭往下垂時,千萬不能一味的往下垂,要同時提谷道(提肛門)相結合。
  • 何為——站樁,詳細講解,站樁動作及經驗分享
    在氣功理論中,眉心屬於上丹田,古語有云:「上丹田,藏神之府也。」 、「腦為髓海, 上丹田。」眉心舒展對於儘快地進入練功狀態是十分重要的。3、雙目垂簾:在站樁的過程中,如果說練實戰,練技擊的話,眼光可以目視遠方,越遠越好。但如果練養生的話,雙目垂簾。
  • 馬步站樁的正確姿勢,馬步站樁的神奇功效!
    其中的馬步站樁,要求不意守,不強求入靜,是實實在在的練功,不追求那些虛無縹緲的東西,不用假想來忽悠自己。 預備姿勢:放鬆直立,兩腳分開,與肩同寬,腳尖內扣10°左右;兩臂自然下垂,掌心向內;身體中正,目視前方。
  • 站樁松而不懈,緊而不僵的秘密
    在每一次站樁的全過程中「松」和「緊」這兩種狀態如鳥之兩翼缺一不可,共存共榮,相伴始終。充分認識這兩種狀態的本質,對正確掌握站樁的要領、迅速提高站樁的水平、及時收到站樁的效果、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同理「僵」的錯誤現象出現的原因是保持樁態巍然不動的心念指令對衝掉了樁的舒適狀態,致使整個站樁狀態越來越緊直至僵硬化;就此應當明確的是:在站樁過程中「定力」的運用以不破壞樁態的舒適為原則,而「放鬆」的踐行則以不淡化樁的挺拔合規為圭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