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位於脊柱的最下端,承受著身體上半身的重量,因此在脊柱的各節段中負荷最大 ,這樣的解剖學特點最容易發生慢性運動損傷,加速腰椎退行性變,引起腰痛發生。
太極拳站樁練習「松腰」時,是很不容易找松腰的感覺,甚至連腰在哪裡都很模糊,傳統的太極拳老師往往叫徒弟坐板凳上體會松腰的感覺!這是很有巧妙,當屁股坐在板凳,身體整個重量都壓在了腰椎上,這時候體驗腰的感覺最明顯,不僅如此,這裡還巧妙的應用了一個原理--腰骨盆節律。
腰骨盆節律:是指骨盆的運動與腰椎的生理曲度變化有一個協調運動關係,當骨盆前傾(俗稱翹屁股,如上圖左)時,腰椎前凸會增加,此時用手觸摸腰部會有一凹陷,而當骨盆後傾(太極拳裡的尾閭上提,上圖右)時,腰椎前凸減少,此時用手觸摸腰部時是飽滿的。
在太極拳的身法中需要儘量減少腰椎前凸,讓腰部飽滿渾厚,才能形成一個比較好的生物力學架構,顯然,坐位時更容易實現這樣的身法要求。
通常太極拳松腰是練拳和站樁時實施,兩者都是在站立位,而我們日常生活中則坐位居多,因此我們可以在坐位練習「松腰」,這樣更有利於將太極拳融入生活場景。
練法:端正坐立,把前面講的「虛靈頂勁」、「含胸拔背」兩個要領做對,在這個基礎上將腰部肌肉放鬆即可,放鬆腰部時,注意去體會屁股掉在板凳上的感覺及腰椎往後貼的感覺,讓腰部處於飽滿狀態,同時體會頭部虛領的感覺,在松腰的狀態下,脊柱上領下落的對拉牽引的感覺會更明顯!
1.人體運動有個原則,儘可能的減少不必要的消耗,用1N的力可以完成的動作,絕不用2N,腰部肌肉的放鬆可視為一種人體能量節約技術,可以減少人體不必要的肌肉緊張及能量消耗,讓人體運轉更高效。
2.脊柱中腰椎負荷最大,肌肉最易緊張,這種緊張不僅會導致慢性肌肉疼痛,還會阻礙前面我們講的「上領下墜」要領的實施,將腰部肌肉鬆開,則脊柱對拉牽伸的效果會加強,相當於是行脊柱自我牽引。
3.簡單的講腰部的肌肉由淺層肌肉和深層肌肉(位於脊柱旁)組成,我們松腰其實是放鬆是淺層的肌肉,當站立或坐立時我們把淺層的肌肉放鬆了,腰椎仍處於負重體位,脊柱為了維持穩定,身體則會通過神經反射調動脊柱旁邊的深層肌肉力量以支撐脊柱,而這樣就巧妙的訓練了脊柱旁的深層肌肉,對深層肌肉的訓練在康復醫學中叫核心肌群訓練,核心肌群訓練對於維持脊柱的穩定性有重要作用!
古人真的很有智慧,簡單單單的一個要領竟然已暗合現代康復的理念!
往期回顧:
徐醫生,一個懂太極拳的康復醫生,了解更多康復知識、健康知識,請關注【徐醫生聊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