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失能、全家失衡,中國老人「帶病生存」長達8年

2021-01-08 湘湘帶你看社會

文 大河健康報記者 王嘉譯 於素文

圖 大河健康報記者 王曉偉

後疫情時代,如何解決中國老齡化問題?從養老到享老,促成這一質變的關鍵與難點在哪裡?大型三甲醫院如何利用資源優勢,助力醫養結合發展?「網際網路+醫療」在助力提升醫養結合服務質量方面發揮了哪些作用……

9月20日,由河南省醫院協會主辦、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院(以下簡稱「鄭大五附院」)承辦、大河健康報社協辦的「河南省醫院協會醫養結合分會成立大會暨醫養結合高峰論壇」於鄭州舉行。

點擊圖片,即可查看論壇回放

近300位醫養結合專業人才齊聚,共話養老熱題,深入分析養老康復行業的痛點和機遇,共謀醫養結合新路徑。

河南省衛健委黨組成員、副主任、河南省老齡辦常務副主任王成增,河南省民政廳原巡視員安保新,河南省科技廳副巡視員張芳,河南省醫院協會會長馬保根,河南省衛健委老齡健康處處長王自立,河南省民政廳老齡處副處長史立新,鄭大五附院院長鄭鵬遠出席此次會議,北京大學教授王紅漫,浙江大學一附院副院長陳作兵,京東健康總經理王東媛發表了精彩演講。

從養老到享老

構建「醫防康養」融合服務機制

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從2010年的74.83歲提高到2018年的77歲,但健康壽命僅為68.7歲,意味著居民有8年多的時間是在「帶病生存」。

河南省是人口大省,老年人口基數大,2019年全省60歲及以上人口1623萬人,佔常住人口的16.84%;65歲以上人口1076萬人,佔常住人口的11.16%,老年人健康狀況不容樂觀,養老任務十分艱巨。

黨和政府高度重視醫養結合,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推進醫養結合,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的國家重大戰略任務。

在養老「9073」格局、「4-2-1」家庭小型化以及家庭空巢化趨勢使家庭贍養和照護負擔疊加的現狀下,河南省醫院協會前瞻性地構建「河南省醫養結合分會」產學研大平臺,助力健康養老事業發展。

9月19日,「河南省醫院協會醫養結合分會成立籌備會」(以下簡稱「籌備會」)如期舉行。籌備會推薦提名分會主委、副主委、常委、委員、秘書名單,並提交大會表決。

經過前期全省組織推薦、後期資質審查及現場選舉投票。最終名單公示如下:

主任委員:鄭鵬遠

副主任委員:趙志剛、白建林、方慧玲、黃改榮、李浩、秦欽民、蘇俊生、王麗娜、張景霞、魏聯傑、汪桂琴

常務委員:李恩耀、李哲、程劍劍、王麗萍、豆雨霞、劉鳳娟、翟紅印、趙祖梅、姬建勝、朱玉花等70人

委員:丁帥、馬傑、王潤、朱一飛、袁建斌、劉章鎖、江莉芹、李浩、池書強、陳星宇等241人

秘書:付珈珈、李珍

全鏈探索

只為讓老人收穫更多幸福

「中國老齡化形勢十分嚴峻。」王成增表示,2018年底,中國老齡人口2.45億人,佔總人口17.9%。預計2022年,老齡人口2.6億人,佔比超過20%。

預計到2035年,中國老齡人口超過4.6億人,超過總人口的30%,進入重度老齡化社會。中國患慢病人口1.8億,失能半失能人口超過4000萬。

王成增提出,鄭大五附院承擔了民政部國標制訂、國家醫養結合規範制訂、指南編寫工作;拓展12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探索「1+12+N」社區服務、「全鏈式智慧醫養結合」、「主動式居家養老服務」等模式,為河南省深入推進醫養結合提供經驗模板和參考路徑。

馬保根對鄭大五附院牽頭成立河南省醫院協會醫養結合分會寄予厚望,期待分會成立後能夠提供有效的交流平臺,通過發揮各行業專家優勢,多種渠道加大宣傳力度,加強老年人的健康管理,提升老年人幸福可及感,助力健康養老事業蓬勃發展。

作為首任主委,鄭鵬遠表示,今後將充分發揮協會的橋梁紐帶作用,提高組織建設、人才培養、學術活動、學會發展和醫養結合事業產業建設發展五大團隊能力,藉助鄭大五附院醫養結合「全鏈式智慧醫養結合」探索實踐,帶領協會7大領域、241名專業人才,推進醫養結合服務體系建設,聚焦老年學和老年醫學,深化為老服務內涵,提升為老服務水平,讓老年人收穫更多幸福。

「網際網路+醫養」

構築全業態綜合服務平臺

安保新指出,河南省是老齡化程度較高的省份,老年群體日益呈現出高齡化、失能化、空巢化趨勢,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口大量增加,迫切需要推動醫養結合產業發展。

張芳認為,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快速發展,精準化、舒適化、安全化的醫療已經成為剛需。

「網際網路+」成為醫療健康服務行業的必然發展趨勢。

會上,鄭大五附院與京東健康正式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共同打造「網際網路+醫養」服務新模式——聚焦醫養結合,共建智慧化、規範化、普適性強的醫養結合服務模式。

雙方將進一步探索醫養大數據應用,搭建全業態綜合服務平臺。

通過整合居民健康檔案、電子病歷、公共衛生等醫療健康相關數據,協同終端可穿戴設備上傳的健康檢測等長期、動態數據,探索智慧康養大數據統合與智能應用實踐,進一步提升老年人群對醫養服務的獲得感、滿意度。

會議結束後,在鄭鵬遠的帶領下,王紅漫教授等與會嘉賓先後參觀了鄭大五附院直屬鄭州市二七區福華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智慧醫養結合推廣示範基地。

「李大姐,您能看到我嗎?」

鄭大五附院附屬社區鄭州市福華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通過智慧網際網路醫養信息服務平臺向一位80多歲的社區老年人問候。

「能,你們好。」李大姐在屏幕另一端向參觀人員揮手。

工作人員解釋,「一般我們會把系統安裝在電視機上,老年人通過固定裝置就可以打開遠程醫療系統控制窗口,跟我們見面。如果老年人有醫療和照護的需求,可以及時聯繫到我們。」

鄭大五附院提出「醫養結合,服務是基礎,醫療是保障,康復是支撐」的原創理念,構建社區「主動式居家養老」 服務原創新模式,充分發揮三甲醫療機構的綜合資源,立足於強大的康復專業,建立了「直屬社區智慧醫養結合服務雲平臺」,通過網際網路醫院及12家直屬社區優勢資源,助力醫養結合發展。

精彩推薦

【來源:大河健康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緩解失能老人全家失衡問題!禹城長護險讓失能老人生活更體面
    近日,禹城市醫療保障局聯合人保財險社保部禹城服務部工作人員在定期長護巡查時,在楊蘭禮老人的家中收到一份沉甸甸的錦旗。9年前,楊蘭禮老人因病導致生活不能自理,讓本不富裕的家庭陷入困境,2019年12月,經專家評審,楊蘭禮正式享受長期護理保險待遇,極大緩解了失能後的「全家失衡」問題。
  • 4000萬失能老人的照護難題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失能老人照護成社會難題。  國家醫保局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60歲及以上人口達2.54億,失能人員超4000萬。
  • 中山日報:「網際網路+醫養結合」讓失能老人找到「家」
    癱瘓在床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24小時需要照料……護理一位失能老人,對於任何一個家庭來說,都意味著巨大的身心壓力。長期的照料失能老人嚴重影響家庭生活,對一般家庭都是難以承受的負擔。如何解決失能老人的看病、養老?
  • 五十六朵花,助力失能老人的居家智能護理
    就老人的養老問題,劉先生和在異地上班的妹妹沒少費腦筋:「接到身邊吧,由於工作忙,隔三差五出差,甚至一兩個月都不著家,無法給予老人合理照顧;僱保姆吧,已經換了好幾個,三天兩頭請假、要求漲工資,也鬧心得很。」劉先生夫婦和妹妹商量後,打算送老人去養老院。誰知老人一聽大為惱火,「養你們這麼大,現在你們倒嫌我累贅了?」老人大罵兒女不孝,「只要有一口氣在,就不離開這個家。」
  • 專訪中國老年護理聯盟秘書長:阿爾茨海默症患者能感受到愛與被愛
    新京報訊(記者 馬瑾倩)「阿爾茨海默症老人認知能力會減退到像幼兒園的孩子一樣,但仍能感受到愛與被愛。」中國老年護理聯盟秘書長、北京醫院護理部副主任孫超說。國際阿爾茨海默症協會報告顯示,每3秒鐘,全球就有一位阿爾茨海默症患者產生。
  • 年均花13萬,一人失智,全家失衡:誰來照護阿爾茨海默病患者?
    中國老年保健協會發布的《2019年中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家庭生存狀況調研報告》(下稱《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中國已有一千萬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數量居全球之首,預計到2050年,這一群體將超過三千萬人。這種疾病也成為繼心血管、腦血管疾病、癌症後,威脅老年人健康的第四大殺手。
  • 惠民:推行「長護險」 為失能家庭撐起一片天
    「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是當前不少家庭面臨的現實難題,為解決此類問題,惠民縣醫療保障局積極推行職工長期護理保險工作,切實減輕參保患者家庭的經濟負擔。家住孫武街道城關派出所小區的孫連勇一家由於父親早年患有老年痴呆證和腦梗,已臥床20年,常年的醫藥費給這個家庭帶來了不小的經濟負擔,2019年11月,惠民縣職工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正式實行,使他們享受到第一批政策紅利。
  • 失能老人照料難 巨鹿試點長護險(一線探民生)
    核心閱讀  河北巨鹿縣自2016年8月起,開始試點失能人員長期護理保險。參保的失能老人越來越多地享受到機構護理和上門護理服務,而且繳費低、報銷額度高,經濟負擔小。    家有失能老人,是一個家庭的痛。隨著家庭結構日益小型化,尤其在廣大農村地區,一些失能、半失能的老人照料難的問題愈發凸顯。  據了解,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數量已超過4000萬,對健康服務的需求十分迫切。  河北巨鹿縣自2016年8月起,開始試點失能人員長期護理保險制度。
  • 讓失能老人享受居家溫暖 養老護理有「秘笈」
    因為種種原因,許多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只能居家養老,對這類老人的護理可是一項技術活,其中有不少「秘笈」。12月16日上午,由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聯合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天貓個人護理行業、成人護理品牌愛舒樂共同發起的天貓「個護志願者」老人關愛計劃公益活動在渝北區龍塔街道辦事處舉行。
  • 失智失能老人照護:「關懷」是護理工作的基礎
    老人上了年紀,會漸漸出現行動不便、記憶喪失等狀況,在大多數人口中,將此籠統地稱為失能失智,但是從更嚴苛的角度來講述,失能失智的範圍則更廣泛。面對家裡的失能失智老人,很多時候家庭的成員都在努力去照顧,但久而久之也讓家人感到無奈和為難,有的家庭選擇將家裡老人送往養老機構進行照料,有的家庭因為各方面的原因還是選擇將老人放在家裡照料。不過,老年人護理工作表面看似簡單,實際操作中卻有很多需要注意的東西。
  • 疫情期間高齡重度失能老人待遇報銷不「打烊」
    疫情發生以來,廣州市高齡重度失能老年人照護商業保險服務不停歇,全市162家協議定點服務機構累計為高齡重度失能老年人提供醫療護理服務24557人次,生活照料213826人次,累計為2768名符合條件的高齡重度失能老年人進行報銷,享受高照險服務老年人平均年齡88歲,人均報銷金額487.84元/月。
  • 失能老人照護問題受關注 人保健康推商業護理險
    同時,在全國兩會期間,失能老人的照護問題更是受到代表、委員們的高度關注,多項議案、提案呼籲加快長期護理險立法,建議商業保險公司推出更多的護理保險產品,以緩解失能老人護理難題。在此背景下,中國人民健康保險公司(下稱「人保健康」)5月28日推出「美好今生護理保險」,為客戶提供殘障護理保險金、老年護理保險金、疾病身故保險金、殘障護理豁免保險費、健康管理等保障與服務,通過產品創新進一步豐富商業護理保險產品市場供給,滿足客戶長期護理保障需求。
  • 免費安裝防摔扶手 溫暖失能老人
    為了更好地服務社區居民,讓老年人感受到更多的關愛,近日,玉泉區五塔前街社區為轄區60歲以上中度失能老人的家中免費安裝了防摔扶手。在做入戶調查的時候,她發現轄區裡有很多老人行動不便,有老人向她求助能不能在衛生間幫忙裝一個防摔的扶手。「我通過多方聯繫找到了現在的愛心企業中體安養,他們也挺好,願意做這樣的公益活動。」郭敏銳說。採訪中記者了解到,居家養老服務中最重要的一項內容就是居家安全設施。
  • 深圳申請成為長期護理險試點城市 讓失能老人體面養老
    原標題:讓失能老人體面養老   深圳市已向國家申請作為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城市,以更好破解「老有所護」的難題,讓失能老人體面養老。市政府關於六屆人大七次會議代表建議辦理情況的報告中透露了這一好消息。
  • 湖北隨縣為4544名貧困老人開展失能評估
    ,並開展失能評估。據了解,失能貧困老年人集大齡、貧困、失能於一身,是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的重點人群,也是因病致貧返貧的高風險人群,屬於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和社會救助兜底保障的重要目標人群。隨縣衛健局通過核實貧困老年人基本信息和健康信息,摸清全縣貧困失能老年人底數,為進一步做好失能貧困老年人照護服務,補齊健康扶貧脫貧攻堅短板,實施貧困老年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風險動態監測打好基礎。
  • 關注重度失能人員 補足民生保障短板|石景山區擴大長期護理保險...
    2020年9月,北京市石景山區正式列為國家級新增試點城市。擴大試點是制度完善也是產業促進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旨在解決長期失能人員的基本生活照料和與之密切相關的醫療護理難題,提升其生活質量,體現了制度的溫情,防範「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狀況出現,維護重度失能人員尊嚴,健全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的社會保障體系,提高人民群眾在共建共享發展中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 67歲老人帶病守護家園 我就想盡一點兒微薄之力
    「這次疫情,全國各地都啟動一級響應;我作為一名老黨員、一個退伍老兵,我就應該站出來守護我們的家園,儘自己的一點微薄之力……」這一席感人肺腑的話,是一個叫做湯正元的特殊老人說出來的,因為老人已經被確診為肺癌三年多。
  • 渝中「十三五」回眸系列報導(六):深入實施健康中國渝中行動 築牢...
    「十三五」期間,渝中區高度重視人民群眾健康水平,緊緊圍繞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目標,深入實施健康中國渝中行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健康需求,推動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進一步夯實增進民生福祉的健康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