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
河北巨鹿縣自2016年8月起,開始試點失能人員長期護理保險。參保的失能老人越來越多地享受到機構護理和上門護理服務,而且繳費低、報銷額度高,經濟負擔小。從全縣範圍看,由於長護險的拉動作用,專業養老護理機構大幅增加,促使醫療資源得到更為合理的配置,實現了醫院、養老機構、醫保多方共贏。
家有失能老人,是一個家庭的痛。隨著家庭結構日益小型化,尤其在廣大農村地區,一些失能、半失能的老人照料難的問題愈發凸顯。
據了解,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數量已超過4000萬,對健康服務的需求十分迫切。
河北巨鹿縣自2016年8月起,開始試點失能人員長期護理保險制度。通過不斷完善覆蓋縣、鄉、村的醫養結合體系,刺激培育市場化養老服務機構,依託長護險為失能老人搭建了幸福港灣,實現了醫院、養老機構、醫保多方共贏。
醫養機構專業
上門護理方便
巨鹿縣福緣居老年醫養中心,這是一家依託於縣醫院醫療資源建立起來的醫養結合機構,也是長護險的定點單位之一。
81歲的單身老人王會敏,正笑盈盈地坐在輪椅上,等著接受服務。
「奶奶,天冷嘞,今天咱們泡泡腳,給您剪剪指甲啊!」養老護理員劉蘭芳一面說著,一面蹲下身去,將老人的腳慢慢放進裝有中藥包的泡腳盆中,用手幫老人揉搓腳,待熱水把指甲泡軟後,為她逐個修剪腳趾甲。
「照顧得好著嘞,就跟自家閨女似的!」王會敏早年在縣五金公司上班,繳納城鎮職工醫保。幾年前,因腦血管病、糖尿病、高血壓等病情加重,導致全身癱瘓。住進醫養中心後,不僅有人督促她按時吃藥,享受24小時醫療看護,還有專門的康復計劃。
「剛來的時候她只能臥床,後來經過康復,慢慢能翻身,能坐了。」福緣居老年醫養中心主任田月芬說。
在鄉村地區,參保長護險的失能老人也開始越來越多地享受機構護理服務。在小呂寨鎮養護中心,67歲的村民李現國因腦溢血導致重度失能,就住進了這家鄉鎮級的醫養機構,接受專業護理。
目前,巨鹿縣長護險的定點醫養機構已達15家,分為縣、鄉、村三種等級。正在申報定點單位的醫養機構,也在不斷增加中。
在張王疃鄉武窯村,71歲的村民尹之棟儘管右側肢體偏癱,重度失能,每當需要專業護理,如更換尿管時,瘦弱的老伴就得送他去醫院,大費周折。
巨鹿縣在2016年試水長護險機構護理後,於2018年啟動了長護險居家護理服務。由當地市場化醫養服務公司的醫生、護士、護理員等組成小分隊,每月提供4至8次上門護理服務,包含壓瘡預防與護理、更換尿管胃管等10項醫療護理和助浴、理髮等8項生活照料服務。
「真是幫了大忙了,感覺輕鬆太多了」,尹之棟的老伴說。目前,巨鹿縣已培育出2家市場化醫養服務公司,130餘名護理員隨時提供上門服務。
實行風險共擔
按照星級定價
然而,接受專業的護理服務,老人們最在意的就是費用問題。
在入住福緣居醫養中心時,王會敏屬於「重度失能」,護理費用為每月3600元,而她的退休工資每月僅有約3000元,這讓她最初不免有些猶豫。
而長期護理險的作用就是為群眾「減負」,減輕經濟負擔。
據巨鹿縣醫保局醫保中心主任孫玲爽介紹,首先,長護險在籌資標準上,費用並不高,每人每年50元。其中,城鎮職工,個人負擔僅10元,財政10元,醫保基金統籌30元;城鄉居民,個人負擔3元,財政3元,福彩公益金4元,醫保基金統籌40元;城鄉低保、五保、重度殘疾、貧困戶等,個人部分由政府全額資助。
「參保人因年老、疾病、傷殘等導致生活不能自理,病情基本穩定,已達到或預期達到6個月以上,經專業人員鑑定後,即可享受護理保險待遇」,孫玲爽說。
在經辦方式上,巨鹿縣探索實施了「共保聯辦」模式,引入商業保險公司人保財險巨鹿支公司作為承辦方,醫保局負責情況調研、政策制定與調整等,保險公司具體參與經辦、服務質量隨訪、信息化建設、聯繫專家進行失能鑑定等等。
「在彌補政府經辦人員不足的同時,建立風險共擔機制」,巨鹿縣醫保局局長王振博說。
在定價上,巨鹿縣對於長護險定點服務機構實施「三級」星級管理辦法。例如,在縣一級,三星定點機構,重度失能的定額標準為120元/床/日,中度失能60元/床/日;二星機構則為110元/床/日和60元/床/日;一星機構為100元/床/日和50元/床/日。鄉級和村級的三個星級標準,在縣一級的基礎上遞減。最終報銷比例均為定額標準的65%。
「每月護理費用3600元,我自己只用承擔1260元,一下子沒啥負擔了!」王會敏說。
對於長護險的居家護理服務,巨鹿縣實施「定額包幹」管理辦法,按照每天20元標準,一個月提供600元服務,報銷比例為85%,個人只需負擔90元。
據王振博介紹,自2016年試點長護險以來,基金運行平穩,全縣共38萬群眾參保,目前已共計減負2235萬元。
醫院「壓床」變少
醫保使用優化
接受長護險專業護理的失能老人,除了為家屬解除後顧之憂外,老人本身的健康狀況有什麼改善呢?
在福緣居醫養中心,主任田月芬曾做過跟蹤調查。「這些選作觀察對象的老人都患有嚴重的腦血管病、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早先年均發病住院五六次,如今通過按時服藥、精細護理、小病預防等,有的1年發病住院1至2次,有的不發病。重複住院率明顯降低。」田月芬說。
由於護理成效明顯,費用負擔減輕,福緣居如今93張醫養床位很受歡迎,「預約的已有百來人」。該中心一棟能夠提供300張醫養床位的新大樓正在建設中。
不僅僅是福緣居,從全縣範圍看,由於長護險的拉動作用,專業養老護理機構隊伍正成長壯大起來。早年,由於費用和觀念原因,縣域內或鄉村的養老機構入住率很低,大多難以為繼,靠政府補貼勉強維持。
「而在實施長護險後,全縣成規模的醫養結合機構,從2016年前的三四家,增加到現在的30多家,護理人員從百餘人增加至千餘人。」巨鹿縣衛健局副局長張建一說。
養老護理機構的增加,改變了一些老人長期「住院療養」的想法。「這些患慢性病的失能老人,每次發病住院少則一兩個月,多則超過半年。治療結束後,也不願走。實際上後續臨床治療意義已經不大,但回去家屬又無法護理,所以乾脆長期住院,造成『壓床』,導致真正需要住院的病人可能缺乏床位。」巨鹿縣醫院質量控制辦公室主任高迎娟說,「如今,『壓床』現象減少了,床位周轉率提升了,醫療資源得以優化配置。」
王振博表示,住院療養現象的減少,也壓縮了醫保資金的支出,提高了醫保基金的使用效率。
從2016年8月至今,巨鹿縣長護險的探索實施正不斷走向縱深。巨鹿縣委書記孫保祥介紹,在2020年,全縣已啟動標準化建設,建立了更加詳細的服務流程,完善服務項目,使得整個養老護理服務體系「有據可依」。
與此同時,「2020年初,巨鹿縣已啟用全新搭建的長期護理保險智慧醫養服務平臺」,孫保祥說,「通過數據的及時上傳,對於機構護理和居家護理的服務人員,實現精準管理和考核,以進一步提升服務質量和護理效果」。
《 人民日報 》( 2020年07月16日 13 版)(責編:曹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