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
文/老K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體驗,心情不好的時候特別不喜歡吃東西。
記得我五年前患抑鬱症時期,我的腸胃特別難受,不光對自己喜歡的食物毫無感覺,甚至還會特別難受。後來我發現這並不是特例,因為只要我心情不舒服,腸胃是第一個出現反應的。
後來我查閱文獻發現,在我們的腸道中有著數百萬神經元和複雜的腸道菌群,和我們的情緒以及思維能力密切相關。因此,腸道被稱為人體的「第二大腦」,別名「腸腦」。
2015年10月16日,《自然》雜誌又一次特別關注了腸道和大腦的關係,在一篇新聞特稿中特意用了這張魔性的圖:
這腦殼裡,裝的像是大腦,仔細一看,居然是副大腸(還布滿調皮的微生物)!
那麼究竟腸道健康和精神健康有什麼關係,腸道能影響哪些情緒呢?
改變情緒反應及行為
研究者對一些小白鼠實驗發現,腸道菌群改變的小鼠在行為上和神經反饋上有明顯的變化。
後來兩組團隊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將無菌小鼠分為兩組,益生菌組(餵食母牛分枝桿菌)和對照組(餵食安慰劑),進行了迷宮學習實驗。
結果發現,益生菌小組情緒更加穩定,而對照組更多表現出焦慮和異常行為狀態。
同時在迷宮學習項目中發現,益生菌小組同樣領先對照組走出迷宮。
那麼為何會出現這類現象呢?
研究員解釋,益生菌(母牛分枝桿菌)可能通過免疫機制,刺激血清素的產生,從而在短時間內減少小鼠的壓力相關行為,影響小鼠的焦慮行為表現。
(服用過抗抑鬱藥物的小夥伴都知道,血清素是可以直接影響情緒的)。
降低對消極情緒的體驗
這次進行實驗的是我們人類自己了,55名健康人分成兩組,分別服用益生菌(瑞士乳桿菌和長雙歧桿菌的複合益生菌)或安慰劑30天,之後進行量表測評。
研究者分別採取了以下這些心理量表:
症狀自評量表(HSCL-90)、醫院焦慮抑鬱量表(HADS)、應對清單(CCL)。
對比了多個結果發現:相比安慰劑組,益生菌組的心理困擾程度更低。
後來麥克馬斯特大學的簡·福斯特(Jane Foster)博士用小白鼠做了相關實驗發現,腸道菌群會影響大腦前額葉皮層中與髓磷脂(神經元外側的脂質,起到保護和絕緣的作用)有關的基因,
而這些神經遞質的關係與抑鬱症、精神分裂症、強迫症、焦慮症等都有密切關係。
推論,腸道菌群失調,也可能是導致精神疾病的潛在原因之一。
對腸道與大腦情緒之間關係的研究,僅僅只是個開始
雖然當下有越來越多證據顯示,腸道菌群和大腦情緒有不可分割的關係,可具體有如何的關聯,以及有多大的關聯,目前仍只是個起步而已。
關於精神疾病的研究也是越來越多,但人類的精神心理是非常複雜的,具體是什麼原因導致人類會出現精神異常,這些研究還遠遠不夠,但倘若可以「了解腸道中具體有哪些細菌,對於搞清楚『腸腦』和『大腦』功能很重要。但是,精確採樣腸道微生物非常困難。如果能突破採樣問題,那麼人們對於『第二大腦』的研究將會向前走一大步。」
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教授喬納森·埃桑這樣說。#百裡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