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腸道不健康或會誘發精神類疾病,腸道是人類第二大腦?

2020-12-23 走出抑鬱的小叮鐺

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

文/老K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體驗,心情不好的時候特別不喜歡吃東西。

記得我五年前患抑鬱症時期,我的腸胃特別難受,不光對自己喜歡的食物毫無感覺,甚至還會特別難受。後來我發現這並不是特例,因為只要我心情不舒服,腸胃是第一個出現反應的。

後來我查閱文獻發現,在我們的腸道中有著數百萬神經元和複雜的腸道菌群,和我們的情緒以及思維能力密切相關。因此,腸道被稱為人體的「第二大腦」,別名「腸腦」

2015年10月16日,《自然》雜誌又一次特別關注了腸道和大腦的關係,在一篇新聞特稿中特意用了這張魔性的圖:

這腦殼裡,裝的像是大腦,仔細一看,居然是副大腸(還布滿調皮的微生物)!

那麼究竟腸道健康和精神健康有什麼關係,腸道能影響哪些情緒呢?

改變情緒反應及行為

研究者對一些小白鼠實驗發現,腸道菌群改變的小鼠在行為上和神經反饋上有明顯的變化。

後來兩組團隊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將無菌小鼠分為兩組,益生菌組(餵食母牛分枝桿菌)和對照組(餵食安慰劑),進行了迷宮學習實驗。

結果發現,益生菌小組情緒更加穩定,而對照組更多表現出焦慮和異常行為狀態。

同時在迷宮學習項目中發現,益生菌小組同樣領先對照組走出迷宮。

那麼為何會出現這類現象呢?

研究員解釋,益生菌(母牛分枝桿菌)可能通過免疫機制,刺激血清素的產生,從而在短時間內減少小鼠的壓力相關行為,影響小鼠的焦慮行為表現。

(服用過抗抑鬱藥物的小夥伴都知道,血清素是可以直接影響情緒的)

降低對消極情緒的體驗

這次進行實驗的是我們人類自己了,55名健康人分成兩組,分別服用益生菌(瑞士乳桿菌和長雙歧桿菌的複合益生菌)或安慰劑30天,之後進行量表測評。

研究者分別採取了以下這些心理量表:

症狀自評量表(HSCL-90)、醫院焦慮抑鬱量表(HADS)、應對清單(CCL)。

對比了多個結果發現:相比安慰劑組,益生菌組的心理困擾程度更低。

後來麥克馬斯特大學的簡·福斯特(Jane Foster)博士用小白鼠做了相關實驗發現,腸道菌群會影響大腦前額葉皮層中與髓磷脂(神經元外側的脂質,起到保護和絕緣的作用)有關的基因,

而這些神經遞質的關係與抑鬱症、精神分裂症、強迫症、焦慮症等都有密切關係。

推論,腸道菌群失調,也可能是導致精神疾病的潛在原因之一。

對腸道與大腦情緒之間關係的研究,僅僅只是個開始

雖然當下有越來越多證據顯示,腸道菌群和大腦情緒有不可分割的關係,可具體有如何的關聯,以及有多大的關聯,目前仍只是個起步而已。

關於精神疾病的研究也是越來越多,但人類的精神心理是非常複雜的,具體是什麼原因導致人類會出現精神異常,這些研究還遠遠不夠,但倘若可以「了解腸道中具體有哪些細菌,對於搞清楚『腸腦』和『大腦』功能很重要。但是,精確採樣腸道微生物非常困難。如果能突破採樣問題,那麼人們對於『第二大腦』的研究將會向前走一大步。」

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教授喬納森·埃桑這樣說。#百裡挑一#

相關焦點

  • 最新研究:糖會破壞腸道屏障,而生酮飲食會使腸道更健康
    腸道被稱為人體的「第二大腦」,它不僅是人重要的消化系統,還關乎健康的方方面面。 但是,我們人類吃了幾百萬年的肉,這種飲食習慣,不應該和一種現代疾病扯上關係啊,還有,那些只吃肉的民族,比如說愛摩基斯人、馬賽人,基本是沒有這些現代疾病。
  • 腸道:你的第二個大腦
    但現在看來,它似乎也在我們的身體和精神健康方面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它既可以獨立工作,也可以跟你頭頂的那個大腦通力合作。雖然你意識不到自己的腸道正在進行「思考」,但是腸神經系統確實可以幫助你察覺環境中的威脅,進而影響你作何反應。
  • Nature Reviews:腸道中的氣體與我們的疾病和健康
    知幾文獻速遞是一個周更欄目 分享一周人體微生態及公共衛生相關前沿新聞 01 Nature Reviews:腸道中的氣體與人類的疾病和健康 腸道中的氣體是由腸道內的化學作用和微生物群產生的
  • 這些關於人類健康的腸道微生物NCS重磅研究千萬別看...
    2019年8月30日訊 /生物谷BIOON /——最近幾年關於腸道微生物的研究越來越火熱,日益深入的研究也逐漸揭開了腸道微生物的諸多秘密,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腸道微生物與人類健康密切相關。本文中小編為大家盤點了近期關於腸道微生物與健康相關的NCS重磅研究,分享給大家。
  • 腸道微生物與人體健康研究進展
    北京中醫藥大學,北京 100029[摘要]人類腸道中定居著許多對宿主有益的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真核生物等,它們在腸道內能與其他微生物及免疫系統相互作用,對人體健康具有重要影響,被稱為「被遺忘的器官」,它們的基因組也被譽為人類的「第二基因組」,與人體的能量代謝及物質代謝有關。
  • 最新研究速遞 | 柳葉刀:腸道微生物群在神經系統疾病中的作用
    摘 要在過去10年中,對腸道微生物群在調節大腦功能方面的作用的研究迅速增加,儘管主要是在動物模型中。越來越多的臨床和臨床前證據表明,微生物群可能是神經系統疾病(包括阿爾茨海默病、自閉症譜系障礙、多發性硬化症、帕金森病和中風)的一個關鍵易感因素。橫向臨床研究正在支持改變微生物組成的概念,這有助於此類疾病的病理生理學。
  • 人體最大的矛盾,腸道進化速度比大腦慢數萬年,人類註定有缺陷?
    腸道的進化速度,比大腦慢了數萬年進入發達的科技時代後,科學家也對人類自身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尤其是通過先進的儀器了解人類基因的構造和在對應方面的作用,進一步了解了生物進化的奧秘。尤其是腸道的進化速度,比大腦慢了數萬年,至今仍然保留著一萬多年前的飲食偏好,可以說是十分神奇了。如果說人類只進化了大腦,其實是不符合科學規律的,因為大腦的運行需要強壯的身體提供支撐,並且還需要豐富的養分。
  • 腸道菌群與疾病
    尹軍霞 (紹興文理學院生物學系 浙江紹興312000)林德榮 (紹興第二醫院腫瘤科浙江紹興312000)摘要一般情況下,腸道菌群與人體和外部環境保持著一個平衡狀態,對人體的健康起著重要作用但在某些情況下,這種平衡可被打破,形成腸道菌群失調,引發疾病或者加重病情
  • 研究:腸道細菌被發現跟內源性大麻素和抑鬱有關
    據外媒報導,最近的大量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群的變化跟抑鬱症等情緒障礙之間存在令人信服的相關性。但腸道細菌是如何影響抑鬱行為的目前還不清楚。不過近日來自一組法國科學家的新研究揭示了一種可能的因果機制,其描述了一種途徑,即微生物群的改變導致海馬體的活性下降並導致隨後的抑鬱行為。這項新研究開始於對壓力誘發抑鬱症的小鼠模型中的微生物群變化的研究。除了初步研究了健康動物和情緒障礙動物之間的微生物組差異外,研究人員還發現,這些情緒障礙可以通過糞便移植轉移到健康動物身上。
  • 帕金森研究新發現,腸道菌群有望改善病症
    很多人以為大腦和腸道毫不相干,但事實上,它們之間存在大量的神經對話。舉個例子,許多人在吃美食的時候,就感覺快樂或是紓壓。畢竟,如果內臟沒有得到足夠的營養,那可能是生死攸關的大事;當能量低的時候,大腦需要被告知,這樣它才能讓其他系統採取行動。因此,腸道亦被視為人的第二大腦,稱之為「腹腦」。
  • 《自然》子刊:帕金森病的發病或與腸道「第二個大腦」密切相關
    《自然》子刊:帕金森病的發病或與腸道「第二個大腦」密切相關  Emma Chou • 2020-04-28 17:35:21
  • 腸道,衰老的源頭,五類食物,請撤離飯桌,或能保持腸道年輕態
    腸道是人的「第二大腦」,有1,000億個神經細胞,主要負責我們下意識活動,腸道是人體主要的消化器官,人體營養物質99%由腸道消化吸收。因為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免疫系統,專家表示,90%的疾病,都是因為腸道不潔引起的。腸道的「保質期」:55年健康的腸道,可以在有害和有益細菌之間起著良好的平衡作用,腸道內細菌的數量在我們55歲之後大幅度減少,從而影響正常消化功能,增加腸道疾病風險。
  • 腸道菌群改善焦慮狀態,健康飲食的意義之重
    但已有研究證實,不良的飲食習慣是導致焦慮和抑鬱惡化的因素之一,而改善飲食習慣可以緩解疾病症狀,這與腸道微生物有著密切關係。事實上,腸道龐大菌群和腸道神經元組成的複雜網絡,早已讓腸道成為人體的另一大感覺器官。
  • 腸道細菌可影響大腦功能 研究顯示高糖飲食有損記憶力
    新華社北京7月14日新媒體專電 外媒稱,飲食可以塑造生活在腸道中的大量細菌。現在,對大鼠的研究表明,腸道細菌可能會影響大腦功能,改變基因在重要記憶區域的表達方式。大約一個月後,研究小組測試了大鼠的記憶力。具體來說,是讓大鼠去完成一項任務,以衡量它們分辨自己是否曾在特定背景下看到過某種物體的能力。科學家認為,這種類型的記憶要依靠一種被稱為海馬體的大腦結構來實現。報導稱,攝入高糖飲食的大鼠的表現明顯不如那些吃健康食物的大鼠。這兩組大鼠的腸道微生物似乎也存在差異。
  • 抑鬱症,恐懼,壓力和腸道微生物群脫不開的關係
    從腸道內的微生物和細胞釋放的化學物質可直接導致迷走神經和迷走神經支配的大腦區域的電活動變化。迷走神經的活動眾所周知會影響人類行為。實際上,植入刺激該神經的電子設備(迷走神經刺激器)可以有效地治療患有嚴重的,對治療有抵抗力的抑鬱症和癲癇症的患者。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與健康對照組相比,患有多種精神疾病的人傾向於具有不同的腸道菌群模式。
  • 最新研究進展 | 行為和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的腸道微生物分子
    本文描述了已知或疑似神經調節活性的細菌代謝產物,定義了從腸道菌群到大腦的信號傳導機制,並討論了腸道細菌分子可能對特定腦細胞發揮的直接作用。 許多發現是最近才發現的,本「觀點」中描述的發現在很大程度上是新穎的,尚待廣泛驗證。
  • 腦科學日報|腸道微生物群紊亂會導致大腦的損傷;運動帶來的變化
    本研究不僅揭示了社會不確定性在個體感激情緒產生中的重要作用,更為探究個體如何適應其他社會不確定情境(如信任、合作和懲罰)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和方法學基礎。3,腸道微生物群紊亂會導致大腦的損傷?有研究有真相來源:轉化醫學網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患有一種罕見的導致大腦出血的遺傳疾病的的人與沒有患病的人有不同的腸道微生物。此外,正是這種細菌失衡所產生的分子導致了這些病人大腦的損傷。
  • 熬夜、生活不規律,是腸道健康的剋星
    長期下來,容易對身體造成不良的影響,身體免疫能力降低,從而誘發多種疾病。但現實告訴我們,健康的身體才是生活的本錢,而只有作息飲食符合規律,才能擁有好體質。當人長期處於生活作息不規律的狀態裡,首先容易出現腸道疾病。經常失眠熬夜,暴飲暴食,更加是腸道健康的剋星。腸道健康對人體各器官的運作是非常重要的,腸道消化和吸收食物的營養,為各臟器提供所需的能量。
  • 維生素D與腸道菌群的互作|腸道菌群|維生素D|細胞|疾病|嬰兒|-健康界
    05維生素D、腸道菌群與疾病近幾年來的人群研究還發現,機體維生素D水平與腸道菌群之間也存在密切聯繫。  維生素D減少與肥胖有關  有研究顯示,飲食中類固醇類物質的缺乏會影響腸道菌群的定植和平衡狀態,使菌群數量明顯增加,可能與肥胖的發生均有一定關係,但仍需進一步研究證實。
  • 不睡覺為什麼會死掉?致命殺手在腸道
    不過,一項發表在2020年6月《細胞》雜誌上的研究,似乎給出了答案:通過對果蠅的研究,哈佛醫學院的科學家們發現,睡眠剝奪的致命影響不在大腦,而在於一種叫做「活性氧」的物質在腸道內的積累。更令人驚奇的是,如果去掉這些物質,比如用抗氧化劑中和它們,果蠅就算不睡覺也安然無恙,壽命就和它們正常作息的同類一樣。——這不免讓人想入非非,難道我們熬夜黨有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