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德經濟第一,發了韓戰的財!

2021-01-10 地緣谷

當時的歐洲觀察家預言,「西德經濟能恢復到歐洲二流國家便算幸運」。

NO.291 作者/大尾巴熊

製圖/聽風者 漫畫/傲慢的上校 配圖/大尾巴熊

1945年,二戰結束後,德國作為最大戰敗國無可置疑的受到了最沉重的打擊。據統計,戰後的德國需要面對近一千萬的德裔難民、以及數以億計的戰爭賠款需要清償、還有足足四億立方米的廢墟亟待清掃。單是現實的沉重就讓所有德國人不寒而慄,怪不得有人曾在滿目瘡痍的柏林街頭哀嘆:「即使清除這些瓦礫也要二十多年時間,要想重建一個完整的德國,真是比登天還難!」

可事實卻偏偏和這個悲觀的預言相反。僅僅十年,西德就以不可一世的勁頭成為了戰前都不曾達到的「歐洲經濟火車頭」:西德1955年生產總值佔西方主要工業國的比重高達9.3%,不僅超過了英國(8.5%),更是超過了法國(4.4%)和義大利(3.3%)之和,僅次於美國(50.5%),居世界第二位。

1980年,西德經濟總額更是坐上了西歐第一的「寶座」,僅次於世界GDP總量第一,高達27881億美元的美國、和經濟GDP總量10709億美元的老二日本以及GDP總額9400億美元的老三蘇聯;西德以8484億美元的位居世界第四。

西德經濟又是如何逆風而上,創造「經濟奇蹟」的?

戰後伊始

作為兩次世界大戰的發起國以及最後的戰敗國,德國在戰後面臨的懲罰是極其嚴酷的。西德被迫面臨國家分裂為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戰爭導致的人口銳減、國民經濟入不敷出等艱難困境,整個西德,除了充斥著對戰爭導致流離失所的痛苦,和對永不再戰的渴望,最重要的是如何重新建立起一個新德國的思考。

1945年末,一位西德市民站在科隆街頭對著廢墟沉默,似乎在無聲地訴說什麼

二戰時期的德國不僅給歐洲帶來了毀滅和痛苦,也讓足足850萬德國士兵喪命於戰火之中。這也使得二戰之後,西德的女性、老年人、兒童、甚至是殘疾人都必須成為主要勞動力來清理家鄉的斷壁殘垣,這個過程儘管殊為不易,但一個滿目瘡痍的德國正在被慢慢煥發生機。

什麼勞動力都要,不挑

每當一個民族面臨巨大挑戰和困難的時候,往往才會是展現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時機。毫無疑問,德國正處於這個時刻。

蘇臺德、波蘭的德裔難民被捷克、波蘭政府強制遣返,這也成為戰後重建的重要勞動力來源

十分幸運的是,美國樂於見到並且大力支持西德的經濟復甦。西德的地緣形勢獨一無二,身處冷戰前沿,美蘇都各自以西德和東德作為冷戰前沿的橋頭堡;美國在西德進行了大量戰略物資投入,戰前美國就對西德的軍事基地、軍工廠進行了有條件的保留,這些珍貴的工業基礎火種,為西德後續的經濟發展奠定基礎。

德國在戰前運轉的地下工廠,裡面有尚未組裝完的He-162戰鬥機,被美國保存了下來

當時西德隨處可見的牌子:「在這裡,馬歇爾計劃幫助我們」

同時,發展西德的經濟,不僅能擺脫這個「經濟包袱」,還能作作為冷戰前緣的窗口與蘇聯進行經濟甚至是軍事的軟實力對抗。出於以上戰略的考量,美國的「馬歇爾計劃」在1947年就開始源源不斷的援助西德,直到1975年,西德整整利用了馬歇爾計劃近110多億美元的貸款來進行發展和重建。

全民一起加油狠幹

雖然有著諸多有利條件,可重建是緩慢的,現實是殘酷的。

論及受損程度,西德比英法都要嚴重許多,論工業基礎,英、法並不比西德遜色,論馬歇爾計劃,同樣是面向西歐主要國家,並非西德一家獨享。當時的歐洲觀察家預言,「西德經濟能恢復到歐洲二流國家便算幸運」。

西歐主要國家馬歇爾計劃援助金額比重

英法甚至還有餘力發動對埃及的蘇伊士運河戰爭

不僅如此,西德經濟還擁有巨大的短板。戰前,德國就已是一個糧食和原材料進口大國,糧食的35%都需要進口。戰後,由於德國的一分為二,使得西德對進口糧食的依賴更加嚴重。這種狀況由於德裔難民從蘇臺德、奧地利等地區湧入顯得更加嚴峻;馬歇爾計劃雖然也給予西德糧食的援助,卻基本上完全用於進口食品和其他生活必需品,仍遠遠不能滿足西德國內的需求。

西德婦女在清理後的廢墟上種菜,補貼本不富裕的口糧

糧食的大量進口給西德政府套上了沉重的負擔,更造成了西德財政上嚴重的貿易赤字。資金匱乏不僅限制了政府對工業生產的投資,許多生產行業由於資金不足而陷入半停產狀態。整個社會生產不斷地萎縮,人民對西德政府怨聲載道,到1950年中期,西德的實際失業人口已經高達200多萬。

營養不良的西德少年在照料家門口的菜田

那麼,西德又是如何絕地反擊,實施「彎道超車」的呢?

強心劑?強心劑!

西德雖有前文所述的諸多不足,卻隱含著復興的開關。

西德有明顯的資源優勢和強大的生產潛力。西德擁有聲稱「德國工業的心臟」、位於西歐中心的魯爾區。魯爾區工業1939年戰前的年產量便達到了煤1億噸、焦炭100萬噸、鋼1000萬噸和發電量1億度的水平,在美國出臺的馬歇爾計劃和貨幣改革的強力幫助下,魯爾區便「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重新恢復,開始迅速供給西德重建急需的煤炭和鋼材並創造珍貴的就業崗位。1948年末,德國的煤炭和鋼鐵已經可以基本滿足自給;1950年,因受限於糧食引發的資金短缺才讓魯爾區的生產陷於停滯。

西德魯爾工業區

戰後的魯爾區轟隆隆地帶動德國重新復甦

但這時一場戰爭卻改變了西德的命運:1950年,遠東的韓戰爆發,並很快演變為戰後美蘇兩大陣營實力的第一次公開較量。只不過,這場戰爭影響的卻全不止美蘇中朝等直接參與的國家,還有許多國家同樣受到了重要影響,西德和日本就是其中兩個。

得益於韓戰美國大量訂單和寬鬆條件,日本很快發展起來,日本經濟新聞社直言,「韓戰帶來的特需熱潮把蕭條氣氛一掃而光,它成為之後經濟高速發展的契機」

這場發生在東亞的戰爭影響到日本尚可以理解,又是如何影響到遠在西歐的西德的呢?

抗美援朝,也就是韓戰的激烈遠超出美國為首西方陣營的想像,有人開始哀嘆:「打贏了兩次世界大戰的美國,卻輸了韓戰」。美國開始竭力提高戰爭烈度以獲得勝利,崇尚火力優勢學說的美軍甚至打出了「範弗利特彈藥量」的招牌,力圖全力壓倒裝備簡陋卻作戰頑強兇悍的中國軍隊。

崇尚「火力優勢」的美軍廣泛使用的105毫米榴彈炮

韓戰大量使用的57毫米無後坐力炮

韓戰,光是上甘嶺一役就傾瀉了將近四千多噸炮彈

當時,沒有人敢斷定這場戰爭不會演變成美蘇兩大陣營的直接對抗。世界市場上的軍火需求開始供不應求,迅速的導致了市場對鋼鐵和煤為主的原材料需求不斷提高,價格也隨之上揚。在戰爭開始後僅僅5個月,原材料價格上漲13%,緊接著後三個月內又上升了14%。市場需求和投資大大刺激了西德鋼鐵和煤炭工業的發展。

紐約時報就曾指出,「韓戰促使西方世界從利益上考慮購買便宜耐用的德國機器,特別是金屬加工工具機、軋鋼製品、電工儀器和其他各種設備。」

魯爾區的一家工廠在澆鑄鋼鐵工具機

1951年,德法還放棄了隔閡,法國作為歐洲第一大農業國、鋼鐵生產國與西德的工業優勢強強聯手組成了歐洲煤鋼共合體,德國的糧食壓力大為減輕的同時,也解放了大量的西德第一產業(農業)人口,勞動力的解放讓西德的工業如虎添翼。

德法和解使得西德薩爾工業區和富有煤鐵礦藏的阿爾薩斯洛林地區強強聯合

1965年4月8日,煤鋼聯合體與歐洲經濟共同體及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合併,統稱歐洲共同體正式成立

在如此有利的形勢下,西德自然迅速填補了煤鋼相關市場的空缺;韓戰還加劇了世界鋼鐵、鋁、橡膠等重要工業品的短缺現象,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美國放寬了《波茲坦協定》中對德生產的控制,取消了對西德重型工具機、鋁、合成氨和氯等重要化工行業的生產管控,而二戰前的德國因為戰爭,富集了大量高級科研人員與生產經驗,管控一放開,這些經歷戰時生產的熟練生產經驗便成為西德重新復興的關鍵。

1950年,柏林的一家新工廠破土動工

這些關鍵措施收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西德1950年6月—11月工業生產增長25%,同年出口暴漲120%,德國著名的HK槍械公司和萊茵金屬都是在這個時期發展壯大的。

1950年西德的國民生產總值僅為972億馬克,1951年就迅速上升到1186億馬克,1952年又上升12%,達到1355億馬克。對外貿易方面,1951年4月德國就逆轉了糧食大量入口導致外匯不足的噩夢,開始出現出超。西德的失業率也得到了極其有效的緩解,1951年中期,西德工人自1945年以來第一次工資增長,也讓消費煥發生機。

1950-1970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平均GDP增長

1952年,繁忙而又繁華的波恩街頭

一場遠在東亞的戰爭,盤活了西德消費、投資和對外貿易這三頭馬駕馭的三駕馬車,對西德經濟無疑是一針關鍵之極的強心劑;在接下來70年代的越南戰爭,同樣起到了相同作用。

制度的保障

經濟就像一個國家的命脈,戰爭引發的強心劑固然能短暫提振一個國家的經濟周期,卻不能持久保證一個國家的經濟持續上行。只有社會發展中,社會長期形成的制度能保證社會絕大多數人都能合法、合理的得到屬於自己勞動所得的一份蛋糕時,才是經濟持續發展的核心動力。而西德,恰好保證了這一點。

西德總理艾哈德稱:推動德國經濟發展的神奇力量並非旁的,恰是「德國人民,充分發揮其創業精神和智慧才能,辛勤勞動的結果」

首先,西德在國民經濟恢復期間,為防止經濟無序發展,並為經濟發展創造基礎條件,對涉及國計民生具有戰略意義的經濟部門實行國有化或國家控股、參股的做法;50年代,大約60%的電力生產,96%的電網和煤氣生產掌握在西德政府手中。

公共事業服務了許多西德群眾

還救濟了許多災民,不至於有人餓死

因禍得福的是,在法國為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焦頭爛額、英國在為愛爾蘭、印度此起彼伏的分離運動殫精竭慮、美國囿於朝鮮、越南戰爭的泥潭時,西德政府卻只能將注意力集中於內政和有限的外交(軍事權還在美國手上),這反而成了一件好事。

燒的不僅是納稅人的軍費,還有戰火雙方普通士兵和平民的性命

比起同時期的西方各國的天價軍費赤字,西德政府的財政不僅充分節源,還有餘力將稅收大量投入到對職工的技能培訓和人民素質教育中。據統計,1950年,聯邦德國在校大學生為10萬,平均每萬人中就有20個大學生,而到1970年,在校大學生為41萬,平均一萬人中就有68個大學生,強大的科技和高等的教育促進了西德經濟發展。

許多父母帶著孩子來波恩大學參觀,正如中國父母帶孩子去北大和清華

其次,在僱傭關係方面廣泛實施德國共決制。共決制起源於戰後初期,西德許多工廠的企業家因為同納粹德國政權有牽連而逃走或坐牢,許多自發成立的工會把工人組織起來恢復和管理經濟,在德國重建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自發成立的管理組織

而共決制的特點就是讓企業的僱員與僱主一起參與討論企業的方針大計,互相交流表達僱員和僱主雙方面的意見和要求。

例如所謂工資自治就是"共決"的一項重要內容。工資既不是由國家規定,也不是由僱主單方面決定,而是通過勞資雙方的談判來決定;這樣,既避免了工資過快增長的竭澤而漁,更避免了同行業之間無底線的惡性競爭,保障做大做強蛋糕的同時,每個為企業服務的人都能在勞動中獲得自己的一份合理合法的權益。

西德工人在組裝甲殼蟲,良好制度保障讓他們自發的和企業一起把蛋糕做大做強

1946年,戰後的第一年就有第一千輛甲殼蟲製造並售出

德國人常這樣形容:「豬肘子要一起分才好吃」

共決制的實行,讓西德的勞資關係長期比較穩定,被西德稱為黃金十年的50年代,西歐其他國家卻發生了如法國的五月風暴、英國的礦場暴動、義大利的「炎熱之秋」運動,兩者無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德國共決制引導利益紛爭更多是通過談判而非衝突解決,這不僅對於西德社會的穩定起到了重要作用,更是西德經濟的持續發展保障。

1968年法國五月風暴

義大利的「炎熱之秋」運動

正如亞當·斯密的核心理論:「眾人都為自己的利益奔波,卻最終實現整個社會的共贏」。西德以制度保障人民的權益,西德人民也饋之以敬業精神。

團結一心、精誠合作的西德企業不僅極大的促進了經濟的崛起,「德國製造」的名聲也是在那時候傳遍世界。據統計,1955年,西德男性平均每周工作長達50小時,比英國工人多3小時,比法國人多2.6個小時,比義大利多3.2個小時,而平均工資實際上直到1956年才到戰前1938年的水平。可以說,西德人民正是用自己的雙手和汗水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經濟奇蹟。

西德人民正是用自己的雙手和汗水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經濟奇蹟

1955年5月8日,第一百萬輛甲殼蟲走下大眾在德國沃爾夫斯堡的生產線,也成為了西德經濟復甦的最好證據

結合天時地利,還有西德人民竭力創造的「人和」,西德在極度困難的背景下創造了罕見的經濟奇蹟,也成為了「歐洲經濟火車頭」,坐上了歐洲經濟第一的寶座

參考資料 l 聯邦德國統計年鑑 . 聯邦統計局;來自競爭的繁榮 . 路德維希·艾哈德;20世紀德國經濟史 . 卡爾·哈達五年來的德國馬克 . 慕尼黑1953年版

* 本文由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緣谷立場

相關焦點

  • 東德軍隊比西德雄壯,經濟卻為何不如西德呢?原因其實有些無奈
    在多數人的印象中,東德軍隊「武德充沛」,其軍隊軍容相當威武;而西德軍隊「費拉不堪」,其軍隊展現出一番自由、散漫的狀態。不過,東德雖然軍隊比西德威武,但經濟卻不如西德。有些資料估計,東德人均GDP僅為西德的1/4,職工收入為西德的1/3,勞動生產率僅為西德的30%,進出口貿易為西德的1/10,科技水平落後於西德20年。
  • 韓戰與史達林:韓戰爆發時,史達林都在幹了些什麼?
    事實上,這場大規模戰爭的背後,蘇聯的影子無處不在,接下來我們來聊一聊,史達林與韓戰的故事,在整個韓戰期間,身為蘇聯最高統帥的史達林,在幹什麼呢?朝鮮半島原本只有一個國家,美蘇兩國在二戰結束後,根據雅爾達會議建立了一個新的國際體系。朝鮮半島以三八線為界,分成了朝鮮和韓國兩個國家。儘管兩國已經被迫分開,可還是有一些人希望統一朝鮮半島。
  • 朝鮮和韓國會最終統一嗎?
    德國被分割成東西兩塊,東德和西德並存了46年,雖然由於所屬的陣營不同,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在政治上是對立的兩派,但是民間的交流還是相當頻繁的。東德有300萬人口移民去了西德,佔了總人口的15%,而經濟比較發達的西德也有50萬人口,去了東德。柏林圍牆並沒有阻擋兩德人民的交流,互動的腳步。
  • 韓戰誰贏了?為何一槍未發的蘇聯和日本成為了最大的贏家?
    01 美國:現在韓國經濟好,所以我們贏了從戰後美國一些類似於克拉克等高級將領的話中我們可以看出,美國絕非是韓戰的贏家,但同時他們也不認為自己是輸家。其實美國這樣的說法還是有一定根據的。至於他給出的理由則是現今韓國已經是世界上的發達經濟體,而朝鮮的經濟水平與之相差甚遠。老實說,歐巴馬給出的理由則是客觀存在的,2019年韓國全年的GDP總值達到了1.64萬億美元。的確從經濟水平而言,韓國要遠遠超過朝鮮。
  • 韓戰,為何只有日本攫取「特需」紅利?這兩個人起了關鍵作用
    作為二戰的重要組成部分,慘烈的太平洋戰爭讓美國人吃盡了苦頭。若不是戰爭後期對日本持續不斷、高強度的「燒烤」和那兩顆原子彈,降服小小的日本還不知要美國人付出多大的代價。從那時起,美國人就決心狠狠懲罰這個太平洋上的小霸王,對於戰後的日本,美國人起初這樣安排的:日本的經濟水平不得高於被它侵略過的任一亞洲國家。
  • 朝鮮承諾停止核試驗!全力發展經濟!川普發推了…
    央視新聞21日引朝中社報導,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在20日舉行的勞動黨中央委員會第七屆第三次全體會議上宣布:朝鮮將從21日開始,不再進行任何核試驗和洲際彈道飛彈發射,廢棄朝鮮北部核試驗場。只要朝鮮不受核威脅挑釁,朝鮮絕對不使用核武器,不洩露核武器和核技術。
  • 外參|搞活「地攤經濟」的西德,是怎麼從戰後廢墟中爬出來的
    生活在這堆廢墟中的德國人更是可憐,尤其是戰後被盟軍佔領的西德,由於戰前德國的經濟布局是東部農業區、西部工業區,戰後的東西德分裂以及隨之而來的冷戰,讓西德幾乎一粒糧食都無法從他們同民族兄弟那裡取得。靠盟國支援嗎?一場二戰把整個歐洲都打得慘兮兮的,英法這些老牌帝國主義國家自己也沒有餘糧,都在國內搞糧食配給制度。你覺得他們會給戰爭罪魁禍首德國供應糧食麼?
  • 韓戰結束後,對美國產生了哪些影響?
    但也正是這場不光彩的戰爭,使美國不得不重新審視並且改變其在全球的戰略布局。從冷戰開始一直到韓戰結束之前,美國的遏制政策主要表現在政治、經濟層面,如北約的建立和馬歇爾計劃的提出等。但在韓戰結束後,美國戰後的遏制政策由政治、經濟層面轉向了軍事層面,遏制範圍也由歐洲擴張到了亞洲,這種擴張,給美國帶來了巨大的經濟負擔,嚴重阻礙和制約了美國經濟的發展。韓戰結束後,至1955年,美國已經在全球36個國家建立了450個軍事基地,並與美洲以外的約20個左右的國家籤訂了政治與軍事協議。
  • 韓媒:美國在韓戰中順走大韓帝國國璽等9枚印章
    據韓聯社報導,韓國文化財廳(文物局)11月21日表示,當地時間11月18日,在美國聖地牙哥美國國土安全調查處(HSI)查扣了美軍在韓戰時期從韓國德壽宮私自運出的9枚朝鮮王朝與大韓帝國時期國璽等印章。韓國文化財廳表示要收回上述印章。韓國德壽宮位於漢城。
  • 那些年,上萬名韓國礦工和護士遠赴西德,為國打工
    之前在《韓國參加越南戰爭始末》和《70年代的基建狂魔:十幾萬韓國建築大軍轉戰中東》中,專門講述了韓國參加越戰和去中東搞基建的歷史,今天談一談三部曲的最後一個部分——派德運動,即向西德派遣礦工和護士。隨著戰爭的結束,醫院裡大量護士和護理人員也隨之失業。
  • 東德和西德統一時,經濟差距有多大,為何至今仍沒追上
    德國投降之後,為了懲罰德國發動戰爭,英國、法國、美國、蘇聯四國共同佔領了德國。而且德國首都柏林也是四國瓜分的。可以說整個德國被這四個國家完全瓜分了,從地球上消失了。不過由於美蘇關係惡化,英法美三國佔領的地方和蘇聯佔領的地方後來都分別成立了國家。這就是東德和西德的由來。
  • ...媲美越南戰爭|伊拉克戰爭|美國_歷史|越戰|韓戰|越南共和國
    美國是當今世界唯一的超級強國,軍事、經濟、文化等各種軟硬實力都是世界第一。由於軍事實力強和軍事技術武器先進,美國發動戰爭一般死亡人數都不多。可是到目前未知,美國的新冠肺炎人數已經超過54000人,後面肯定會繼續上升,這種規模的死亡人數在美國歷史上是不多見的,那麼今天我們來盤點一下美國二戰後主要戰爭和流行病死亡人數。
  • 韓戰的戰敗對美國有多大的影響?
    正由於中國在朝鮮戰場上衝到第一線,做出了巨大的犧牲,蘇聯才改變了對華的態度,1952—1954年間,向中國提供了150個工程項目支援(技術免費),為我國工業體系的建立與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且,針對韓戰爆發後美國及其盟友採取的對華禁運和制裁,我國採取了強有力的反制,使美國經濟勢力從此完全退出中國,國內的親美勢力遭到嚴厲打擊和肅清。
  • 朝鮮會有「四月戰爭」嗎?
    楊希雨:中美互動,朝鮮避戰,戰爭並非一觸即發,但解決問題緊迫性大大上升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楊希雨認為,美國有兩種選擇,一是和平對話選擇。習主席與川普日前的通話達成一個共識,採取和平手段解決朝鮮半島緊張局勢。這個共識確保美方至少迄今尚未把軍事打擊列為第一選項。
  • 當年東德和西德經濟差距有多大?
    在戰後德國被迫分成了兩個國家,一個是蘇聯扶持的東德建立了社會主義國家,一個是美國扶持的西德建立了資本主義國家,但是幾乎在同時成立的兩個國家,到了80年代經濟卻出現了巨大的差距。在二戰結束之後東德和西德都是剛剛建立的國家,而且背景非常相似。
  • 二戰後日本戰敗國,經濟幾乎崩潰,為何能在短短二十年重新崛起?
    1、稀缺性的機會:意外的韓戰書本上以及現實中,我們都知道日本是二戰的戰敗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狂妄的日本人,在被美國投了兩顆原子彈後,只好進行投降。戰敗後的日本,經濟近乎崩潰,為何?這就是當時戰後的日本,經濟崩潰、災難頻發,整個社會幾乎癱瘓,日本的老百姓根本看不到未來的希望。而在此時,一個稀缺性的機會來臨,挽救了日本,韓戰爆發了!
  • 韓戰打出了中國人的威風
    經濟是一片蕭條。中國已經經歷了幾十年的戰爭了。「難道他們還想打仗?不可能。這樣的情況打不了戰爭」美國大部分人都是這樣想的。但是令他們沒有想到的是,中國依然參戰了。並且在第一次戰役,第二次戰役,第三次戰役中重新的將戰線推回了三八線。這次戰役,毫無疑問的刷新了全世界對中國共產黨及其志願軍的看法。在以往的白人世界看來。中國人就是弱,就是懦夫。
  • 韓戰美蘇戰機對比:米格15能扛50發槍彈,一炮轟掉F86
    1950年到1953年的韓戰是軍事史上噴氣機首次大規模參戰的戰爭,蘇聯米高揚-古列維奇設計局的米格-15戰鬥機與美國北美航空公司的F-86"佩刀"戰鬥機在朝鮮半島的天空中演繹了空戰史上最經典的對決,開啟了噴氣機時代的空戰歷史。
  • 韓戰中,朝鮮人民軍的戰鬥力如何?
    說起韓戰,主要參戰國的說法不盡相同。中國稱之為抗美援朝,仁川登陸後的戰役基本上都是志願軍在打。但是在朝鮮的紀念館中,好像是朝鮮人民軍作為主力,志願軍只是輔助。韓國人感覺自己受到了侵略,美國人稱韓戰為被遺忘的戰爭,多數人根本不想提起這場美國建國以來唯一一次沒有獲勝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