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雙城區採取各項有力措施,克服新冠肺炎、颱風洪澇災害和暴風雪等帶來的不利因素。戰疫情、調結構、穩生產、強基礎、足供給、優生態、補短板、保安全、深改革、促增收,奮力譜寫了雙城農業農村發展的新篇章。
「糧食一天不到手、抗災一天不停止」。雙城區抓秋收農業生產毫不放鬆,採取一切措施科學收割。每次災情發生後,雙城區農業技術專家第一時間下鄉,指導農民積極進行生產自救保豐收。
全區改裝玉米收穫機1000多臺,還搶購了百萬元進口收倒伏玉米收穫機35臺。全力抓秋收生產,將搶收倒伏玉米作為青貯還賣上了好價錢,不僅穩住了百姓的「米袋子」,奠定了全年糧食豐收的基礎,也穩住了糧食安全的「壓艙石」,增添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信心和底氣。
秋收期間,全區千餘名機關幹部走進田間地頭開展助農秋收大會戰。幫助貧困戶、軍烈屬和殘疾人等弱勢群體來秋收,確保到手的果實全部應收盡收、顆粒歸倉,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目標。
2020年,雙城區糧食產量有望繼續高增長。經農技專家初步測產,雙城區2020年糧食作物總產量為43.2億斤,較2019年糧食總產量40.8億斤增產2.4億斤。預計2020年末,全區奶牛存欄6.65萬頭;肉牛飼養量10.57萬頭;生豬飼養量78.42萬頭。全區收貯量達到200噸以上的草食牲畜規模養殖場,以及具有穩定青貯飼料供銷訂單且收貯量達到500噸以上的專業收貯企業(合作社)105個,已貯青貯45.8515萬噸。
颱風暴雪襲大地
農技人員指導農戶抗災自救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糧食安全生產歷來是雙城區的重頭戲,更是增長極。11月18日晚,雙城區境內普降大雪,區農業農村局立即成立3個技術指導組,分赴重點鄉鎮街道的設施農業園區進行指導,努力消減降雪低溫影響。把技術信息服務和各種防禦措施,通過微信群發給各鄉鎮(街道),通知溫室和大棚的農戶,充分利用現有工具加固棚體防止坍塌。指導農戶對幼畜雛禽要飲用溫水,防止呼吸道和腸胃疾病,做好消毒滅源、計劃免疫和疫情監測排查,保障免疫密度和處於高免狀態。
今年,雙城區遭受「巴威」「美莎克」「海神」三次颱風襲擊,因風力和降水量較大,致使農田積水和農作物倒伏現象發生,給玉米、水稻等作物帶來影響。
災情發生後,雙城區領導連夜會商研判颱風汛情形勢,指揮調度防汛防颱風工作。區領導第一時間深入實地踏查災情、靠前指揮。各級農業戰線幹部第一時間深入田間地塊查看災情、指導自救。此前,雙城區主要領導召開防汛防颱風緊急會議,就防範應對颱風「美莎克」進行全面部署,明確提出「積極應對、提前預防、查找問題、保證安全」的工作目標。
雙城區農業農村局局長劉洪濤說,面對颱風和暴雪的影響,雙城區迅速反應,高度重視災後恢復生產工作。第一時間組織專家服務組奔赴受災嚴重的鄉鎮(街道),開展搶險救災、組織生產自救。為受災群眾提供快捷、全面、科學、持續的服務,最大程度減少受災損失,保障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保護農民的勞動成果。
今年,雙城區玉米播種面積293.23萬畝,水稻播種面積23.65萬畝,大豆播種面積7.09萬畝。倒伏的農作物大部分沒有斷根,少部分莖稈折斷。
機關幹部與農時賽跑
開展助農秋收大會戰
秋收時節,雙城區千餘名機關幹部來到田間地頭助農秋收,田間一片繁忙景象。一場與農時賽跑的搶收會戰拉開大幕。為幫助貧困戶、軍烈屬和殘疾人家庭等群體秋收,雙城區成立了4個秋收工作指導組,按照先易後難的原則,適時搶收快收、能收盡收。深入鄉村開展抗災搶收下沉指導和工作督導,協調解決困難和問題。
「苞米收成挺好,幾乎沒有減產,颱風把苞米都颳倒了,機關的領導幹部們都來幫我秋收,實在是感動啊。」貧困戶李士軍說。雙城區財政局和樂群鄉50餘名機關幹部,到樂群滿族鄉友好村李士軍家地裡,幫助他將倒伏玉米棒掰下來、裝上車,僅僅2個多小時,李士軍家的秋收任務就完成了。
雙城區93家機關單位助農秋收達2755餘人次,幫助貧困戶等弱勢群體332戶,收穫作物面積1022畝。
千臺農機大改裝
收割倒伏玉米賣上高價
雙城區開展自救青貯玉米達到20萬畝,「將普通玉米做青貯玉米用,平均畝產3噸,畝效益345元;相比於籽實玉米平均畝效益271元。青貯利潤每畝高出74元,使倒伏的玉米還賣上了好價錢。」雙城區鏵鎰農機合作聯社理事長杜濱說。
雙城區有1850臺收割機,改裝農機具1080臺套,每臺費用近4000元。合作社和農民還購置了收倒伏作物效果較好的「天眾人」「戈梅利」「凱斯」等籽粒收穫機105臺,還對現有玉米收穫機加裝扶禾尖和絞龍裝置。
在秋收的同時,深松整地也全面啟動。「人歇機不歇」堅持秋收與秋整地同步推進的原則,大力推廣秸稈還田深松整地,做到邊收穫、邊整地,搶抓農時,為明年農業增產增收打下堅實基礎。
科學指導秋收
啟動保險勘查理賠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針對颱風降雨造成臨江個別地塊積水情況,雙城區投入了抗災資金10萬元。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冷玲指導群眾,將有積水的地塊及時進行搶排,採取深挖擴容,清淤除障。對不具備挖溝條件的架設水泵設置臨時泵站採取強排措施,減輕內澇影響,把損失降到最低。動員一切人力、物力進行搶收。同時,農技專業人員還選取12個點位,對病蟲鼠害情況進行調查監測,確保沒有病蟲鼠害發生。
雙城區積極協調金融機構,對農民秋收和存貯進行大力支持,給予貸款。還啟動了種植業保險,迅速與保險公司聯合開展勘查理賠進地調查,儘快將賠款支付給受颱風影響的各類經營主體和農戶,確保理賠資金及時到位。今年,雙城區參加農業種植業保險面積50.37萬畝,在受颱風影響的農作物面積48.39萬畝中有10萬畝參加了農業種植業保險,上限理賠金額每畝可達650元。
糧食增產
測產總產量達43.12億斤
農諺說得好,「糧在地裡不要笑,收到囤裡才牢靠」。雙城區農技專家對颱風影響評估,雖然有農作物倒伏,但絕大多數玉米地沒有積水。這主要得益於雙城區推行保護性耕作,2019年雙城區秸稈翻埋還田150萬畝,這些深翻地塊滲水性非常好,確保糧食增產。
雙城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張文成說,田間倒伏的玉米儘量不要去動,也不要去扶,避免造成二次傷害,時間長了以後,自然風乾以後會增加它的完熟度。雖然農作物倒伏,但大部分沒有斷根,玉米已經進入蠟熟後期,已完成灌漿,籽粒飽滿完全成熟,雙城區糧食產量還比去年有一定的增長。
今年,雙城區糧食產量按測產計算,達到43.12億斤,其中玉米40.42億斤、水稻2.44億斤、大豆0.26億斤。比2019年(40.8078億斤)增加2.3122億斤。2020年玉米平均畝產1378.36斤,與去年玉米平均畝產1280斤相比增產98.36斤。
種植結構優化
生態環境治理實現新突破
2020年,雙城區耕地輪作制度試點為7600畝,其中一年期2000畝,三年期5600畝。耕地輪作全部採取玉米與大豆輪作技術。三年期輪作試點的地塊前茬全部為大豆,今年全部種植玉米;一年期前茬為玉米,今年全部種植大豆。雙城區總播種面積350.19萬畝。玉米面積較2019年減少2.19萬畝,水稻和大豆分別較2019年增加了0.68萬畝和1.42萬畝。玉米、水稻、大豆種植面積323.97萬畝,全區秸稈可收集量171.91萬噸,綜合利用率任務目標為95%以上,其中直接還田利用率65%以上。
雙城區設立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站255個,已回收100.1噸,處置12噸。建立「村、鄉、區」三級回收站點,進行農膜回收,回收率88.32%。143個規模以下畜禽養殖戶糞汙處理設施建設,糞汙處理設施配套率完成100%,保護和改善了鄉村人居環境。
推進三產融合
農業綠色轉型「雙城模式」
黑龍江是我國糧食生產第一大省,被譽為「中華大糧倉」。今年糧食生產再奪豐收,實現「十七連豐」,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新的貢獻。雙城區是農業發達地區,地處全球三大黑土帶、黑龍江省第一積溫帶、世界黃金奶道和玉米種植帶,是全國著名綠色有機玉米原料基地。年產優質糧食32億斤,綠色有機農產品基地230萬畝,「三品一標」總數達146個,雙城菇娘、小米、玉米、西瓜、香瓜成功申請全國地理標誌。肉、蛋、奶產量和品質居全國前列,先後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十強縣、全國牛奶生產第一縣、糧食生產先進縣、食品工業百強縣、第二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中國產業網際網路農業品牌示範縣、全國食品工業強區等多項殊榮。
今年,在雙城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力推進一二三產融合,實施「現代農業興區、食品產業強區」兩大戰略,經濟社會發展保持良好態勢,邁出了高質量發展的堅實步伐。先後打造了「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第二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等閃亮地域名片。為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推進農業綠色轉型「雙城模式」。堅持規模、品牌、龍頭企業、新經濟組織、電商「五位一體」,努力為全省鄉村振興破題開路。實施品牌計劃,通過合作等方式強化域外知名品牌的引進、嫁接,加快實現本地農產品的「華麗轉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任務。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生活改善。
雙城區委副書記、區長劉志成說,雙城區將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市委十四屆八次全會關於發展縣域經濟的部署,堅持以深化改革為動力,深入實施「現代農業興區、食品產業強區」兩大戰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壓奮進、攻堅克難,持續向建設高品質食品產業集聚區和現代商貿物流園聚焦發力,奮力拉動全年GDP由負轉向正攀升而努力,積極為哈爾濱市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貢獻雙城力量!
民為國基,谷為民命,對我們這樣一個有著14億人口的大國來說,農業基礎地位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和削弱。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任何時候都是真理。要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