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當好糧食安全「壓艙石」

2020-12-17 中國經濟網

端牢「中國飯碗」,不僅有「量」,更要有「質」。春耕之時,我國產糧大省、有「中華糧倉」之稱的黑龍江,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在保障糧食1500億斤產能的同時,把高標準、高質量春耕,作為糧食穩產保供的一場硬仗來打。全省擦亮「綠色底色」,實施「兩藏」戰略,轉變經營理念與模式,向高質量發展邁進,當好我國糧食安全的「壓艙石」。

目前,黑龍江省旱田播種、水田插秧已全面結束,糧食作物播種面積達到2.155億畝,比上年增加50多萬畝,各種農作物全部播插在了最佳高產期,為再奪豐收奠定基礎。

「量質並重」擦亮「綠色底色」

近日,在黑龍江省慶安縣民樂鎮民興村,農民劉立斌駕駛著自動插秧機,將水稻秧苗插到水田中。

「以前用化肥多,不算是真正『綠色』,現在少用化肥農藥,才是真『綠色』!」劉立斌告訴記者,有機肥比以前用得更多了。

黑龍江省孫吳縣樺林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通過輪作,在減少施用化肥的情況下,提高了產量,實現了控肥增效。合作社理事長吳德顯說,今年仍按照輪作要求完成了春播。

近年來,黑龍江省大力推進減化肥、農藥、除草劑的農業「三減」行動,示範面積達到5000萬畝。

通過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農家肥,嫩江市嘉田種植專業合作社發展綠色有機農業。該合作社理事長田鳳彬拿出一本綠色農業發展生產檔案,記者看到,減化肥量、施有機肥量、用的什麼農藥……每項都記得清清楚楚。

「鄉裡的農技推廣人員不定期來檢查這份檔案。」田鳳彬說,合作社從春播環節,就嚴格按照綠色種植標準執行,還通過測土配方施肥,「缺什麼補什麼」,減少耕地板結,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

黑龍江省今年繼續實施耕地輪作休耕、保護性耕作、農業「三減」等黑土耕地保護行動措施,落實黑土耕地保護示範區面積1000萬畝。

用「時間」靜養黑土地,換取高質量發展「空間」。「一般來講,三年不用農藥化肥,一塊地才能達到有機種植的最低標準。」慶安縣東禾水稻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聯社負責人楊曉萍說。

近年來,圍繞綠色有機食品發展,黑龍江省推廣農牧對接生產模式,發展鴨稻、蟹稻、魚稻等生態循環農業基地和種養結合有機農產品基地。

今年黑龍江省綠色有機食品認證面積將達到8500萬畝,其中有機食品認證面積增加到850萬畝,比上年增長約30%。

實施「兩藏」戰略 打牢「優質」基礎

黑龍江省深入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推動良種良法良田配套、農戶農機農藝結合,優質農業的基礎打得更牢。

在慶安縣豐碩水稻農民種植合作社,水稻插秧已結束。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方田化」的稻田看起來更加規整有序。

「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後,減少了約30%的田埂,可耕作面積增加了,減少的田埂不用除草,也減少農藥使用。」合作社理事長霍樹林說。

高標準農田建設是實現「藏糧於地」的手段之一。2019年,黑龍江共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802萬畝,今年,全省將建設高標準農田843萬畝。

「免耕播種效果真不賴,種地更方便!」大慶市大同區高臺子鎮羊草溝村農民張振財今年種植了50畝玉米,應用了免耕播種技術,株距、行距、施肥量更加精準。

實施保護性耕作國家行動計劃後,今年黑龍江省免耕播種面積達到1236.21萬畝。

水稻抗逆優質品種+智能浸種催芽+大棚旱育稀植+側深施肥,玉米「小壟密」「大壟雙行」等通透密植栽培……今年,黑龍江省繼續推廣一系列分作物分品種集成組裝先進栽培技術,讓「藏糧於技」落到實處。

近年來,黑龍江省還實施「良種工程」,建設8個國家級育種基地,全省主要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100%。農業科技協同創新推廣體系達到22個,高標準科技示範園區發展到560個,先進技術推廣面積穩定在2.1億畝次以上。

先進機械助力「精耕細作」

在黑龍江省遜克縣豐禾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的地塊裡,兩臺自動精量播種機正在作業。駕駛員把播種大豆的行距、間距輸入電腦控制系統,一旦播下的種子行距、間距出現偏差,報警系統就會啟動。

這兩臺自動精量播種機安裝了衛星定位和自動導航系統,能夠一次性完成播種、覆土等作業,播行筆直、覆土均勻,每小時的播種面積達60畝。

「自動精量播種機的使用,使傳統的播種所需種子按斤計量,變成現在的按株計算,大大提高了播種的精準度和質量,減少種子浪費。」豐禾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侯寶柱說。

據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全省各地依託460萬臺(套)各類農機具,嚴把春播標準,把各種農作物都播在了豐產期。

過去在插秧季,人工把秧苗從育秧大棚肩挑到地頭,由司機駕駛插秧機。如今田間軌道車、無人駕駛智能插秧機開始推廣。「無人作業時代」來臨,大大提高了插秧作業的效率和質量。

在黑龍江墾區七星農場第一管理區種植戶尹景全的育秧大棚,兩條軌道直通田間,一盤盤秧苗裝上軌道車,按下開關,就可以自動行駛。「今年受疫情影響,工人不好僱,我們就用田間軌道車代替人工。」尹景全說。

目前,七星農場軌道車保有量達到1700餘臺套,推廣應用面積已超過60萬畝。

在黑龍江墾區勤得利農場第八管理區種糧大戶趙錫臣的稻田裡,一臺無人駕駛智能插秧機自主轉彎、自動對行。而傳統高速插秧機一般需要3個人配合,一個人操控機器,另外兩個人裝秧苗。趙錫臣的468畝水稻插秧已結束,較往年提前13天。趙錫臣說,無人駕駛智能插秧機省去一名機手,節約了人力,大大提高插秧效率,並具備化肥深施功能。

「轉變觀念」激發「良性循環」

在一家電商平臺的直播活動中,黑龍江省綏化市的鮮食玉米在5分鐘內銷售量突破50萬穗。

種得好更要賣得好,用賣得好來「倒逼」種得更好,已經成為黑土地上的一種「良性循環」。

自4月初開始,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組織多家線上平臺,舉辦5場直播「帶貨」活動,總觀看量超800萬次,總銷售額200餘萬元。

用「智慧農業」打造新的經營方式,今年黑龍江省將建設「網際網路+農業」高標準示範基地1741個,許多基地還建立了農產品質量追溯系統、農業環境監控系統、病蟲害在線監控系統、農田作業視頻監控系統等,以此規範田間物聯網建設標準,確保產品質量可追溯。

此外,推進土地流轉、託管服務、代耕作業,經營模式的豐富讓高質量發展有了更多依託。

「自己種,一些技術應用不上,現在有託管服務,更專業!」海倫市共榮鎮民強村農民潘河,今年將流轉的4000畝土地「半託」給了海倫市農時土地託管中心,省了不少心。

海倫市農時土地託管中心主任劉中華介紹,今年,海倫市共有1800多戶農民將土地委託該中心託管,託管土地面積達234000畝。

春耕期間,黑龍江省發揮20多萬個各類農業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等規模經營主體作用,全省土地規模經營面積已達1.3億畝以上。

來源:經濟參考報

相關焦點

  • 中糧:秋糧收購助農增收 築牢糧食安全「壓艙石」
    秋糧佔我國全年糧食比重的四分之三,被稱為糧食安全的「壓艙石」。能否做好秋糧收購工作,直接關係到糧食安全大局和農民切身利益。在今年戰疫抗災的特殊背景下,國內最大的糧食流通市場化經營主體——中糧集團克服新冠疫情、颱風災害等困難,積極創新秋糧收購模式,有效保障農民利益,為維護國家糧食安全打下堅實基礎。
  • 中儲糧鄧亦武:為構建新發展格局夯實糧食安全「壓艙石」
    另一方面,我國農業基礎還不穩固,糧食供求處於緊平衡狀態,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糧食市場穩定運行面臨長期挑戰。我們要準確認識決定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走向的關鍵因素,看清當前國際國內形勢紛繁複雜現象下的本質,將糧食安全問題看得更深一點、遠一點,始終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切實掌握糧食安全戰略主動權。 二是充分認識糧食安全工作中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推動建設高質量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
  • 雙城區勇當糧食安全「壓艙石」 奮力譜寫農業農村發展新篇章
    戰疫情、調結構、穩生產、強基礎、足供給、優生態、補短板、保安全、深改革、促增收,奮力譜寫了雙城農業農村發展的新篇章。「糧食一天不到手、抗災一天不停止」。雙城區抓秋收農業生產毫不放鬆,採取一切措施科學收割。每次災情發生後,雙城區農業技術專家第一時間下鄉,指導農民積極進行生產自救保豐收。
  • 全國糧食安全宣傳周|民以食為天 食以儉為先
    全國糧食安全宣傳周|民以食為天 食以儉為先 2020-10-15 18: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保護性耕作保育黑土地 築牢糧食安全「壓艙石」
    ,而作為全世界人口第一大國,中國的糧食安全自然也被廣泛關注。如何才能在對其有效的利用中做到對其有效的保護,從而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李保國:在人們的一般印象當中,東北的黑土地是我國最肥沃的土地,其地力特性可一直維持下去,可以一直作為我國最有保障的糧倉。實際上新中國成立至今從表面或直觀的數據統計來看的確如此——東北黑土地糧食總產量和商品糧現分別佔全國總產量的1/4和1/3,已成為我國糧食生產的「穩壓器」和「壓艙石」。
  • 黑龍江:農業發展要打好寒地黑土、綠色有機、非轉基因三張牌
    黑龍江日報客戶端 圖 在過去人們的印象,東北有三寶:人參、鹿茸、烏拉草。如今,在2020年黑龍江省政府工作報告中,還打出了農業發展的「三張牌」:寒地黑土、綠色有機、非轉基因。 在近日舉行的黑龍江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上,省長王文濤作政府工作報告。
  • 青平:「十七連豐」夯底氣 穩住糧食「壓艙石」
    當前,全球糧食緊缺問題是難以克服的「瓶頸」,糧食安全形勢不容樂觀。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全球76.33億人口中至少還有8.2億人面臨飢餓,相當於每9人就有1人在挨餓。中國是人口大國、農業大國,受人多地少等多重因素的制約,溫飽問題是長期困擾並限制我們發展的最突出難題,在1974年召開的首屆世界糧食大會上,多國代表曾經一致發出了中國靠什麼養活10億人口的「世界之問」。
  • 遼寧省糧食發展集團:當好遼寧糧油市場的「壓艙石」
    遼寧省糧食發展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自2016年成立以來,在遼寧省委省政府、省國資委的正確領導下,牢固樹立新時代糧食安全觀,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不斷延伸產業鏈條,挖掘經濟增長點,全面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各項重點工作進展順利,安全生產形勢穩定,經營發展步入正常運轉軌道,連續三年圓滿完成省委省政府和省國資委工作目標任務
  • 重磅:人民日報再次強調糧食安全!
    糧食事關國運民生,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我十分關心糧食生產和安全。」7月22日至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考察時強調,吉林要把保障糧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鬆抓好糧食生產,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在探索現代農業發展道路上創造更多經驗。
  • 疫情發生後,我國糧食安全嗎?聽聽專家怎麼說
    湖北日報訊(記者張歆、通訊員聶銘靜、趙玲)12月4日至6日,全國首屆糧食安全與產業科技創新國際論壇在漢舉行。來自世界各國的300餘位糧食行業知名專家學者、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齊聚武漢,共同研討糧食安全與產業科技創新發展。
  • 地之不存糧將焉附 守住糧食安全的命根子是重中之重
    摘要:食為政首,地為糧本,穩住糧食安全壓艙石是穩定糧食生產的重中之重,要不折不扣落實藏糧於技政策,確保糧食供求平衡,守住群眾米袋子安全。 食為政首,地為糧本。
  • 「十七連豐」書寫糧食安全「加速跑」
    本報記者 呂紅星  近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糧食生產實現「十七連豐」:2020年全國糧食總產量為13390億斤,比上年增加113億斤,增長0.9%,產量連續6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  2020年,各地加大對糧食生產的支持力度,層層壓實糧食生產責任,積極落實各項補貼政策,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糧食播種面積止跌回升。全國糧食播種面積17.52億畝,比2019年增加1056萬畝,增長0.6%。  糧食安全事關國家安全,要發揮糧食在穩定國計民生的壓艙石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越是面對風險挑戰,越要穩住農業,越要確保糧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
  • 扛穩糧食安全重任 築牢經濟社會大局基礎
    央視網消息:今年全國糧食生產再獲豐收,糧食產量連續6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這也是我國糧食生產實現「十七連豐」。這樣的一份成績碩果纍纍,也來之不易。
  • 第三屆中國黑龍江國際大米節將於10月18日舉辦
    2020黑龍江第十七屆金秋糧食交易會將攜手國內9省市,共同打造全國糧油產品營銷渠道,發揮黑龍江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進糧食生產發展「壓艙石」作用。同時,大米節期間,還將圍繞「專業論壇、品評品鑑、貿易投資、直播拍賣、洽談籤約」舉辦17場次活動。  本屆大米節還將採取「線上線下聯動」展覽方式,設13個線上展廳。
  • 泰安各級各部門要站在講政治的高度,緊繃糧食安全弦
    11日上午,泰安召開落實糧食安全責任工作視頻會,總結交流工作經驗,安排部署下步任務。市委副書記、市長張濤出席會議並強調,要進一步統一思想認識、強化工作舉措、壓實工作責任,全力確保我市糧食安全。 會上,市財政局、市農業農村局、新泰市、肥城市分別就糧食安全責任落實情況作發言。
  • 「中國糧食!中國飯碗!」
    糧食事關國運民生,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基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是個人口眾多的大國,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2018年9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黑龍江農墾建三江管理局考察調研。建三江地處三江平原腹地,是我國重要糧食生產基地。
  • 深入實施優質糧食工程 加快建設糧食產業強國
    新冠肺炎疫情對各國糧食安全的衝擊,恰恰驗證了我國將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裡,為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爭取了主動。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省考察時強調,「深入推進優質糧食工程」「做好糧食市場和流通的文章」,為新時代全面實施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深入實施優質糧食工程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 永城:扛穩糧食安全重任 唱響沃野豐收之歌
    在經濟發展形勢紛繁複雜、下行壓力持續增大的形勢下,農業這塊「壓艙石」,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作出了巨大貢獻,在永城大地勾勒出一幅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絢麗畫卷。「壓艙石」何以如此穩固? 扛牢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調研時指出,河南糧食生產這個優勢、這張王牌,任何時候都不能丟。
  • 讓鄉村振興和糧食安全同頻共振、相輔相成
    設置脫貧縣「5年過渡期」,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明確「三步走」時間表,以更有力的舉措、更強大的力量來推動鄉村振興;將「米袋子省長負責制」提升到「省長書記雙負責制」,實現糧食安全黨政同責…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是黨中央安排部署農村工作的最高規格工作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