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力是機體依靠肌肉收縮克服和對抗阻力來完成運動能力,是肌肉發揮其生理功能形式,肌肉主要通過肌力對外界做功。肌力下降是臨床上最常見的症狀之一,常會引起人體各項日常活動障礙,如坐,站,步行障礙等。肌力訓練是增強肌力的主要方法,肌力下降者常常通過肌力訓練恢復至正常肌力,肌力正常者可以通過肌力訓練達到代償,增強運動能力目的。肌力訓練的具體技術和方法有多種,如神經傳遞衝動訓練,助力訓練及抗阻訓練等。肌肉收縮時所能產生的最大力量又稱絕對肌力。
方法:
1)傳遞神經衝動訓練
適用範圍:肌力0~1級的患者。常用於中樞神經和周圍神經損傷引起肌肉癱瘓。
訓練方法:引導患者做主觀努力,用意念的方式,竭力去引發癱瘓肌肉的主動收縮。
助力訓練
適用範圍:肌力1~3級患者注意在訓練時,應隨著肌力的恢復不斷的改變輔助方法和輔助量,常用於中樞和周圍神經損傷後肌力有一定程度恢復的患者,骨折術後早期需功能訓練的患者。
3)懸吊訓練
適用範圍:肌力1~3級的患者。訓練方法利用繩索,掛鈎滑輪等簡單裝置,將運動的肢體懸吊起來,以減輕肢體自身重量,然後在水平面上進行訓練,訓練時可利用變換的體位和不同位置的滑輪,掛鈎等設計出各種各樣的訓練方法,如訓練股四頭肌的肌力時患者側臥,患側肢體在上,在膝關節垂直方向上置一掛鈎,用吊帶在踝關節處固定,用繩索使小腿懸空,讓患者完成膝關節的全範圍屈伸運動,動作宜緩慢,充分,避免下肢藉助慣性做鐘擺動作。訓練時治療師要注意固定大腿,以防止搖擺,降低訓練效果;並隨著肌力改善,調節掛鈎位置,改變運動面的傾斜度,用手指稍加阻力或用重錘做阻力,以增加訓練難度。
4)主動訓練
適用範圍:肌力達3級以上的患者。並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調整訓練的速度,次數,間歇。
5)抗阻訓練
適用於肌力已達4/5級的患者
6)等長訓練
適用範圍根據肌力的恢復程度,2~5級肌力的患者均可進行等長收縮運動訓練。常用於骨折內固定術後早期,關節置換術早期,骨折石膏外固定後。
7)等長訓練
適用範圍:根據肌力的恢復程度,3~5級肌力患者均可進行等張收縮運動訓練。
8)短暫最大負荷練習
適用範圍同等張訓練,根據肌力恢復程度,3~5級肌力的患者可進行
9)等速訓練
適用於可根據肌力恢復程度,選擇不同的訓練模式,對三級以下肌力,可先在持續被動活動(CPM)模式下進行助力運動,以進行肌肉的早期訓練,對於3級以上肌力可選用向心性肌力訓練和離心性訓練。
肌力訓練原則:
①超負荷原則:超負荷運動時肌肉對抗大於平時已經適應的負荷,成為超負荷。超負荷可使肌肉受到極大刺激,並產生一定生理適應,是肌肉力量增加。
②漸增阻力原則:超負荷訓練使肌力增加 使原來的超負荷變成已經適應的負荷,而不是超負荷了。只有逐漸增加負荷量,使負荷重新成為超負荷,訓練效果才能不斷增加。
③由大到小原則:指在負重抗阻訓練過程中,先進行由大肌肉群參與的練習,然後進行小肌群的練習。
④專門性原則:進行力量練習的身體部位的專門性以及練習動作專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