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書法,應從臨摹古代碑帖入手;學隸書當以漢碑為範。然漢碑年代久遠,尤其摩崖石刻,風雨侵蝕,大多損泐甚重,加之多次捶拓,致使字跡模糊,而面對碑帖,學書者往往不知從何下筆。若直接以現代某一家入手,筆畫、結體雖清,卻未經歷史檢驗,法未必高,學書者終難得醇古之氣,乃為書家所不取。為此,以著名書法家臨摹古代名硨的墨跡為範本,結合原碑進行臨習,則常為學書入手之法。用筆、結體既清,便於臨撫;又可得古碑之神髄、意趣。如果可以說學習書法有『捷徑』的話,此便為其中之一。
王瓘,字孝玉,一作孝禹,桐城人,曾為清末大收藏家端方之幕府。其間他飽覽了古代無數名碑法帖,故《韜養齋筆記》中記載其「精鑑別金石書畫」,與李文田齊名。他的藝術才能是多方面的,金石書畫皆名重一時。書法各體均能為之,尤精篆隸。《西狹頌》臨本,用筆方整,直來直去,古意醇濃,既體現了原碑雄偉瑰麗風格,又透露出委婉典雅、清峻端莊之逸氣。現代一些「書家」,對古碑中殘損之處不知其所以然,臨寫時用筆故意抖動,以示古拙。後學者仿此,愈發顫動,筆畫若蚯蚓,若鋸齒,古法盡失,大有東施之嫌。而觀其臨本,則無此弊病,恰似為我們揭開了千餘年來大自然蒙在碑石上一層令人迷惑的面紗,今與原碑刻對比欣賞、研究、臨摹,則會使學書者從一個較高水準上起步,取法乎上,直入隸書之堂奧。
《西狹頌》,亦稱《李翕頌》,在今甘肅成縣天井山。漢武都太守李翕為民謀利,開通西狹道,民為領其功,於東漢建寧四年(一七一年)在道旁摩崖刻碑以紀之。此碑方整雄偉,渾樸瑰麗,歷為書家所重。王瓘於光緒十六年(一八九一年)所臨此冊,除碑後『建寧四年六月十三日王寅造時府」數字及因原碑刻中一字損泐未臨外,正文全部臨寫,且多出題跋二十六字,是清人臨漢碑墨跡之佼佼者。此臨本為開封桑凡先生所藏。
王瓘 臨西狹頌
書畫縱橫網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