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狹頌》全稱《漢武都太守漢陽阿陽李翕西狹頌》,亦稱《李翕頌》、《黃龍碑》。在甘肅成縣天井山。東漢建寧四年(公元171年)六月刻。距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
《西狹頌》為著名的漢隸範本。結字亦多帶長方形,不拘疏密,渾然天成。因是摩崖刻,字跡顯得粗獷雄強。但臨寫者對其筆畫的疏密,部首間的比例不能掉以輕心,否則結構就嫌鬆散,流於粗野而失漢隸結體緊密的風韻。歷代書家對《西狹頌》極為推崇。文雋所著《書法精論》說《西狹頌》:「結構嚴整,氣象嵯峨,此漢碑中之高渾者也:結構曼妙,筆有餘妍,漢碑中之秀麗者也:風回浪卷,英威別具,此漢碑中之雄強者也。」康有為說它「疏宕」,「渾厚中極其飄逸」。梁啓超在《碑帖跋》中稱它是「雄邁而靜穆,漢隸正則也。」上海古籍出版社在《西狹頌》簡介中說:「此碑書法方勁瑰麗、氣勢雄偉、為漢隸上品。」文物出版社《歷代碑帖書法選》中說它「是我國東漢隸書成熟時期的代表作品之一」。
碑文:漢武都太守漢陽阿陽李君諱翕,字伯都。天姿明敏,敦詩悅《禮》,膺祿美厚,繼世郎吏,幼而宿衛;弱冠典城,有阿鄭之化。是以三剖符守,致黃龍、嘉禾、木連、甘露之瑞。 動順經古,先之以博愛,陳之以德義,示之以好惡;不肅而成,不嚴而治,朝中惟靜,威儀抑抑,督郵、部職不出府門,政約令行,強不暴寡,知不詐愚,屬縣趨教,無對會之事;徼外來庭,面縛二千餘人;年穀屢登,倉庚惟億,百姓有蓄,粟、麥五錢。 郡西狹中道,危難阻峻,緣崖俾閣,兩山壁立,隆崇造雲,下有不測之溪,阨芒促迫,財容車騎。進不能濟,息不得駐,數有覆霣隧之害,過者創楚,惴惴其慄。 君踐其險,若涉淵冰。嘆曰:「《詩》所謂『如集於木,如臨於谷』。斯其殆哉!困其事則為設備,今不圖之,為患無已。」敕衡官有秩李瑾,掾仇審,因常繇道徒,鐉燒破析,刻芻磪嵬,減高就埤,平夷正曲,柙致士石,堅固廣大,可以夜涉。四方無雍,行人懽悀,民歌德惠,穆如清風,乃刊斯石。 曰:赫赫明後,柔嘉惟則,克長克君,牧守三國;三國清平,詠歌懿德。瑞降豐稔,民以貨稙。威恩並隆,遠人賓服。鐉山浚瀆,路以安直。繼禹之跡,亦世賴福。 建寧四年六月十三日壬寅造,時府承,右扶風陳倉呂國,字文寶,門下掾,下辨李虔,字子行。故從事議曹掾下辨李旻,字仲齊。故從事,主簿,下辨李遂,字子華。故從事,主簿,上祿石祥,字元祺。五官掾,上祿張亢,字惠叔,故從事,功曹,下辨姜納,字元嗣。故從事,尉曹史,武都王尼,字孔光。衡官、有秩,下辨李瑾,字漢德。書文,下辨道長,廣漢汁邡任詩,字幼起。下辨丞,安定朝那皇甫彥,字子才。 《西狹頌》是摩崖刻石,刻於甘肅成縣天井山,為東漢仇靖所書。結體方整雄偉,莊嚴渾穆,筆力穩健,已有波磔筆畫,但不少字還有篆書結構,於方整中又帶圓融,有渾厚氣韻,氣魄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