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隸傳奇,壯哉摩崖:《漢三頌》(上) 《石門頌》的前世今生

2021-02-18 本心視界

       《金石索》有云:「就其山而鑿之,曰摩崖。」

       在我國的摩崖石刻中,規模較大,氣勢最雄,書法最有特點。漢代是隸書發展的鼎盛時期,東漢書風大盛,這一時期不僅誕生了許多碑刻,還有摩崖刻石。中國目前僅存於世的漢代摩崖頌碑的代表有三個,分別是《石門頌》《西狹頌》《郙閣頌》,合稱《漢三頌》。

       「漢三頌」是東漢隸書成熟時期的代表作品,古樸自然,言簡意遠,馳騁八極,吞吐六合之大巧若拙的格調,足以讓我們為之折服。

       《漢三頌》不僅是中國古代書法藝術的瑰寶,還是中國古代交通發展狀況的重要記載,是開鑿和修復道路的真實記錄,在一定程度上補證了史書的不足。「山大溝深路難行」,「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是大秦嶺山區最大的地貌特徵。《漢三頌》是與地方交通史融為一體的文化史跡。《石門頌》在漢江流域的褒斜道上,《西狹頌》與《郙閣頌》在嘉陵江流域的嘉陵道上,《漢三頌》真實地紀錄了西秦嶺蜀道的發展歷史,是千裡蜀道上三顆璀璨的明珠。


《蜀道難》詩意畫

       《漢三頌》依刻制的時間排序,首先是《石門頌》,其次是《西狹頌》與《郙閣頌》。今天先來說說《石門頌》的前世今生。

       《石門頌》,全稱為《漢故司隸校尉犍為楊君頌》,又稱《楊孟文頌碑》、《楊厥碑》等。後世簡稱為《石門頌》。東漢建和二年(公元148年),漢中太守王升編輯,書佐(官名,主辦文書的佐吏)王戎書丹,刻於石門內壁西側的一方摩崖石刻。整塊摩崖通高261釐米,寬205釐米,題額高54釐米。原刻於陝西省襄城縣(今漢中市漢臺區褒河鎮)古褒斜道的南端——東北褒斜谷之石門隧道的西壁上。由於形勢險峻、開鑿困難,故歷代文人歌詠、題刻者甚多。

       1967年因在石門地區修建大型水庫,將包括《石門頌》、《石門銘》在內的歷代重要石刻從崖壁上鑿出,1971年遷至漢中市博物館保存至今。

       褒斜道是橫穿秦嶺、連接八百裡秦川和巴蜀漢中盆地的交通要道,因南起漢中褒谷口,北至眉縣斜谷口,沿褒、斜二水行,貫穿褒、斜二谷而得名褒斜道,也稱斜谷道。為古代巴蜀通秦川之主幹道路,全程249公裡。


褒斜道

       斜道在中國歷史上開鑿早、規模大、沿用時間長。褒斜道最早是人們沿褒谷和斜谷自然踏踩而成的。褒斜道大規模拓寬改造出現在戰國時期。據記載,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公元前314年),張儀、魏冉、司馬錯等人伐蜀,大部隊要在此經過,原來的谷道就改造成能通過大部隊和供給車輛的棧道了。

       秦統一後,褒斜道仍然發揮著作用。然而劉邦的一把大火,造成了褒斜道交通史上第一次人為的大破壞。褒斜道又回到僅可供人員行走,車輛不通的狀態了。

       漢武帝時,因對巴蜀經濟的依賴,又組織力量重新打通了褒斜道。東漢時,又屢次催褒斜道加以修整。此後,褒斜棧道一直是南北兵爭軍行和經濟、文化交流必行之道。


漢代褒斜道路線圖

       褒斜道北端的形狀像石門,稱「大石門」,南端有歌石門隧道,稱「小石門」,我們經常說的褒斜道石門是指小石門。褒斜道南出谷口,穿越七盤山,在石門沒有開通之前,需要繞道翻山越嶺才能進入巴蜀之地。東漢時期,用我國古代原始開鑿的「火焚水激」法開鑿打通,時世界交通史上第一條人工開鑿的隧道,石門隧道,又稱石門洞。石門洞全長16.3米,寬4.2米,南口高3.45米,北口高3.75米。石門洞內有許多的摩崖刻石,有的是開通、修復褒斜道的記載,有的是到此一遊的題記等等。《石門頌》便是刻在石門內壁上的佼佼者。

       《石門頌》通篇為韻文,是為漢順帝初年的司隸校尉楊孟文寫的一篇頌詞。全面、詳細地記述了東漢順帝時期司隸校尉楊孟文上疏請求修褒斜道及修通褒斜道的經過。

       《石門頌》的最大魅力還是表現在其書法藝術上,它是東漢中後期十分成熟的漢隸作品之一。可以設想,把如此規模宏闊的文章要書丹鐫刻在幽谷中的石門石壁是何其不易。

       《石門頌》的點畫並不怎麼講究,與《曹全碑》、《禮器碑》不同,《石門頌》是刻在高低不平的粗糙巖石面上的,再加上一千多年的風風雨雨,形成了其獨有的朦朧美。素有隸書中的草書之稱。


《石門頌》局部

       《石門頌》的結字大小不一,灑落有致,縱橫勁拔,流露出天真、飄逸的新奇之趣。由於這是刻在天然石壁上的緣故,不可能像《禮器碑》那樣精雕細刻,做工優良,只能配合巖石表面的高低起伏作點畫間的和諧安排,增添了置之險地而後生的妙趣。

       《石門頌》其線條之流暢遒勁,在古代刻石中都是不多見的。它將隸書的整飭變為靈動,把規整變為奔放,它的筆畫,逆入逆出,含蓄蘊藉,橫畫不平,豎畫不直,行筆處又道勁有力,如挽舟逆行,力逾千鈞。轉折處或方或圓,又往往《石門頌》斷筆另起。

       後世對《石門頌》書法評價極高:

       清書法家楊守敬在《平碑記》中道:「其行筆真如野鶴閒鷗,飄飄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從此出。」

       清書法篆刻家張祖翼贊:「三百年來習漢碑者不凡幾,竟無人學《石門頌》者,蓋其雄厚奔放之氣,膽怯者不敢學,力弱者不能學也。」

       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贊:「《楊孟文碑》勁挺有姿,與《開通褒斜道》疏密不齊,皆具深趣。」

       總的來說,《石門頌》整篇風格統一,字體結構嚴謹,又富於變化,富於生命,充滿靈動之感。並以其古拙、飄逸的鮮明個性,影響著自清代碑學以來活躍在中外書壇上的書法家。最早的《漢三頌》就介紹到這裡了,後期繼續挖掘《漢三頌》更多的內容。

聲明:本文轉自本心書法APP,文章為原創作品,版權歸本心書法官方所有,嚴禁其他媒體以任何形式轉載,一經發現侵權行為,將追究法律責任。

下期預告:

下一期文章將為您帶來

「中華書脈•蕭子云:被忽略的蕭氏書法代言人」

本心書法APP將同步發表

歡迎前來賞析。

相關焦點

  • 石門頌
    《石門頌》,東漢建和二年(148年)十一月刻,摩崖隸書。《石門頌》原刻為豎立長方形,20行,行30、31字不等,縱261釐米,橫205釐米。全文共655字。藏漢中博物館。它卷鐫刻在古褒斜道的南端,即今陝西漢中市褒城鎮東北褒斜谷古石門隧道的西壁上。內容為漢中太守王升表彰楊孟文等開鑿石門通道的功績。文辭為王升撰。
  • 《石門頌》高清拓本
    東漢建和二年(148年)十一月刻,摩崖隸書。《石門頌》原刻為豎立長方形,20行,行30、31字不等,縱261釐米,橫205釐米。全文共655字。藏漢中博物館。它卷鐫刻在古褒斜道的南端,即今陝西漢中市褒城鎮東北褒斜谷古石門隧道的西壁上。內容為漢中太守王升表彰楊孟文等開鑿石門通道的功績,文辭為王升撰。
  • 何紹基臨《石門頌》二版欣賞
    《石門頌》全稱為《漢故司隸校尉楗為楊君頌》,後世簡稱為《石門頌》。是東漢建和二年(公元148年)由當時漢中太守王升撰文、書佐王戎書丹刻於石門內壁西側的一方摩崖石刻,是隸書書法作品。現藏於漢中博物館。
  • 石門頌高清賞析
  • 石 門 頌
    《石門頌》全稱《漢司隸校尉楗為楊君頌》.又稱《楊孟文頌》。東漢建和二年(148年)十一月刻,摩崖隸書。
  • 中國十大漢隸欣賞
    一、石門頌 石門頌,著名摩崖石刻。東漢建和二年(148年)十一月刻,漢中太守王升撰文,為順帝初年的司隸校尉楊孟文所寫的一篇頌詞。全面、詳細地記述了東漢順帝時期司隸校尉楊孟文上疏請求修褒斜道及修通褒斜道的經過。摩崖漢隸,是「石門十三品」之第五品,屬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門頌》的藝術成就,歷來評價很高。其結字極為放縱舒展,體勢瘦勁開張,意態飄逸自然。多用圓筆,起筆逆鋒,收筆回鋒,中間運筆道勁沉著,故筆畫古厚含蓄而富有彈性。通篇看來,字隨石勢,參差錯落,縱橫開闔,灑脫自如,意趣橫生。
  • 經典|《石門頌》
    △褒斜道圖《石門頌》摩崖是「石門十三品」之第五品,我國著名漢刻之一,與略陽《郙閣頌》、甘肅成縣《西狹頌》並稱為「漢三頌」。該摩崖書法藝術獨特,其字體挺勁飛動,勢如長槍大戟,書法雄健姿肆,古拙自然而又富於變化,素有「隸中草書」之稱,清人張祖翼評價此碑云:「三百年來,習漢碑者不知凡幾,竟無人學《石門頌》者,蓋其雄厚奔放之氣膽怯者不敢學,力弱者不能學也。」楊守敬在《平碑記》中評論該碑道:「其行筆真如野鶴閒鷗,飄飄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從此出。」足可凸顯此摩崖在漢隸中的別具一格及其對後世書法藝術的導引之功。
  • 甘肅一樵夫峽谷砍柴,發現1800多年的摩崖石刻,至今一字不損
    不去甘肅,可能都不會知道隴南還有這麼一處佳景:西狹頌。「西狹頌」為我國漢隸書法「三頌」之一,是古代摩崖石刻中保存最完好的珍品,藏於甘肅成縣一處天井山麓魚竅峽中,此處則是成縣有名的自然風景區:西狹頌風景區。
  • 《西狹頌》
    《西狹頌》,摩崖刻石,漢代隸書。
  • 《石門頌》技法解析
    《石門頌》為東漢摩崖刻石,高三二七公分,廣二五四公分,二二行,行三O或三一字不等。《石門頌》整拓此摩崖乃漢隸中之上乘,用筆圓渾勁挺,體勢縱逸多變,有"隸中草書"之譽。楊守敬評曰:"其行筆真如野鶴閒鷗,飄飄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從此出。"
  • 一場火災救了書法史赫赫名跡《西狹頌》(附:摩崖原石實拍,震撼!)
    @睡前伴你夜聽 漢三頌「中, 無論是《石門頌》、《郙閣頌》,抑或《西狹頌》, 都見證了逾越秦嶺、巴山, 溝通關中平原、漢中盆地與成都平原的蜀道開通,
  • 西狹頌摩崖原石(下)
  • 西狹頌
    《西狹頌》摩崖石刻位於今甘肅成縣西的魚竅峽中。《西狹頌》摩崖寬五米,高三米多,總計鐫刻611字,共有正文、題名和五瑞圖三個部分。四周還有二十二則宋、明、清、民國和當代一些名人的題刻。正文共385字,主要記述了東漢武郡太守李翕的生平、政績,和率眾修治西狹道路的經過和他實行仁政、屢致祥瑞、施惠西峽、造福百姓的事跡。
  • 《石門頌》臨習要點(絕對實用)
    導讀:《石門頌》摩崖是漢隸之上品,用筆圓渾勁挺,體勢縱逸多變,有「隸中草書」之譽。楊守敬評曰:「其行筆真如野鶴閒鷗,飄飄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從此出。」所憾,《石門頌》整體拓片很難見到,影印出版者常常分成數頁,且多是經過了剪裁拼貼,難以窺得全貌和體味章法,我們只有多看看其它碑刻、摩崖,以資借鑑。好在隸書章法變化不大,可將其視為次要問題,留待以後慢慢解決。
  • 漢隸碑刻與摩崖石刻書法的風格特點
    摩崖石刻相比較刻碑而言,比較自然隨意。之所以稱之為摩崖石刻是因為將需要的內容直接刻在山崖石壁上,而且形式多變,幾乎沒有固定的形制於模式。其內容多為碑文、經文、佛像、詩賦名言警句以及有紀念意義的內容,多以文字書法為主等。由於碑刻和摩崖石刻的形制不同,其藝術性有非常大的區別與不同。
  • 濱州書法家徐延波作品入選國家畫院「漢隸十二品新探」刻石書法展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郗運紅近日,由中國國家畫院主辦的「漢隸十二品新探」刻石書法研究與創 作系列展在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開展,展覽共展出當代書法作品140餘件,以 及「漢隸十二品」原拓近40件。參展藝術家以「漢隸十二品」為取法對象,或臨摹,或創作,對經典做 出合乎自己意趣要求的新詮釋。漢代是中華民族最為輝煌的時代之一,有著宏大精神內蘊的「漢隸」, 在中國文化藝術的發展史上具有無可替代的典範意義。以傳統「品」的話語 方式,重新發現和挖掘隸書的美,「漢隸十二品」這一概念正是在這一學術 背景下誕生的。
  • 「緣於圖像背景的社會和藝術·漢隸十二品新探」在中國國家畫院...
    「書品」之名最早見於南朝梁庾肩吾的《書品》,受漢末「九品論人」風氣的影響,他將漢至梁書家分上、中、下三品,每品又分上、中、下三等,開創以「品」論書的先河,確立了一個相對成型的品評體系。此後,李嗣真《書後品》、韋續《 續書品》、楊慎《書品》、楊景曾《二十四書品》、桂馥《國朝隸品》、翁方綱《蘇齋唐碑選·上品》、包世臣《國朝書品》、康有為《廣藝舟雙楫·碑品》等論著一脈相承。
  • 寫《西狹頌》,憨厚可愛才有味兒……
    《西狹頌》(圖1)全稱《漢武都太守漢陽阿陽李翕西狹頌》,亦稱《李翕頌》《黃龍碑》。該摩崖石刻位於甘肅成縣天井山。
  • 千年摩崖石刻橫空出世,被奉為國寶,甘肅這個山溝也跟著出名了
    然而甘肅隴南成縣天井山麓的魚竅峽不僅有靈山秀水,還有足以威震四方的歷史文化遺蹟,那便是蜚聲中外的摩崖石刻《西狹頌》。 《西狹頌》與陝西漢中的《石門頌》、略陽的《埔閣頌》同稱為漢代書法「三頌」,且為三大頌碑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摩崖石刻,至今一字未損。如此高的文史價值和藝術價值,難怪有人會說,到甘肅旅遊如果錯過了魚竅峽,那才是真正的走馬觀花,因為錯過了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