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索》有云:「就其山而鑿之,曰摩崖。」
在我國的摩崖石刻中,規模較大,氣勢最雄,書法最有特點。漢代是隸書發展的鼎盛時期,東漢書風大盛,這一時期不僅誕生了許多碑刻,還有摩崖刻石。中國目前僅存於世的漢代摩崖頌碑的代表有三個,分別是《石門頌》《西狹頌》《郙閣頌》,合稱《漢三頌》。
「漢三頌」是東漢隸書成熟時期的代表作品,古樸自然,言簡意遠,馳騁八極,吞吐六合之大巧若拙的格調,足以讓我們為之折服。
《漢三頌》不僅是中國古代書法藝術的瑰寶,還是中國古代交通發展狀況的重要記載,是開鑿和修復道路的真實記錄,在一定程度上補證了史書的不足。「山大溝深路難行」,「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是大秦嶺山區最大的地貌特徵。《漢三頌》是與地方交通史融為一體的文化史跡。《石門頌》在漢江流域的褒斜道上,《西狹頌》與《郙閣頌》在嘉陵江流域的嘉陵道上,《漢三頌》真實地紀錄了西秦嶺蜀道的發展歷史,是千裡蜀道上三顆璀璨的明珠。
《蜀道難》詩意畫
《漢三頌》依刻制的時間排序,首先是《石門頌》,其次是《西狹頌》與《郙閣頌》。今天先來說說《石門頌》的前世今生。
《石門頌》,全稱為《漢故司隸校尉犍為楊君頌》,又稱《楊孟文頌碑》、《楊厥碑》等。後世簡稱為《石門頌》。東漢建和二年(公元148年),漢中太守王升編輯,書佐(官名,主辦文書的佐吏)王戎書丹,刻於石門內壁西側的一方摩崖石刻。整塊摩崖通高261釐米,寬205釐米,題額高54釐米。原刻於陝西省襄城縣(今漢中市漢臺區褒河鎮)古褒斜道的南端——東北褒斜谷之石門隧道的西壁上。由於形勢險峻、開鑿困難,故歷代文人歌詠、題刻者甚多。
1967年因在石門地區修建大型水庫,將包括《石門頌》、《石門銘》在內的歷代重要石刻從崖壁上鑿出,1971年遷至漢中市博物館保存至今。
褒斜道是橫穿秦嶺、連接八百裡秦川和巴蜀漢中盆地的交通要道,因南起漢中褒谷口,北至眉縣斜谷口,沿褒、斜二水行,貫穿褒、斜二谷而得名褒斜道,也稱斜谷道。為古代巴蜀通秦川之主幹道路,全程249公裡。
褒斜道
斜道在中國歷史上開鑿早、規模大、沿用時間長。褒斜道最早是人們沿褒谷和斜谷自然踏踩而成的。褒斜道大規模拓寬改造出現在戰國時期。據記載,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公元前314年),張儀、魏冉、司馬錯等人伐蜀,大部隊要在此經過,原來的谷道就改造成能通過大部隊和供給車輛的棧道了。
秦統一後,褒斜道仍然發揮著作用。然而劉邦的一把大火,造成了褒斜道交通史上第一次人為的大破壞。褒斜道又回到僅可供人員行走,車輛不通的狀態了。
漢武帝時,因對巴蜀經濟的依賴,又組織力量重新打通了褒斜道。東漢時,又屢次催褒斜道加以修整。此後,褒斜棧道一直是南北兵爭軍行和經濟、文化交流必行之道。
漢代褒斜道路線圖
褒斜道北端的形狀像石門,稱「大石門」,南端有歌石門隧道,稱「小石門」,我們經常說的褒斜道石門是指小石門。褒斜道南出谷口,穿越七盤山,在石門沒有開通之前,需要繞道翻山越嶺才能進入巴蜀之地。東漢時期,用我國古代原始開鑿的「火焚水激」法開鑿打通,時世界交通史上第一條人工開鑿的隧道,石門隧道,又稱石門洞。石門洞全長16.3米,寬4.2米,南口高3.45米,北口高3.75米。石門洞內有許多的摩崖刻石,有的是開通、修復褒斜道的記載,有的是到此一遊的題記等等。《石門頌》便是刻在石門內壁上的佼佼者。
《石門頌》通篇為韻文,是為漢順帝初年的司隸校尉楊孟文寫的一篇頌詞。全面、詳細地記述了東漢順帝時期司隸校尉楊孟文上疏請求修褒斜道及修通褒斜道的經過。
《石門頌》的最大魅力還是表現在其書法藝術上,它是東漢中後期十分成熟的漢隸作品之一。可以設想,把如此規模宏闊的文章要書丹鐫刻在幽谷中的石門石壁是何其不易。
《石門頌》的點畫並不怎麼講究,與《曹全碑》、《禮器碑》不同,《石門頌》是刻在高低不平的粗糙巖石面上的,再加上一千多年的風風雨雨,形成了其獨有的朦朧美。素有隸書中的草書之稱。
《石門頌》局部
《石門頌》的結字大小不一,灑落有致,縱橫勁拔,流露出天真、飄逸的新奇之趣。由於這是刻在天然石壁上的緣故,不可能像《禮器碑》那樣精雕細刻,做工優良,只能配合巖石表面的高低起伏作點畫間的和諧安排,增添了置之險地而後生的妙趣。
《石門頌》其線條之流暢遒勁,在古代刻石中都是不多見的。它將隸書的整飭變為靈動,把規整變為奔放,它的筆畫,逆入逆出,含蓄蘊藉,橫畫不平,豎畫不直,行筆處又道勁有力,如挽舟逆行,力逾千鈞。轉折處或方或圓,又往往《石門頌》斷筆另起。
後世對《石門頌》書法評價極高:
清書法家楊守敬在《平碑記》中道:「其行筆真如野鶴閒鷗,飄飄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從此出。」
清書法篆刻家張祖翼贊:「三百年來習漢碑者不凡幾,竟無人學《石門頌》者,蓋其雄厚奔放之氣,膽怯者不敢學,力弱者不能學也。」
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贊:「《楊孟文碑》勁挺有姿,與《開通褒斜道》疏密不齊,皆具深趣。」
總的來說,《石門頌》整篇風格統一,字體結構嚴謹,又富於變化,富於生命,充滿靈動之感。並以其古拙、飄逸的鮮明個性,影響著自清代碑學以來活躍在中外書壇上的書法家。最早的《漢三頌》就介紹到這裡了,後期繼續挖掘《漢三頌》更多的內容。
聲明:本文轉自本心書法APP,文章為原創作品,版權歸本心書法官方所有,嚴禁其他媒體以任何形式轉載,一經發現侵權行為,將追究法律責任。下期預告:
下一期文章將為您帶來
「中華書脈•蕭子云:被忽略的蕭氏書法代言人」
本心書法APP將同步發表
歡迎前來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