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頌》全稱《漢司隸校尉楗為楊君頌》,又稱《楊孟文頌》。東漢建和二年(148年)十一月刻,漢中太守王升撰文,摩崖隸書。全文共655字,二十二行,行十一字至三十三字不等,額隸書題「故司隸校尉楗為楊君頌」。內容是王升為順帝初年的司隸校尉楊孟文所寫的一篇頌詞,表彰楊孟文等開鑿石門通道的功績,是研究古代川陝交通史的重要史料。該摩崖刻在陝西褒城古褒斜道的南端,即今陝西漢中市褒城鎮東北褒斜谷古石門隧道的西壁上。1967年因在石門所在地修建大型水庫,乃將此摩崖從崖壁上鑿出,1971年遷至漢中市博物館,保存至今。
△《石門頌》原石圖
△褒斜道圖
《石門頌》摩崖是「石門十三品」之第五品,我國著名漢刻之一,與略陽《郙閣頌》、甘肅成縣《西狹頌》並稱為「漢三頌」。該摩崖書法藝術獨特,其字體挺勁飛動,勢如長槍大戟,書法雄健姿肆,古拙自然而又富於變化,素有「隸中草書」之稱,清人張祖翼評價此碑云:「三百年來,習漢碑者不知凡幾,竟無人學《石門頌》者,蓋其雄厚奔放之氣膽怯者不敢學,力弱者不能學也。」楊守敬在《平碑記》中評論該碑道:「其行筆真如野鶴閒鷗,飄飄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從此出。」足可凸顯此摩崖在漢隸中的別具一格及其對後世書法藝術的導引之功。
△《石門頌》局部圖
現存此摩崖石刻最早為明拓本,極為少見,而且多塗描。清初至乾隆拓本,第二十一行「高」字下半殘泐。至清嘉靖道光年,崖壁經剜洗,「高」字下「口」部已補刻添出。國家圖書館藏《石門頌》為清乾隆拓「高」字下半殘泐本,此本為整幅本,額失拓,拓本高207釐米,寬182釐米,乃顧廣圻、瞿鏞舊藏,丁惠康捐贈。
△「高」字下半殘泐圖
△館藏《石門頌》整幅拓本
顧廣圻(1766-1835),字千裡,號澗薲,亦作澗萍,又號「思適居士」「無悶子」「一雲散人」,清江蘇元和(今蘇州市)人。乾嘉時著名校勘家。顧氏除校勘古書外,亦愛金石之學,每遇善拓本則盡力收之,給予詳細的鑑定。顧氏一生所收金石拓本達一千餘種,後歸常熟瞿鏞「鐵琴銅劍樓」所有,後又歸無錫丁福保。1950年,由其子丁惠康先生捐贈給國家圖書館,國家圖書館為其設立專藏,顧氏專藏金石拓本內容豐富,多為整拓,有很高的文獻價值和文物價值。
為了對《石門頌》深入了解,編者收集了古今17人對《石門頌》評論。
文後附清人何紹基臨《石門頌》。
1、(宋)歐陽修《集古錄》
右《漢司隸校尉楊厥碑》,用字簡省,復多舛繆。惟以「 」為「坤」,以「餘」為「斜」漢人皆爾,獨「詆」字未詳。
2、(宋)趙明誠《金石錄》
右《漢司隸楊厥開石門頌》。餘嘗讀範曄《後漢書·鄧騭傳》有云:「時遭元二之災,人士荒飢。」章懷太子注以謂「元二即元元也。古書字當再讀者,即於上字下為小『二』字。後人不曉,遂讀為『元二』,或同之陽九或附之百六,良由不悟,致斯乖舛。今岐州《石鼓銘》凡重言者皆為『二』字,明驗也。」其說甚辨,學者信之。今此碑有曰:「中遭元二,西戎虐殘,橋梁斷絕。」若讀為『元元』則不成文理,疑當時自有此語,漢書注未必然也。
3、(宋)洪适《隸續》
《楊厥碑》「高祖受命」,平闕「命」字,垂筆甚長,所侵兩字許,又空兩字方書其下一句文十七行,其次序曰別行後一行低二字書趙邵等三人姓名,又書王府君分運官屬事,凡三行,末行低七字書魏伯玉徙官每行三十字,或有疏密不齊者。宣和殿碑録以碑為「黽漢彊書」,考其碑云:「五官掾南鄭趙邵屬褒中,黽漢彊書佐西成王戒。」蓋三人主其事,「書佐」則王戒之職,非「黽漢彊書」也。《集古》、金石》二録與鄭樵《金石略》俱作「楊厥碑開石門頌」。
4、(清)錢大昕《潛研堂金石文跋尾》
文云:「高祖受命,興於漢中。建定帝位,以漢詆焉。」 「詆」即「氏」字。謂高帝興於漢中故定有天下之號曰漢,猶陶唐氏有虞氏之例也。洪文惠讀「詆」為「抵」失其義矣。「槍碭」猶言「槍唐」,古文「唐」為「啺」,碑又變為「碭」其義一也。「股躬」疑即「股肱」字,「垓鬲」義與「閡隔」同。
5、(清)方朔《枕經堂金石題跋》
漢《楊孟文石門頌》在今陝西褒城縣石門摩崖,字大如孔廟《泰山都尉孔宙碑銘》,而縱橫勁拔過之。當日摩崖書時亦有界限,每行參差不越二字,而中「命」字、「升」字、「誦」字、「陽」字下垂之筆皆過長,「誦」字不過長出一字,「命」字之垂直突過二字矣。此風開於西漢《魯孝王刻石》,「五鳳二年」、「魯三十四年」二「年」字;東漢之初則《祀三公山碑》「寧」字、「廷」字、「焉」字似之;後乎此者《李孟初神祠碑》、《城陽靈臺碑》二「年」字亦共相仿效,不獨《開通褒斜道》一刻之馳騁排宕不拘于格也。
……
然而,此石立於建和二年,尚在孔廟《韓勑》諸碑之前,精神結構無絲毫走失,良由孔廟諸碑日有登登之聲,褒斜山谷地處幽險椎拓不易,故得之者少,而石亦能保永久也。予於己亥春初,鈕西農大令曾贈一本,紙墨極舊,癸丑北來未曾攜出。此乃宮子行近日薦一帖工得來,點畫精湛摩拓尤佳,較之王述庵少寇所有本「其澤南隆。八方所達,益」後九字只缺一「八」字,當是數百年前之物。此碑近日得者少,學者亦少,姜玉溪先生藏有阮文達公舊贈一聯,波瀾無二,始知公之寢饋於此刻者久矣。
6、(清)張祖翼《石門頌跋》
《石門頌》摩崖刻石,前代雖有著錄而名不甚顯。至乾隆間太倉畢秋帆督關隴,始與《開通褒斜道》刻石同為藝林所重。然,三百年來習漢碑者不知凡幾,竟無人學《石門頌》者。蓋其雄厚奔放之氣,膽怯者不敢學力弱者不能學也。
7、(清)翁同和《石門頌跋》
此碑字疏密不齊,洪氏《隸續》謂:「高祖受命,命字垂筆甚長。」今驗精拓本「命」字末筆其駐處實,止數分下當石裂,故空二字耳。蘇齋既辨為石理剝裂,而仍指為垂下似未盡也。曩見張松坪宋拓整本肥澤圓勁,此淡墨本亦精神迥出。鬥廬先生見示,歡賞數日而歸之。辛丑三月。
8、(清)俞宗海《石門頌跋》
《石門頌》書法縱橫勁拔,古貌可喜。石刻於建和二年,尚在孔廟《韓勑》諸碑之前。而褒斜山谷地處幽僻人所罕到,椎拓為難故石能保永久,非若孔廟諸碑終日摹拓剝蝕益甚耳。是拓,字畫皆方精神結構絲毫不爽,數百年前佳搨可寶也。鬥廬先生屬題,漫書數語即希正是。辛丑六月古婁俞宗海時客吳門。
9、(清)楊守敬《激素飛清閣平碑記》
王述庵謂:是碑勁挺有姿致,推為東漢人傑作。餘所得拓本最精,「其澤南隆」、「八方」等字皆可見,光彩耀目。其行筆真如野鶴閒鷗,飄飄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從此出。
10、(清)李葆恂《三邕翠墨題跋》
雖新拓本精神具在,能專功臨寫勝《禮器》、《史晨》鋒穎頹盡只存膚廓者多矣。漢中各種書法皆類此,孔林另一面目。此刻神似金刻中陽泉使者燻爐,燻爐致有妙理,吾有此爐,終身朋比之矣。近有《傖父作山路記》全仿此文,生吞活剝可笑人也。
11、(清)康有為《廣藝舟雙楫》
《楊孟文碑》勁挺有姿,與《開通褒斜道》疏密不齊,皆具深趣。碑中「年」字、「升」字、「誦」字垂筆甚長,與《李孟初碑》「年」字同法。餘謂隸中有篆、楷、行三體,如《褒斜》、《裴岑》、《郙閣》,隸中之篆也;《楊震》、《孔彪》、《張遷》,隸中之楷也;《馮君碑》、《沈府君》、《楊孟文》、《李孟初》,隸中之草也。
12、
羅復堪《論書絕句》
高超奇逸石門頌,膽怯何由敢問津。
合與孟初稱草隸,苦心力學莫因循。
13、章太炎《論碑版法帖》
《石門》、《西狹》二頌,點畫明審,尤勝《鄐碑》,然以《石門》之圓勁,方《西狹》之肥滯,其優劣不可同年而語矣!非徒筆勢有殊,其用丹亦有工拙也。
14、 田爾斯《吳丈蜀先生談書法》
從《石門頌》看來,當時寫字的工人意識到寫字不僅僅記載楊孟文的事跡而刻在碑上,而是有意識從藝術角度從事書法,要不然,他就規規矩矩地寫,也就沒有奔放的味道了。從那個時候開始,就證明漢字作為藝術在漢代基本上定型,以後就流傳開來,越來越普遍,寫字的人越來越多,書法藝術也就更成熟了。
15、侯鏡昶《東漢分書流派評述》
《石門頌》(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此刻在陝西褒城縣石門洞西壁。摩崖作書,不受拘束,筆勢放縱變化無方。《頌》額大字筆畫極其細勁,可和《馮煥闕》相媲美,是漢中的著名之作。
16、黃惇《秦漢魏南北朝書法史》
《石門頌》因就山壁刻鑿,筆隨崖走,結字疏宕奔放,中鋒用筆圓潤暢達,與篆書筆法相通,故得天然之氣,無同時代隸書的雕琢裝飾之痕,縱橫開合,奇趣橫生。受其風格影響者,還有《楊淮表記》。
17、祝嘉《書學論集》
石門巧多於拙,瘦處多,肥處少,且喜用長勢,多用圓筆。布置巧妙,錯綜變化。
業務聯繫電話:15899791715
————中國書法網微信公眾平臺————
關注熱點,傳播最及時的書畫資訊;
堅守傳統,打造專業書畫權威平臺。
投稿及廣告推廣合作請聯繫:
廖偉夫 13510562597(可加微信)
QQ:19689887
郵箱:cmlwf@126.com
往期經典
(直接點擊標題可進入瀏覽)
書畫高清資料
起居何如——米芾手札高清全集
傾仰情深——趙孟頫手札高清大圖全集
起居佳勝——蘇軾手札大全
雖遠為慰——王羲之傳本手札墨跡十三帖
極感遠意——黃庭堅手札大全
名家訪談
【對話名家】補硯齋訪談錄
【名家面對面】系列專訪之一 —— 石開先生訪談 (上)
【名家面對面】系列專訪之一 —— 石開先生訪談 (下)
經典專題
《石渠寶笈》特展布重量級展品搶先看!
「還原大師——何紹基的書法世界」展覽作品欣賞
不愛江山愛丹青——宋徽宗 趙佶 書法專輯
全國第十一屆書法篆刻作品展·國展學術論壇實況報導
推薦展覽
事茗——東一書畫雅集
陳忠康精品書法展在國家博物館舉辦(最全記錄)
"守正——全國百家楷書邀請展」
"望嶽——南嶽紀遊書畫展
傅志偉篆刻展
山房寫字——廖偉夫書法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