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司隸校尉犍為楊君頌》
《石門頌》,全稱《漢司隸校尉犍為楊君頌》,又稱《楊孟文頌》。東漢建和二年(148年)十一月刻,摩崖隸書。《石門頌》原刻為豎立長方形,20行,行30、31字不等,縱261釐米,橫205釐米。全文共655字。藏漢中博物館。它卷鐫刻在古褒斜道的南端,即今陝西漢中市褒城鎮東北褒斜谷古石門隧道的西壁上。內容為漢中太守王升表彰楊孟文等開鑿石門通道的功績,文辭為王升撰。
《石門頌》原石
《石門頌》二玄社高清拓片
關於《石門頌》
《石門頌》鐫刻在古褒斜道的南端,即今陝西漢中市褒城鎮東北褒斜谷古石門隧道的西壁上。內容為漢中太守王升表彰楊孟文等開鑿石門通道的功績。文辭為王升撰。
《石門頌》刻字書寫較隨便,不刻意求工而流露出恣肆奔放、天真自然的情趣,為後世書家所珍愛。
《石門頌》是我國著名摩崖石刻之一,與陝西略陽《郙閣頌》、甘肅成縣《西狹頌》並稱為「東漢三頌」。《石門頌》為隸書成熟時期縱逸奔放書風的代表作品,一方面具有漢隸的典型風格,字形扁方,轉折、波磔較為明顯,反映出中國文字和書法發展史上由篆而隸的嬗變過程;另一方面,表現為符號化、抽象化、造型的浪漫性和裝飾意味及用筆上的抒情與誇張——節奏感、運動感的強化,體現了書刻者書法表現意識的進一步覺醒。
《石門頌》繼承了古隸的率意性與篆書的簡潔性用筆,以圓筆為主,並把方筆與圓筆巧妙地融合,富於變化,起筆逆鋒,含蓄蘊藉;中間運筆遒緩,肅穆敦厚;收筆回鋒,少有雁尾而具掠雁之勢。筆畫圓勁流暢、古厚含蓄而富有韌性,毫無矜持做作。其結字極為放縱舒展,體勢瘦勁開張,意態飄逸自然。通篇看來,字隨石勢,參差錯落,縱橫開闔,灑脫自如,意趣橫生。
《石門頌》為漢隸中奇縱恣肆一路的代表,被稱為草隸鼻祖和楷模。
大氣磅礴,揮灑自如,既整齊規範,又富於變化,富含感情,不拘一格,不拘繩墨,筆勢縱放,奇趣橫生,筆畫粗細雖區別不大,但每一筆畫卻變化多端,用筆揮灑自如,不作修琢,有自然豪放意趣;字畫瘦硬,結構疏朗,飄逸有致,筆隸中帶篆、帶草、帶行,素有「隸中草書」之稱。
文中「命」、「升」、『誦」等字垂筆特長,亦為漢隸刻石中所罕見。從碑文的布局來看,《石門頌》與眾不同的是,在全碑22行中,每行字數或30字或31字不等,形成縱有行,橫則不一定成列的錯落格局。《石門頌》正是以它不拘一格,隨意發揮的藝術氣質為後人所稱頌。正是由於《石門頌》這種自由的書寫方式使得大量的通假字及多音字在碑文中被廣泛使用。
《石門頌》稱為草隸,始於康有為,他認為,漢隸有「篆、楷、行三體,《郙閣》、《夏承》等為隸中之篆;《張遷》、《孔彪》等為隸中之楷;《楊孟文》(即《石門頌》)等為隸中之草。」可見漢隸又經過近百年的發展,更趨成熟。同時,也可從此碑中看出這時的書法上承篆隸,下啟行草的時代過度特點。
《石門頌》對後世影響很大。清張祖翼跋此碑云:「然三百年來習漢碑者不知凡幾,竟無人學《石門頌》者,蓋其雄厚奔放之氣,膽怯者不敢學,力弱者不能學也。」楊守敬《平碑記》云:「其行筆真如野鶴閒鷗,飄飄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從此出。」中國最大的綜合性辭典《辭海》初版封面上的「辭海」二字就源於漢代石崖摩刻《石門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