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學者:中德歐領導人會晤顯示出雙方改善合作 加強對話的意願

2020-12-15 新華報業網

  當地時間14日,在同德國總理默克爾以及其他歐盟領導人的視頻會晤中,國家主席習近平指出,中歐要堅定不移推動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健康穩定發展。對此義大利國際關係學者、洛倫佐·德·美第齊學院副教授法比奧·馬西莫·帕蘭迪表示,中歐對話符合各方利益,顯示出雙方改善合作、加強對話的意願。

  今年是中歐建交45周年,在全球遭受新冠肺炎疫情嚴重衝擊的時刻,雙方領導人的會晤對外釋放出和平、開放以及合作的信號。帕蘭迪指出在現在這個時刻,中歐領導人舉行的會晤格外重要,面對疫情帶來的經濟危機、單邊主義給國際關係帶來的負面影響,只有對話合作才是解決之道。

  他說:「(中歐領導人對話)從未像現在這麼重要。(因為)歐盟和中國是國際政治經濟重要的兩極。中歐對話對於目前深陷危機的義大利經濟和歐洲經濟至關重要,對話符合世界各個大國的利益,也符合小國的利益。」

  △義大利洛倫佐·德·美第奇學院副教授法比奧·馬西莫·帕蘭迪 (資料圖)

  帕蘭迪指出,中歐雙方在經貿領域的貿易平衡和市場開放方面,確實存在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但消除誤解和分歧需要雙方抱有善意,不能一方面要求中國更多開放市場,一方面對中國的投資加強審查。雙方領導人在本次會晤期間決定打造中歐綠色夥伴、中歐數字合作夥伴顯示了雙方選擇改善合作、加強對話,而不是相互封閉的意願。

  他說:「今天中歐建立環境與氣候高層對話和中歐數字領域高層對話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好在)歐洲有很多人以長遠的眼光看待中歐關係,衷心和中國一道和平共處,支持多邊主義。」

  秉承開放發展的理念,中歐雙方致力於在年內完成中歐投資協定談判,並取得了積極進展。中歐領導人在14日的會晤上宣布正式籤署《中歐地理標誌協議》,歐盟方面於近日曾表示這是一份歷史性協議,反映了雙方的開放精神。

  對此帕蘭迪認為,此舉為雙方未來籤訂更多相互認證協議邁出了第一步,而要想在投資協定談判上取得更多進展,取決於雙方能否進一步加強戰略夥伴關係:「我認為中國在放寬外資準入門檻上已經取得了很多實在的成果,要取得進一步成果取決於雙方能夠進一步加強戰略夥伴關係,而不是退變成戰略對手,以及歐盟能否勇敢地迎接中國帶來的機遇。從規模上看,這些機遇只有中國市場能夠提供,沒有其他選擇。」(總臺記者 殷欣)

版權和免責聲明

版權聲明:凡來源為"交匯點、新華日報及其子報"或電頭為"新華報業網"的稿件,均為新華報業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註明來源為"新華報業網",並保留"新華報業網"的電頭。

免責聲明:本站轉載稿件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新華報業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者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相關焦點

  • 大外交|中德歐領導人會晤帶來中歐關係真實進展
    14日的視頻會議結束後,新華社消息稱,中德歐領導人就中歐關係深入交換意見,為下階段中歐關係規劃方向,確定重點領域,一致同意加強溝通協調合作,確保今後中歐之間一系列重大政治議程取得成功,深化互信,實現互利共贏,堅持維護多邊主義,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推動中歐關係邁向更高水平。中歐雙方宣布籤署《中歐地理標誌協定》,確認加快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實現年內完成談判的目標。
  • 視頻會晤!中德歐領導人峰會已召開
    據外媒報導,於2020年9 月14 日的晚上,召開了中德歐領導人峰會。這場峰會與往常不同,是一場視頻的峰會,各大國間的「雲」外交,會晤各方都包括,歐盟輪值主席國德國總理默克爾、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以及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
  • 加快落實中德歐領導人會晤共識 新一輪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將於9月...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布魯塞爾9月18日電(中青報·中青網駐歐盟記者 鞠輝)在9月14日舉行的中德歐領導人視頻會晤上,雙方確認將加快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實現年內完成談判的目標。為落實中歐領導人達成的共識,雙方團隊將於9月下旬舉行新一輪談判,重點聚焦「可持續發展」和「市場準入」兩大議題。
  • 中國駐歐盟使團團長就落實中德歐峰會共識發表觀點
    他介紹了中德歐領導人會晤成果,就如何落實領導人共識、推進未來中歐關係發展提出建議。張明說,新冠疫情加速國際格局和秩序演變,新形勢下中歐關係定位和走向受到關注。9月14日,中國、歐盟及輪值主席國德國領導人以視頻形式舉行會晤,這是中歐領導人時隔3個月再次進行戰略溝通。
  • ...人會晤體現歐中合作重要性——訪德國聯邦議院副議長弗裡德裡希
    新華社柏林9月17日電(記者任珂張遠)德國聯邦議院副議長漢斯-彼得·弗裡德裡希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書面採訪時表示,中國、德國和歐盟領導人14日以視頻方式共同舉行會晤,體現了歐中合作的重要性和全球意義,表明雙方在相互尊重基礎上找到了合作路徑。維護世界和平穩定與應對人類重大挑戰,離不開歐中密切合作。
  • 「多邊主義」為何成為中德領導人會晤高頻詞?
    中德兩國在全球諸多議題中的合作,將有利於歐洲化解這些危機,進而為中歐關係提供良好的環境。5月2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與德國總理默克爾舉行會晤。在默克爾與習近平主席和李克強總理的會晤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語之一便是「多邊主義」。實際上,中德關係最根本的基礎便是雙方在國際秩序中均堅決支持多邊主義合作的理念。首先,這一理念是由中德兩國各自的歷史經驗所決定。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讓中國成功融入了全球產業鏈之中,這不僅帶來了經濟的飛速發展,而且隨著開放力度的加大,提高了國內各個產業的競爭力,為中國今天的走出去奠定了基礎。
  • 境外媒體聚焦:中德歐視頻峰會達成廣泛共識
    參考消息網9月15日報導 國家主席習近平14日晚在北京同歐盟輪值主席國德國總理默克爾、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共同舉行會晤,會晤以視頻方式舉行。引發境外媒體高度關注。中方提倡做到「四個堅持」據塔斯社北京9月14日報導,習近平14日晚在中德歐領導人視頻會晤上強調,中歐要堅定不移推動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健康穩定發展,堅持開放合作,堅持對話協商。報導援引習近平主席的話說,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人類站在新的十字路口。
  • 「中德歐實現氣候新目標的路徑」開展非正式圓桌對話
    2020年11月9日,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氣候變化事務特別顧問解振華應邀出席「中德歐實現氣候新目標的路徑」非正式圓桌對話。圓桌對話由現任歐盟輪值主席國德國聯邦環境、自然保護與核安全部國務秘書約亨·弗拉斯巴特主持,歐委會氣候行動總司總司長莫羅·彼得裡喬內、歐洲氣候基金會執行長勞倫斯·圖比亞娜出席。圓桌對話聚焦中歐各自最新宣布的應對氣候變化中長期目標和願景,就其實現路徑、短期影響及深化中歐氣候變化合作展開探討。
  • 國際觀察:美朝領導人慾會晤 半島局勢何處去
    新華社北京3月9日電(國際觀察)美朝領導人慾會晤 半島局勢何處去新華社記者陸佳飛 朱東陽 陸睿美國白宮當地時間8日晚證實,總統川普接受邀請,同意與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會面,但會面具體時間和地點尚未確定。
  • 66年來朝美領導人首次在板門店會面,有何象徵意義?各有何考量
    分析人士指出,這是朝鮮停戰協定籤署後近66年來美國和朝鮮最高領導人首次在板門店會面,具有重要象徵意義,也釋放出積極信號,有助於打破朝美對話僵局,推動半島問題的政治解決進程。新華社圖朝美各有考量川普與金正恩在會面中均表達了繼續對話以及改善雙邊關係的意願。此次板門店會面看似突然,但實際上是各方不斷探索的結果。
  • 兩德統一30年與中德關係發展
    1992年3月,時任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錢其琛對德國進行正式訪問,科爾總理進行會見,這是「政治風波」事件後德國總理首次會見中國政府部長以上領導人。雙方均表達了加強互利合作的意願,並認為應用長遠的戰略眼光處理兩國關係。在時任德國外長金克爾(Klaus Kinkel)於1992年10月成功訪華後,德國聯邦議院也於同年12月正式通過決議,宣布實現同中國關係正常化。
  • 兩岸與會嘉賓:兩岸領導人歷史性會晤具有重要意義和深遠影響
    兩岸與會嘉賓在發言時從不同角度回顧兩岸領導人歷史性會晤的盛況和積極成果,高度評價其在兩岸關係發展進程中的重大意義和深遠影響,表示應堅定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在此基礎上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加強兩岸交流合作,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增進兩岸同胞福祉,共創祖國統一和民族復興的美好未來。
  • 第三屆中國-東協民間友好組織領導人會晤在線舉行
    第三屆中國-東協民間友好組織領導人會晤在線舉行人民網訊 10月26日,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中國東協協會(10 1)在京共同舉辦第三屆中國-東協民間友好組織領導人視頻會晤。顧秀蓮表示,中國與東協國家民間友好組織在後疫情時期應繼續攜手,堅定不移推動友好互信,創新民間友好交流;堅定不移推動合作共贏,促進中國與東協共建「一帶一路」;堅定不移維護國際公平正義,共同維護本地區和平穩定與發展繁榮。雙方應以明年中國—東協建立對話關係30周年為契機,為推動建設更為緊密的中國-東協命運共同體而不斷貢獻民間力量。
  • 與德國歐盟領導人會晤,習近平為何強調「4個堅持」?
    在此次會晤上,中歐領導人確認,加快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實現年內完成談判的目標。「拋棄零和博弈,以合作方式達到共贏。」阮宗澤表示,「世界站在十字路口,單邊主義與多邊主義之間的取捨,將決定未來走向。中歐選擇了多邊主義,反對單邊主義與保護主義,這個答案是非常清楚的。」
  • 「重啟」歐印戰略夥伴關係有多重障礙
    延宕4年之久的歐印峰會,將於3月30日在布魯塞爾舉行。此間分析認為,歐盟和印度領導人期待通過此次峰會「重啟」停滯不前的戰略夥伴關係,釋放「巨大的合作潛能」;但是,橫亙在歐印之間的一系列問題,仍將給雙方關係發展造成阻礙。
  • 李克強出席第八次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
    新華社記者 申宏 攝當地時間4月12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杜布羅夫尼克出席第八次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中東歐16國領導人與會。克羅埃西亞總理普連科維奇主持。會議歡迎希臘作為正式成員加入「16+1合作」。歐盟、奧地利、白俄羅斯、瑞士及歐洲復興開發銀行作為觀察員派員與會。
  • 習主席的柏林時間:續寫中德「成功故事」
    近年來,中德關係戰略性不斷提升,雙方已經建立70多個不同層級的對話合作機制;中德務實合作成果豐碩,德國連續42年保持中國在歐洲最大貿易夥伴地位;2016年中德雙邊貿易額達1700億歐元,中國首次成為德國最大貿易夥伴。  高水平發展的中德關係令習近平主席此次對德國國事訪問具有繼往開來的重要意義。同時,兩國關係的緊密也為此訪增添了「串門」般的親切。
  • 中德磋商以生日祝福開場 李克強借吃螃蟹喻合作
    中德政府磋商是兩國層次最高、領域最廣的對話機制,此次磋商匯集兩國共20多個部門負責人。雙方以創新夥伴為主題,積極推動中德各領域務實合作向創新合作發展,從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布局和規劃兩國未來全方位合作。    與默克爾一道主持第三輪中德政府磋商是李克強此次訪德的一項主要活動。會上,兩國對口磋商部長分別匯報主管領域情況。
  • 專訪中國駐德國大使:中德抗疫合作為全球抗疫發揮正能量
    在藥物和疫苗研發等方面,中德也開展了務實合作並取得積極進展。  在社會和民間層面,雙方不斷深化友好互信。德國杜伊斯堡市和中國武漢市是兩國間最早的一對友好城市。疫情發生後,杜伊斯堡市率先支持武漢,提供捐助。大量德國民眾也以不同方式和途徑「力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