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二個節氣,是中國歷史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俗稱「冬節」「長至節」或「亞歲」等,時值每年公曆12月21日或22日,太陽到達黃經270°時,今年冬至具體為12月21日。從這一天起,我國開始進入「數九寒天」時節,民間俗稱「進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載:「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太平御覽》載:「冬至有三義,一者陽極之至,二者陽氣之至,三者日行南至,故謂冬至。」冬至日是北半球一年中黑夜最長、白晝最短的一天,因此又叫「日短至」。而冬至又是一年中陰氣最盛的一天,也是陽氣始生的一天。冬至前後,雖然北半球日照時間最短,接收的太陽輻射量最少,但地面獲得的太陽輻射仍比地面輻射散失的熱量少,故這時氣溫還不是最低的。而即使不是最低溫,但在這「冬至一陽生」的時節,呵護身體萌芽的陽氣尤為重要,所以冬至前後要主要防寒保暖,以免寒邪中傷初陽。而防寒保暖措施尤其要保護好頭頸部、腰背部、腹部、四肢等重要部位。
頸部是人體最容易受寒的部位之一,一旦受到冷空氣的刺激,會導致頸部肌肉血液循環變差,甚至引起僵硬、酸痛,肌肉容易痙攣疼痛,甚至還會牽扯到背部。所以冬至節氣後,可戴上圍巾或穿高領衣服以防頸部受寒,寒冷風大外出時可戴上帽子。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頭頸部的保暖以頸部為主, 頭部則不宜過度保暖。因為「頭為諸陽之會」, 人體六條陽經全都上升至頭部,所以,人體頭部的陽氣最為充足,也較為耐寒,若頭部過度保暖,反而影響人體上下氣機的運行。因此,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的《脈法》有載:「聖人寒頭暖足,治病者取有餘而益不足也。」後背是人體督脈的循行之處,督脈被稱為「陽脈之海」,總督一身之陽經,具有調節陽經氣血的作用。背部還是足太陽平膀胱經循行的主要部位,足太陽膀胱經主一身之表,起著防禦外邪入侵的屏障作用。
腰為腎之府,腎為人體先天之本,主宰著人的生長、發育和生殖。腰背部受到寒冷刺激,容易感冒,也易使局部血管收縮,血流減緩,引起腰背部疼痛。女性腰部受寒還直接關係到生殖系統。而腰背保暖的最好措施是常曬太陽。《老老恆言》云:「背日光而坐,列子謂『負日之暄』也,脊梁得有微暖,能使遍體和暢。日為太陽之精,其光壯人陽氣。」 意思是說常曬太陽,尤其是背對太陽而曬,可壯養人體之陽氣,是全身氣機調和暢達。
中醫學也十分重視陽光對人體健康的作用,認為常曬太陽能助發人體的陽氣。而現代研究認為,曬日光具有刺激人體造血功能、提高免疫力、改善糖代謝、促進鈣磷及維生素D代謝而防止骨質疏鬆、促進血循、增進食慾、消炎鎮痛等作用。
腹部是連接身體上下的樞紐,人體身上很多重要的穴位都在此,如神闕、氣海、關元等。中醫講「背為陽,腹為陰」,腹部為陰則陽氣少,更易受寒邪侵襲,故最怕受涼。腹部受涼後除了會出現胃脘不適、腹痛腹瀉等消化系統症狀外,還會影響生殖系統疾病,女性易出現手腳冰涼、痛經、月經不調等宮寒證,男性也可能出現前列腺症狀或性功能障礙等。所以要注意腹部保暖,可通過按摩腹部來提高自身的驅寒能力,必要時可用熱水袋或中藥熱敷包外敷腹部以固氣、通陽、驅寒。
冬至至小寒、大寒期間,是一年中氣候最為寒冷的階段,人們習慣從冬至起「數九」,每九天為一小節,共九九八十一天。而民謠言「一九二九不出手」,人的手上有很多重要穴位,常搓手,可通過揉搓手掌、揉按手指充分刺激其穴位,可達到疏通經絡、預防感冒的功效。俗語還說「寒從腳下生」,腳與人的健康關係密切。
從中醫角度看,足少陰腎經循行於足底,腳亦是人體經脈匯集之處,分布有眾多重要穴位。而從現代解剖層面看,腳離心臟最遠,血液供應慢而少,皮下脂肪較薄,抗禦寒冷的能力較差。故腳部一旦受寒,會使其抗病能力下降,易引起感冒、腹痛、腰腿痛、婦女痛經等病症。冬至節氣後,寒氣愈甚,應格外重視腳部保暖。除了穿好保暖鞋襪外,還要多活動雙腳,必要時應戴上護膝以保護膝關節。晚上睡覺前,用熱水或中藥沐足方泡泡腳,既能禦寒,又能有效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是腳部保暖的好方法。
冬至節氣穴位養生推薦
冬至節氣穴位養生以「驅寒扶陽」為原則,推薦養生穴位為至陽穴和腰陽關穴。至陽穴
定位:位於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作用:穴位含義是督脈氣血在此吸熱後化為天部陽氣,故本穴為陽之極,可助脾陽除溼熱,治療黃疸、脅肋疼痛、四肢重痛。本穴位於背部,故可治療胸背痛。督脈循行脊中,本穴屬督脈,故又可治療脊強。
腰陽關穴
定位:俯臥,在腰部,於後正中線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取之,約與髂嵴相平。作用:祛寒除溼、舒筋活絡。主治腰骶疼痛,下肢萎痺,月經不調,赤白帶下,遺精,陽痿,便血,腰骶神經痛,坐骨神經痛,類風溼病,小兒麻痺,盆腔炎等。冬至節氣膳食推薦
食材:雞1隻(約1500克),黃酒3-5碗,紅棗5個,生薑3片,生抽、食鹽、花生油、胡椒粉、蔥花適量。
做法:雞斬塊洗淨,用適量生抽、食鹽、胡椒粉醃製10分鐘;紅棗去核切絲備用。熱油起鍋,爆香生薑及雞塊,加入黃酒、紅棗,大火燒開轉小火煮10分鐘左右,起鍋時撒上蔥花,調味即可。
專家點評:黃酒氣味苦甘辛,有養血活血、通經驅寒的功效,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及新陳代謝。搭配紅棗、生薑,溫中養血、散寒通絡,該湯特別適合陽虛體質、產後體虛或經後易感冒、頭暈的女士食用。
【來源:廣東省中醫院,指導專家:治未病中心 林嬿釗 譚健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