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冬季養生,關鍵在「驅寒扶陽」

2021-03-05 廣東中醫藥

冬至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二個節氣,是中國歷史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俗稱「冬節」「長至節」或「亞歲」等,時值每年公曆12月21日或22日,太陽到達黃經270°時,今年冬至具體為12月21日。從這一天起,我國開始進入「數九寒天」時節,民間俗稱「進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載:「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太平御覽》載:「冬至有三義,一者陽極之至,二者陽氣之至,三者日行南至,故謂冬至。」冬至日是北半球一年中黑夜最長、白晝最短的一天,因此又叫「日短至」。而冬至又是一年中陰氣最盛的一天,也是陽氣始生的一天。

冬至前後,雖然北半球日照時間最短,接收的太陽輻射量最少,但地面獲得的太陽輻射仍比地面輻射散失的熱量少,故這時氣溫還不是最低的。而即使不是最低溫,但在這「冬至一陽生」的時節,呵護身體萌芽的陽氣尤為重要,所以冬至前後要主要防寒保暖,以免寒邪中傷初陽。而防寒保暖措施尤其要保護好頭頸部、腰背部、腹部、四肢等重要部位。

頸部是人體最容易受寒的部位之一,一旦受到冷空氣的刺激,會導致頸部肌肉血液循環變差,甚至引起僵硬、酸痛,肌肉容易痙攣疼痛,甚至還會牽扯到背部。所以冬至節氣後,可戴上圍巾或穿高領衣服以防頸部受寒,寒冷風大外出時可戴上帽子。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頭頸部的保暖以頸部為主, 頭部則不宜過度保暖。因為「頭為諸陽之會」, 人體六條陽經全都上升至頭部,所以,人體頭部的陽氣最為充足,也較為耐寒,若頭部過度保暖,反而影響人體上下氣機的運行。因此,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的《脈法》有載:「聖人寒頭暖足,治病者取有餘而益不足也。」

後背是人體督脈的循行之處,督脈被稱為「陽脈之海」,總督一身之陽經,具有調節陽經氣血的作用。背部還是足太陽平膀胱經循行的主要部位,足太陽膀胱經主一身之表,起著防禦外邪入侵的屏障作用。


腰為腎之府,腎為人體先天之本,主宰著人的生長、發育和生殖。腰背部受到寒冷刺激,容易感冒,也易使局部血管收縮,血流減緩,引起腰背部疼痛。女性腰部受寒還直接關係到生殖系統。而腰背保暖的最好措施是常曬太陽。《老老恆言》云:「背日光而坐,列子謂『負日之暄』也,脊梁得有微暖,能使遍體和暢。日為太陽之精,其光壯人陽氣。」 意思是說常曬太陽,尤其是背對太陽而曬,可壯養人體之陽氣,是全身氣機調和暢達。

中醫學也十分重視陽光對人體健康的作用,認為常曬太陽能助發人體的陽氣。而現代研究認為,曬日光具有刺激人體造血功能、提高免疫力、改善糖代謝、促進鈣磷及維生素D代謝而防止骨質疏鬆、促進血循、增進食慾、消炎鎮痛等作用。

腹部是連接身體上下的樞紐,人體身上很多重要的穴位都在此,如神闕、氣海、關元等。中醫講「背為陽,腹為陰」,腹部為陰則陽氣少,更易受寒邪侵襲,故最怕受涼。腹部受涼後除了會出現胃脘不適、腹痛腹瀉等消化系統症狀外,還會影響生殖系統疾病,女性易出現手腳冰涼、痛經、月經不調等宮寒證,男性也可能出現前列腺症狀或性功能障礙等。所以要注意腹部保暖,可通過按摩腹部來提高自身的驅寒能力,必要時可用熱水袋或中藥熱敷包外敷腹部以固氣、通陽、驅寒。

冬至至小寒、大寒期間,是一年中氣候最為寒冷的階段,人們習慣從冬至起「數九」,每九天為一小節,共九九八十一天。而民謠言「一九二九不出手」,人的手上有很多重要穴位,常搓手,可通過揉搓手掌、揉按手指充分刺激其穴位,可達到疏通經絡、預防感冒的功效。俗語還說「寒從腳下生」,腳與人的健康關係密切。

從中醫角度看,足少陰腎經循行於足底,腳亦是人體經脈匯集之處,分布有眾多重要穴位。而從現代解剖層面看,腳離心臟最遠,血液供應慢而少,皮下脂肪較薄,抗禦寒冷的能力較差。故腳部一旦受寒,會使其抗病能力下降,易引起感冒、腹痛、腰腿痛、婦女痛經等病症。冬至節氣後,寒氣愈甚,應格外重視腳部保暖。除了穿好保暖鞋襪外,還要多活動雙腳,必要時應戴上護膝以保護膝關節。晚上睡覺前,用熱水或中藥沐足方泡泡腳,既能禦寒,又能有效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是腳部保暖的好方法。

冬至節氣穴位養生推薦

冬至節氣穴位養生以「驅寒扶陽」為原則,推薦養生穴位為至陽穴和腰陽關穴。

至陽穴

定位:位於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穴位含義是督脈氣血在此吸熱後化為天部陽氣,故本穴為陽之極,可助脾陽除溼熱,治療黃疸、脅肋疼痛、四肢重痛。本穴位於背部,故可治療胸背痛。督脈循行脊中,本穴屬督脈,故又可治療脊強。

腰陽關穴

定位:俯臥,在腰部,於後正中線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取之,約與髂嵴相平。

作用:祛寒除溼、舒筋活絡。主治腰骶疼痛,下肢萎痺,月經不調,赤白帶下,遺精,陽痿,便血,腰骶神經痛,坐骨神經痛,類風溼病,小兒麻痺,盆腔炎等。

冬至節氣膳食推薦

食材:雞1隻(約1500克),黃酒3-5碗,紅棗5個,生薑3片,生抽、食鹽、花生油、胡椒粉、蔥花適量。

做法:雞斬塊洗淨,用適量生抽、食鹽、胡椒粉醃製10分鐘;紅棗去核切絲備用。熱油起鍋,爆香生薑及雞塊,加入黃酒、紅棗,大火燒開轉小火煮10分鐘左右,起鍋時撒上蔥花,調味即可。

專家點評:黃酒氣味苦甘辛,有養血活血、通經驅寒的功效,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及新陳代謝。搭配紅棗、生薑,溫中養血、散寒通絡,該湯特別適合陽虛體質、產後體虛或經後易感冒、頭暈的女士食用。

【來源:廣東省中醫院,指導專家:治未病中心 林嬿釗 譚健成】

相關焦點

  • 士材節氣養生——冬至
    中醫養生講究天人相應,冬至這一天對於北半球的人們來說,太陽慢慢要從地球的南回歸線慢慢我們靠近,也正是從這個節氣開始,陽氣正在逐步恢復,所謂「冬至一陽生」、「一陽來復」就是對這個節氣的表達。
  • 【學會分享】冬至一陽生,補陽最佳時
    養生要點冬至是冬三月養護陽氣收藏,固本培元最重要的節氣。今年秋冬陽氣收藏不利,冬季氣候變化較為劇烈。冬至一陽生,是天地陰陽「乾坤大挪移」的關鍵節點。此時正是「潛龍勿用」的時候,古人有「至日閉關,商旅不行」的說法。養護陽氣收藏,護持初生一陽,扶陽養正是冬至養生重中之重。《內經》云:「宜治陽明之客……乃無燥邪之害。」提前預防,及時調理,扶正氣,避邪氣,有備才能無患。脾肺系統(包括胃腸)的調養是重點,溫補腎陽是基礎和根本。宜健脾益肺,溫腎強心,疏肝利膽。
  • 中醫養生,益壽有方,扶陽驅寒說艾灸
    通俗講:有了太陽才有了生命,陽氣就是人身的太陽,所以平時大家從在養生治病時,則需護陽,溫陽,養陽、通陽,切不可傷陽。 「藥有所不及,針有所不及,古人用艾灸純陽之性來扶陽。」艾灸涉及範圍廣,現代人做艾灸一般是以保健為主,榮元堂中醫專家表示,應該順應四季養生,其中,重要的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遵循自然規律的法則。
  • 氣溫陡降 養生的關鍵是正確「封藏」
    因此,冬日養生,防止疾病侵襲至關重要。那麼,寒冬時節養護身體有哪些要領呢?記者採訪了南京市中醫院治未病中心主任餘波。通訊員 張明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周碧瑩 拍攝 陳金剛 剪輯 戴哲涵防寒保暖,不只是多穿一點提到冬日養生,大家都知道要防寒保暖。
  • 談天說地 | 冬至養生篇
    餃子的由來是古代醫聖張仲景告老還鄉之後,回到故鄉看到鄉親衣不蔽體飽受風寒,更甚者耳朵都被凍爛了,所以叫弟子將羊肉與一些驅寒藥材處理之後,用麵皮包成餃子模樣,分發給鄉親食用。病癒之後的鄉親對此食物大為喜愛,故每逢冬至都爭相模仿做著吃,並流傳至今。
  • 冬至時節話養生
    由於冬至是陰至極、陽始生的過程,是陰陽轉化關鍵節氣之一,更是夏病冬防和冬病冬治的最好時刻,所以在古時候,人們也將冬至日寓意為新生命的始發點。進入冬至節氣之後,數九寒天,也是養生防病的最佳時機,因此,冬至節氣養生,要抓住以下幾方面要點:       中醫學認為,冬至是天地萬物陽氣漸長的時節,這時的養生之道,應當以溫腎補精為主。       補腎要分清補腎陰與補腎陽,不分陰陽亂補,不僅起不到冬補的效果,反而會適得其反,加重陰虛或陽虛。
  • 肖延齡教授:冬至時節話養生
    在北方,冬至喜歡吃餃子、餛飩;在南方,人們則認為冬至吃湯圓才是必不可少的。當然也有例外,譬如在如今山東省滕州地區,當地人民喜歡冬至日喝羊肉湯,有驅除寒冷之意。冬季是各種疾病易發的季節,隨著冬季氣溫下降,天氣乾燥,人機體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也隨之下降,寒氣入侵,容易誘發各種疾病。冬至意味著一年中最冷時候的到來,數九寒天從此開始,是養生保健的最佳時期。
  • 冬至到!最好的養生時間到了,關鍵就3個字
    冬至日,北方有宰羊、吃餃子的習俗;南方有吃冬至米糰、長線面的習慣。冬至後,陽氣緩緩回升,白天慢慢變長,是陰陽轉化的關鍵節氣,也是夏病冬防、冬病冬治的最好時機。冬至同時意味著一年中最冷的季節到來,是「數九寒天」開始,從冬至到小寒、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時段。
  • 冬至丨除了吃餃子,「陰中求陽」的養生智慧你值得擁有!
    ,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在寒冷的冬天,冬釀酒不僅能夠驅寒,更是寄託了姑蘇人對生活的一種美好的祈願。冬至是一年裡黑夜最長的一天,此後,白天慢慢變長。因此,冬至是陰陽轉化的關鍵節氣,古時也喻意新生命的開始。中醫同樣也對這個節氣有著十分細緻的解讀。本期特邀北京市朝陽區金盞第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科陳勃田醫生和您一起聊聊冬至的養生智慧。
  • 冬至養生吃什麼食物養生比較好 今日冬至養生小常識
    冬至養生吃什麼食物養生比較好 今日冬至養生小常識1.羊肉  北方不少地方有冬至吃狗肉和羊肉的習俗,中醫認為,羊肉、狗肉都有壯陽補體的功效。羊肉味甘性溫,有補腎壯陽的作用,歷來作為補陽佳品,是冬至進補的重要食物之一。
  • 今日冬至,養生要點!
    中醫認為,曬太陽可以溫煦體內的陽氣,是養生必不可少的手段。冬季在陽光充足時曬太陽,往往能夠起到更好的養生保健功效。 暖雙足防體寒冬至在養生學上是一個最重要的節氣,所謂「冬至一陽生」。冬至是「數九」的開始,養生首要任務就是防寒保暖。老人在早晚氣溫較低時少出門,適量運動。
  • 茶來·養生冬至喝什麼茶好?
    古人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冬至,至是極致的意思,冬藏之氣至此而極。包含三個意思:陰寒達極致,天最冷;陽氣始至,太陽行至最南處,晝最短,夜最長。是藏之終,生之始,故亦稱"亞歲",重要性僅次除夕。冬至過後,天氣進入最寒冷階段,開始進入真正的「數九寒冬」。
  • 冬至來了!2018年最後的滋補養生機會,千萬別錯過!
    在寒冷的冬天,冬釀酒不僅能夠驅寒,更是寄託了大家對生活的美好祈願。養生「四忌」冬季應順應天時,注意養藏,安靜休養,不宜劇烈運動,大量出汗。四忌是非:冬季是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期,儘量保持心態平和,不要招惹是非,避免因情緒激動引起的突發疾病。由於冬季尤其是冬至後以寒冷天氣為主,故進補偏於溫熱、補養陽氣以抵禦寒邪,以養生。
  • 冬至養生超級大全 ,永久收藏版,絕無虛言.
    :07農曆十一月廿三 星期三冬至後,陽氣緩緩回升,白天慢慢變長,是陰陽轉化的關鍵節氣,也是夏病冬防、冬病冬治的最好時機。而冬至是陰陽轉化的關鍵節氣,也是人體陽氣最弱的時節,要學會「躲」才能保護好體內微弱的陽氣。       。冬至正值歲末年初,很快就會迎來元旦,此節氣期間多有聚會,切記不要暴飲暴食。因為此時,陽氣最弱,無法幫助身體運化過多的食物。
  • 冬至·養生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2個節氣,也是冬季的第四個節氣。 古人認為自這天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即下一個循環開始了,冬至一陽生,天地陽氣回升,故為「大吉之日」。其他問題:流行感冒和摔傷問題(不要小看摔倒,我國每年約有4000萬65歲以上的老人跌倒,每萬人中便有8位老人因跌倒死亡)。所以防寒就暖、解鬱潤燥是冬至節氣調理的首要方向。冬至·傳統茗茶冬季喝紅茶可以有效幫助預防感冒。
  • 冬至養生:一「躲」二「養」三「固」四「補」
    冬至,是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它就像一個轉折點,從這一天起,黑夜漸短,白晝漸長。冬至開啟了一年中最冷時節的序幕,此節氣過後,氣溫往往會大幅下降,冬天最冷的時候也就到了。不過冬至後,陽氣緩緩回升,是陰陽轉化的關鍵節氣,也是夏病冬防、冬病冬治的最好時機。所以古時冬至也喻意為新生命的開始。
  • 冬至養生煉養
    此時養生有助於保證正氣,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那麼,在「一陽始生」的時候,我們需要注意什麼呢?我們需要注意,保護好陽氣與腎精。先說陽氣,這個時候的陽氣,就像一個小火苗一樣,此時,開始逐漸旺盛,因此,這個節氣對陽氣的保護,非常關鍵。
  • 【傳統中醫養生篇】今日冬至,養生要點!
    「氣始於冬至」,因此冬至是養生的大好時節。養生方面應注意防寒保暖,宜勤搓手、常曬背、暖雙足;飲食方面宜多食堅果,少食辛辣燥熱食物;常做八段錦、太極拳等平和的運動以養生。此時養生有助於保證正氣,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那麼,在「一陽始生」的時候,我們需要注意什麼呢?我們需要注意,保護好陽氣與腎精。先說陽氣,這個時候的陽氣,就像一個小火苗一樣,此時,開始逐漸旺盛,因此,這個節氣對陽氣的保護,非常關鍵。
  • 艾艾貼:這個冬至養生方法,你一定要知道!
    冬季是新冠疫情的高發期,近期全國的新增病例又開始有了零星的增長。經過與新冠病毒一年的對抗,也迎來了新冠疫苗的好消息,多地已開啟採購,四川、浙江已安排緊急接種。當然我們也要更加注重防護,強身健體,提升自身的抵抗力!
  • 中醫節氣養生:今日冬至
    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冬至又俗稱為「冬節」、「長至節」等。冬至這一天是一年當中白晝時間最短、夜晚時間最長的一天。在冬至後的十五天內,天氣一般也是最寒冷的,即人們常說的「數九寒天」。俗話說:「冬至進補,開春打虎。」冬至陰極一陽生,也正是養生的大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