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材養生第10期
整理:王鑫 校對:周軼群 尹浩 唐曉龍
中醫養生講究天人相應,冬至這一天對於北半球的人們來說,太陽慢慢要從地球的南回歸線慢慢我們靠近,也正是從這個節氣開始,陽氣正在逐步恢復,所謂「冬至一陽生」、「一陽來復」就是對這個節氣的表達。
雖說太陽逐步回歸,但是不是說冬至的氣溫是最低的呢?往後氣溫就逐漸升高呢?其實並不是,冬至日又名「交九日」,從冬至開始要「數九」,數九寒天就開始了,至「三九」天氣最寒冷。那麼在這個季節如何養生呢?
飲食
江南人在冬至的習俗主要有吃「稻窠團」、喝「冬釀酒」,這背後的養生理念讓小編來用中醫理論剖析一番。「稻窠團」是由糯米所做而成,加有肉糜,性味平偏溫,具有較好的滋補作用,可以補虛養血,健脾和胃;
冬釀酒,又名冬陽酒,酒性溫,在冬至喝冬陽酒可以驅寒就溫,迎接冬至所生的陽氣,有「冬至不喝冬陽酒是要凍一夜」的說法,正如士材醫家尤乘在養生專著《壽世青編》中對冬月養生的論述「故人當服浸酒藥以迎陽氣,……向火醉酒,則陽太甚矣」,而冬陽酒酒性很淡,很溫和的,老少婦孺均能喝上兩杯。
起居
《壽世青編·四時攝生篇》:「冬三月,天地閉,其雪藏,伏陽在內,心膈多熱,切忌發汗以洩陽氣。……棉衣當晚著,使漸漸加厚。即大冷不宜向火烘炙」。冬季起居的基本原則是「早臥晚起,必待陽光」。意思就是要早睡晚起,同時要注意保暖,穿衣服也要逐漸添加,儘量不要烘烤取暖。老年人較為節約,喜歡用電熱毯,電熱毯的熱量是局限在床墊上,被子下,實際就是一種烘烤。這樣對身體不好,敏感的人會出現口角生瘡,便秘等不適症狀;起床時,也容易因為被子裡和房間溫差過大,導致受涼感冒等不適。取暖建議以地暖、空調為好,溫度也不宜過高,也可以在房間放置一個加溼器。
冬季儘量減少出汗,運動時以散步、慢走等為主,減少汗出,運動的時間也儘量避免在夜間及清晨,建議在冬日暖陽的晌午出門活動,霧霾天也不建議外出,適當做好防霾保護措施,帶上口罩。
運動
冬季在中醫來講,是不主張運動的,要學習動物冬眠蟄伏。但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健康觀念不一樣,喜歡運動鍛鍊,甚至在健身房揮汗如雨,這個肯定是不合適的。
冬季儘量減少出汗,運動時以散步、慢走等為主,減少汗出,運動的時間也儘量避免在夜間及清晨,建議在冬日暖陽的晌午出門活動,霧霾天也不建議外出,適當做好防霾保護措施,帶上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