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錦屏縣敦新壩區瓜果飄香,生機盎然。村民們或是移栽菜苗,或是採摘果蔬,忙得不亦樂乎,一幅豐收的畫面盡收眼底。
敦新壩區位於錦屏縣東南部,耕地面積22829.6畝,橫跨敦寨鎮和新化鄉兩個鄉鎮,涉及新化所村、三合村、敦寨社區等18個行政村,覆蓋村民7282戶31555人,其中貧困戶2182戶8671人,是錦屏縣產業扶貧主陣地。
錦屏縣緊扣「八要素」,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在敦新壩區實施萬畝蔬菜種植,使壩區產業發展效果顯著。
因地制宜選產業 培訓農民增信心
我省農村產業革命開始實施後,錦屏縣依據壩區自然條件,以發展「短平快」的蔬菜品種作為主攻產業。一年可輪換種植三季,每畝年綜合產值達1.2萬元以上。
「以前種水稻、玉米,產值低,現在蔬菜一年可以種三茬,一年到頭天天可以下地幹活,還有工資領。」新化所村村民羅春竹在談起規模化蔬菜種植,臉上樂開了花。
據統計,2018年壩區經濟作物佔比僅為46.34%,目前經濟作物佔比為61.69%,上升了15.35個百分點,經濟作物佔比顯著提高。
「產業要發展,要從思想上入先手。」龍池村村支書龍紹海這樣說。新化所村、三合村等18個村的村支兩委、黨支部通過入戶、開院壩會等方式宣傳產業結構調整的政策與好處,從思想上改變村民們不願種的想法,「通過村裡開會不僅知道蔬菜一年可以種三茬,還給蔬菜買了保險,我就把4畝地流轉了。」今年65歲的新化所村村民陳憲梅說。
科學技術進田間 資金投入有保障
「面對村民不會種,種不好的問題,我們聯合農業農村局的專家做好技術服務。」新化鄉北門蔬菜種植基地負責人李成龍說。
目前該壩區技術培訓人數在1.4萬人左右。敦寨平江村村民楊細凡說:「不僅有錢賺,我還學會了種植西蘭花的方法。」
在壩區每個蔬菜基地裡,負責技術服務的錦屏縣兩岸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都會配備五至六個技術員把關種植。
而資金籌措到位,也有效保障了壩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和規模化種植。
貴州山地美農農業有限公司是錦屏縣的平臺公司。「2018年以來,我們主要是以『三變資金』、自籌資金與中西部幫扶資金為主,『三變資金』我們籌了5000多萬元,自籌有341萬元,中西部幫扶資金在983萬元。」該公司總經理助理姚才錦說。
新化北門蔬菜種植基地作為敦新壩區蔬菜種植示範性基地之一,目前節水滴灌設施、育苗中心車間、儲藏冷庫等設施建設已完成。該基地現建成大棚有240多個。而新化南門蔬菜基地總規模300畝,建有大棚26個,機耕道、灌溉水渠等基礎設施完備。
組織方式作用大 產銷對接賣得好
今年,敦新壩區採取「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引進錦屏縣兩岸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貴州黔泉綠色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等12家龍頭企業入駐壩區,負責建設管理、技術服務、產銷對接等;村支兩委、合作社負責宣傳、組織種植等;農民參與務工、入股等;組織方式的充分運用使壩區產業順利推進,以股權為紐帶,以產業為平臺,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快速推進。
錦屏縣兩岸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作為具有二十多年蔬菜種植經驗的企業。「我們採用訂單模式,35%的產品銷往東南亞地區,另外35%銷往廣東、江浙及周邊省會城市,剩餘30%由我們在北京、上海、貴陽等地的檔口銷售。」該公司管理員李海傑說。
「我們在壩區有冷庫兩座,配套冷鏈運輸車15輛,蔬菜在這裡集中後分發。銷往國外的,我們跟外貿公司籤有協議,物流有保障。」 該公司董事長李成勝說。
利益聯結增收入 基層黨建動力強
據了解,敦新壩區共覆蓋村民7282戶31555人,帶動了其中一大批村民務工。「一個月有2200多元工資,還有土地流轉費。」新化所村村民陳憲梅很滿意。
「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使企業和農戶的利益緊緊聯繫在一起,村民通過基地務工賺工資、土地流轉收租金、入股得分紅等形式實現了在家門口就能賺錢。
壩區內的新化鄉、敦寨鎮按照「強堡壘、聚民心、興產業、促發展」思路,以支部帶動、黨員帶頭、能人帶富為抓手,積極推行「十戶一體」抱團發展,形成利益共享、責任共擔的利益共同體。新化所村黨支部書記閔啟貴等黨員幹部,遠赴廣東、江西等地考研、選種,回來後帶領村民開展蔬菜種植。他說:「壩區產業轉型升級,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村民們積極性高漲。很高興看到我們這裡現代農業正在逐漸成型。」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吳運鎮
錦屏縣融媒體中心:吳玉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