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南山隱士:萬人上山背後是逃避工作,一場雪就暴露無遺

2021-02-13 收餐愛好者

「到得戒臺寶寺,何不徹悟洞天?」這一句話出自於《走向共和》中,李鴻章與鬼子六之間的對話。兩位政治老手,通過幾句簡單的話語,就已經悟出了人生大道理。

的確,在人生困苦之際,所有的人都想要逃避現實,想要成為隱居者。當年的李鴻章想要出家,鬼子六也想要出家,可見人生之艱難,即使像這樣的頂尖人物,有的時候也會無可奈何。

其實除了這些頂尖人物以外,底層普通民眾也有這樣的想法。每到人生困苦之時,感覺眼前無路想回頭,因此就會產生一種出家的感覺,想要像陶淵明一樣,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或許正是因為這樣的影響,所以像終南山這樣的名山,居然成為了人來人往的熱鬧場所。但是很多學者卻指出,終南山上的人頭攢動並不是真正的隱居生活,而只是逃避工作的躁動。那麼這一說法到底對不對呢?

一、陶淵明的南山

陶淵明是中國最著名的隱居者之一,他的詩句裡面,大篇幅的向我們講述了隱居生活的樂趣。特別是他的詩句之中,曾經多次提到「悠然見南山」的概念,還有桃花源。那時候受到玄學思想的影響,筆者也曾經非常的崇拜陶淵明,並且也想像陶淵明先生一樣悠然現南山,超脫塵世之外。

而且,就現在的生活狀態來說,人們對於隱居的生活其實更加嚮往。因為過去的人們沒有擺脫溫飽的限制,想要隱居起來實在是有很多的困難,而且想要當隱居者就必須要看到一切,然後超然物外,沒有這一過程似乎無法做到。

但是,現在的人們似乎有了更加接近隱居的衝動,首先就是對於現實的不滿和對於理想的追求。另一個就是有著更好的生活水平,使得大家溫飽之後有其他的想法,這時候人們會想很多東西,現實中老闆,生活中妻子,家庭環境中女子的不孝順,等等一系列的想法都會躍然於胸中,於是就會產生一種強烈的出世的思想。

所以在現代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相當多的人悠然見南山,都想要當隱居者,擺脫一切的困擾。不過讓人驚訝的是,真正想要隱居的人隨便找一個地方就可以藏起來,但大家似乎把目標都清一色的釘到了終南山上。這就讓讀者覺得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大家都要集體的隱居終南山呢?

二、終南山的奧妙

大家都集體跑到終南山去隱居,並不是說,陶淵明的悠然見南山,就是引導大家跑到終南山上去。而是因為終南山有著足夠的宗教文化底蘊,儒釋道三教在此都有很多的歷史文化痕跡,而且終南山曾經是老子的隱居之地。

除此以外,歷史上有相當多的玄學人物都來到終南山隱居,感悟人生大道理,而且在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的高人來到這裡隱居,他們有計算機天才,有哲學教授,甚至還有工科博士。因此終南山是一個名聲,而且有很多的高人。

作為一個本來就有靈氣的山,而且還有這麼多高人隱居,那些想要超脫塵世的所謂的隱居者,自然想跑到這裡來,想要與這些高人結廬而居,來沾染一絲絲的靈氣。因此終南山上隱居者,原本是一片安靜的山峰,結果卻引來了人頭攢動的結果。

不僅僅在平時相當多的人在這裡上山下山,而且每到旅遊旺季的時候,更是有數不清的人在這裡徘徊。看到這裡筆者也曾經感到疑惑,難道說大家都已經對現實不滿,集體要出家了嗎?其實這一現象的背後有著另類的講究。

三、一場雪就暴露無遺

表面上看,終南山上都是一些想要與城市斷裂開來的隱居者,這些人有著自己的氣節,有著自己的追求,好像是一種讓人敬佩的文化現象。

但是在不久之前,一場大雪的到來,一下子使得終南山隱居文化背後出現了巨大的漏洞。

原本大家都紛紛的來到這裡隱居,但是大雪來臨之時,整個山峰被徹底封鎖,很多的人沒有準備充足,他們既不能在山上吃苦,也無法忍受嚴寒,更重要的是他們還無法忍受飢餓。

結果,大批的人上山,一場大雪之後卻是大批的人下山,之前的蔚為大觀,一下子變成了鳥獸散去。

當時,有不少的學者對這一現象進行解答,其實這些人根本就不是真正的隱居者。

對於陶淵明這樣的隱居者來說,他們是真的想要與現實脫離,他們擁有著自己的象牙塔,所以一旦邁出這一步就沒有了退路。在山上日復一日的苦修,在山上年復一年的反思與感悟天道,這是玄修者的必然修養,這也是一種超然物外的放棄。

但是,現代人卻跟風想要當隱居者,他們並不是想要當真正的高人,而只是想要發洩自己的不滿或者對於現實的一種逃避。

因為現在的生活節奏太快,工作壓力太大,而且各種各樣的事情太多,這些事情使得人們根本無法接受,於是就想要找到一種逃避或者發洩的方法。

於是,有很多的人匆匆而來,卻又匆匆而去,他們要的不是與現實擺脫,而只是想要與現實短暫的脫離開來,只是想要發洩或者逃避現實的困惑。

而且,還有一些學者對這一現象進行解答的時候,更是提到了另一個概念。

現代人們的內心太過於浮躁,一方面面臨著工作壓力大老闆的刁難,另一方面又要面臨著家庭的負擔,在這種恐怖的壓力之下,他們想要逃避一切,逃避工作,最終只是放縱自己。

這樣的逃避,在現實世界中必然會遭到周圍人的非議,而所謂的隱居能夠給他們帶來一定的心理安慰。所以紅塵滾滾,終南山上的隱居者,其實真正算起來應該不會超過太多的人。那攢動的人頭,根本就不是想要與城市脫離,他們想做的只是迴避。

因此,終南山上的隱居文化是一種社會的無奈,當人們把隱居當成一種迴避現實的手段,那麼整個社會年輕人的心態早就已經需要被調整了。

陶淵明的境界,不是迴避,而是追求。真正的隱居者就應該是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而不是逃避。

結語:

總的來說,終南山的隱居文化背後有太多的問題,這裡是靈山勝地,的確有很多的高人在這裡得道。但是太多的人跟風而來,結果反而破壞了聖地的平靜,這個世界從來都不缺少隱居者,但是這個世界卻很少有人真正願意隱居。

隱居不僅僅是迴避現實,不僅僅是對於現實的放棄,其實還有的是對於更高境界的追求。那些真正的隱者境界,是在物質世界找不到目標,然後才在精神世界進行進一步的追求與升華。如果搞不清楚這一點而去盲目的追求隱居,最終只是讓自己在物質世界失敗,在精神世界也茫茫。

所以終南山的隱居文化必須要被約束,而且要被正視,隱居不是迴避,真正的隱者是在鬧市之中。如果只想借著終南山這個名字,來追求自己所謂的隱居者的名聲,那麼最終只是像短視頻上的網紅一樣,紅了自己,卻丟了心,而且最後什麼都沒得到。(圖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終南山隱士:萬人上山的真相是為逃避工作,一場雪讓其原形畢露
    雖沒有陶淵明的那種境界,但後世許多來到終南山地區隱居的人士,他們大多都是發自內心的追求心中的理想,想要於此淡泊名利的過完一生。然而,終南山原本靜寂充滿神聖感的景象,卻被一群「跳梁小丑」打破。終南山隱士:萬人上山的真相是為逃避工作,一場雪讓其原形畢露。當今社會經濟發展迅速,人們的生活壓力倍增,許多年輕時不堪生活和工作的壓力,開始嚮往古人隱居山林的生活。
  • 終南山上的隱士:萬人上山的背後是逃避工作,一場雪就原形畢露
    一、隱士山 終南山,因西漢元封二年,漢武帝劉徹曾在此建造太乙宮,故又稱之為太乙山,終南山地處陝西省境內的秦嶺山脈中段,因為風光秀麗,雲霧繚繞,是古代隱士隱居的好去處,這兒也被冠上了隱士山的名號。 我們耳熟能詳的許多歷史人物,都和這座「隱士山」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但他之所以被稱之為隱士山,還是得因於道教天神教祖——老子。
  • 終南山「隱士」:萬人隱居的背後是逃避工作,一場大雪就現出原形
    ——葛長庚《水調歌頭·有一修行法》世上有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有最大的山體——冒納羅亞火山,75,000立方公裡;還有最長的山脈——安地斯山脈,約7,500公裡;當然也還有最貴的「山房」——終南山,終南山在前面的三個山種中央,簡直就是小屋,可是它在一些人眼裡絕對是非常「貴」的,是哪些人?又是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況?
  • 到終南山「隱士」已有上萬人,房價堪比一線城市,為何還有人去?
    而我們今天要說的終南山,就是享有「天下第一福地」美譽的道教名山。千百年來,有很多的高人因為厭倦了世事的紛爭而選擇隱居在了這裡。為人們所熟知的就有老子李耳、文始真人尹喜、周朝開國功臣姜子牙、張良、藥王孫思邈、鍾馗、詩人王維等眾多古代名人。
  • 終南山為何那麼多人隱士,辛東方講述道教名山終南山背後的故事
    終南山,這座古老的名山, 早已享譽國內外,一直保持著神秘的色彩。終南山,位於秦嶺中段,是國內外遊客常去的名山。這裡聚集了大量的隱士,令凡塵俗人有著難以割捨的情節。遊客越來越多,從名山成「鬧市」,這中間出現一些令人深思的問題。
  • 終南山有上萬名「隱士」,是真的看破紅塵?當地村民一語道破
    現如今在終南山下,出現了很多「隱士」,這些人都是真正的隱士嗎?當地村民一語道破,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在現代社會,人們很少提到隱居這個詞彙,畢竟沒有人能夠放棄舒適的空調房,過著沒有網絡和手機的無聊日子。而且隱居生活對於城市人來講,只存在於影視劇中。即便是有過隱居的念頭,也大多是自己不切實際的幻想,真正能夠行動起來的人也是寥寥無幾。
  • 直擊 「 終南山第一隱士 」,每天清水白菜隱居30年,家人早已認不得
    提到終南山,除了這裡的人文自然景觀外,不得不提這裡的 「 隱士文化 」,隱士文化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而自古以來終南山依舊是眾多隱士選擇的隱居聖地。直至今日,仍有成千上萬的隱士過著隱居的生活,且大部分都隱居在終南山。
  • 終南山是修道聖地,現在沒有「隱士」只有山居者.
    很多出家人都願意到終南山來,甚至是很嚮往,所以終南山從佛教角度上講,是一個修行者的天堂。現在大家都在講終南山是隱士的天堂,關於這一點我有不同看法。首先就是要對「隱士」概念有一個釐清,究竟什麼是隱士?在我看來,現在媒體報導的一批隱居在終南山的所謂「隱士」,和中國的古代隱士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相同的地方他們都選擇了山居生活,遠離城市,遠離都市,移居山林。
  • 終南山「隱士」多達5000人,土坯房租金暴漲,一半人被迫下山
    終南山"隱士"多達5000人,土坯房租金暴漲,一半人被迫下山其實在我們國家,基本上每一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隱士情結,隱士地文化在我們國家也是由來已久,而隱士兩個字原本是道家的一個概念稱呼,往往是指一些頗具才能,但是因為不願意與世俗同流合汙而隱居的人
  • 終南山「隱士」越來越多,生活十分艱苦,網友擔心:能堅持多久?
    終南山,又名太乙山,屬秦嶺山系,位於秦嶺中段,自古以來就是道家、佛家、鍾馗、壽等文化的發祥聖地,「壽比南山」的典故便由此而來。談到終南山,除了這裡的人文自然景觀,更要說到這裡的「隱士文化」,隱士文化在我國歷史悠久,自古以來仍是眾多隱士選擇隱居的聖地。
  • 仙翁洩天機:探秘終南山隱士,深入最神秘群體的,隱居生活與傳統
    中國人一直很崇敬隱士,沒有人曾經對此做出過解釋,也沒有人要求解釋。隱士就那麼存在著:在城牆外,在大山裡,雪後飄著幾縷孤獨的炊煙。從有文字記載的時候起,中國就已經有了隱士。《後漢書》裡是這樣講隱士的:「或隱居以求其志,或曲避以全其道,或靜己以鎮其躁,或去危以圖其安,或垢俗以動其概,或疵物以激其清。」
  • 楊廣虎:明清關學大師與終南山隱士文化
    可見關學大師的隱士氣節。我在這裡不說「關中大儒」或者「關學大儒」,而說「關學大師」,因為我覺得漢朝獨尊儒術,在宋時有些問題已經難以解決,儒學與禮教、科舉、仕途等連接在一起,人們開始質疑,開始深究,理學也進入之後,「關學」其實大體歸於理學。這種隱逸不是逃避、躲避、憤世嫉俗,更多是忠膽狹義、孝悌高風、研究學問。
  • 在終南山上的隱士女孩未能成仙,但她輸給了20個月的租金
    在隱居中,終南排名第一終南山位於中國陝西省,被稱為「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在終南山上,樹木蔥蘢,霧氣瀰漫,與南方有煙霧的山林相比,終南山溫度適宜,空氣清新,這是寺院隱居的好地方。自古以來,終南山上有許多著名隱士,如姜子牙、陶淵明、王維等,所以終南山一直是隱士隱居的好地方。「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當今社會,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在工作和生活的多重壓力下,一些許多人想要回歸自然,追求詩意和距離,打聽之後,一些許多人來到終南山並開始隱居。
  • 終南山「隱士」已達5千人,隱世變「鬧市」,連土胚房租金都倍漲
    隱士最初是道家的一種概念,指的是那些在某些領域具有卓越才能,但是卻因為心中的傲氣不肯和世俗之人同流合汙,不委曲求全、不趨炎附勢的隱居者。因為道教講究以自然無為的方式和天地之間溝通,所以很多道教的名人都是隱士,例如戰國時期的傳奇人物鬼谷子王詡、三國時期的水鏡先生司馬徽、東晉時期的煉丹專家抱樸子葛洪等等。
  • 男孩為逃避現實走上終南山,卻被父親怒踹:沒錢,有何資格隱居?
    而且如今終南山已經失去了往日的靜謐,變得喧囂吵鬧,真正想隱居的人也不會選擇這裡了。現在生活在山上的人,有的是暫時來度假的有錢人,有的是借隱居之名逃避現實的失敗者,真正的隱居者寥寥無幾。26歲的山東小夥魏超便是偽隱居者中的一員,他曾經在2016年年末的時候,獨自去了終南山,要開始自己的隱居生活。
  • 外地網友來終南山拜訪隱士,見到隱士住的山洞,他們會是什麼感受
    外地網友來終南山拜訪隱士,見到隱士住的山洞,他們會是什麼感受 2020-12-12
  • 五千多位隱士藏身終南山 過著千年前的生活
    從華山到終南山再到寶雞龍門洞,走遍每一個山谷,橫跨400公裡,目的是尋訪居住在山中的修行者。行至今天,他拜訪了600多位山中隱士,自己則從一個糾纏於情愛的青春文學編輯變成了半個隱士。   他承認,自己是因為讀了美國人比爾·波特的書《空谷幽蘭》,產生了去尋訪隱士的想法。   二十多年前,美國漢學家、佛經翻譯家比爾?
  • 秦嶺終南山隱士並不遙遠,在西安附近爬山,一天遇見好多隱士
    隱士,一直是西安神奇的存在,在網上也有大量關於終南山隱士的視頻,其中,有些是真隱士,也不乏跟風商業炒作的「隱士」。以前,總覺得隱士都藏身山野,和我們普通人的距離很遙遠,直到最近愛上了登野山,才發現,終南山隱士並不遙遠,他們就在我們身邊,西安人周末隨便出門爬個山,就有可能遇見好幾個隱士。
  • 萬人隱居「終南山」,辛東方為您講解神秘的世界道教名山
    終南山,一個好熟悉的道教名山,不經意間被世界各地人民記住了。這個從古至今經久不衰的道教名山為何吸引了眾多隱士前來修行,為何世界各地的遊客都前來朝拜,這其中的緣由又有多少人知曉?有一句話說得好:當你做好自己,其他的也就有了。」
  • 人人仰慕終南山隱士,真實的秦嶺山居生活到底什麼樣?
    密林深處竟藏著如此秘境中國自古就有隱逸文化,從陶淵明修籬種菊、歸鋤南山開始,隱士們的山居生活總被人們寄予了某種詩意、美好的想像,令人心嚮往之。陶淵明歸鋤的「南山」並非今天的秦嶺終南山,但倚靠著帝都長安的秦嶺終南山一帶,自古便是隱士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