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得戒臺寶寺,何不徹悟洞天?」這一句話出自於《走向共和》中,李鴻章與鬼子六之間的對話。兩位政治老手,通過幾句簡單的話語,就已經悟出了人生大道理。
的確,在人生困苦之際,所有的人都想要逃避現實,想要成為隱居者。當年的李鴻章想要出家,鬼子六也想要出家,可見人生之艱難,即使像這樣的頂尖人物,有的時候也會無可奈何。
其實除了這些頂尖人物以外,底層普通民眾也有這樣的想法。每到人生困苦之時,感覺眼前無路想回頭,因此就會產生一種出家的感覺,想要像陶淵明一樣,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或許正是因為這樣的影響,所以像終南山這樣的名山,居然成為了人來人往的熱鬧場所。但是很多學者卻指出,終南山上的人頭攢動並不是真正的隱居生活,而只是逃避工作的躁動。那麼這一說法到底對不對呢?
一、陶淵明的南山
陶淵明是中國最著名的隱居者之一,他的詩句裡面,大篇幅的向我們講述了隱居生活的樂趣。特別是他的詩句之中,曾經多次提到「悠然見南山」的概念,還有桃花源。那時候受到玄學思想的影響,筆者也曾經非常的崇拜陶淵明,並且也想像陶淵明先生一樣悠然現南山,超脫塵世之外。
而且,就現在的生活狀態來說,人們對於隱居的生活其實更加嚮往。因為過去的人們沒有擺脫溫飽的限制,想要隱居起來實在是有很多的困難,而且想要當隱居者就必須要看到一切,然後超然物外,沒有這一過程似乎無法做到。
但是,現在的人們似乎有了更加接近隱居的衝動,首先就是對於現實的不滿和對於理想的追求。另一個就是有著更好的生活水平,使得大家溫飽之後有其他的想法,這時候人們會想很多東西,現實中老闆,生活中妻子,家庭環境中女子的不孝順,等等一系列的想法都會躍然於胸中,於是就會產生一種強烈的出世的思想。
所以在現代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相當多的人悠然見南山,都想要當隱居者,擺脫一切的困擾。不過讓人驚訝的是,真正想要隱居的人隨便找一個地方就可以藏起來,但大家似乎把目標都清一色的釘到了終南山上。這就讓讀者覺得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大家都要集體的隱居終南山呢?
二、終南山的奧妙
大家都集體跑到終南山去隱居,並不是說,陶淵明的悠然見南山,就是引導大家跑到終南山上去。而是因為終南山有著足夠的宗教文化底蘊,儒釋道三教在此都有很多的歷史文化痕跡,而且終南山曾經是老子的隱居之地。
除此以外,歷史上有相當多的玄學人物都來到終南山隱居,感悟人生大道理,而且在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的高人來到這裡隱居,他們有計算機天才,有哲學教授,甚至還有工科博士。因此終南山是一個名聲,而且有很多的高人。
作為一個本來就有靈氣的山,而且還有這麼多高人隱居,那些想要超脫塵世的所謂的隱居者,自然想跑到這裡來,想要與這些高人結廬而居,來沾染一絲絲的靈氣。因此終南山上隱居者,原本是一片安靜的山峰,結果卻引來了人頭攢動的結果。
不僅僅在平時相當多的人在這裡上山下山,而且每到旅遊旺季的時候,更是有數不清的人在這裡徘徊。看到這裡筆者也曾經感到疑惑,難道說大家都已經對現實不滿,集體要出家了嗎?其實這一現象的背後有著另類的講究。
三、一場雪就暴露無遺
表面上看,終南山上都是一些想要與城市斷裂開來的隱居者,這些人有著自己的氣節,有著自己的追求,好像是一種讓人敬佩的文化現象。
但是在不久之前,一場大雪的到來,一下子使得終南山隱居文化背後出現了巨大的漏洞。
原本大家都紛紛的來到這裡隱居,但是大雪來臨之時,整個山峰被徹底封鎖,很多的人沒有準備充足,他們既不能在山上吃苦,也無法忍受嚴寒,更重要的是他們還無法忍受飢餓。
結果,大批的人上山,一場大雪之後卻是大批的人下山,之前的蔚為大觀,一下子變成了鳥獸散去。
當時,有不少的學者對這一現象進行解答,其實這些人根本就不是真正的隱居者。
對於陶淵明這樣的隱居者來說,他們是真的想要與現實脫離,他們擁有著自己的象牙塔,所以一旦邁出這一步就沒有了退路。在山上日復一日的苦修,在山上年復一年的反思與感悟天道,這是玄修者的必然修養,這也是一種超然物外的放棄。
但是,現代人卻跟風想要當隱居者,他們並不是想要當真正的高人,而只是想要發洩自己的不滿或者對於現實的一種逃避。
因為現在的生活節奏太快,工作壓力太大,而且各種各樣的事情太多,這些事情使得人們根本無法接受,於是就想要找到一種逃避或者發洩的方法。
於是,有很多的人匆匆而來,卻又匆匆而去,他們要的不是與現實擺脫,而只是想要與現實短暫的脫離開來,只是想要發洩或者逃避現實的困惑。
而且,還有一些學者對這一現象進行解答的時候,更是提到了另一個概念。
現代人們的內心太過於浮躁,一方面面臨著工作壓力大老闆的刁難,另一方面又要面臨著家庭的負擔,在這種恐怖的壓力之下,他們想要逃避一切,逃避工作,最終只是放縱自己。
這樣的逃避,在現實世界中必然會遭到周圍人的非議,而所謂的隱居能夠給他們帶來一定的心理安慰。所以紅塵滾滾,終南山上的隱居者,其實真正算起來應該不會超過太多的人。那攢動的人頭,根本就不是想要與城市脫離,他們想做的只是迴避。
因此,終南山上的隱居文化是一種社會的無奈,當人們把隱居當成一種迴避現實的手段,那麼整個社會年輕人的心態早就已經需要被調整了。
陶淵明的境界,不是迴避,而是追求。真正的隱居者就應該是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而不是逃避。
結語:
總的來說,終南山的隱居文化背後有太多的問題,這裡是靈山勝地,的確有很多的高人在這裡得道。但是太多的人跟風而來,結果反而破壞了聖地的平靜,這個世界從來都不缺少隱居者,但是這個世界卻很少有人真正願意隱居。
隱居不僅僅是迴避現實,不僅僅是對於現實的放棄,其實還有的是對於更高境界的追求。那些真正的隱者境界,是在物質世界找不到目標,然後才在精神世界進行進一步的追求與升華。如果搞不清楚這一點而去盲目的追求隱居,最終只是讓自己在物質世界失敗,在精神世界也茫茫。
所以終南山的隱居文化必須要被約束,而且要被正視,隱居不是迴避,真正的隱者是在鬧市之中。如果只想借著終南山這個名字,來追求自己所謂的隱居者的名聲,那麼最終只是像短視頻上的網紅一樣,紅了自己,卻丟了心,而且最後什麼都沒得到。(圖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