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軌電車是一種沿軌道行走,採用電力牽引的公共運輸工具,屬於軌道交通的一種。
世界上首次用於客運的路面有軌車輛1807年在英國啟用,以馬匹拉動,稱為「公共馬車」。
1807年,從英國曼博斯(Mumbles)到斯旺西海灣(Swansea),有軌車輛線路開通。
這是世界上最早供公眾乘坐的路面有軌車輛。
19世紀末,由於有軌車輛系統使用馬作為牽引力,英國城市道路上出現成千上萬匹馬。
這使得英國到處像動物飼養場。
1873年,舊金山修建了纜車線路,以鋼纜牽引軌道車輛。
一些城市出現了用小型窄軌蒸汽機車牽引的市內有軌交通。
1879年,德國工程師維爾納·馮·西門子在柏林的博覽會上首次嘗試使用電力帶動軌道車輛。
1881年,世界第一輛有軌電車在德國柏林周邊的裡特希菲爾德問世。
這種用電力驅動的有軌電車,在隨後的半個世紀裡風靡全球,幾乎成為每個大城市裡最重要的公共運輸工具。
1908年,上海,我國第一條有軌電車線路建成通車。這使上海有了大眾性的公共運輸,成為我國城市公共運輸的一個裡程碑(圖為有軌電車正經過外白渡橋)。
隨後,大連、北京、天津、瀋陽、哈爾濱、長春等城市,也相繼修建了有軌電車線路。
老電影裡,這時期穿梭於北京、上海街頭的「鐺鐺車」,是很多人對有軌電車的第一印象。
在街道上跑的 「小火車」, 伴著「咣當咣當」的聲音,顯得古老而親切。
20世紀20年代是有軌電車的黃金時期。英國的大小城市都大規模修建電車系統,而且票價十分低廉。
電車成為當時工人階級的主要交通工具。當時的電車也十分舒適,設有封閉的頭等艙。
電車受到當時人們的廣泛喜愛。
喜劇演員肯·多德說他喜歡看電車經過自己家,他回憶說,「以前,我們無論去哪裡都會乘坐電車。」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許多電車軌道、電車站臺都遭到轟炸,破壞相當嚴重。
戰後,出於成本考慮,人們不再重修以前的軌道,而是選擇把軌道清理乾淨。
戰後年代,英國許多主要城市關閉了電車系統。曼徹斯特於1949年關閉,倫敦的最後一輛電車也在1952年結束使命。
這一時期,汽車業興起,大量的私人汽車湧上街頭,機動性更好的公交汽車也越來越普遍,有軌電車逐漸被無軌公交車輛所替代。
50年代,世界各國大城市都紛紛拆除有軌電車線路。
60年代末,我國各大城市的有軌電車線路也基本拆完,僅剩下大連、長春個別線路沒有拆,一直保留至今。
大連:老式有軌電車成為一張歷史名片
然而,汽車數量的過度膨脹,給城市交通帶來了新的問題,交通擁堵、環境汙染日益嚴重。
20世紀80年代開始,有軌電車攜高科技華麗變身,脫胎換骨。
憑藉新技術帶來的運行可靠、舒適、節能、環保等優勢,現代有軌電車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
沉寂已久的有軌電車,如今正以全新的面貌在世界各地全面復興,成為世界公共運輸的「寵兒」。
法國:有軌電車成為巴黎人最愛
到目前,全球已有60多個國家的240多個城市,開通或開始建設現代有軌電車線路。現代有軌電車在歐洲成為一種潮流,僅在歐盟27國,運營裡程就超過9000公裡。
在我國,也正掀起一股建設現代有軌電車的「熱潮」。
上海、南京、天津、蘇州、瀋陽、長春、廣州、大連等城市,開通了現代有軌電車線路。
北京、青島、淮安、寧波和武漢正在建設中。廣東、海南、浙江、福建、上海、山東、河南等省市也已經規劃。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已有20多個城市初步規劃了200多條有軌電車線路,到2020年,國內的有軌電車線路將超過4000公裡。
上海:現代有軌電車穿行在張江高新區
(來源:高鐵四方)
======================
智能建築電氣技術雜誌創刊於2007年,由亞太建設科技信息研究院主辦,主要介紹智能建築及電氣的設計、施工、設備安裝、調試、系統集成、網絡技術、工程實例及新型設備和產品等,集科研、工程、技術於一體。每期側重一個主題,以專輯形式出版,全年6期。
=======================
中國勘察設計協會建築電氣工程設計分會是住建部主管的國家一級行業協會中國勘察設計協會下屬的二級分會,是由設計單位、建設單位、高等院校、產品商和集成商等人士自願組成的全國性社會團體,掛靠單位為中國建設科技集團。
加入中國勘察設計協會建築電氣工程設計分會
中國智能建築信息網(www.ib-china.com)創辦於1998年,是該行業唯一通過住建部批准、北京市工商局註冊,帶有「中國」字頭的機電設備專業網站;是一家提供行業信息、創意、策劃和專業服務的機構。
了解中國智能建築信息網
感謝分享轉發,讓更多的朋友加入。市場合作聯繫電話:010-573687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