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涼本草:琥珀
琥珀,早在先秦奇書《山海經》中已有記載,「南山經之首曰鵲山……麗麂之水出焉,西流注於海,其中多育沛,佩之無瘕疾」,此處的「育沛」便是琥珀,近代地質學家章鴻釗所著《石雅》中講:「中國古曰育沛,後稱琥珀,急讀之,音均相近,疑皆方言之異讀耳」。在漢晉文獻中,琥珀又多稱為虎魄,這或許與民間「虎死,精魄入地化為石」的傳說有關。「琥珀」一詞則最早見於西漢初年陸賈的《新語·道基》,文載:「琥珀、珊瑚、翠羽、珠玉,山生水藏,擇地而居。」琥珀的英文名稱為 Amber ,來自拉丁文Amberum ,是精髓的意思。琥珀入藥者以血珀為勝,弘景《本草經集注》中有講「《仙經》無正用,惟曲晨丹所須,以赤者為勝」,明代時期的《本草乘雅半偈》也講「入藥唯松脂血珀最良」。血珀的形成時間也最為久遠,民間有「千年蜜蠟,萬年琥珀,億年血珀」的說法。緣於琥珀的珍稀,造假之風古也有之,《本草經集注》載「有煮毈雞子及青魚枕作者,並非真,唯以拾芥為驗」,用布質物摩擦琥珀可以產生靜電,帶靜電的琥珀可以吸附紙屑、草芥等物,所以古人有「唯以拾芥為驗」的甄別小技巧,這種經驗同樣是來自生活實踐所得,只不過是率真樸實,不假以虛假的理論包裝。
《山海經》中講琥珀「佩之無瘕疾」,說明當時的人們已經認識到琥珀具有藥用價值。在當今存世本草文獻中,琥珀入藥則最早見於南北朝陶弘景的《名醫別錄》,該書記載說琥珀「主安五臟,定魂魄,殺精魅邪鬼,消瘀血,通五淋」。人們常常以歷史悠久、博大精深來讚嘆漢醫藥學,也習慣用浩如煙海、汗牛充棟來褒歷代贊漢醫藥典籍,不過陶弘景之後的一千五百年間,關於琥珀的藥用基本都是不斷反覆的一再重複而已,包括至今為止的各種中藥學著作,關於琥珀的藥用表述從沒有超越陶弘景《名醫別錄》所記載的。至如琥珀安神、散淤、通淋的諸家醫案,自然不在話下,靈驗至極,案例略過,不必多言。不過,關於琥珀卻也總有那麼一絲不可解的迷茫,比如按照琥珀的形成年代來講,自然有著天地般的差異,究竟多少年的琥珀才是最佳的呢?不同年代的琥珀之間有什麼差距呢?再比如,按照琥珀的礦藏產地的不同,也有海珀、礦珀和湖珀的不同,按照漢醫理念,環境是影響中藥的主要因素,請問哪一種礦藏的琥珀藥效最佳呢?再比如,使用琥珀應研末衝服而不入煎劑,這是古人的經驗所得,那為什麼不入煎劑呢?以上種種問題,為什麼陰陽五行學說並沒有進行解釋呢?如果陰陽五行解決不了這些問題,那怎麼來解決這些問題才好呢?難道再過1500年,關於琥珀的藥用知識還僅僅限於弘景先生所說嗎?如是,倘若弘景先生醒來,也必然大罵爾等不肖子孫了吧。感念至此,不覺悲從中來,難免些許蒼涼之感了。
與這個世界交手許多年以來,
你是否依然初心不泯興趣盎然?
VX:Beijing7788123
謝謝鼓勵,再接再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