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詳解,利用好自身的優勢,在戰役就能以少勝多

2020-12-14 老陶說

《孫子兵法》這本書中的計謀,一直被我們歷史上很多戰役所使用,這本書主要講訴的就是,不管你在開戰前還是開戰中,都要很好的分析當下的局勢。且要有一個好的將領統領好自己手下的士兵,還要能計算出自己對這場戰役的勝利和把握。只有做到了這樣你每次打仗的時候才會有信心,而不是盲目的去進攻,讓自己手底下的士兵前去送死一樣。所以不管是將領也好還是士兵也罷,將領要做到能看懂當下的局勢,士兵就按照將領的命令去做就行了,只有這樣統一目標看清局勢和管理好自己的士兵,在戰役中你取得勝利的天平就會偏向你。

孫子

那麼說到士兵和將領在《孫子兵法》兵勢篇中就很好地講述了,一個好的將領應該怎麼樣去對待士兵,且自己要怎麼去創造對自己軍隊有利的「勢」。原文中就有這麼一段話:「。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任勢者,其戰人也,如轉木石。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這段話的意思就是,擅長打仗的人都是自己去追求有利的「勢」,而不是苛求士兵,因而能選擇人才去適應和已形成的「勢」。而善於創造有利「勢」的將領,指揮部隊作戰就跟轉動木頭和石頭一樣,木石的性情是處於平坦地勢就靜止不動,在陡峭的斜坡上就滾動,方形容易靜止,圓形容易滾動。所以善於指揮打仗的人造就的「勢」就想圓石從極高、極陡的山上滾動下來一般,來勢兇猛,這就是所謂的「勢」。

孫子兵法

所以在這篇文章中,孫子就要求作戰的軍隊要有「勢」,就跟瀑布衝擊而下形成的勢能,要有排山倒海的氣勢。對於「勢」的形成,一方面就是對自己手底下的士兵,訓練有素、教育得當、賞罰分明。另一方面就是將領創造的「勢」那就是要引誘敵人,把敵人引誘到事先設計好的情形之內,如此一來打仗就可以完勝了。

孫子雕像

公元214年,曹操南徵孫權不成,班師前留張遼、李典、樂進於七千多人防守合肥。後來當曹操出徵張魯的時候,便派人給合肥那邊送去了一封信。封面寫著賊至乃發,意思就是賊到了才打開。沒過多久孫權就知道曹操不在漢中了,便起兵帶十萬人出徵合肥,張遼就馬上打開了曹操給自己的那封信。信中說到:「若孫權來了,張、李兩個人出去迎戰,樂將軍守城不要出戰。因敵我實力懸殊。」這時的張遼就說了:「曹公要我們在敵軍集結完畢前,先挫敵方的氣勢,以此安定軍心,隨後在回到城內守城」。

張遼

李典認同張遼的觀點,於是就開始集結自己的隊伍共八百人。在天剛剛亮的時候,張遼就帶領幾百人衝擊孫權旗下的營地,宋謙、徐盛不敢應戰,隨後就被追殺是了,他們手底下的士兵,都不敢再戰了。孫權看見這種情況無所適從,就下令登山自守。張遼讓孫權下來迎戰,孫權看見張遼人數甚少,便把張遼團團圍住。張遼突擊衝出包圍,打開缺口,自己手底下的人卻被圍住了。張遼又一次衝進包圍,救出其他人,便回去了,也因此安定了曹軍眾人之心。之後孫權圍合肥十多日都沒有攻下,便命令大軍班師。張遼看到孫權撤退後,乘機率軍追擊,孫軍頓時混亂,孫權被圍。當時孫權身邊的牙將被谷利在馬後,便叫孫權抓住馬鞍,鬆開韁繩,谷利在後面加鞭,以助馬勢孫權順利躍馬過河。

李典

在這次戰役中,曹操正史運用了《孫子兵法》中的「澤人而任勢」利用了張遼、李典、樂進三人各自的特點,在給予他們奇計,所以使得戰爭勝利。不得不說,曹操是個非常有謀略的人,利用這三人自己的優勢,將其發揮到最大,把握住了「勢」,才可以以少勝多。其實這個在我們生活中也可以經常用到,通俗的來說就是,你看到了一個人的優點,那你就把他的有點發揮到最大化,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這也叫做用「勢」。所以經常有的時候我們被領導叫去幹一些自己很熟練的東西,是因為只有你才會或者所,只有你做的才能達到我的要求。相信要是有這麼一個領導的話,大家在工作中也會做得非常的開心。

相關焦點

  • 思維導圖詳解孫子兵法:謀攻第三
    讀孫子兵法,你會發現後世很多郎朗上口的口訣,都能在裡面找到來源。後世毛主席總結出了「保存自己,消滅敵人」,是我軍勝利的重要經驗,就脫胎於孫子兵法的這一觀點。當然,孫子兵法把保存自己放在第一位,毛主席又進一步發揮,指出保存自己是消滅敵人的基礎,而消滅敵人又是保存自己的必要條件,兩者對立而統一。如何優先保存自己呢?
  • 跟《孫子兵法》學投資
    《孫子兵法》我很後悔沒有早點學習它,這本書裡的軍事思想過了2000多年依舊不過時,看來他是抓住了很多事物的本質。不僅僅是在軍事上有用,在生活,商業和投資方面都非常適用。我是做投資的,當然重點要講是《孫子兵法》和投資之間的關係。
  • 《孫子兵法》五事詳解,奇謀妙計是巧奪,戰略戰術是大道
    《孫子兵法》可謂是我們歷史上第一的兵法奇書,被譽為「兵學盛典」。是我們中國古老文化的璀璨瑰寶,在這本書當中孫子一共詳細的記載了13種軍事方法去贏得每一場戰役,這其中首篇講的就是始計篇。這其中的「計」講的是計算,可能就跟我們數學的計算公式一樣,在當時的孫子主要講的就有五個「計」。在《孫子兵法》原文當中就有寫到:「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這五個方面,那我們今天就先來說說前三 「計」。所謂道,講究的就是,君主跟民眾的想法和意願一致,這一點在我們古代的歷史上很多的開國皇帝就能體現出來了。
  • 一句「兵者,詭道也」,讓很多人誤讀了《孫子兵法》
    一說到兵法,我們大多數第一反應都是用「計」,想辦法用最少的代價擊敗敵人。比如,我們都知道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赤壁之戰,周瑜5萬人殲滅敵軍20萬餘人,為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淝水之戰,謝玄用8萬兵力把苻堅97萬大軍打的是落花流水,追到洛陽時,苻堅97萬人就剩下10多萬人了。你看,這用兵之計使得好不好,可是關乎幾十萬人的生死的。
  • 孫子兵法詳解,在戰場中會造勢,就能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那怎麼樣在這些戰爭中取得勝利就是很關鍵的一點了, 要麼你進攻強勢,一舉突破敵方的城池,要麼雙方就打持久戰慢慢消耗對方的實力,要麼你就會謀略,利用對方的弱點,且針對這個弱點攻打敵方贏得勝利。可最重要的一點還是你自己會用兵,會用你手下的兵,而不是盲目的進攻。那《孫子兵法》這本書第五篇兵勢篇,主要講的就是叫你怎麼用兵,用好兵。
  • 《華杉講透孫子兵法》
    《華杉講透孫子兵法》這本書作者華杉,研究兵法20餘年,通過古代兵法和現代商戰的結合,讓古代的智慧在現代得到運用。
  • 《孫子兵法》:兵家聖典中蘊藏的人生處世哲學
    《孫子兵法》,由春秋時期著名軍事家孫武所著,被奉為「兵家聖典」,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李世民曾說:「觀諸兵書,無出孫武」。《孫子兵法》文辭恢宏豁達,內容精博深邃,歷盡大浪淘沙,蕩滌歷史塵埃,已成為世界各民族的共同財富。
  • 《孫子兵法》:熟讀這5句口訣,為人處世之中,助你橫掃阻礙
    《孫子兵法》是一部集兵法、謀略和處世智慧的經典著作,被古今中外眾多名人奉為必讀經典。雖然這本著作成書的時間距離我們已經兩千多年,但其中的智慧對於今天的我們,仍然具有很高的借鑑意義。《孫子兵法》的「謀攻」之中,有一段關於取勝的論述,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也能讓你獲益良多: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釋義:知道什麼情況下可以戰,什麼情況下不能戰的人,能夠獲得勝利。
  • 孫子兵法全球行:大陸臺商《孫子兵法》授課第一人
    蕭新永對記者說,他在上高中時就讀《孫子兵法》,在大學裡企管教授在講授營銷管理與戰略時重點論述孫子有關競爭思想,深深吸引了他。這些經典論述蘊涵著現代競爭策略分析所需要的條件因素,可與SWOT分析等科學管理工具互補互用,為企業在探討競爭優勢時,提供一個嶄新的思維方向。於是,他就開始深入研究兵法30多年,尤其是系統應用孫子戰略思想。
  • 《孫子兵法》中的管理藝術
    《孫子兵法》中始終貫穿著兩條主線,一是戰爭制勝之道,二是選將治軍之法,如果與現實應用相對應,就是競爭之道和管理之法,我們普通人不妨從這兩條主線入手,開啟學習《孫子兵法》之路。今天,我們主要談談《孫子兵法》中的管理思想。縱觀《孫子兵法》十三篇,雖然沒有專門的篇章專論治軍管理,但是各篇都蘊含著一些管理的謀略藝術,其中許多觀點值得各行業、各層級的管理者們借鑑。
  • 兵法學刊:孫子兵法的制勝之道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是孫子兵法最光輝的軍事思想,同時他提倡的謀略也是建立在了解敵我雙方力量的基礎上的,因此我們認為它始終貫穿於《孫子兵法》何謂「知己」,知勝有五,對自身條件的嚴格審查和分析,這樣才能做好客觀的分析,才能知道我方的軍事優勢何在,以此進行謀略和戰術安排。 何謂「知彼」,知彼即對敵方的力量能進行深入的了解,分析敵人的優勢和劣勢,以做到避強擊弱,因敵謀略,採取不同的應戰方案。所謂「知己知彼」即為了「運籌於帷幄之中」,以「決勝於千裡之外」。
  • 「孫子兵法三十六計」圖文完整版
    孫子兵法三十六計之第五計:趁火打劫敵之害大,就勢取利,剛決柔也。譯:敵方的危機很大,就乘機取利,用優勢力量攻擊軟弱的。孫子兵法三十六計之第十計:笑裡藏刀信而安之,陰以圖之,備而後動,勿使有變:剛中柔外也。
  • 新書速遞|宮玉振《善戰者說:孫子兵法與取勝法則十二講》,善戰者是...
    我們把這三個關鍵詞找出來,《孫子兵法》到底講什麼,也就基本了解了。這段話是:「孫子最基本的哲學信條是,如果你能夠仔細規劃好你的戰略,那麼你就能夠獲勝。而且,如果你能夠擁有一個真正偉大的戰略,你甚至可以不戰而勝。這種東方的側重於用戰略智慧來擊垮對手的戰略思想與西方大不相同,後者強調通過行動(比如說發動大的戰役)來取得勝利。」
  • 「以少勝多」這四個字,被我們誤解了數千年!
    那麼,什麼叫」以少勝多「呢?很多人理解的以少勝多,應該是通過出奇制勝,一個妙招定乾坤,其實完全不是這樣!先看孫子兵法裡面這樣一段話:「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十則圍之」,意思是:如果你的兵力是對方的10倍,就可以圍對方打,輕輕鬆鬆的打一場包圍戰。
  • 孫武的《孫子兵法》具備唯物主義和軍事辯證法思想,突出於三方面
    最後,作戰的指揮戰略原則「知己知彼」與「致人而不致於人」,意思就是:需要做到儘可能地了解「策略的得與失,也要知道敵人的動與靜,還要懂得致死地而後生的道理,消除自身的缺陷」。做到這兩點,這也就能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可先發制人了,這就是《孫子兵法》中的戰略性指導思想。
  • 《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是同一本書嗎
    《孫子兵法》的作者是孫武,孫武是春秋晚期的齊國樂安人,生卒年(約前545年-約前470年),因作《孫子兵法》13章,被譽為兵家至聖。孫武本是齊國貴族,其祖上是陳國公子完,齊桓公時,陳國發生內亂,陳立公之子完跑到齊國。
  • 國風┃《孫子兵法》:懂勢,才能做事!
    《孫子兵法》裡面有這樣一句話:「求之於勢」。 這句話告訴我們,要懂得認清形勢、選擇時機、順勢而為,才能把事情做好。」 意思是,就算智慧過人,冥思苦想也比不上順勢而為;就算有再好的農具,反季節耕種也比不上應季的收成。 先懂勢,後做事。這就像站在山頂,向下推動一塊滾圓的石頭,只管讓它沿著陡峭的山坡滾下來,省心又省力,事半功倍。
  • 倫予史紀 中國人為什麼讀不懂《孫子兵法》?
    但更令人驚訝的是,中國人目前對《孫子兵法》這部擁有兩千五百年歷史的經典書籍的理解水平和應用範圍還僅僅停留在三十六計的層面上。在國內的書店中,《孫子兵法》與《論語》《道德經》這樣的國學經典待遇不同,是被孤零零地分在了「政治軍事」類別,《孫子兵法》題材的圖書也有不少暢銷書,這類書往往是以「孫子兵法·三十六計」為書名,與各類「厚黑學」讀物擺在一個貨架。
  • 以《孫子兵法》論濱州發展之「勢」
    《孫子兵法》作為自古至今最具影響力的一部軍事理論典籍,全書共有15次提及「勢」,並分別從謀勢、蓄勢、任勢、造勢、乘勢等方面進行了闡釋,將「勢」作為判斷局勢、制定策略、決定成敗的重要方法論和實踐論。一、「因利制權」之謀勢《孫子兵法》重在謀勢,在開篇的《計篇》中便提到:「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 讀懂孫子兵法,萬事可為
    一說起《孫子兵法》,人們總會想到「三十六計」,很多出版社還把「三十六計」與《孫子兵法》合併出版,這其實是對《孫子兵法》最大的誤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