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縣民間的祭湫神活動,源於岷縣古代的多神崇拜,是圖騰崇拜、神靈崇拜和英雄崇拜的混合體。其產生和發展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和深厚的文化積累,到明嘉靖年間(公元1523年)18位湫神的神靈形象、祭祀指向及各種儀規均已日趨完善,從而成為地方農業和社會文化結構的重要規範,滲透於生產、生活、社會民俗的各個方面。
十八位湫神中有男性10身,女性8身,男神戴金冠和紗帽,著龍袍、登朝靴,臉譜為紅、白二型,紅臉6位著綠袍,白臉4位著紅袍,鬍鬚皆5綹,系用頭髮或戲劇鬍鬚粘貼,頗瀟灑。女神戴鳳冠,著紅色錦袍,飾霞帔、雲肩,足穿鳳頭繡鞋,一律粉臉、娥眉杏眼,表情慈善,亦俊俏。
男神10位均為民族精英,即北宋的宗澤、東漢的龐統、三國的姜維、西漢的朱雲、明朝的胡大海、張錦,唐朝的雷萬春、李晟,女神8位均為地方神話傳說人物。
湫神坐轎輿有兩抬和八抬兩種,均由轎頂和臺座兩部分組成,轎頂正面楣額有湫神名號。
岷縣民間的湫神祭祀活動主要有元宵巡域,廟會祭祀,攢神祭山三部分。
元宵巡域迎祭活動部分主要是,白天群眾自發在寺廟進行祭祀活動,夜間十八位湫神按即定路線「走馬路」,街區群眾設案、迎神、點蠟、上香、敬獻祭品,從初夜至凌晨,鞭炮煙花迎接,花炮連天,長街通明,萬人空巷,湫神乘龍駒或暢蓬轎,觀煙火,巡行受祭,街區還有龍獅舞及社火隊相隨。
廟會祭祀活動部分主要是以農曆五月十七為代表的祭神廟會,自五月十七日起,連續三天,十八位湫神相聚城南街道,並於十七日午後依次被抬上二郎山,接受官祭,三天內以祭神賽會為依託,便形成了二郎山遠近聞名的花兒盛會,整個五月份,十八位湫神各按傳統路線出巡,接受四路八鄉群眾祭祀,相關花兒會有40多處。
攢神及祈雨部分主要是,在每年春夏季節岷縣多有旱情,冰雹瀕發,於是就在民間流傳著祈雨、插牌及攢神活動,豎神幡,設牲祭,攢神時覡公穿神衣,擊扇鼓,婆娑起舞,念念有詞,還有巡街誦經,湫池禱詞等。
岷縣民間的祭湫神活動是與岷縣花兒的起源、演唱和發展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涉及民俗、倫理、歌謠、祭祀等多種民俗事項,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是地域文化的寶貴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