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歡迎您來到清雅閣,清雅閣的創辦初衷便是以傳承中華文化精神,發揚中國國粹藝術。為廣大藝術愛好者搭建藝術交流平臺,我們將始終秉持創作優質書畫內容的宗旨砥礪前行。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敬請關注、點讚、收藏、分享、轉發。您的每一次參與都是我們創作優質內容的強大動力。
申明:本文由清雅閣原創發布,圖文版權歸清雅閣所有;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致謝!
書法藝術與書體墨法關係簡述:
書法藝術與其他藝術的最大差別,就是書法與文字的合而為一,文字形態的本身就能演化為藝術,不像其他藝術,如文學,文字只是工具。這就決定了文字形態成為藝術之後,必然就有一個善的問題。書法文字形態(形式)的審美就是真,而書法文字形態的內涵及其書寫、鑑賞蘊含著「善」。
墨法意識的形成與發展經歷了十分漫長的時期,雖然墨法的 自覺要晚於筆法、字法與章法,但從形成以後的發展來看,其生命的活力卻並不亞於筆法、字法與章法。在書法的「四法」中,我認為墨法不僅僅是形成書法血肉的 重要方面,同時也是書法藝術之精神能得以彰顯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與其餘「三法」一起,共同構築著書法藝術之美的真諦,很多優秀的書法佳構,時代巨製,無不 體現書者強烈的墨法意識與熟練的用墨技巧。
書體是不斷發展的,書寫工具也在不斷改進和發展。因此,學習書法在工具上也應「趨變適時」,張宗祥《臨池隨筆》中曾說:「至篆則筆墨皆異,漢人所寫碑頭固工具不同之故,變其體勢。」我個人推重清代書法家鄧石如,深知後世筆墨忌異古人,故篆書專仿漢碑頭,且筆鋒轉折盡皆露鋒,此實深明古今作書工具不同之理,不能以其異古而議之也。
紀曉嵐精品楹聯品鑑:
書者介紹:
紀昀(1724.7.26-1805.3.14),字曉嵐,一字春帆,晚號石雲,道號觀弈道人,直隸獻縣(今河北滄州市)人。清代政治家、文學家,乾隆年間官員。歷官左都御史,兵部、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太保管國子監事致仕,曾任《四庫全書》總纂修官。
紀昀學宗漢儒,博覽群書,工詩及駢文,尤長於考證訓詁。任官50餘年,年輕時才華橫溢、血氣方剛,晚年的內心世界卻日益封閉。其《閱微草堂筆記》正是這一心境的產物。他的詩文,經後人搜集編為《紀文達公遺集》。
學習書法及書法創作的要義簡述:
大開眼界,廣泛觀看,細心琢磨,才能兼取諸長。除了要多讀名碑法帖,把優美的字形廣積於胸外,還要仔細揣摩名家作品。通過多看、多讀,廣納眾長,牢記在心,汲取精華。天長日久,字在腦中達到"預想字形"、"意在筆先"的境地,同時把一些字的多種寫法有機地溶於自己的創作中,會使作品避免雷同,增添靈動、變化之感。
不恥下問"謙受益,滿招損"。"不恥下問"是最直接、最便捷獲取知識經驗的方法之一。如果有了疑惑不去解開,問題越結越大,最終延誤了學習時機、擋住前進的腳步,甚至失去繼續學習的信心。因此,平時在練習書法過程中,要把自己不懂的問題,大膽地向能者請教。要敢於參賽"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要敢於多參加一些正規的書法比賽,以此來檢閱自己的學習成績和找出自己的差距,促使自己不斷提高書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