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聯譚】與清代楹聯古書之緣

2021-02-19 荊楚聯壇

     因為愛好楹聯的緣故,我這幾年迷上了古書,也對一些古蹟的楹聯格外關注。

     今年宜昌市楹聯協會計劃編纂《宜昌古今楹聯大觀》一書,邀請專家學者進行了規劃,首先是在7月份開了一次座談會,圍繞目標、主題、類別及書名等進行了研討,隨後於10月中旬在夷陵區龍泉鎮舉行啟動儀式,宣布用3年左右的時間系統編纂宜昌古今楹聯。這是一個浩大的地方文化工程,需要各縣市組織專業團隊進行配合。《宜昌古今楹聯大觀》將填補宜昌市沒有全域性大型楹聯作品集的空白。

     我被列入編輯團隊,感到使命光榮,壓力巨大,於是對各地的各種楹聯格外關注,特別是古墓、古書、古建築等方面的楹聯,只有有機會目睹,都會認真辨析抄錄、整理鑑賞。去年開始,我就自發做了一個宜昌楹聯的小課題,那就是收集宜昌各地的"病聯",即按照《楹聯通則》基本要求,存在一定問題的楹聯。我的這一項行動,得到了不少知名聯家的支持,除了我自己收集了一部分,他們也把"病聯"拍照發給我,包含門店、景區、亭臺等地方的。除了收集歸類,我們還進行了針對性的修改,所謂"治病救聯"。

    今年年初疫情期間,我呆在長陽磨市蘆溪老家兩個多月,難得的空閒時間,促使我遍踏蘆溪村的山野,尋找古墓對聯,雖然沒有發現年代很久遠的,卻尋覓到幾座比較有價值的,如清代鄉紳譚楚等人的墓碑,我都將墓聯一一抄錄,並依據地方文史資料寫成文章,提供給長陽詩詞楹聯學會正在編纂的《楹聯長陽》編委,湖北省楹聯學會雜誌和微刊也刊發了我的文章。

    在有目標性的收集古今楹聯的過程中,長陽縣榔坪鎮一位民間收藏人士秦雄明的幾套清代楹聯書引起了我的關注,雖然看起來破舊斑駁,但由於內容涉及對聯,我格外看重。一本是嘉慶丙子年間的《四海新聯書》(1本),一套是鹹豐辛酉年間的《對聯新編》(7本)。前者是手寫的版本,封面上有"京兆郡 覃吉明制"字樣,裡面的內容對通用的對聯進行了分類。內頁有"慎德堂梓行"字樣,關於"梓行",我查了一下資料,其解釋為:梓行即刻版印行,亦泛指出版。明文徵明 《題張企齋備遺補贊》:「故革除遺事,備遺録次第梓行。」 清平步青 《霞外攟屑·論文上·斅藝齋文》:「全書未能梓行,特載於此。」 林紓 《致蔡元培函》:「書未梓行,無從拜讀。」

     在序言裡,對楹聯的基本常識及應用範疇進行了概述:"對聯之用,應酬之必備,其中體制不一,門類甚紛,而音韻之協,對仗之工,字法之裕,用典之化······"這種對楹聯的規則、功能的詳盡論述,出現在一本普通的楹聯讀本裡面,實在難得。《四海新聯書》有各個場所、各個場景的對聯範例,除了婚喪嫁娶,還有居室內外各個房間用聯,如"書室聯":

     其一:

    且有琴書樂;

    而無寵辱驚。

   此聯音韻、對仗及意象皆好,表達讀書人淡泊明志的心境。

     其二:

     青樽盈海;

     黃捲成山。

     "黃卷",指書籍。古人用辛味,苦味之物染紙以防蠹,紙色黃,故稱"黃卷",寫錯可用雌黃塗改。此聯雖然是短聯,但意象宏闊,氣勢磅礴,寥寥數字包含了書房主人的內心格局。

    這幾本書雖然不是什麼名家留存的讀本,但對於痴迷古今楹聯的人來說,是有研習價值的,特別是對於正在進行的《宜昌古今楹聯大觀》編纂工作來說,有針對性和實證性,透過民間發現的楹聯專項書籍,我們能尋覓到宜昌在清代的楹聯創作水平、品味及應用場景等方方面面的蛛絲馬跡與直觀映像。我用自己多年來收藏的名人書畫置換的這幾本清代楹聯古書,首先是自己非常珍惜,決心逐字研究學習,並期望從中能夠有書本之外的發現與感悟,譬如當時此書的主人是什麼情況?與之關聯的時代文化背景等等。也許這是留給我的下一個命題,或者留給我去探索、發現和思考的。不管怎樣,這幾本長陽民間留存的清代聯書,給了我與古人、古書以及現在的收藏人之間的奇妙之緣。我問過此書原來的收藏人秦雄明先生,這書怎麼來的,他說是在長陽榔坪鄉野在一戶農家的老爺爺手中收的,那位老爺爺的爺爺原來持有該書,因為這些人都已不在人世,追根溯源也只能到此了。我曾經看過收藏家曹雋平先生寫的《蘇東坡黃州浣溪沙五首手卷重現人間》一文,詳細描述了這本珍貴文物歷經數朝的流傳過程,以及發現它的傳奇經歷,讀來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不禁感嘆古人珍貴墨寶的價值與魅力。我收藏的這幾套清代楹聯古書,其影響力絕對不能與蘇軾手卷相提並論,但在愛好楹聯人的心目中,它就是流傳已久的寶貝。

    為表達對秦雄明先生的感謝之情,我為他創作了一副對聯:

    題長陽榔坪收藏奇人秦雄明

    鄉裡叩門,遍找石瓷瓦玉;

    物中閱世,盡觀書畫人文。

    發給秦先生看了,非常喜歡,於是請南京書法家李軍強先生書寫後贈送給秦雄明先生。

    為銘記這段與古書與楹聯與收藏人的奇妙之緣,最後賦七絕一首:

    偶得清代聯書

    榔坪秦氏嗜藏書,殘墨黃芯古韻浮。

    嘉慶鹹豐分兩卷,楹聯舊事幻如初。

相關焦點

  • 從金農到趙之謙 楹聯裡的清代書法
    楹聯為何在清代異軍突起並成為眾多書家表現的媒介?楹聯的興起對當時書壇具有什麼影響? 而另一件作於戊戌歲秋多呈行楷書體的「情高鶴立崑崙峭,思壯鯨跳渤海寬」七言楹聯,則因屬早年之作以致性格未顯。
  • 從金農到趙之謙,上博藏楹聯裡的清代書法演變之跡
    楹聯為何在清代異軍突起並成為眾多書家表現的媒介?楹聯的興起對當時書壇具有什麼影響?
  • 怎樣讀中國古書?
    所謂「中國古書」,是指舊時所謂經、史、子、集四部裡的書籍而言。那麼,我們用怎樣一種態度去讀古書?要有什麼預備?從何處讀起呢?其實,凡是一個可以閒居度日或能夠賺錢維持生活的人都劃出一部分時間來讀書。如果只是為了多賺錢而讀書,寧可抱著「衣食才足甘長終」的態度,不去翻書本了。
  • 析城山,古書記述中的崑崙丘
    四緣峭壁如城,高樹隨崖而下,鬱鬱蒼蒼,蔚為壯觀。坪中亞高山草甸,夏秋時節,綠草無邊,祥花遍野,湖平波碎,白雲飄逸,麋鹿奔突,牛羊徜徉,一幅精美絕倫的北方草原風光。崑崙丘又稱「崑崙虛」「宛丘」「玉山」等等,為中國第一神山,在道教文化裡被譽為「萬山之祖」,被奉為神仙所居的仙山,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人文始祖伏羲之王都。與漢武帝時才命名的崑崙山不是一回事,不是同一座山。
  • 清代有位妓女去世,250字輓聯
    這幅被郭沫若評價為「長聯猶在壁,巨筆信如椽」的180字長聯,堪稱「從古未有,別創一格」,代表了古之楹聯的最高水平。對於這幅對聯,時人常有評價,謂之「楹聯至百餘字,即多累贅,極難出色,其佳者,以滇人大觀樓為最,久已膾炙人口」。
  • 李銘漢故居的匾額與楹聯
    (本文2415字,閱讀需要約6分鐘) 在歷史文化名城武威城南達府巷內有一處顯眼的古代民居院落,它就是清代著名學者李銘漢的故居。從清代鹹豐年間到民國時期的一百多年裡,這裡曾經誕生過四位名揚隴右的著名學者,他們分別是李銘漢、李於鍇、李鼎超和李鼎文。
  • 清代大學士紀曉嵐,精品楹聯真跡品鑑,字字雋秀,句句彰顯大智慧
    在書法的「四法」中,我認為墨法不僅僅是形成書法血肉的 重要方面,同時也是書法藝術之精神能得以彰顯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與其餘「三法」一起,共同構築著書法藝術之美的真諦,很多優秀的書法佳構,時代巨製,無不 體現書者強烈的墨法意識與熟練的用墨技巧。書體是不斷發展的,書寫工具也在不斷改進和發展。
  • 清朝學者「朋友圈」中的楹聯,越看越有味!
    清朝學者「朋友圈」中的楹聯,越看越有味! 楹聯的發展到了清代 進入了極盛時期 楹聯創作迎來了一個黃金時代 清代楹聯書法成為日常書寫的重心
  • 歷代書法楹聯名品,大飽眼福!
    楹聯又稱對聯,是中國傳統文化瑰寶。它文辭精煉,對仗嚴謹,內容相連、音節和諧、平仄協調,讀來鏗鏘上口;而在視覺形態上和書法藝術緊密結合,其書諸體皆備,章法布局上下相通,左右呼應,歷史悠長久遠。
  • 從內鄉縣衙楹聯看古代官員為政之道
    今天,人們能看到的不僅是一個按照封建社會縣級衙署規制建造且保存完整的建築遺存,還有鐫刻於各房、門、廳等處眾多的楹聯。這些楹聯多是封建官吏題聯明志、告誡部屬、戒約自勉之作,其內容豐富、針對性強,體現了有遠見卓識封建官吏的抱負、政願、治安、修身等重要為政思想,至今還閃爍著它的思想光芒。
  • 歷代書法家楹聯作品,你比較喜歡誰的?
    在我們看書法楹聯前,我們先學習一下關於楹聯的一些基本知識,書法是中國漢字特有的一種文字美的傳統藝術表現方式。對仗工整、平仄協調的楹聯是書法中的一種。楹聯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一項重要的文學形式,對中國現代作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蒼南鯨頭楊府殿的楹聯
    我們經過鯨頭楊府殿的必經之路——龍船路入口山門時,就看到山門的第一對楹聯: 金殿巍峨獅吼鳳鳴登寶座 玉容赫濯龍吟虎嘯出天台 「金殿巍峨」指鯨頭楊府殿的建築高大壯觀,「玉容赫濯」指楊府爺的神像威嚴。赫濯:威嚴顯赫貌。「獅吼鳳鳴登寶座」與「龍吟虎嘯出天台」之句出自:「九品蓮花,獅吼象鳴登法座;三尊金相,龍吟虎嘯出天台」。這是佛教天台宗的楹聯。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望江樓楹聯賞析——吟詩樓楹聯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望江樓楹聯賞析——吟詩樓楹聯 2020-09-02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歷代楹聯書法名品 200品
    到五代,據《宋史·世家·西蜀孟是》載:後蜀之主孟昶「每歲除,命學士為詞,提桃符置寢門左右。」桃符便逐漸流行起來,直到宋代,仍被稱為「桃符」,到明代初年,才開始產生春聯一詞。朱耷 行書聯存世的楹聯書法作品最早上限僅到明代後期。到了清代,書聯之風漸興。早期書體尚為明代遺風,至康熙朝因皇帝喜好董其昌書法,董氏行雲流水般的書體美感,帶來極強的視覺衝擊力。
  • 西安鐘樓懸掛過的楹聯
    清代以前,鐘樓上有無楹聯,不得而知;從目前有關鐘樓的記載上尚未發現。    一九八六年筆者第一次到鐘樓採訪時未看到樓上掛有楹聯。二零零五年六月筆者再次登上鐘樓收集楹聯,當時上面共懸掛六副楹聯,至遲一九九七年下面這些楹聯就懸掛了。    二層北廊楹柱兩副:      鍾號景雲鳴彩鳳;    樓雄川口鎖金鰲。    中柱,隸書,張過撰,宮葆誠書。
  • 醉翁亭楹聯意蘊無窮
    亭內楹聯,言簡意賅,蘊含豐富,對仗工整,雅俗共賞,千百年來為文人雅士和人民群眾所喜愛。出生在這一名勝之地的我60歲之前卻沒有遊覽鑑賞過,前年因有事回了趟滁州才順便一遊,看了景區中所有亭子的楹聯,當時儘管細細品味,又很難悟出其中所有之意境。前段時間整理照片,把照片中各亭子楹聯整理並查閱相關資料,才感覺到意蘊無窮,以饗朋友。
  • 五嶽泰山之楹聯賞析
    楹聯是中華重要傳統文化,特別是各風景名勝區的古剎或名勝,配上一幅楹聯,可謂能起到畫龍點睛之效。楹聯有短有長,而最有名的長聯當屬昆明大觀樓的長聯。可見楹聯之重要性。作為五嶽之首,世界雙文化遺產之一的泰山,除了隨處可見的珍貴石刻之外,也不乏一些名聯。小編最欣賞的是其中兩幅。其一是壼天閣門樓上的。此聯為清嘉慶年間泰安知府廷璐所題:「登此山一半已是壺天,造極頂千重尚多福地」。確如聯中所言,自壺天閣後,泰山勝景才開始。
  • 「鼠」你美,「鼠」您多福——藝術家李亞篆書楹聯庚子賀歲
    書家日常書寫大量楹聯書法是清代書法發展史中的獨特現象,這一時代現象並非僅僅是因為書家個人喜好所致,而是清代文人之間楹聯囑贈之社交方式所必需,同時,也受到了藝術市場對楹聯書法需求的利益驅動。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清代書家日常大量書寫楹聯書法是藝術的社會化行為,從中能夠窺視出書家作為社會一員在整個社會大環境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楹聯書法所承載的社會文化價值。
  • 「國臻藝苑」名家作品欣賞 · 清代/永璋·楷書七言聯
    清代 · 永璋《楷書七言聯》清代 永璋 · 楷書七言聯永 璋(1735-1760)《楷書七言聯》152.5×34.5 cm 約4.7平尺(每幅)估價: 30,000-50,000楹聯發展到了清代進入極盛時期,清代的幾個皇帝如康熙、雍正
  • 楹聯話船政 羅星塔人文研學活動舉行
    福州新聞網12月27日訊(福州日報記者 歐陽進權 通訊員 江超雲)26日上午在馬尾羅星塔公園,一場以「楹聯話船政」為主題的人文研學活動在這裡開展。始建於宋代的羅星塔,是國際公認的重要海上航標之一、世界郵政地名「塔錨地」,被稱為「中國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