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之後,天氣依然非常炎熱,秋老虎根本不會輕易繳械,甚至一場接一場的秋雨,也沒有帶來一絲涼意,反而蒸騰出更多的熱氣。
可是山林中卻極其涼爽,詩人們也有點按捺不住自己的創作激情。王維隱居深山,山雨初霽,仿佛萬物一新,詩佛即興飲酒賦詩,秋夜裡也可以酣眠入夢。
李白秋日裡登高望遠,山峰上雲霧繚繞,更顯鬼斧神工、鍾靈毓秀,詩仙也激情賦詩,縱情飲酒。看來古人不僅喜歡用詩歌抒發雅興,更願意暢飲美酒,排遣心中憂悶。
魏晉時代也有一位詩人,不僅演繹了很多令人驚異的傳奇故事,而且還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佳作。下面介紹的是陶淵明嘯歌採菊,人生至樂,魯迅卻一語道破其中奧妙。
飲酒
晉代:陶淵明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
一觴雖獨盡,杯盡壺自傾。
日入群動息,歸鳥趨林鳴。
嘯傲東軒下,聊復得此生。
古代有很多隱士,有些是王朝更替,他們不願背信棄義、侍奉新主,於是便歸隱山林,比如商朝末年的伯夷叔齊。還有些是因為科舉失意、仕途受阻,不得已只好避世幽居,比如唐代的孟浩然。
當然還有其他情況,比如像袁枚那樣,雖然才華橫溢,卻總是無法升遷;甚至如陶淵明之類,因為不想隨波逐流,於是掛印棄官。
陶淵明自號五柳先生,他自小家貧,好讀書卻不求甚解,喜飲酒也能粗茶淡飯。他為人散淡,卻不願低頭。詩人覺得既然我不被人所容,自己也過不慣仕途生活,彼此心中都不自在,不如自己早點離開,省得最後被人逼走。
這首詩描寫了詩人秋日賞菊、縱情飲酒的畫面,表現了作者恬靜閒適的安居生活。深秋時節,百花凋零、菊花獨放,詩人閒暇時散步賞景,採摘沾著露水的菊花,然後再自製菊花酒。
詩人非常享受遊賞、採摘和製酒的過程,也堅定了自己隱居山林的信心,更忘記了塵俗和喧囂。詩人品味著自己親手製作的美酒,他一飲而盡,又繼續手執酒壺,將甘甜爽口的菊花酒注入杯中。
不知不覺,夜幕降臨,周圍慢慢地安靜下來,各種禽獸都已歇息,就連活潑好動的鳥兒也已歸巢。詩人嘯歌採菊,真乃人生至樂。他縱情歡歌於東窗之下,姑且逍遙地度過此生。
但是隱居生活並非詩歌裡描寫的那樣浪漫,魯迅先生就曾一語道破其中奧妙,其實老百姓為了生計,必須朝砍柴、晝耕田,晚澆菜、夜織屨。而隱士們的生活卻顯得悠哉 遊哉,似乎從來不用勞動,卻依然詩酒風流。
比如盛唐時代半官半隱的王維,還有半個隱士的李白,讀者根本就沒有讀到過他們描寫勞動的詩句。而杜甫、白居易卻有很多作品,都生動地刻畫自己參加田間耕作。
普通勞動者每天辛苦勞作,有幾人可以有吟詩作文的閒暇?那些自稱釣徒樵子的,其實何嘗摸過釣竿或斧柄,甚至唐代詩人左偃還訴苦自己「謀隱謀官兩不成」,就因為漢唐時的士大夫入仕並不算鄙,隱居也不算高潔,而且其實也並不窮。
所以魯迅先生也認為,陶淵明雖然隱居,卻一定有其生財之道,要不然不僅無酒喝,也沒有飯吃,早已餓死在東籬旁,也就不會有傳世久遠的「採菊東籬下」。而且陶淵明似乎也成為一個典範,後世文人只要不得意就會效仿他,但其中有些人只不過是藉此沽名釣譽,甚至希望可以得到高官厚祿!
時隔千年,往事如煙,每天忙忙碌碌,如今我們能夠在閒暇時,欣賞到如此恬靜閒適的詩歌,也禁不住要縱情高歌。朋友們怎麼看待古人的隱居生活,也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