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嘯歌採菊,人生至樂,魯迅卻一語道破其中奧妙

2020-12-17 品詩賞詞

立秋之後,天氣依然非常炎熱,秋老虎根本不會輕易繳械,甚至一場接一場的秋雨,也沒有帶來一絲涼意,反而蒸騰出更多的熱氣。

可是山林中卻極其涼爽,詩人們也有點按捺不住自己的創作激情。王維隱居深山,山雨初霽,仿佛萬物一新,詩佛即興飲酒賦詩,秋夜裡也可以酣眠入夢。

李白秋日裡登高望遠,山峰上雲霧繚繞,更顯鬼斧神工、鍾靈毓秀,詩仙也激情賦詩,縱情飲酒。看來古人不僅喜歡用詩歌抒發雅興,更願意暢飲美酒,排遣心中憂悶。

魏晉時代也有一位詩人,不僅演繹了很多令人驚異的傳奇故事,而且還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佳作。下面介紹的是陶淵明嘯歌採菊,人生至樂,魯迅卻一語道破其中奧妙。

飲酒

晉代:陶淵明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

一觴雖獨盡,杯盡壺自傾。

日入群動息,歸鳥趨林鳴。

嘯傲東軒下,聊復得此生。

古代有很多隱士,有些是王朝更替,他們不願背信棄義、侍奉新主,於是便歸隱山林,比如商朝末年的伯夷叔齊。還有些是因為科舉失意、仕途受阻,不得已只好避世幽居,比如唐代的孟浩然。

當然還有其他情況,比如像袁枚那樣,雖然才華橫溢,卻總是無法升遷;甚至如陶淵明之類,因為不想隨波逐流,於是掛印棄官。

陶淵明自號五柳先生,他自小家貧,好讀書卻不求甚解,喜飲酒也能粗茶淡飯。他為人散淡,卻不願低頭。詩人覺得既然我不被人所容,自己也過不慣仕途生活,彼此心中都不自在,不如自己早點離開,省得最後被人逼走。

這首詩描寫了詩人秋日賞菊、縱情飲酒的畫面,表現了作者恬靜閒適的安居生活。深秋時節,百花凋零、菊花獨放,詩人閒暇時散步賞景,採摘沾著露水的菊花,然後再自製菊花酒。

詩人非常享受遊賞、採摘和製酒的過程,也堅定了自己隱居山林的信心,更忘記了塵俗和喧囂。詩人品味著自己親手製作的美酒,他一飲而盡,又繼續手執酒壺,將甘甜爽口的菊花酒注入杯中。

不知不覺,夜幕降臨,周圍慢慢地安靜下來,各種禽獸都已歇息,就連活潑好動的鳥兒也已歸巢。詩人嘯歌採菊,真乃人生至樂。他縱情歡歌於東窗之下,姑且逍遙地度過此生。

但是隱居生活並非詩歌裡描寫的那樣浪漫,魯迅先生就曾一語道破其中奧妙,其實老百姓為了生計,必須朝砍柴、晝耕田,晚澆菜、夜織屨。而隱士們的生活卻顯得悠哉 遊哉,似乎從來不用勞動,卻依然詩酒風流。

比如盛唐時代半官半隱的王維,還有半個隱士的李白,讀者根本就沒有讀到過他們描寫勞動的詩句。而杜甫、白居易卻有很多作品,都生動地刻畫自己參加田間耕作。

普通勞動者每天辛苦勞作,有幾人可以有吟詩作文的閒暇?那些自稱釣徒樵子的,其實何嘗摸過釣竿或斧柄,甚至唐代詩人左偃還訴苦自己「謀隱謀官兩不成」,就因為漢唐時的士大夫入仕並不算鄙,隱居也不算高潔,而且其實也並不窮。

所以魯迅先生也認為,陶淵明雖然隱居,卻一定有其生財之道,要不然不僅無酒喝,也沒有飯吃,早已餓死在東籬旁,也就不會有傳世久遠的「採菊東籬下」。而且陶淵明似乎也成為一個典範,後世文人只要不得意就會效仿他,但其中有些人只不過是藉此沽名釣譽,甚至希望可以得到高官厚祿!

時隔千年,往事如煙,每天忙忙碌碌,如今我們能夠在閒暇時,欣賞到如此恬靜閒適的詩歌,也禁不住要縱情高歌。朋友們怎麼看待古人的隱居生活,也歡迎留言!

相關焦點

  • 陶淵明最高境界10首詩!
    對菊飲酒,嘯歌採菊,自是人生之至樂。三、陶淵明的豁達擬輓歌辭·其三荒草何茫茫,白楊亦蕭蕭。嚴霜九月中,送我出遠郊。四面無人居,高墳正嶣嶢。馬為仰天鳴,風為自蕭條。幽室一已閉,千年不復朝。千年不復朝,賢達無奈何。向來相送人,各自還其家。
  • 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句詩的深藏含義是什麼?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魏晉風度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社會選拔官員主要依靠門閥制度。門閥就是聲勢顯赫的名門望族。朝廷選官一般都會從他們中間挑選,門第越高,官職就越高。門閥制度從西漢開始,一直延續到隋唐。
  • 陶淵明與菊
    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辭官歸隱,躬耕園田,飲酒賦詩,逍遙適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十字,讓菊成了陶淵明專屬的文化符號,唐人已將菊稱為「陶菊」或「陶家菊」。因了陶淵明,菊也就有了高潔、清雅、堅貞、淡泊等象徵意義。不過,需要看到的是,陶淵明之採菊,不是單單喜歡菊花的美麗,在這背後,存在一個深遠而豐富的文化傳統。
  •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回歸本心,歸隱田園
    陶淵明便是其中最絢麗奪目的一抹亮色。初涉官場,陶淵明還不知世道昏暗,昂首挺胸地懷著「脂我名車,策我名驥。千裡雖遙,孰不敢至!」的理想,毅然踏上徵程。誤入塵網的陶淵明性情閒淡,與官場上的爾虞我詐格格不入。幾番考量之後,陶淵明將理想束之高閣,回到家中過起了閒適的田園生活。
  •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這首詩將哲理與詩意完美融合
    陶淵明喜歡喝酒,酒酣耳熱之際又喜歡寫詩,寫得多了便成了一組詩,這組詩的名字就叫《飲酒》,總共二十首。這二十首已經成為十分有名的詩篇,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是哪首呢?當然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首了,這是《飲酒》詩的第五首,我們今天就來說說這首詩。
  • 李修建 | 陶淵明與中國菊文化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十字,讓菊成了陶淵明專屬的文化符號,唐人已將菊稱為「陶菊」或「陶家菊」。因了陶淵明,菊也就有了高潔、清雅、堅貞、淡泊等象徵意義。不過,需要看到的是,陶淵明之採菊,不是單單喜歡菊花的美麗,在這背後,存在一個深遠而豐富的文化傳統。——李修建《荊楚歲時記》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
  • 緣何採菊東籬下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的這兩句詩,包含人物、地點、情節「三要素」。據此,我們不妨做幾個提問:為什麼採菊東籬下的是陶淵明而非其他人?
  • 陶淵明的田園生活,不僅僅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提到田園生活,大家一定會想到陶淵明的名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歷來人們把這首詩當成田園生活的真實寫照。其實,只要分析一下就會知道,田園生活聽上去很美好,但是要付出辛苦勞作,肯定會存在很多現實困難。對於只會讀書的文人來講,讓他們拿起鋤頭,每天在田間耕種。
  • 陶淵明:仕宦生涯,半生撕扯半掙扎。一朝抉擇歸隱去,採菊東籬下!
    這次辭官的直接原因,據《宋書》本傳記載:「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嘆日:『我不能為五鬥米折腰向鄉裡小人!』,即日解印綬去職。」意思是,上級派遣督郵(相當於巡查員)來到。縣裡的官吏告訴陶淵明,要正裝恭敬迎接。可陶淵明不願向權貴折腰,便辭職歸去。 辭去彭澤令,是陶淵明一生的分界線。
  •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飲酒·其五朝代:魏晉 作者:陶淵明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辨 通:辯)【譯文及注釋】 譯文住宅蓋在人世間,清靜卻無車馬喧。問我為何能如此?
  •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你能讀懂幾種悠然?
    這樣的詩句已經奠定了菊花高潔的形象,然而真正知菊、愛菊、懂菊的還得數一代田園詩宗陶淵明先生,他是真正把菊花文化發揚光大的重要人物。正是從陶淵明的賞識開始,菊花奠定了恬淡、隱退的特徵。司空圖在《典雅》中說:「落花無言,人淡如菊」。人淡如菊,常常被網絡小說形容氣質美女。今天我們就來共同解讀陶淵明菊花詩中最著名的一首——《飲酒其五》: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50句陶淵明經典詩文,值得一讀再讀
    說起我國第一個田園詩人,非陶淵明莫屬。陶淵明是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
  • 《飲酒其五》——陶淵明對田園生活熱愛與高潔的志向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賞析] 這首詩的意境可分為兩層,前四句為一層,寫詩人擺脫世俗煩惱後的感受。後六句為一層,寫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詩人從中獲得的無限樂趣。
  • 陶淵明的一首飲酒詩,全篇無一酒字,深受大家的喜歡
    其實在中國文學史上,創作飲酒詩數量最多的是東晉詩人陶淵明,在《陶淵明詩集》中,共有飲酒詩60多首。後世的文人如李白,杜甫,孟浩然,白居易,蘇軾,辛棄疾等都有嗜酒的共性,這與陶淵明的影響是分不開的。其中有一首飲酒詩,全篇無一酒字,卻表現詩人閒淡,純真而又質樸的生活情趣。
  • 唯有飲者留其名,賞飲酒詩人陶淵明醉態所作詩詞
    陶淵明被稱為是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他寫下了許多田園詩,歸隱詩作,對中國的古詩詞作出了巨大貢獻。陶淵明從小便修習儒家經典,眾所周知儒家倡導積極入世,有所作為。況且考取功名本就是所有古代學子的志向。那陶淵明為何會選擇放棄進入官場而隱居山林之中?而他又為何要幾度出仕呢?
  • 陶淵明的田園詩
    陶淵明的出現,才使詩歌藝術的脈絡重新接上,並且增添了許多新的充滿生機的因素。陶詩沿襲魏晉詩歌的古樸作風而進入更純熟的境地,像一座裡程碑標誌著古樸的歌詩所能達到的高度。 陶淵明又是一位創新的先鋒。他成功地將「自然」提升為一種美的至境;將玄言詩註疏老莊所表達的玄理,改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詩歌與日常生活相結合,並開創了田園詩這種新的題材。
  • 我國古代第一位田園詩人:走進五柳先生陶淵明的瀟灑人生
    導語:五柳先生陶淵明在中國古代的文壇詩人中可謂是一個特立獨行的存在,在我國古代大多數詩人才子都以追逐官場名利,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為人生目標,所以常常我們可以在很多詩中看到詩人們為自己官場的不順利而寫下埋怨和鬱結的詩篇。但是東晉時期陶淵明的出現,開闢了我國古代田園詩這一大詩歌領域。
  • 陶淵明愛「菊花」
    沒錯,今天我們要講的主人公就是——陶淵明。陶淵明是魏晉時期一個偉大的文學家,他生逢亂世,卻品性高潔,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汙,於是辭官歸隱,躬耕于田園。歸隱的生活清貧辛苦,卻也怡然自得。他寫下的那篇《桃花源記》,正是描繪著他渴望平淡安寧,淳樸自然的生活理想。那群遺世獨立、不諳世故的先民們,以耕田捕魚為生,黃髮垂髫、怡然自樂,民風淳樸、民情真摯,成為後世無數人的精神追求!
  •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人人都嚮往的世外桃源,它只是傳說!
    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留有著作《陶淵明集》傳世。人們對陶淵明記憶最深的要屬他留下的那首千古傳誦的《飲酒》。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 採菊「中隱」下 悠然見南山 柏廚家居新品營造中隱生活空間
    「採菊東籬下,悠然現南山。」陶淵明的隱逸生活是每個中國人心中的理想。在傳統的中式生活方式中,寄情山水的隱逸情懷必不可少。莊子的道是他長久地置於天地、隱於山水中悟出來的,他倡導的「天人合一」也成為中國古人孜孜以求的生命境界。「隱」是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種處世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