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與菊

2021-02-07 天藍廣告有限公司

菊有五美:「黃華高懸,準天極也;純黃不雜,后土色也;早植晚登,君子德也;冒霜吐穎,象勁直也;流中輕體,神仙食也。」

     《荊楚歲時記》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晉末宋初的某年,重陽節,陶淵明沒有酒了。他揭開壇蓋,是空的,逸出的殘香讓他難以消受。他嘆口氣,搖搖頭,踱出門外。菊花是有的,宅外籬邊,一簇簇地,開得正盛,黃燦燦地噴張如蓋,散出陣陣馨香,愜人心意。陶淵明摘了一大把,不時湊到鼻間,又想到了酒。此刻,有酒人家正痛快地享用吧?他索性坐在菊邊,想著多採些菊花,多開些荒田,等到明年的九月初九,就可以喝到菊花酒了。然而,老妻稚子,一大家子人,糧食總是不夠。他又想起做彭澤縣令時,在250畝公田裡種了高粱,未及收穫,他卻回鄉務農了。如今的生活不免寒苦,他淡然一笑。往事如煙雲,不知過了多久,恍惚間,一襲白衣飄然而至,原來是老朋友王弘送酒來了。太好啦,他已等不及,抓起酒杯痛飲,很快,他沉醉在菊花叢中。

     中國文化中有大量惹人喜愛的植物意象,如梅、蘭、竹、菊、松、柳、荷、牡丹等等。它們常與某一「文化名人」綁定在一起,並被賦予了特定的文化內涵。如梅之於宋代林逋,竹之於東晉王子猷,菊之於陶淵明。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辭官歸隱,躬耕園田,飲酒賦詩,逍遙適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十字,讓菊成了陶淵明專屬的文化符號,唐人已將菊稱為「陶菊」或「陶家菊」。因了陶淵明,菊也就有了高潔、清雅、堅貞、淡泊等象徵意義。不過,需要看到的是,陶淵明之採菊,不是單單喜歡菊花的美麗,在這背後,存在一個深遠而豐富的文化傳統。

菊是中國的特產,《禮記·月令篇》就有記載:「季秋之月,菊有黃花。」菊於蕭殺的秋末開花,這一特性易引起古人的垂青。顯然,古人最先關注的,不是菊的審美特點,而是菊有什麼用。對此,屈原已經給出了答案,他在《離騷》中說:「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可見,菊是可吃的。事實上,這也正是菊在六朝以前最主要的功用。

     晉人葛洪《抱樸子內篇》記,南陽酈縣山谷有一條小溪,谷中長滿菊花,花落水中,加以時日,溪水變得異常甘甜,人稱甘谷水。附近居民都飲甘谷之水,「食者無不老壽,高者百四五十歲,下者不失八九十,無夭年人,得此菊力也」。作過南陽太守的王暢、劉寬、袁隗等人,讓酈縣每月送40斛甘谷水特供自己飲用,他們所患的眩冒等病,因喝此水而愈。日常經驗往往最具說服力,菊能治療疾病,能令人長壽,在漢代,已成為人之共識。於是,菊很自然地進入了醫家、養生和神仙家的視野之中。

成書於東漢的《神農本草經》,集前代藥物學成果,全書載藥365種,分上、中、下三品。上品有藥120種,其中草類71種,菊花即屬此列,位居菖蒲之後、人參之前,排名第二。「主諸風頭眩、腫痛,目欲脫,淚出,皮膚死肌,惡風溼痺,利血氣」,正與王暢等人的病案相合。自此,菊花作為一味中藥,長久地存在於醫家典籍之中,如《金匱要略》治療中風的方劑中,就有菊花。

     熱衷於長生求仙的人,嘗試服用各種藥品。大抵魏晉之前多服草藥,如松茸、茯苓等物;魏晉至明代多服石藥,如六朝人吃五石散,葛洪為代表的道士用鉛砂、硫磺、水銀等煉丹;明代主張以人補人,術士用少女之初乳、初次經血等物為皇帝煉丹。兩漢時期,菊花是求仙好道之人食用的藥物之一。舊題劉向所撰、或為漢魏間人偽託的《列仙傳》,載仙人71位。其中一位名叫文賓,此人以賣草鞋為生,幾十年內,娶過好幾位妻子,都被他拋棄了。首位妻子九十多歲時,意外碰到文賓,發現文賓依然身強體壯,於是向文賓拜泣,求教道術。文賓「教令服菊花、地膚、桑上寄生、松子,取以益氣」,老太太依法行事,「延齡百餘」。唐代歐陽詢主編的《藝文類聚》中,《藥香草部》專列菊,其中記道:「《神仙傳》曰:康風子,服甘菊花、柏實散得仙。」到了明人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這段文字變成:「神仙傳言康風子、朱孺子皆以服菊花成仙。」李時珍略去了柏實散,極力強調菊花的功效。葛洪在《抱樸子內篇》中還記錄了一種「劉生丹法」:「用白菊花汁蓮汁樗汁,和丹蒸之,服一年,壽五百歲。」效力的確驚人,惜乎缺乏實證。

六朝文人,普遍認為菊花能夠養生延壽,多有詩文吟詠。魏文帝曹丕曾將菊花作為禮物送給太傅鍾繇,並作一書,其中提到:「屈平悲冉冉之將老,思食秋菊之落英,輔體延年,莫斯之貴,謹奉一束,以助彭祖之術。」希望鍾繇食用菊花延長壽命。晉人嵇含的《菊花銘》,認為服菊即可成仙:「煌煌丹菊,翠葉紫莖,詵詵仙神,徒餐落英。」傅玄更為直白地表達了同樣的觀念:「服之者長壽,食之者通神。」陳人陰鏗《賦詠得神仙詩》「朝遊雲暫起,夕餌菊恆香」,更具逍遙氣象。

     除了養生成仙,六朝文人還賦予菊其他文化意義。鍾繇之子鍾會的觀點最具代表,他認為菊有五美:「黃華高懸,準天極也;純黃不雜,后土色也;早植晚登,君子德也;冒霜吐穎,象勁直也;流中輕體,神仙食也。」「君子德」和「象勁直」,使其具有了高蹈的道德價值。此外,所謂「黃華高懸」「純黃不雜」「冒霜吐穎」,同樣大有審美意味。時人詩文中,同樣盛稱菊花之美。曹植眼中的洛神,「榮曜秋菊,華茂春松。」鍾會的《菊花賦》,大寫菊花之美:「延蔓蓊鬱,緣阪被崗,縹幹綠葉,青柯紅芒,芳實離離,暉藻煌煌,微風扇動,照曜垂光。」詞採華麗。

     陶淵明未能免俗,或者說,他不能超越這一文化傳統。現存陶詩125首,幾乎篇篇有酒,提到菊花的卻只有5處,除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尚有《問來使》:「我屋南窗下,今生幾叢菊。」向使者打聽家裡所種菊花的長勢。《飲酒二十首》之七:「秋菊有佳色, 露掇其英。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九日閒居》:「酒能祛百慮,菊能制頹齡。」這兩處皆寫菊花酒,著重其養生功用。還有《和郭主簿二首》:「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傑。」褒揚松菊之高潔堅貞。顯然,菊的這些特點和意義,在陶淵明之前即已具備。其高逸貞潔的喻意,因為陶淵明,得到了極大彰顯。

//題材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李修建 | 陶淵明與中國菊文化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十字,讓菊成了陶淵明專屬的文化符號,唐人已將菊稱為「陶菊」或「陶家菊」。因了陶淵明,菊也就有了高潔、清雅、堅貞、淡泊等象徵意義。不過,需要看到的是,陶淵明之採菊,不是單單喜歡菊花的美麗,在這背後,存在一個深遠而豐富的文化傳統。——李修建《荊楚歲時記》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
  • 陶淵明嘯歌採菊,人生至樂,魯迅卻一語道破其中奧妙
    下面介紹的是陶淵明嘯歌採菊,人生至樂,魯迅卻一語道破其中奧妙。飲酒晉代:陶淵明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一觴雖獨盡,杯盡壺自傾。當然還有其他情況,比如像袁枚那樣,雖然才華橫溢,卻總是無法升遷;甚至如陶淵明之類,因為不想隨波逐流,於是掛印棄官。陶淵明自號五柳先生,他自小家貧,好讀書卻不求甚解,喜飲酒也能粗茶淡飯。他為人散淡,卻不願低頭。詩人覺得既然我不被人所容,自己也過不慣仕途生活,彼此心中都不自在,不如自己早點離開,省得最後被人逼走。
  •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回歸本心,歸隱田園
    陶淵明便是其中最絢麗奪目的一抹亮色。初涉官場,陶淵明還不知世道昏暗,昂首挺胸地懷著「脂我名車,策我名驥。千裡雖遙,孰不敢至!」的理想,毅然踏上徵程。誤入塵網的陶淵明性情閒淡,與官場上的爾虞我詐格格不入。幾番考量之後,陶淵明將理想束之高閣,回到家中過起了閒適的田園生活。
  •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這首詩將哲理與詩意完美融合
    陶淵明喜歡喝酒,酒酣耳熱之際又喜歡寫詩,寫得多了便成了一組詩,這組詩的名字就叫《飲酒》,總共二十首。這二十首已經成為十分有名的詩篇,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是哪首呢?當然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首了,這是《飲酒》詩的第五首,我們今天就來說說這首詩。
  • 陶淵明的田園生活,不僅僅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提到田園生活,大家一定會想到陶淵明的名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歷來人們把這首詩當成田園生活的真實寫照。其實,只要分析一下就會知道,田園生活聽上去很美好,但是要付出辛苦勞作,肯定會存在很多現實困難。對於只會讀書的文人來講,讓他們拿起鋤頭,每天在田間耕種。
  • 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句詩的深藏含義是什麼?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魏晉風度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社會選拔官員主要依靠門閥制度。門閥就是聲勢顯赫的名門望族。朝廷選官一般都會從他們中間挑選,門第越高,官職就越高。門閥制度從西漢開始,一直延續到隋唐。
  •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50句陶淵明經典詩文,值得一讀再讀
    說起我國第一個田園詩人,非陶淵明莫屬。陶淵明是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
  • 陶淵明:仕宦生涯,半生撕扯半掙扎。一朝抉擇歸隱去,採菊東籬下!
    出於對山水田園詩的喜好,以及對詩詞文人隱生活的好奇,本人逆流而上、按圖索驥,找到了陶淵明這個碼頭。 陶淵明,365—427年,又名潛,字元亮,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他早於王維近300年,早於我們近1600年!讓人感嘆,中國歷史這本書,實在是太厚重了。
  • 陶淵明愛「菊花」
    沒錯,今天我們要講的主人公就是——陶淵明。陶淵明是魏晉時期一個偉大的文學家,他生逢亂世,卻品性高潔,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汙,於是辭官歸隱,躬耕于田園。歸隱的生活清貧辛苦,卻也怡然自得。他寫下的那篇《桃花源記》,正是描繪著他渴望平淡安寧,淳樸自然的生活理想。那群遺世獨立、不諳世故的先民們,以耕田捕魚為生,黃髮垂髫、怡然自樂,民風淳樸、民情真摯,成為後世無數人的精神追求!
  • 緣何採菊東籬下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的這兩句詩,包含人物、地點、情節「三要素」。據此,我們不妨做幾個提問:為什麼採菊東籬下的是陶淵明而非其他人?
  • 道教神花---菊
    道士陶淵明《九日閒居》:「酒能祛百病,菊解制頹齡」。菊又有「制頹齡」的雅稱。與此同時,菊花酒在古代又被看作是重陽節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重陽」即農曆九月初九,其名稱源於《易經》,易以陽爻為九,將九定為陽數,兩九相重為重陽,故名重陽節。從數字上說,九為至陽之數,重陽為兩九相重,已到極盛之地,但物極必反,盛極必衰,預示著向反面而轉化,所以很多地方又將重陽九月九成為死亡節③。
  • 靠著知己陶淵明,菊花終於攀上了重陽節的高枝
    陶弘景認為,菊花可以「療腰痛去來陶陶,除胸中煩熱,安腸胃,利五脈,調四肢」,而且以白菊為最佳,「仙經以菊為妙用,但難多得,宜常服之」,孫思邈還將菊花的採集和儲存方法都記述下來。他們的想法並非空穴來風,因為最早的藥學著作《神農本草經》中就已經記載了菊花入藥的價值——「菊花味苦平,主諸風頭眩腫痛,目欲脫,淚出,皮膚死肌,惡風溼痺。久服利血氣,輕身耐老延年。」
  • 從養生成仙到高潔堅貞:陶淵明與中國菊花文化
    晉末宋初的某年,重陽節,陶淵明沒有酒了。他揭開壇蓋,是空的,逸出的殘香讓他難以消受。他嘆口氣,搖搖頭,踱出門外。菊花是有的,宅外籬邊,一簇簇地,開得正盛,黃燦燦地噴張如蓋,散出陣陣馨香,愜人心意。陶淵明摘了一大把,不時湊到鼻間,又想到了酒。此刻,有酒人家正痛快地享用吧?他索性坐在菊邊,想著多採些菊花,多開些荒田,等到明年的九月初九,就可以喝到菊花酒了。然而,老妻稚子,一大家子人,糧食總是不夠。
  • 從採菊見山到世外桃源,不變的是陶淵明的熱愛,變的是什麼?
    作為田園詩派的鼻祖,陶淵明從《飲酒》的採菊見山到《桃花源記》的世外桃源,無不表達的是他對田園生活的熱愛,以及對安逸的隱居生活的嚮往,但是他的心境卻變了。陶淵明嚮往的田園生活陶淵明在採菊見山時是悠然自得的心境。提起陶淵明作《飲酒》時的心境,不得不提他所處的環境,他生活的時代正值東晉滅亡前夕,在感受了世道的險惡與生活的艱辛後,他棄官歸隱,過起了田園生活。
  • 田園詩人陶淵明!
    在中國文學史上,有很多詩人以描寫田園風光而聞名,但就以這些詩人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來說,沒有一位能夠超過陶淵明的,可以這麼說,陶淵明是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他對後來的田園詩歌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談談這位田園詩人陶淵明。
  • 重陽把酒話菊花:陶淵明與菊花文化,菊花的高逸貞潔喻意!
    晉末宋初的某年,重陽節,陶淵明沒有酒了。他揭開壇蓋,是空的,逸出的殘香讓他難以消受。他嘆口氣,搖搖頭,踱出門外。菊花是有的,宅外籬邊,一簇簇地,開得正盛,黃燦燦地噴張如蓋,散出陣陣馨香,愜人心意。陶淵明摘了一大把,不時湊到鼻間,又想到了酒。此刻,有酒人家正痛快地享用吧?他索性坐在菊邊,想著多採些菊花,多開些荒田,等到明年的九月初九,就可以喝到菊花酒了。然而,老妻稚子,一大家子人,糧食總是不夠。
  • 陶淵明最高境界10首詩!
    陳寅恪先生專門對此詩逐一闡釋,得出結論是陶淵明信奉著「委運任化的新自然說」,基於他的這一哲學觀,後代學者多能繼續研究有所創穫。陶淵明確實給時人一種新的活法,確實活出了與世俗生活和解的方式,平淡中有綺麗,苦悶中有快樂。莊子說「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達命之情者,不務命之所無奈何!」蓋應如此!
  • 陶淵明獨愛菊,為什麼不寫「菊花源記」,而寫《桃花源記》?
    晉陶淵明獨愛菊,他從出仕到棄官,過上隱居生活,也曾不為五鬥米折腰,深刻地意識到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又因對這種黑暗的不滿,從而幻想出一個理想社會,這就是《桃花源記》。桃花源是陶淵明構建的烏託邦,是一個積極的理想社會,和當時消極的社會現狀截然相反的。
  • 陶淵明:痴迷田園卻差點把自己餓死
    陶淵明,字元亮,又名潛,私諡「靖節」 ,世稱靖節先生,是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過許多官職,也是都不如意便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有著「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的稱號。
  • 陶淵明的田園詩
    陶淵明的田園詩高度的詩歌成就 東晉建立後一百年間,詩壇幾乎被玄言詩佔據著。 他的清高耿介、灑脫恬淡、質僕真率、淳厚善良,他對人生所作的哲學思考,連同他的作品一起,為後世的士大夫築了一個「巢」,一個精神的家園。一方面可以掩護他們與虛偽、醜惡劃清界限,另一方面也可使他們得以休息和逃避。他們對陶淵明的強烈認同感,使陶淵明成為一個永不令人生厭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