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當中,常常聽到父輩們說誰誰上了大學,是一個多有文化多有知識的人,誰誰沒上過學,一點文化知識都沒有,以這樣的方式來教育我們好好學習,考上好的大學,多學習點文化知識,以後才有好的出路,才能找到一個好的工作等等,那麼才叫有文化有知識呢?二者之間又有何區別了?接下來小編就和各位看官一探究竟。
大家是否還聽過這樣的對話,你這個人書算白讀了,學了那麼多知識,但我怎麼感覺辦的這事,你說的這話還不如我這文盲呢?所以有知識並不代表有文化。知識是一種工具,而文化是一種沉甸。知識是一種名片,但文化是一種修為和內涵。知識是一種常識,文化是一種人格。知識可化為做事的專業技能,而文化卻是一個人做人達到某種境界的升華。知識是一種能力,而文化是一種教養。知識是一種身份,而文化是格局。
其實,文化是通過學習所獲得的,需要的是傳承,中華五千年之文化由傳承,所發揚光大的。知識是通過實踐所獲得的,需要的是積累,中華民族的智慧由一代又一代人,通過實踐所積累的。文化代表廣度,而知識代表深度。打個比方:文化是水,知識就是由水通過精緻加工的酒。水,我們隨處可以獲取,而酒必須通過精細製作,才能製成。知識是科學,文化是物質和精神財富。知識在文化中,文化中包含知識。
這裡談及的區別,我們可以再來看下各自普遍的定義:知識就是一切人類總結歸納,並認為正確真實,可以指導解決實踐問題的觀點、經驗、程序等信息。知識拿來就能用,立馬可以指導實踐行動的信息,它必須是可以表達、表現出來,具備傳承性,可以多種多樣,但必須能夠讓接收信息的人理解,表達的過程也會產生一定的信息損耗或是錯誤理解。文化則是相對於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是非常廣泛和最具人文意味的概念,至於這個概念如何解讀,包含什麼,人們一直眾說不一。
我用一個例子來說明我的理解:拿人類的起源來說:原始人類剛剛學會走路、採摘野果、打獵、鑽木取火等等生存的技能都可以稱之為知識,因為這些信息經過實踐得出符合人類生存需求,於是它作為知識一代一代傳承下來,每個新生兒都從頭開始學習,絕大多數的人類都能理解,這就是知識。因為多方實踐,周而復始,人們得出更好更完善的知識來傳承,更簡便,更快捷。所以有"知識改變命運「、「實踐出真知」這一說法,我把知識理解為可以掌握的技能,學習知識可以知曉世事。
而原始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逐漸擺脫了以採果子捕魚等獲取食物的方式,開始開墾田野,種植蔬菜糧食,形成一個個部落村莊,人群往來開始密集,實現了交流、互助、定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史稱之為農耕文化文明。之所以稱之為文化,因為人類聚居,思想交流發展起來,精神方便的溝通理解,每個部落可能有不同的文化,因為他們的思想包括領導人實行的措施不同,人類心理產生差異。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一說法,我把文化理解為人們對於同一事件產生的不同看法,可以是文化內涵,文化修養,文化傳承……,學習文化可以明禮。
那麼,知識與文化又有什麼共通性了?二者都是可以傳承的,知識傳承學會了掌控了變成了技能,是客觀存在的。文化傳承小到一種家族的信仰,大到一個國家的底蘊歷史,是支撐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精神鼓舞,民族自豪感等等。學習知識,加上自身的理解、感悟、解剖,傳達給大眾,同樣可以形成一種廣為人知的文化。比如一部紅樓,客觀上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當時歷史下知識,如何烹飪美食?如何學習作詩等等;主觀上卻有一代代的人研究紅樓中的字字句句,感慨曹雪芹嘔心瀝血,「十年辛苦不尋常」,許多人都能有自己的獨到見解,於是形成了紅樓文化。一部紅樓不知養活了多少人!
所以我認為知識與文化本生就是相同的,只是可以轉化為文化內涵底蘊比如文化知識,想要分得非常清楚是不可能了,用這麼一句話結尾:「只可意會,不可言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