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足協高層接連語出驚人直指廣州恆大,先是據稱新任足協主席表示「恆大拿那麼多冠軍有什麼用?9連冠10連冠中國足球也上不去啊」,接著又是足協秘書長劉奕公開稱「恆大買入孔卡等高水平的外援,導致2012年後中國球員進球數急速下降,直接結果就是國家隊水平的急劇下滑。」,上述雷人言論把中國足球上不去的原因都神奇的「甩鍋」給了一家俱樂部。但明眼人一看便知,國足搞不上去,這板子究竟該打在誰的頭上?足協負責各級國家隊建設,國家隊成績不好,首先應該問責的是中國足協,而非職業俱樂部。
恆大和外援成中國足球上不去的禍根?
國足興衰,家家俱樂部有責,冠軍首當其衝。但是,恆大2010年進入足球,國足則從2004年就開始加速衰敗,至今已連續四屆世預賽失利。2016年,是恆大國腳黃博文一腳勁射才送中國隊晉級俄羅斯世界盃亞洲區12強賽,那場比賽國足首發陣容中有5名恆大國腳。此後,國足主場1比0力克韓國隊,首發陣容中仍有5人來自恆大。過去10年國家隊低谷中最具亮色的片段,大都是恆大國腳為國出戰人數最多的時候。
國足搞上不去,歸根結底是青訓荒廢,人才斷檔。2000年前後,中國足球青訓滑入深淵。據新華社報導,在中國足協註冊的1991-1998年齡段青少年球員總數僅為7276人。其中,91、92年齡段球員註冊人數僅為355人和380人,武磊正是這1/355。從武磊這一代開始,中國足球已經輸在起跑線上了。自2006年之後,中國國青隊也再無世青賽參賽資格。事實上,本土年輕人才匱乏,還導致當下聯賽轉會市場供求失衡、奇貨可居,並體現為高薪低能。
不是高水平外援擠壓了國內球員的生存空間,而是中國年輕球員競技水平低缺乏競爭力,像武磊那樣的優秀球員更是鳳毛麟角。歐洲五大聯賽是引進外援最多、水平最高的聯賽,德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英格蘭足球也受益於此,湧現了無數才華橫溢的年輕球員,使得國家隊長期保持在世界最高水平球隊的行列。沒聽他們抱怨說,引進了C羅、梅西、羅本、內馬爾、蘇亞雷斯、範迪克、孫興慜等外援以後,本土球員水平開始下降了,國家隊成績下滑了。為啥到了我國聯賽,俱樂部引進高水平外援就被定為中國足球水平下滑的原罪之一了?
青訓嚴重滑坡,中國足協豈能「甩鍋」?
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中國足協黨委書記杜兆才是明白人。2018年他就公開表示,「青訓是中國足球落後的根源。青訓是中國足球改革的基礎,也是中國足球發展和振興的戰略基石,事關中國足球的未來。」
而青訓缺失的板子,也打不到恆大、魯能等中超豪門俱樂部頭上的。魯能青訓從1999年開始,今年已整整20年,其整體青訓實力應該是國內最強。恆大足校雖然僅成立7年多,但投入超26億,在中國、西班牙開設兩大基地,實施了「精英生、全免費」的培訓機制,創辦了馬德裡足球冠軍賽,以賽帶練,加快培養優秀苗子。相比於中超大多數俱樂部包括上港等青訓靠「買買買」的,魯能、恆大無疑領先了一大步。
應該追問的是:從2002年開始,足協換了一撥又一撥主事者,其中還有一兩個一把手鋃鐺入獄,其中究竟有誰真正認識到「欲強國足,先強青訓」這個客觀規律,這些年又有誰在任上真正圍繞青訓真抓實幹過?!足協這個指揮棒不行,所以中國足球青訓總是上不去,這些年更是處於嚴重滑坡,已經14年無緣世界大賽。
目前中國足球仍需要團結一心共度難關的境況下,足協主席和秘書長竟先後針對一家俱樂部口不擇言欲加之罪。作為一個從地方俱樂部董事長位置上位的足協一把手,和一個同樣出自上海灘的秘書長,難免給人「地域歧視」的印象,中國足球若不能秉持公心,只是出於狹隘和偏見,會不會導致足壇從業者人心惶惶而成績繼續沉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