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陵泉穴,經穴名。出《靈樞。本輸》。屬足少陽膽經。合(土)穴。八會穴之筋會。又名:筋會、陽陵、陽之陵泉;是足少陽之脈所入為合的合上穴,為筋之會穴。前人依其所在部位而命名(膽屬陽經,膝外側屬陽,腓骨小頭部似陵,陵前下方凹陷處經氣象流水入合深似泉,故名「陽陵泉」)
陽陵泉,在腓骨小頭之前下部凹陷處。取穴時使病人正坐屈膝,將腳自然放平,從膝外側關節下面去按腓骨小頭和脛骨粗隆兩點向下呈等邊三角形,3下尖端就是該穴位,恰在足三裡斜上一橫指處。
陽陵泉為阻少陰膽經之合穴。亦屬五輸穴之一,合治內腑。又為八會穴之一。筋會於陽陵,為下肢主要穴位。屬膽經。「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有剛正果斷,直而不疑,不偏不倚,判斷正確,處理適當之職責。有參與運華食物之功能。陽陵泉有清肝利膽,祛除溼邪,強壯筋骨、健胃制酸之功能。
1、治肝膽系統疾病:對急慢性肝炎、膽囊炎、膽結石、膽道蛔蟲病、黃疸有治療作用;同時可以改善肝功能,有效降低轉氨酶的效能。
2、對於胃酸過多者,針灸此穴有良效,可促進膽汁分泌,幫助消化;治療習慣性便秘。
3、治高血壓、偏頭痛、半身不遂、胸膜炎、肋間神經痛。
4、治肩關節周圍炎、膝關節炎、坐骨神經痛或麻痺、下肢痙攣及麻木不仁、小兒麻痺後遺症、腳氣。
5、青年婦女經常艾灸此穴可能會停經或推遲經期,須與三陰交同灸。
艾炷溫和灸或溫針灸5~7壯,艾條溫和灸10~20分鐘,按照先左後右的順序,隔2-3天灸一次。
《甲乙經》:脅下支滿,嘔吐逆,陽陵泉主之。
《銅人》:治膝伸不得屈,冷痺腳不仁,偏風半身不遂,腳冷無血色。
《大成》:主膝股內外廉不仁,偏風半身不遂,腳冷無血色,苦嗌中介然,頭面腫。
《圖翼》:主治偏風,半身不遂,足膝冷痺不仁,無血色,腳氣筋攣。
點此,擁有自己的艾草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