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丹陽12穴 陽陵泉(任何筋病,頭外側痛要穴)

2021-03-05 愛國醫學網

陽陵居膝下,外臁一寸中。膝腫並麻木,冷痺及偏風,舉足不能起,坐臥似衰翁,針入六分止,神功妙不同(灸三壯)。

一:穴位定位

《針灸大成》

膝下一寸,胻外廉陷中,蹲坐取之。足少陽所入為合土。《難經》曰:筋會陽陵泉。疏曰:筋病治此。

《中國針灸學》

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中。

陽陵泉穴位的具體定位,古書上的位置和現代教科書上的位置大約一致。都是在膝關節外側下方一寸左右,也就是在腓骨小頭前下方的一個凹陷區。

如果我們在那個區域仔細按壓的話,我們可以明顯的找到一個凹陷點。

二:穴位作用

1:筋會陽陵泉

因為古書上說我們人體上所有的筋,都匯聚在陽陵泉這個穴位上。所以陽陵泉治我們身上所有因為筋的問題而導致的疾病。

例如:腿抽筋(腓腸肌痙攣)。很多老年人在晚上睡覺的時候,會因為小腿部的抽筋而痛醒。導致小腿部抽筋的問題的原因有很多,例如缺鈣、腓腸肌痙攣、勞累、或者神經元的損傷都會導致。我們在處理這類腿抽筋問題時,我們都可以去找陽陵泉這個穴位。

人體筋病:例如因為勞動扭傷腰部、腰椎間盤突出、肩周炎、頸椎病……我們在處理處理這一類問題,都可以著重的在筋方面考慮。

2:疾高而外者,取之陽之陵泉也。

我們如何理解「疾高而外者」這個名詞呢?我們可以根據這個名詞的字面含義去理解,疾為疾病、高也就是高處。所以就是人體最高處外側的疾病,我們可以去取陽陵泉。

也就是我們的外側緣頭痛。

針對外側緣頭痛,我們可以使用陽陵泉進行處理,有時它的效果是非常好的。

3:偏癱或者老年人腿部無力

針對偏癱患者或者老年人,因為疾病或者年齡增大而導致的腿部無力,導致不能行走或行走困難的患者。我們可以使用陽陵泉穴位。

我們對陽陵泉穴的刺激,從而可以加強我們腿部的力量,可以使我們走路更有勁。

總之陽陵泉是一個非常神奇的穴位,你應該從多方面去發掘他的作用。

【文中素材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如果您想和更多的中醫同路人一起討論學習,共同進步,歡迎加入針灸醫案群。加群步驟:

1. 掃描(長按)下方群主微信號二維碼,加群主為好友。

2. 發送信息「入群學習」給群主。

3. 等群主發給你入群邀請,加入群。

注意:中醫培訓做廣告的就不要加了

相關焦點

  • 【每日一穴】陽陵泉穴
    陽陵泉定義:足少陽膽經穴。在小腿外側,當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足少陽膽經的合穴,膽的下合穴,八會穴之筋會。陽陵泉,前人依其所在部位而命名(膽屬陽經,膝外側屬陽,腓骨小頭部似陵,陵前下方凹陷處經氣象流水入合深似泉,故名「陽陵泉」)陽陵泉陽,陽氣也。陵,土堆也。泉,源源不斷也。該穴名意指膽經的地部經水在此大量氣化。
  • 陽陵泉穴!
    陽陵泉為經穴名(Yánglíngquán)。出《黃帝內經靈樞·邪氣臟腑病形》。屬足少陽膽經。陽陵泉是足少陽膽經的合穴,膽的下合穴,八會穴之筋會,五行屬土。陽為陰之對,外為陽,陵即丘陵,泉即水泉,膝外側腓骨小頭隆起如陵,穴在其下陷中,猶如水泉,故名陽陵泉。【腧穴釋義】陽陵泉。陽,陽氣也。陵,土堆也。泉,源源不斷也。該穴名意指膽經的地部經水在此大量氣化。
  • 【每日一穴】陽陵泉穴:降濁除溼
    陽陵泉為經穴名(Yánglíngquán)。出《黃帝內經靈樞·邪氣臟腑病形》。屬足少陽膽經。陽陵泉是足少陽膽經的合穴,膽的下合穴,八會穴之筋會,五行屬土。陽為陰之對,外為陽,陵即丘陵,泉即水泉,膝外側腓骨小頭隆起如陵,穴在其下陷中,猶如水泉,故名陽陵泉。【腧穴釋義】特異性:五輸穴之合穴,五行屬土;八會穴之筋會。陽陵泉。陽,陽氣也。陵,土堆也。
  • 每天學點穴位——陽陵泉穴
    前人依其所在部位而命名(膽屬陽經,膝外側屬陽,腓骨小頭部似陵,陵前下方凹陷處經氣象流水入合深似泉,故名"陽陵泉")又名筋會、陽陵、陽之陵泉;是足少陽之脈所入為合的合上穴,為八會穴之筋會。陽陵泉:出處《靈樞·邪氣臟腑病形》:「其寒熱者,取陽陵泉」。別名:筋會穴,陽陵穴。
  • 解決膝關節痛的有效穴
    膝關節痛中醫認為,膝關節痛多屬於「痺證」範疇。痺病是指因人體本身的正氣不足,風、寒、溼、熱等外邪侵襲人體,阻滯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所導致的,以肌肉、筋骨、關節發生疼痛、麻木、重著、屆伸不利,甚至關節腫大灼熱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證。
  • 馬丹陽天星十二穴臨證心得
    馬丹陽即馬鈺,北宋人。其精通針灸,根據自己多年的臨床經驗總結出十二要穴(足三裡、內庭、曲池、合谷、委中、承山、太衝、崑崙、環跳、陽陵泉、通裡、列缺),可治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的各種病證。治療取穴,主穴:足三裡(雙)、內庭(雙)、曲池(雙)、合谷(雙),配穴:通裡、陰陵泉、太衝、環跳、陽陵泉、絕骨、肩髃、均取雙側。針用瀉法,每日1次,針刺9d痊癒出院。按語:根據《內經》「治痿獨取陽明」的原則,取手、足陽明經穴曲池、合谷、足三裡、內庭為主穴,一經兩穴,通經接氣,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掌受血而能攝,足受血而能步。
  • 陽陵泉穴的臨床運用
    除此之外,在針灸治療常用穴中尚有「外傷陽陵泉」之說,也就是陽陵泉可治一切外傷的疾患,與八會穴的筋會陽陵泉頗有異曲同工之妙,也就是一切筋的毛病都可以找陽陵泉;所以陽陵泉是一個很重要的穴道。 ­偏頭痛最易發生的位置就是沿著膽經走的路線,陽陵泉為膽經合穴,經氣最強,入藏最深,故扎此一穴,即可通上達下,而把偏頭痛輕易的治好。 ­許多人有後頭痛的經驗,這個後頭痛指的是風池穴的地方按壓痛,而非指膀胱經的後頭痛。
  • 陽陵泉:腰痛、膝蓋疼痛、腳麻痺、消化不良!
    歷代針灸醫家將之列為要穴,亦與其主治有關。
  • 圖解88個精選穴,一穴一用
    全身穴位眾多,僅經穴就有360多個。綜觀穴位主病,一穴只治一病者極少;而一病對應的最有效的穴位,卻比比皆是。專穴專用,今天就給大家帶來超實用的88個救命穴超清晰對照圖,趕緊收藏了!  1、救命穴——人中
  • 董氏奇穴之 正筋穴 正宗穴
    穴名正筋穴正宗穴定位在足後跟筋正中央上,距足底三寸五分。在足後跟筋正中央,正筋穴上二寸處。主治脊椎骨閃痛、腰脊椎痛、頸項筋痛及扭轉不靈、腦骨脹大、腦積水。針法與應用針深五分了至一寸(針透過筋效力尤佳),體壯者可坐姿扎,體弱者應側臥扎。正筋、正宗兩穴相配用針。【正筋穴】穴位:正筋在足後跟筋(阿基裡斯筋)正中央上、方距足底三寸五分。正筋上二寸為正宗穴。解剖:脊椎骨總神經、腦之總神經。脛骨神經。取穴:正筋當足跟筋之正中央上,距足底三寸五分是穴。正筋上二寸為是正宗穴。
  • 陽陵泉的位置圖和艾灸作用
    陽陵泉穴,經穴名。出《靈樞。本輸》。屬足少陽膽經。合(土)穴。八會穴之筋會。
  • 馬丹陽十二神針
    馬丹陽針法,初時僅在道教全真派弟子內部流傳。後經薛真人外傳,才流行開來。據說原先只有十一穴,刊在明·徐風《針灸大全》時,又增加「太衝」一穴,後來出現的針灸經典如《針灸聚英》、《針灸大成》中均已轉載,成為傳統針灸學中的保留項目。《 天星十二穴主治疾病歌》三裡內庭穴.曲池合谷接。委中配承山,太衝崑崙穴。環跳與陽陵.通裡並列缺。合擔用法擔,合截用法截。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訣。
  • 【每日一穴】臑會穴:舒筋活血、消腫散結
    取穴方法前臂旋前,臑會穴位於人體的臂外側,當肘尖與肩髎穴的連線上,肩髎穴下3寸,三角肌的後下緣。解剖位置在肱三頭肌長頭與外側頭之間;有中側副動、靜脈;布有臂背側皮神經,橈神經肌支,深層為橈神經。臑會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肱三頭肌。有中側副動、靜脈。分布著臂背側皮神經,橈神經肌支,深層為橈神經。皮膚由橈神經的臂後皮神經分布。深層有橈神經,肱深動、靜脈。
  • 每日一穴丨臑會穴:舒筋活血、消腫散結
    臑會穴位位置臑會穴在臂外側,當肘尖與肩髎的連線上,肩髎下3寸,三角肌的後下緣。臑會穴位於肩髎與肘尖(尺骨鷹咀)連線上,肩髎直下3寸,當三角肌後緣處。取穴方法前臂旋前,臑會穴位於人體的臂外側,當肘尖與肩髎穴的連線上,肩髎穴下3寸,三角肌的後下緣。解剖位置在肱三頭肌長頭與外側頭之間;有中側副動、靜脈;布有臂背側皮神經,橈神經肌支,深層為橈神經。
  • 陽陵泉和委中穴的運用
    由此論斷,可以得知,扎陽陵泉一穴,因為它的經氣最強,入髒很深,故通上達下的作用也是最強的。         陽陵泉在足少陽膽經中,它扮演什麼角色?它的穴性有舒筋脈、清膽熱、驅腿膝風邪、疏經絡溼滯之功,主治膝關節痛、坐骨神經痛、偏癱、胸痛、膽囊炎。
  • 耳和髎穴 絲竹空穴 天池穴 天泉穴 曲澤穴 郄門穴 間使穴 內關穴 大陵穴 勞宮穴
    禾髎名意指三焦經經氣及穴外匯入的寒溼水氣在此化雨冷降。本穴物質中一方面是耳門穴傳來的水溼之氣,其量少,其性收引,另一方面是足少陽膽經和手太陽小腸經傳入本穴的溼冷水氣,兩氣交會後在本穴的變化為化雨冷降,所降之雨如從孔隙中漏落一般,故而得名。(《腧穴臨證指要》一書的本穴名稱為「耳和髎」,本書將其改為「禾髎」。)2)手足少陽手太陽之會。
  • 【每日一穴】居髎穴:治療癱瘓、足痿、腿腳麻木等
    【按摩居髎穴位的作用】緩解治療疝氣、癱瘓、足痿、腰腿麻痛等【按摩居髎穴的功效】益腎強健、舒筋活絡。【針刺居髎穴的方法】居髎穴斜刺1.5-2寸,局部酸脹。【居髎穴位配伍】1、居髎穴配跳躍穴、風市穴、腰夾脊穴L1-2、L3-5、陽陵泉穴、條口穴、環跳穴、懸鐘穴治中風下肢癱瘓、根性坐骨神經痛、腓總神經麻痺;2、居髎穴配委中穴、環跳穴治腿風溼痛。
  • 奇穴針灸每日分享一穴---《側三裡,側下三裡穴》
    在側三裡穴直下二寸。主治牙痛、面部三叉神經痛、偏頭痛、肋間痛,盲腸炎痛。同側三裡穴。兩穴常並用治療。針法與應用針深五分至一寸半。側三裡穴與側下三裡穴同時取用,但單足取穴:治左取右穴;治右取左穴。【側三裡穴】
  • 【每日一穴】足太陽膀胱經之 委中穴
    本穴物質為膀胱經氣血匯合而成,故為膀胱經合穴。膕中、郗中、血郗。膕中指本穴所在部位為膕窩橫紋中點處,故名「膕中」。郄中郄:孔隙也。中:指穴內氣血所在為天人地三部的中部也。 「郄中」名意指膀胱經氣血在此聚集,出入緩慢。
  • 神灸堂 每日一穴 肘髎穴
    定位    肘髎位於上臂外側,肱骨外上髁的上方,肱三頭肌的外緣,肱橈肌的起始部;或於曲池穴外上方1寸,肱骨邊緣外,屈肘取穴。取法屈肘,在曲池外上方1寸,肱骨邊緣處取穴。   快速取穴:先找到曲池(屈肘成直角,先找到肘橫紋終點,再找到肱骨外上踝,兩者連線中點處),向上量取1橫指處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