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豔娥:築牢人民美好生活的法治保障

2020-12-22 紅網

自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編纂民法典以來,經過6年10次徵求意見,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於2020年5月28日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國民事權利保障迎來了全新時代。實施民法典,對全面依法治國、發展市場經濟、維護人民權益、提升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必須從四個方面下工夫。

一、在普及法律宣傳上下工夫,讓民法典走入幹部心中、群眾身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法典要實施好,就必須讓民法典走到群眾身邊、走進群眾心裡。」宣傳要突出兩個重點:第一,抓住「關鍵少數」。各級領導班子率先垂範,把民法典納入理論中心組學習內容,採取多種方式,學習民法典需要把握好的核心要義和重點問題,推動民法精髓往心裡走、往深裡走、往實裡走。第二,普及「絕大多數」。廣泛開展民法典普法工作,深入開展「進機關、進鄉村、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進單位」活動,注重加強青少年民法典教育,把民法典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引導群眾養成自覺守法的意識,形成遇事找法的習慣。

二、在明確職責職權上下工夫,讓民法典成為行為規範、行動準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施好民法典,國家機關履行職責、行使職權必須清楚自身行為和活動的範圍和界限。」必須抓實三項工作:第一,明確行政法的管轄權限。各級黨和國家機關要樹立「每一個個人就是整個的國家」理念,按照行政法的管轄權限,依法履能盡責,保護民事權利不受侵犯、促進民事關係和諧有序。第二,建立民法典的配套規定。完善全方位的民事權利保護體系,加強同民法典相關聯、相配套的法律法規制度建設,消除同民法典不一致的有關規定。第三,解決實施中的具體問題。隨著改革持續深化,實施民法典過程中必然會遇到新情況新問題,必須堅持問題導向,發揮司法解釋作用,在新實踐中推動民法典完善和發展。

三、在嚴格執法監督上下工夫,讓民法典彰顯重器威嚴、公信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提高司法公信力,是維護民法典權威的有效手段。」必須做到三點:第一,規範執法。以保證民法典有效實施為重要抓手,推進法治政府建設,規範行政活動,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第二,公正執法。秉持公正司法原則,加強民事審判工作,最大限度統一民事法律適用標準,提高辦案質量和司法公信力。第三,文明執法。文明執法,既靠自覺,更靠監督。要加強民事檢察工作,強化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多方面推進民法典實施。

四、在化解社會矛盾上下工夫,讓民法典體現人本情懷、司法溫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提高運用民法典維護人民權益、化解矛盾糾紛、促進社會和諧穩定能力和水平。」大祥區創新社會管理,推行「一二三四五」群眾工作機制,實現了訪量大幅下降,摘掉了掛牌五年的「全省信訪重點縣市區」。我們將以民法典實施為契機,切實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抓信訪工作的能力。一是完善一系列制度。完善聯席調度、督查督辦、獎懲考核、責任追究等群眾工作制度,構建公檢法司一體化、信訪法制化工作格局。二是開展重點區域和重點人群兩個專項整治。開展以精神病人、吸毒人員、社區矯正人員、進京越級重複上訪人員等四類人員為重點人群,以信訪重點社區為重點區域的兩個整治行動,安排專人管控,體現人文關懷,確保「四類人員」穩定、訪量大幅下降。三是抓好三個中心建設。整合區級信訪接待中心、網格化管理中心、區鄉村三級矛調中心,全面推廣「網格化」管理模式,形成「社區有網、網中有格、格中定人、人負其責」管理格局。四是實行「四個一批」清零行動。通過區委書記交辦一批、區級領導重點攻堅一批、專項領域包案化解一批、向上匯報協調處置一批,對存量信訪案件實行「清零」,解決越級訪、重複訪高居不下問題。五是做好五個群眾工作平臺。用好12345政府熱線、網絡問政、幹部下沉、民情懇談、APP群眾直通車等五個群眾訴求反映平臺,及時表達、收集、交辦、處理、反饋群眾訴求,提高群眾認同感和滿意度。

(作者黃豔娥系中共邵陽市大祥區委書記 )

相關焦點

  • 人民美好生活的法治保障
    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通過5年艱苦細緻的工作,完成了民法典編纂這一重大立法任務,為人民美好生活提供了強大法治保障。
  • 民法典: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提供保障
    民法典: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提供保障 2020-06-10 20: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人民要論: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法律保障
    內容提要民法典是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大成果。民法典以保護民事權利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切實回應人民的法治需求,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民法典在系統確認民事主體所廣泛享有的各項權利的基礎上,明確權利的行使規則,為權利實現提供有力保障。
  • 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法律保障(人民要論)
    內容提要民法典是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大成果。民法典以保護民事權利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切實回應人民的法治需求,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民法典在系統確認民事主體所廣泛享有的各項權利的基礎上,明確權利的行使規則,為權利實現提供有力保障。整個法典的制度和規則設計,充分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 「貴州日報評論員文章」民法典護航人民美好生活
    法治興則國興,法治強則國強。  編纂一部真正屬於中國人民的民法典,是新中國幾代人的夙願。貴州代表們認為,民法典必將成為我國法治建設發展的一個裡程碑,完全贊同和擁護。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根本目的是保障人民權益,民法典草案充分體現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意願、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
  • 全面依法治國系列談|織密保障人民權益的「法律網」
    「人民權益」不是抽象空洞的,而是可觸摸和感知的,它體現在每一個具體的人身上,是人們的生存、溫飽、健康、財產、尊嚴,是人民群眾的幸福美好生活。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法治為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發揮了重要保障作用。
  • 用法治為幸福美好生活保駕護航
    「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權益。」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近日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全面依法治國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是人民,必須堅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
  • 建設法治社會,築牢國家長治久安基礎
    (12月7日 新華網)長期以來,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了長期的理論探索和運用實踐,逐步建立起較為全面、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體系。而法治社會又是構築法治國家的基礎,法治社會建設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社會是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舉措。
  • 【地評線】南方網評:夯實法治社會建設基石 築牢法治國家堅實支撐
    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社會,是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舉措。制定和實施綱要,對於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推進法治社會建設、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建設信仰法治、公平正義、保障權利、守法誠信、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社會主義法治社會,是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舉措。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定不移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相互促進,全社會法治觀念不斷增強,法治社會建設全面深化。制定和實施綱要,對於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推進法治社會建設、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 健全社會公平正義法治保障制度
    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歸根結底就是要保障人民群眾的各項權利和自由,尊重人民群眾的人格和尊嚴,滿足人民群眾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日益增長的要求,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首先,公平正義是人民群眾的公平正義。
  • 滿足美好生活需要是以人民為中心的落腳點
    原標題:滿足美好生活需要是以人民為中心的落腳點 以人民為中心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其落腳點是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這一落腳點不僅抓住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關鍵,而且是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的具體運用和重大發展。
  • 讀懂「人民」二字在法治社會建設中的分量
    近日,中共中央印發了《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年)》(以下簡稱《綱要》),對2025年形成符合國情、體現時代特徵、人民群眾滿意的法治社會建設生動局面作出了宏觀部署,提供了根本遵循。但也要清醒看到,與新時代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與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要求相比,法治社會建設在健全社會領域制度規範、加強權利保護、推進社會治理法治化、依法治理網絡空間等方面還存在差距。「民有所呼,政有所應」。針對上述差距,《綱要》不迴避,不敷衍,積極回應了人民群眾新要求新期待,深刻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原則,為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供了有力保障。
  • 國網遼寧省電力有限公司以法治思維引領築牢依法經營根基
    國網遼寧省電力有限公司以法治思維引領築牢依法經營根基 2020-12-15 13: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歸根結底就是要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宣講...
    我們要激揚始終奮進在時代潮頭的精氣神,緊緊抓住發展這個第一要務,著眼於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進一步築牢美好生活的堅實基礎。為人民謀幸福,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的目標很宏偉,但也很樸素,歸根結底就是讓全體中國人都過上更好的日子。」
  • 增強法治意識 築牢青春防線
    ——雙石中學法治教育掠影法治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重要保障。作為全國「零犯罪學校」、重慶市心理健康示範學校,雙石中學始終堅持發揮法治教育主陣地作用,把法治教育工作的重點落實到教育教學之中、滲透進學生思維、根植於學生心田,增強學生法治意識,築牢青春防線。法律知識進入課堂「同學們,今天這堂課我們來講一講校園欺凌。校園是一個供我們讀書和掌握知識的地方,這裡承載著我們的夢想。
  • 人民生活越來越美好
    評論員第一時間學習了公報全文,一個突出感受,就是字裡行間彰顯著我們黨人民至上的執政理念,體現著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我們不是為了規劃而規劃,做好規劃是為了更好地發展;我們也不是為了發展而發展,更好發展是為了更充分地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 如何用法治保障制度優勢充分發揮
    簡言之,法治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晴雨表,一國法治化的程度是反映和體現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的重要標誌。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常抓不懈法治建設對我國改革發展有著怎樣的作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民法典如何保障經濟、保障民生?
  • 築牢國家安全法治屏障,法大在行動!
    築牢國家安全法治屏障,法大在行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頒布實施,為健全中國特色國家安全法律制度體系夯基壘臺、立柱架梁,開啟了國家安全法治建設的嶄新篇章。胡明表示,要以提高依法維護國家安全的能力水平為著力點,切實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防範化解國家安全風險隱患,全面深入推進國家安全法治建設。胡明強調,抓好國家安全教育,是每一所學校、每一名教師的職責,希望各位學員珍惜培訓機會,真正學有所思、學有所獲、學有所成。
  • 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新期待——五論深入貫徹落實省委十一屆...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推動發展的根本目的,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對標對表中央規劃建議,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通過的《中共四川省委關於制定四川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指出,今後五年要努力實現民生福祉明顯提升,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新期待得到更好滿足。這是我們新的奮鬥目標。
  • 福鼎:檢法會籤《環境公益訴訟聯動機制》,築牢環境資源保護法治屏障
    福鼎:檢法會籤《環境公益訴訟聯動機制》,築牢環境資源保護法治屏障 2020-12-22 16: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