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編纂民法典以來,經過6年10次徵求意見,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於2020年5月28日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國民事權利保障迎來了全新時代。實施民法典,對全面依法治國、發展市場經濟、維護人民權益、提升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必須從四個方面下工夫。
一、在普及法律宣傳上下工夫,讓民法典走入幹部心中、群眾身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法典要實施好,就必須讓民法典走到群眾身邊、走進群眾心裡。」宣傳要突出兩個重點:第一,抓住「關鍵少數」。各級領導班子率先垂範,把民法典納入理論中心組學習內容,採取多種方式,學習民法典需要把握好的核心要義和重點問題,推動民法精髓往心裡走、往深裡走、往實裡走。第二,普及「絕大多數」。廣泛開展民法典普法工作,深入開展「進機關、進鄉村、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進單位」活動,注重加強青少年民法典教育,把民法典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引導群眾養成自覺守法的意識,形成遇事找法的習慣。
二、在明確職責職權上下工夫,讓民法典成為行為規範、行動準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施好民法典,國家機關履行職責、行使職權必須清楚自身行為和活動的範圍和界限。」必須抓實三項工作:第一,明確行政法的管轄權限。各級黨和國家機關要樹立「每一個個人就是整個的國家」理念,按照行政法的管轄權限,依法履能盡責,保護民事權利不受侵犯、促進民事關係和諧有序。第二,建立民法典的配套規定。完善全方位的民事權利保護體系,加強同民法典相關聯、相配套的法律法規制度建設,消除同民法典不一致的有關規定。第三,解決實施中的具體問題。隨著改革持續深化,實施民法典過程中必然會遇到新情況新問題,必須堅持問題導向,發揮司法解釋作用,在新實踐中推動民法典完善和發展。
三、在嚴格執法監督上下工夫,讓民法典彰顯重器威嚴、公信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提高司法公信力,是維護民法典權威的有效手段。」必須做到三點:第一,規範執法。以保證民法典有效實施為重要抓手,推進法治政府建設,規範行政活動,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第二,公正執法。秉持公正司法原則,加強民事審判工作,最大限度統一民事法律適用標準,提高辦案質量和司法公信力。第三,文明執法。文明執法,既靠自覺,更靠監督。要加強民事檢察工作,強化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多方面推進民法典實施。
四、在化解社會矛盾上下工夫,讓民法典體現人本情懷、司法溫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提高運用民法典維護人民權益、化解矛盾糾紛、促進社會和諧穩定能力和水平。」大祥區創新社會管理,推行「一二三四五」群眾工作機制,實現了訪量大幅下降,摘掉了掛牌五年的「全省信訪重點縣市區」。我們將以民法典實施為契機,切實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抓信訪工作的能力。一是完善一系列制度。完善聯席調度、督查督辦、獎懲考核、責任追究等群眾工作制度,構建公檢法司一體化、信訪法制化工作格局。二是開展重點區域和重點人群兩個專項整治。開展以精神病人、吸毒人員、社區矯正人員、進京越級重複上訪人員等四類人員為重點人群,以信訪重點社區為重點區域的兩個整治行動,安排專人管控,體現人文關懷,確保「四類人員」穩定、訪量大幅下降。三是抓好三個中心建設。整合區級信訪接待中心、網格化管理中心、區鄉村三級矛調中心,全面推廣「網格化」管理模式,形成「社區有網、網中有格、格中定人、人負其責」管理格局。四是實行「四個一批」清零行動。通過區委書記交辦一批、區級領導重點攻堅一批、專項領域包案化解一批、向上匯報協調處置一批,對存量信訪案件實行「清零」,解決越級訪、重複訪高居不下問題。五是做好五個群眾工作平臺。用好12345政府熱線、網絡問政、幹部下沉、民情懇談、APP群眾直通車等五個群眾訴求反映平臺,及時表達、收集、交辦、處理、反饋群眾訴求,提高群眾認同感和滿意度。
(作者黃豔娥系中共邵陽市大祥區委書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