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

2020-12-22 我從書中來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

唐太宗有一次在後花園賞玩一隻鷂鷹,結果魏徵到了,他十分害怕,就把鷂鷹藏到懷裡。魏徵其實早已看到,但故意跟他說了很長時間的問題,結果到魏徵離開後,唐太宗發現懷裡的鷂鷹竟然憋死了。儘管唐太宗很傷心,但他最後不僅沒有怪罪魏徵,還嘉獎了魏徵,因為唐太宗深明大義,他深知,魏徵做事的所有出發點都是為了他和他的王朝所著想。

這要把一般皇帝,肯定會遷怒於臣下,但唐太宗沒有,他格局格量都非常人所能比擬。

一般人待人處世喜怒哀樂不由中和而來,而是任私慾泛濫,當然是違仁違理的,而孔子的弟子顏回在一般情況下,也不會怒,即使不得已時的怒,也是發而皆中節,任道而怒,怒而得當,怒不過分,他更也不會遷怒於人。

再看一下我們歷史上朝廷是如何選拔人才的。

周代以「鄉舉裡選」的方式,即由「鄉老」(族長)等選拔本鄉土的賢士,經過地方長官的層層上貢,直達中央。上貢到王的賢士,由王親自考試,內容是射箭。在周代以前的社會中,只有統治集團家族的成員才有可能接受教育而成為知識分子,國家機構的各個組成部分,實際上主要由統治集團內部成員所世襲領有,具體表現就是周代的「世卿世祿」制度。

到了漢朝,提拔民間人才採用的是察舉制與徵辟制。高祖十一年(前197年)劉邦下詔命令各級臣下舉薦賢才,形成後世鄉貢的最初形態。漢文帝二年(前178年)、十五年(前165年)又兩次下詔命令各級官員舉薦「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並對被舉薦者採用策問的方式進行考試。

漢武帝根據董仲舒的建議,詔令各郡國舉孝子、廉吏各一人,後來兩科逐漸合併為一科,稱為「孝廉」。此外「秀才」也是察舉的重要科目之一。孝廉重在德行,秀才重在才能。

魏晉選官注重門第,不利於選拔有真才實學的人做官,為改變此弊端,隋朝創立了一種新的選官制度。

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員,隋煬帝時正式設進士科,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我國科舉制度正式誕生。

到唐太宗時,科舉制度進一步完善,擴充了國學的規模,增加了考試科目;武則天時,大量增加科舉取士的人數,首創武舉和殿試;唐玄宗時,詩賦成為進士科的考試內容。

......

科舉制度是封建時代所能採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選拔形式,它擴展了封建國家引進人才的社會層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層社會的人士進入統治階級。特別是唐宋時期,科舉制度之初,顯示出生氣勃勃的進步性,形成了中國古代文化發展的一個黃金時代。科舉在傳承中華經典文化方面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影響至今,比如很多經典聖人之書,正因為科舉中要考,所以才會有那麼多人願意去讀,去背,去理解,去詮釋,去繼承,然後進一步將其發揚光大。

我們從這個簡短的人才選拔歷史過程中就不難發現,每個朝代的統治者都在盡力改進前朝在選拔人才上的不足,避免犯前朝同樣的錯誤,——這樣歷史進程才會被推向更好的一面。其實做人又何嘗不是這個道理,少犯同樣的錯,或是直接做到同樣的錯絕不犯第二次,這樣人自然就會越來越完善。

學的本質是知行合一的過程,是持續修身的過程,是守仁不違仁的過程。顏回修身的途徑,也就是好學的表現,主要就在他不遷怒於人、同樣的錯誤不犯第二次,他在這兩點上下的功夫之深,是其他師兄弟們所不及的。

魯哀公問孔子:「你那麼多弟子中,誰是最好學的呢?」孔子回答說:「有一個叫顏回的學生最是好學,他從不遷怒於人,也從不重犯同樣的過錯。只是他不幸因短命過早的死去。現在好像沒有那樣的人了,顏回去後,我再也沒有聽說誰是好學的了。」

最後,我們大家一起再讀一遍: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相關焦點

  • 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精品分析)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何晏註:凡人任情,喜怒違理。顏回任道,怒不過分。遷者,移也。怒當其理,不移易也。不貳過者,有不善,未嘗復行。「不貳過」。邢疏:人皆有過憚改。顏回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不貳過也。「不幸」。邢疏:凡事應失而得曰幸,應得而失曰不幸,惡人橫夭則惟其常。顏回以德行著名,應得壽考,而反二十九發盡白,三十二而卒,故曰不幸短命死矣。「好學」。
  • 好學只要多讀書就行了嗎?看孔子怎麼說|論語孔子說
    可謂好學也已。」這段講什麼叫「好學」,現代人認為經常讀書就是「好學」,孔子可不這麼覺得。孔子的好學有他的標準,我們先來看看論語中提到好學的句子: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居!吾語女。
  • 為何孔子對顏回的死痛惜再三?
    季康子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季康子,即季孫肥,春秋時期魯國的正卿,事魯哀公,此時魯國公室衰弱,以季氏為首的三桓強盛,季氏宗主季康子位高權重,是當時魯國的權臣。
  • 被後人誤會解讀孔子和魯哀公的對話,導致復聖顏回被低估
    十三歲拜孔子為師,終生師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孔子對顏回稱讚最多,贊其好學仁人。魯哀公十四年八月二十三日,去世。歷代文人學士對顏回推尊有加,配享孔子、祀以太牢,追贈兗國公,封為復聖,陪祭於孔廟。二、對話還原兩千五百年前,一次載入經典的問對,發生在魯哀公和孔子之間。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 讀二十四史——《史記》一五〇:高山仰止,仲尼弟子列傳
    本文為仲尼弟子列傳第七。世傳孔子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而且孔子作為偉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很多言行都是通過其弟子得以繼承和流傳的,所以介紹一下孔子的主要弟子非常必要,其中有些孔門高足總是因為與孔子關聯而被提及。孔子的這些弟子,有的事跡較多,見於典籍,如《論語》、《春秋》等,也有的只留下一個名字,還有的湮沒無聞。
  • 細讀論語——顏回之死與孔子的選擇
    據說當年魯國有個叫少正卯的人讓孔門弟子三盈三虛,就是讓孔子的弟子多次改變心意離開孔子,但是唯獨顏回始終跟隨孔子從來沒有離開過。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論語·公冶長》這句是誇顏回聰明,能夠舉一反十,甚至孔子都有點自愧不如。
  • 孔子一生經典語錄無數,而這三句話,作為國人你一定要知道!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這段話的大概意思是:哀公問(孔子):「你的學生,誰能算得上好學呢?」孔子回答說:「有一個叫顏回的學生,他很好學,他從來不遷怒於人,不犯同一個錯誤,不幸的是他英年早逝,現在來看卻沒有了,沒聽說還有更好學的人了。」這裡說到的學生顏回可很不簡單,看看孔子對他的評價你就知道他有多厲害了。
  • 什麼是「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
    《衝波傳》一書中曾講到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顏回隨子路去洙水洗澡,見五色鳥在河中戲水,他便問子路這是什麼鳥,子路回答說:「這叫熒熒鳥。」過了些日子,顏回與子路去泗水洗澡,又在河中碰見這種五色鳥,顏回再次問子路:「您還記得這鳥嗎?」子路又答曰:「這是同同鳥。」顏回聽了,有些不解,反問子路道:「為什麼同一種鳥有兩個名字呢?」
  • 孔子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他最喜歡的為何是顏回?
    孔子一生致力於傳師授業,到他晚年的時候,號稱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便有七十二人。在這七十二人中,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是顏回。顏回這人,簡直是學霸中的學霸,什麼「孔門十哲之一,孔門七十二賢之首,儒家五大聖人之一」的稱號,統統被他收入囊中。一、顏回真是一個君子啊!顏回跟孔子一樣都是魯國人,他字子淵,十三歲就跟著孔子學習了。顏回問孔子:老師,什麼叫做仁?
  • 《論語》|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雍也篇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孔子認為,在他的弟子當中,顏回是最好學的。不將對這個人的不滿發洩到另一個人身上,同樣的錯誤不犯第二次。
  • 什麼是「哀公問於有若曰:『年飢,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
    哀公問於有若曰:「年飢,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傅玄年少時在河內避難,專心讀書,其後雖然顯達富貴,但著述沒有荒廢。
  • 孔子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
    有人說他是「聖人」,他死活不承認,也不接受。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述而篇》)不要說聖人,就是仁人,孔子也不敢當。他說的不是客套話,因為他對於成聖成仁有特定的標準,他認為自己做不到。
  • 顏回剛毅且木訥,但孔子對他的讚揚最多,死時孔子竟然仰天痛呼
    《論語·雍也》中有一句很著名的話:"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這是孔子在《雍也》篇中對弟子顏回的贊語和評價。除上述此句外,"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
  • 孔子對於好學的標準,是怎麼講的?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這裡是說,我們對於物質,諸如飲食、居所等不要太過於看重。作為一個好學上進的人,做人做事才是最重要的。 物質只是我們生存的保證而已。當今社會,很多人都本末倒置了。追求物質利益最大化,為了享受更好的物質條件,不惜背上一輩子的債務。更有甚者,坑蒙拐騙失去了做人的底線。
  • 古今聖人孔子,好學努力,並且願意向其他人請教問題
    我國自古出現的能人很多,他們大都是先天就非常聰慧的人,但是同樣他們在之後也學過很多的東西,並且一直非常努力,十分好學。也正因如此,他們才能夠在最後成為成功的人,而且得到後人的記憶和傳承。孔子就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一個厲害人物,他在我國史上所佔有的地位,可以說是僅有的,任何人都無法與他相提,更不能夠將他取代。他的觀點和成就,不僅對當時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對我們現在人的教育也是很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