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的飼養及繁殖

2021-02-15 蟋蟀社區

蟋蟀 (美洲蟋蟀 Achetus domesticus) 已成為現今蟲食性爬蟲飼養學上最主要用作餵食的昆蟲了,在一般爬蟲店或水族店均有出售。新買回來的蟋蟀最好飼養數天才用來餵食,一來,可給蟋蟀吸取足夠的營養,二來,可使蟋蟀排出在出售時因過份飢渴而食下的蛋格等有害物質。飼養或保存蟋蟀是很容易的,只須把蟋蟀放入一個膠箱內,箱內要有足夠的蛋格以作休憩之用,如果須經常餵大量蟋蟀,自行繁殖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可隨時取得不同大小的蟋蟀,又可確保蟋蟀的健康。自給自足,不受市場銷售量影響。

也有些壞處,成年蟋蟀會發出叫聲,牠們須被放在不騷他人的地方內。或多或少的蟋蟀逃走是在所難免的!蟋蟀對人基本上是無害的,但如果真的不想牠們逃得太遠打逃鄰居,可在蟋蟀群的所在地旁邊放置殺蟲藥,那麼逃出來的亦不能隨處跑。蟋蟀是有氣味的,但如果能保持飼養場清潔,氣味則不會很明顯。氣味的主要來源是水碟內的棉花,因它會迅速吸收糞便,故需經常清理。即放置蟋蟀的地方要乾爽,底層不潮濕,則可減少難聞的氣味。

  其中一個有關繁殖蟋蟀常見的主要問題,就是將孵蟋蟀卵的容器和成年蟋蟀放在一起。飼主通常將孵卵器放在蟋蟀群的底層。而在餵飼不同體型寵物所前,需將蟋蟀按體型分類,這會令底層很快便堆滿死蟋蟀和糞便。而假如有盛卵器或遮蔽物在上亦很難維持底層濕潤。

  這裡說的方法是用一個可移走的盛卵器來分隔蟋蟀卵和蟋蟀。這可提高產量,同時亦能培養出不同大小的蟋蟀。您可根據蟋蟀的數量來考慮將孵卵器放在繁殖場的角落還是其他地方──空間並不是最主要的考慮因素。要繁殖蟋蟀,初期最好有 200 隻以上。除非您的設備已臻完善,而第一批幼體亦已長大,否則第一批繁殖用蟋蟀不應用來作飼料。

基本設備

  繁殖群應養在一個較深的膠箱內,放有盛水器。不須舖設任何的東西在容器的底層,容器兩邊或頂部應設有通風孔,並釘上蚊帳。( 不要使用草纖維物料,因蟋蟀能迅速吃掉纖維走掉。盛水器可用養小雞的那種,即一個膠器皿,有圓形且向下水糟以滴出水珠。應裁剪小膠塊或達克龍的棉被來包著水糟。牠們會泡水,但要小心防止牠們溺斃。盛卵器應和箱蓋保持約 4-5 吋距離。蓋面應有兩枝膠管,一枝用來盛載食物,另一枝用作產卵媒介。蟋蟀需要的最佳溫度約攝氏 26 - 30 度。在溫度低的情況下,蟋蟀仍會存活及繁殖,但數量會大幅減少。在低溫的情況下蟋蟀會活得較久,如不想有過多的蟋蟀便需留意。

  維持繁殖群包括了餵食、保持濕潤及添加清水。每 1 - 2 個月便應將繁殖群及設備移去另一個繁殖場。而在原本的繁殖場內的老弱蟋蟀便可清理。這工作最好在戶外進行,因有蟋蟀逃走是無可避免的。由於糞便會逐漸積聚在盛卵器內,故需更換。如果盛卵器是以 4 - 5 個卵放在一起為準,則很容易便可移走及更換。

餵飼蟋蟀

  蟋蟀需要適當的養份來生存及繁殖,另外,蟋蟀體內貯存的養份會直接傳送到食牠的爬蟲動物身上,故保持蟋蟀的健康是很重要的。蟋蟀需要高蛋白質的食物,若沒有適當食物蟋蟀會自相殘殺。蟋蟀糧是不錯的選擇,除此之外,可以混合貓糧、多種蔬果、脫脂奶粉及為爬蟲而加的優質鈣粉。食物可用小膠盤裝好並放在繁殖場內的盛蛋器上。在用蟋蟀餵飼爬蟲前數天,可以先將所需蟋蟀移走,並餵以更優質的食糧。

繁殖蟋蟀

  在有食物、水及高溫的環境下蟋蟀便會不停交配。牠們的天然居所就是濕潤的泥土,故此需要一個膠盆,內放濕潤的孵卵材料,可放在繁殖場內的盛卵器內。孵卵材料可以選用濕潤的泥土。由於蟋蟀籠內沒有其他的底層,所以牠們會挖掘藏卵的地方並幹擾蟋蟀卵。但如果卵被埋得好的話,則蟋蟀幹擾的只是表層半吋深的位置,而卵則埋在其下。您可用 2 - 3 吋深的容器盛載蟋蟀卵,則不會被蟋蟀幹擾。這類容器可放置一個或更多,但無論有多少個盛卵容器,部份卵無何避免地產在水碟旁,而這些卵將不能孵化。孵卵材料必需常加注意,數天檢查一次,如發現有乾涸跡象便應灑水。泥沼較泥炭更需多加檢查。由於電熱毯的緣故,孵卵材料很快便會乾涸。一旦卵變得完全乾涸,便無法補救。5 - 7 日後孵卵材料會有白色的橢圓形卵垂直地埋在表層 1 - 2 吋深的位置。盛卵器需移往孵化。

孵化蟀卵

  要孵卵,便要將孵卵器的蓋放在容器上。 8 - 10 日內便會孵出大群的針頭蟋蟀,此時需將針頭蟋蟀移往飼養箱內。這時,孵卵器便可從繁殖場內取出,並更換新的孵卵器。

飼養幼蟀

  當卵開始孵化時,孵卵容器應移往小箱內。頂蓋需鑽數個細小的小孔。初生蟋蟀沒有甚麼可能可從這些小孔逃走,因為箱子的光滑表面使牠們難於攀爬,而牠們亦沒有興趣離開溫暖及有食物的表層。假若真的怕蟋蟀會逃走,可用牛皮膠紙或封箱膠紙沿著箱內的四邊封好,這樣箱子就會變得很滑,而蟋蟀亦難以逃走。數個盛卵器、一大盤食物和一碟有棉花的水都應放進箱內。

  當蟋蟀開始孵化時,孵卵材料需保持濕潤及溫暖,這可能需要維持一星期或以上。將孵卵容器的蓋合上並將容器放進飼養箱內,但需在頂部預留空位讓幼蟀爬出來。若不加蓋,孵卵材料便會變乾涸,水份亦聚於飼養箱內,使幼蟀溺斃。如果蓋上孵卵器也成問題旳話,可將飼養箱的蓋子揭開一點,讓水份得以蒸發。將孵卵容器放在飼養箱的一角,下面放置電熱毯保溫。

  當所有的卵已孵化,孵化碟便可移走,孵卵材料亦需棄掉,而容器則可保留再用。將孵卵材料循環再用可能發黴,並滋生小昆蟲。幼蟀可在飼養箱逗留直至約半吋長。最終的結果是數百甚至數千相近體型的小蟋蟀在各個飼養箱內成長。成功繁殖出的不同體型的蟋蟀便可用來餵飼您的寵物。而蟋蟀數量的多寡及體型則視乎您的需要而定,但此時可能要為成長中的蟋蟀添置電熱毯。當蟋蟀長至 1 / 4 吋時,便需將數十隻放回繁殖群內,這是很重要的。因為成年蟋蟀只能存活數週,若不定期補充新血,則最後可能只剩死去的成年蟋蟀及未能交配的幼蟀。

餵飼爬蟲

  飼養箱和繁殖場會有小塊的卵屑,如果您打算用成年蟋蟀來餵飼爬蟲,用一個水壺作為蟋蟀收集箱。移去底部,形成一個大型漏鬥 ( 將水壺的壺咀蓋上,以免蟋蟀匿藏 ) 。從飼養箱內取出蟋蟀,放進漏鬥內並輕輕搖晃,然後將整個漏鬥取出 ( 小心避免蟋蟀逃走 ) 。將鈣粉及其他維他命添加劑放進漏鬥內,輕輕搖晃,然後將漏鬥的咀放進爬蟲籠內。雖然繁殖蟋蟀的工作很多,但每天只需數分鐘打理便可。要強調的是,持續的照料及留心是必需的。如果您只養數種爬蟲,則在坊間購買半成體蟋蟀,然後按上述方法餵飼可能會較好。 ( 不建議購買大批成年蟋蟀,除非您能在 3 - 4 星期內解決牠們,因為蟋蟀的壽命是很短暫的 ) 上面所提的設置對於每週需供應數百幼蟀 ( 針頭至 1 / 8 吋長 ) 及數十隻成年蟋蟀的飼主來說會更合適。如果您有足夠的空間及實際的需要,以上提及的方法可助您繁殖大量蟋蟀,並建立數個繁殖群。

© 1997-2008 香港爬蟲協會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

識別二維碼  關注蟋蟀社區

相關焦點

  • 如何正確地飼養雲石蠑螈
    非繁殖季節區分性別困難,繁殖季節雄性的斑紋變的更加白、明亮,雌性的斑紋較為暗淡或呈淺灰色,雌性體型變化明顯,肚子會比較大。雄性的洩殖孔會比雌性腫大一些,但是個人覺得不是很明顯。所以雲石蠑螈的性別區分存在一定的難度,如果想繁殖最好還是買一打。
  • 紅色吸蜜鸚鵡 飼養與繁殖
    繁殖方法 紅色吸蜜鸚鵡因氣候、環境、鳥種的關係,非常適合臺灣小型養殖戶飼養,但繁殖仍應切記以下幾點,在此僅提供幾項拙見供鳥友分享與參考。 一、鳥種的選擇 1、紅色吸蜜鸚鵡依國內外資料和經驗顯示,中小型吸蜜(紅伶、青海……等)約需4~5年才有微薄的繁殖機會,大型吸蜜(黑頭乙女、黃兜、紅猩猩……等)則約須6~7 年始有微薄的繁殖機會,且購入時因易適應不良、緊張壓迫、無法確定性別、死亡率高等問題,即使完成配對想達成繁殖目的也曠日費時,實屬不易,若野生吸蜜開始繁殖,繁殖數量與質量皆相當不穩定
  • 蟋蟀的飼養與捕捉你了解多少呢?快來看看吧!告別小白
    蟋蟀為直翅目蟋蟀科不完全變態類昆蟲,其中的鬥蟀,雄 性好鬥、善鳴,特別討人喜愛。在我國,有玩賞鬥蟋蟀的悠 久的歷史,早在唐代鬥蟋蟀的遊戲已很盛行。現在城市裡也 有人賞玩。飼養蟋蟀出售,不失為一投資小,見效快的致富 門路。
  • 【蛙迷】「蘆葦蛙」是初學者的最佳選擇(附全面飼養指南)
    蟋蟀可以成為它們的主食,一隻成年蛙每隔2-3天可以餵食5隻蟋蟀。剛剛變態上岸的幼蛙可以餵食果蠅或者針頭蟋蟀。如果飼養盒子裡面有沒吃完的蟋蟀,可以等蘆葦蛙把他們全部消滅光,再進行下一次餵食。幼蛙餵食的時候,可以用維生素和鈣粉粘在果蠅或蟋蟀身上,這樣可以讓它們茁壯成長。
  • 劍尾蠑螈的飼養繁殖教學
    ,當中有損失過不少精品,已繁殖了3年。小編自家飼養的劍尾蠑螈衝繩亞種劍尾=蠑螈壽命很長,只要飼養得當能陪伴你很久,曾有記載人工飼養劍尾蠑螈時間超過二十年,且這般歲數的雌螈仍進行交配產卵。理想的成體劍尾蠑螈飼養缸劍尾蠑螈夏季能夠忍受30℃的水溫,全年最適宜的溫度在20~24℃之間。在冬季,建議降低水溫至12~16℃至少8周,這樣能促使繁殖行為。
  • 獨角仙(Allomyrina dichotoma)的飼養與繁殖
    因此,獨角仙真正飼養樂趣在於幼蟲的繁殖過程,能夠飼育出最大限度的個體,是廣大飼養愛好者極大的樂趣!由於目前我國大陸寵物甲蟲飼養剛剛起步,有飼養成熟經驗的人只有少數幾個人。購買回的獨角仙需要準備一個較大通風的飼養箱,如:大號塑料水族飼養箱、中號儲物箱(蓋子打小孔),箱低可以鋪墊細小枯樹枝或樹樁給獨角仙攀爬。
  • 如何飼養和繁殖紅色吸蜜鸚鵡
    可根據幼鳥體質情況和親鳥分籠飼養,以使親鳥繼續產蛋,進行下一窩的孵蛋工作,有利於提高親鳥的繁殖率。冬季繁殖鳥的室溫應保持在20℃以上,相對溼度45%~50%為宜,要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紅色吸蜜鸚鵡繁殖方法  紅色吸蜜鸚鵡因氣候、環境、鳥種的關係,非常適合小型養殖戶飼養,但繁殖仍應切記以下幾點,在此僅提供幾項拙見供鳥友分享與參考。
  • 金魚的繁殖與飼養
    金魚的繁殖季節南方為3~4月,北方為4月底至6月底。金魚一年即可成熟產卵,如果飼養管理得好,冬季水溫提高,金魚可以提前產卵繁殖。金魚也可多次產卵,約隔1~2周產1次,可產2~3次。金魚的雌雄識別金魚的雌雄在繁殖季節很易區別,雄魚的鰓蓋和胸鰭的第一根鰭條上有許多白色小突起,即星(圖1-31)追星的出現表示雄魚的生殖腺已經成熟,雌魚腹部膨大,比較鬆軟。2怎樣挑選親魚金魚1齡魚即可繁殖產卵,但2~4齡魚繁殖效果最好,其產卵量、受精率和孵化率都較高。雌雄魚配比為1:3至1:1都可。
  • 家庭飼養孔雀魚繁殖後代不退化的方法
    甚至有一些魚友的孔雀魚經過幾次的繁殖之後,很多魚友的孔雀魚長大之後已經根本看不出原有品種的特徵。孔雀魚這種退化和返祖情況往往大多都是發生在剛剛接觸水族的新手們身上。但是也存在著一部分有過飼養和繁殖孔雀魚的進階型魚友仍然掌握不好孔雀魚維繫的方法。
  • 麒麟陸龜人工繁殖後代的四年飼養經驗
    Viktor Mislin 於是成為歐洲第一位成功繁殖麒麟陸龜的人。然而從當時的孵化率來看,尚需要更多的技術訣竅。 具有破卵齒的剛孵出稚龜。透過和瑞士巴塞爾大學的合作,成立了「麒麟陸龜經驗交流(EMI)計劃」,這是個針對麒麟陸龜最理想養育和飼養環境的研究,進而對此一瀕危物種的保育做出貢獻。為了能夠在未來追溯更多的訊息和經驗,搜集不同地方飼養者的信息是有必要的。基於這個理由,ViktorMislin 所繁殖的麒麟陸龜後代,便提供給EMI 計劃來使用。養育箱。
  • 珍珠鳥飼養繁殖攻略
    時至20年4月初,我們飼養的這兩隻珍珠鳥的五隻後代都已經成熟。分別被兩家好心人領養。下面我簡單的寫一下珍珠鳥的飼養和繁殖攻略,獻給喜歡它們的主人們。首先,這種鳥主要以穀物類雜糧為主,這一點從它們厚厚的三角形的喙就可以看出來。大家可以自行購買市場上配好的玉鳥鳥雜糧就可以了。
  • 關於慈鯛魚繁殖以及魚苗飼養的一些閒話
    關注元野自然,了解更多自然當我們專注於飼養一種觀賞魚時,到了最後,往往都會,或者說是情不自禁的將目標指向繁殖,看著自己飼養的觀賞魚孕育出新的生命,是一種極大的樂趣,同時也是一個極具成就感的事情。而在所有的觀賞魚種,慈鯛應該算是繁殖難度並不是很高,其親魚的交配和繁殖往往在不經意間就會發生,而不需要去刻意的引導。繁殖前的準備工作慈鯛的繁殖雖然不是很難,但是如果我們想把魚苗的損耗降到最低,且能夠順利帶大的話,還是需要提前做一些準備的。
  • 【國外乾貨】Frog forum「角蛙」飼養掃盲貼中文翻譯
    一隻成體角蛙最小要被養在10加侖的飼養箱裡,但20加侖的容器比較理想。這樣的陸地飼養箱就是這些蛙所需要的。野外捕捉的蟋蟀經常帶有寄生蟲和殺蟲劑,這些東西都會嚴重威脅角蛙的健康。蟋蟀是非常好的「主要飼料」選擇。我所說的主要飼料指的是角蛙飲食的主要構成部分。除了蟋蟀以外還有幾種可供選擇的主食,比如人工繁殖的蟑螂,但相比之下蟋蟀更容易買到,也更容易繁殖,同時蟋蟀也比較容易被家人接受。
  • 傑克森變色龍超細緻飼養指南
    傑克森變色龍是產於非洲東部的小型變色龍,共有三個主要的亞種: C.j.acksonii, C.j.xantholophus與C.j. merrumontanus.市面上一般所常見到的個體多半是來自肯亞的C.j. xantholophus.不論是那個亞種,雄性的頭部都長有三隻角
  • 阿根廷泰加的繁殖、飼養細節
    (那條紅泰是夏天最熱的時候,每天小白與天熱太陽光)我最早飼養的一條紅泰加,3天大2.5CM,就是肉眼都可以感覺在超速生長。到今天我才感覺那種泰加可能會是公的機率比較大,因為我接觸飼養過的泰加也有20多條了吧,根據自己經驗總結出來生長速度要是超快的個體,公的機率比較大。
  • 太平洋鸚鵡飼養介紹及繁殖方法
    coelestis英文俗名:統稱Pacific Parrolet,全名依品種不同中文別名:太平洋鸚哥、口袋鸚鵡身長:約10~13公分熱門品種:綠太平洋鸚鵡、藍太平洋鸚鵡、白太平洋鸚鵡、黃太平洋鸚鵡成熟期:10個月孵化天數:約20~22天,每次約產4~8顆卵壽命:18~20年許多人認為太平洋鸚鵡是迷你的亞馬遜鸚鵡,它同樣來自亞馬遜雨林區。身
  • 紅箭魚和黑瑪麗魚的飼養與繁殖,我們應該注意的問題!
    圖文/養魚老道 原創紅箭魚和黑瑪麗魚同屬於花鱂科卵胎生觀賞魚,除了孔雀魚之外,在卵胎生觀賞中最為出名的就是這兩種觀賞魚了,而且它們的習性基本相同,都是喜歡弱鹼性的水質,都是雜食性魚類,繁殖周期都要比孔雀魚相對要長一些,在飼養水溫要求上,二者的飼養水溫也要比孔雀魚要高上一些,一般的還是以
  • 上海小夥8年間飼養10餘種「花樣螳螂」(圖)
    為了不讓小生命就此消失,他會養上一對,繁殖產下卵鞘,來年又有新一代。最長的一次,他把一對螳螂繁殖了4代。繁殖是充滿不確定因素、令人緊張又期待的過程,「帶大」它們也是一樣。「螳螂若蟲每次蛻皮都是生死關口,成功一次就繼續長,不成功就夭折了。」生命程序的精巧與危機重重,讓人著迷也令人感慨。螳螂會傷人嗎?「別去捏它,它就不會主動攻擊你。」
  • 寵物飼養手冊——豹紋守宮
    二、日常注意事項器材準備:透氣帶蓋的籠子、底材、加熱墊或加熱燈、溫溼度計、躲避物、水盆和食物(麵包蟲、蟋蟀、鈣粉、維生素等)。食物:各類適宜大小的昆蟲、較易獲得的像麵包蟲、蟋蟀、杜比亞蟑螂等,如果害怕接觸蟲子的也可以購買爬寵合成飼料(守宮凝膠)餵養。餵食頻次:一隻健康的守宮每餐至少4-5隻適當大小的蟋蟀,成體守宮每周至少餵食2次,剛出生及幼體守宮則需要餵食更多次。
  • 飼養觀賞魚繁殖魚蟲很簡單,我們可利用家中很多的容器來搞繁殖!
    很多飼養金魚或者繁殖小型觀賞魚的魚友,越來越注重對於觀賞魚的魚蟲餵養,經過科學家們專業的測定,我們口中所說的魚蟲,也就是水蚤之類的水中小生物,它們所富含的多種營養成分和胺基酸、蛋白質等,都是最適合觀賞魚食用的,比起任何的魚飼料都要強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