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2斤重的孩子做開胸手術嗎?

2020-12-23 瀟湘名醫

日前,河北省兒童醫院心外科,收治了一例33周早產患兒,患兒出生時體重僅1.32公斤,呼吸困難24天。入院診斷為:室間隔缺損、房間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極低出生體重兒、新生兒肺炎、先天性肺發育不良、早產兒腦病、顱內出血、新生兒腦病、電解質紊亂。因無法脫離呼吸機,遂至省兒童醫院心外科矯正心臟畸形。

第一眼見到患兒,所有人都大吃一驚:患兒的小腳丫只有成年人的大拇指大,胳膊還不及成人手掌大,全身紫紺,肌張力差。要給如此低體重的先心患兒做開胸手術,這在省兒童醫院心外科成立以來,還是第一例!

對於這樣的極低體重早產兒,一個個艱巨的任務擺在大家面前,怎麼才能有足夠的操作空間,順利完成心內缺損的修補;如何保護患兒重要臟器功能,預防體外循環後水腫,為術後順利復跳脫機提供保證;如何防止患兒術後出血過多,增加輸血風險;如何防止加重患兒顱內出血,減輕腦損傷......

為了手術順利進行,保障手術安全,心外科陶曙光主任帶領團隊進行了術前討論,逐個問題進行研討斟酌,制定應對方案。經過周密的術前安排,患兒如期進入手術室。

輸血科血漿血小板隨時待命,麻醉科石磊主任進行操作,動靜脈順利置入。心外科陶曙光主任主刀手術,切皮、打開胸骨,孩子只有核桃大小的心臟暴露了出來,體外循環順利建立。即使有專用放大鏡的加持,只有硬幣大小的操作空間也還是「顯得」擁擠不堪。稍微大力一點的拉扯,都會在心臟表面留下一片密密麻麻的出血點,何況還要避開只有髮絲粗細的心臟血管,用0.07mm的縫合線成功關閉心內缺損,這時對外科醫生技術的考驗才剛剛開始。

經過近兩個小時的縫合,患兒室間隔缺損、房間隔缺損關閉成功,縫合右心,穩穩打上最後一個線結,開放,復跳成功!患兒平安返回監護室,術後四天順利撤離有創呼吸機,術後七天進一步展開後續治療。

據統計,全國每年完成先心病開胸手術逾7萬例,其中體重低於5kg佔比23.6%。河北省兒童醫院心外科進行的開胸手術中,低於1歲患兒佔比較高,體重不足5kg患兒比例呈增長趨勢,先心病的診斷治療呈現小年齡、低體重特點。此次手術的成功,是河北省兒童醫院心外科在極低體重兒手術治療道路上的又一個裡程碑。

【來源:河北省兒童醫院】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男嬰一天內經歷2次開胸手術,幸運度過生死關,如今媽媽笑了
    小宇晟剛出生沒多久,就先後經歷了4次開胸手術,可謂是受盡了病痛的折磨。重症監護室裡,沒有媽媽的懷抱,也沒有爸爸的陪伴,小宇晟獨自承受著無限的恐懼和病痛帶來的折磨。小宇晟在出生後,就幾乎一直在與病魔做抗爭。
  • 4歲孩子準備第4次開胸手術前,父親絕情地拋棄了母子倆
    為了孩子的病情,二娟和丈夫把家裡的一點積蓄全部花光了,還向親朋好友借了不少,一個原本美滿的家庭已經是千瘡百孔,隨經濟窘境而來的是夫妻兩人不斷的爭吵,孩子馬上要進行第4次手術了,而二娟實在是想不到辦法為兒子借不到到手術費用,4歲的孩子到底救還是不救?
  • 開胸手術,一定要做呼吸功能訓練
    開胸手術,無論從外科角度、還是麻醉角度,都是極具風險。因此,哪個科室都不敢掉以輕心。一般來講,實行開胸手術的,切肺葉的最多、食管手術其次,之後就是心臟等手術。因此,麻醉訪視的內容中,除常規要了解患者的體質、既往史、現病史,還要了解外科手術的類型以及與之相關的系統或功能檢查。但作為年輕醫師,可能往往就想不到這麼全面。
  • 微創手術普及後,傳統開胸手術是否要退出歷史舞臺?
    早在2009年,美國胸腔鏡手術(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 VATS)就由原來僅佔16%快速增到49%,而開胸肺葉切除術則由原來的81%下降到42%[1]。 如今,在一些醫院,VATS手術佔到了全部肺部手術的90%以上[2]。甚至佔到90%以上的比例。
  • 河南3歲女童一年2次開胸手術,ICU裡驚險躲過一劫,如今又遇危機
    至今,小紫晗已經經歷了兩次開胸手術,由於肺部血管發育太細,擇期還要進行第三次開胸根治大手術。在第二次手術時,紫晗在重症監護室的第五天,出現心跳停跳,醫院接連下達了兩次病危通知書。於琳夫妻整日以淚洗面,夜不能寐。
  • 魚刺卡在心臟附近 杭州一女士差點做開胸手術
    昨天晚上7點吃晚飯的時候,我不小心把魚刺吞下去了,去邵逸夫醫院看急診,做了CT,醫生診斷後說,位置相當危險,魚刺在主動脈弓附近,如果主動脈大出血要做開胸手術。 消化科醫生鄧燕勇,30多歲,相當不錯,把情況跟我講了,還和胸外科醫生會診了。我是很緊張的,而且一呼吸就很痛。他到內鏡室,一邊安撫我一邊很仔細地用胃鏡幫我把魚刺取出來了。
  • 早飯吞假牙 開胸大手術
    中國醫大一院胸外科醫生為患者做開胸手術,切開食管後才取出惹禍的假牙。家屬介紹:患者的假牙有些鬆動了,吃早飯時不慎將其吞咽下去了,假牙附帶的金屬鉤掛在了食管壁上。曾經用 " 吃韭菜 " 等土辦法想讓假牙滑入消化道,但沒有效果。後來胸骨劇烈疼痛,到當地醫院嘗試用胃鏡把假牙取出來,但也沒有成功。
  • 10年6次開胸,女孩終於告別手術
    術後,小瑞回到醫院與廣東省人民醫院小兒心臟外科主任醫師岑堅正合影。受訪者供圖 活潑愛笑、成績優越,這樣一個十歲的「元氣女孩」,任誰也不曾想到,從她兩個多月的嬰兒時期至今,已經歷6次開胸的心臟手術。因先天性心臟二尖瓣出現問題,小瑞(化名)陸續接受了二尖瓣成形、二尖瓣置換,在多次手術中,主動脈瓣也受到影響需要置換。隨著年齡的增長,置換的人工瓣膜已滿足不了小瑞成長發育的需要,小瑞爸爸帶她到處求醫。
  • 先天性心臟病外科治療中國專家共識(五):再次開胸手術
    而不少複雜先心病分期治療和/或術後相關併發症需要再次甚至多次手術治療,再次開胸手術數量正在逐年增加。有文獻[2]報導北美地區再次手術佔全部先心病手術量近 1/3。2、風險因素與再次手術的時機再次開胸手術與圍術期發病率及死亡率相關的重要因素包括:年齡偏大或偏小、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女性、術前有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及腎功能衰竭等,成人患者有卒中病史、肥胖及冠狀動脈旁路移植病史及其它突發情況[3-6],其它因素還包括接觸輻射史等(ⅠA)。
  • 換心臟瓣膜=開胸大手術?非也!開個「小窗」就能換,患者手術當天即...
    手術中。揚子晚報網6月17日訊(通訊員 孫卉 羊城 記者 萬凌雲) 難度大、危險係數高,是人們對心臟手術的刻板印象。的確,如心臟瓣膜置換之類的心臟手術確實是需要開胸的大手術,但隨著胸心外科技術的飛速發展,心臟手術也從大切口走進了微創時代。
  • 不用開胸換心臟瓣膜,心內科又完成一例介入瓣膜置換手術
    前一段時間,他來到濟南市中心醫院進行檢查,確診為主動脈瓣狹窄,需要做心臟瓣膜置換手術,由於徐大爺今年80歲了,沒法做開胸手術,家人也非常擔心,中心醫院決定採用微創介入方法,進行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TAVR),不需要開胸,就能完成主動脈瓣置換。如今,手術已經完成,徐大爺恢復得也很好,目前已經康復出院。
  • 經歷6次開胸手術 10歲女孩終於重獲「心」生
    經歷6次開胸手術 10歲女孩終於重獲「心」生金羊網-新快報  作者:  2020-01-06 近日,廣東省人民醫院小兒心臟外科病房迎來了一名特殊的病人
  • 浙江省人民醫院胸腔鏡換雙瓣手術不用開胸,患者術後1周就可出院
    因為風溼和退行性變等多種原因需要做心臟雙瓣膜、多瓣膜的手術患者,在臨床上仍然很多。傳統上這樣的手術操作多、時間長,在我國的絕大部分醫院還只能在正中大開胸的方式下進行。所以對於不得不接受心臟多瓣膜手術的病人來說,對傷口的恐懼是他們要跨越的第一個心理難關。而這些風險也是現實中確實存在的。
  • 胸外科手術不開胸,切口能小十倍!
    人們談到肺癌手術,大多聯想到讓人恐懼的開胸場面。的確,過去手術創傷很大,需要開胸30釐米,肋骨要去掉一根,或者斷掉一到兩根。但她不知道,現在手術的方式已經發生了顛覆性的改變。2009年,高樹庚開始採用單孔胸腔鏡微創技術替代傳統的開胸手術治療肺癌,至今,已經成功做了上萬例,單孔胸腔鏡手術僅有一個3-4cm的小切口,非常適合像王英這樣早期肺癌患者的手術。術前會議上,高樹庚還通過計算機三維重建技術列印出了肺部解剖結構和肺部腫瘤。
  • 83歲老人第三次開胸補心,手術成功後,主刀醫生和他都落淚了
    而在關乎生死的三次選擇中,老人都勇敢地接受了開胸手術;每次術後,他都積極地配合醫護,及時進行康復治療。這背後還有醫護團隊的仁心仁術。高齡第三次開胸置換心臟瓣膜,其難度和風險不言而喻。當老人飽受病痛折磨又四處尋醫無路時,百年名院再次敞開了大門。
  • 心臟手術不開胸 微創手術1釐米傷口為心臟換「門」
    紅網時刻12月23日訊(通訊員 徐朝軍 楊楠)近日,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胸血管外科團隊,成功為一名67歲的二次手術患者實施醫院首例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TAVR術),為湖南省中醫醫院中首例。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胸血管外科主任尹曉清介紹,由於心臟有較強的代償功能,主動脈瓣狹窄早期可以沒有很多不適,患者一旦出現症狀,病情將迅速進展,有猝死的可能,2年內超過一半的患者會死亡(死亡率50%),並且主動脈瓣狹窄往往沒有有效的藥物治療,唯一的辦法就是進行手術置換瓣膜。
  • 湘潭首例Bentall手術完成!一次開胸,「補了」三處心
    患者陳女士今年36歲,因反覆出現胸悶、氣促不適等症狀2個多月,11月2日開始咳嗽、咳痰,考慮肺部感染,於11月5日到當地醫院進行檢查。行心臟彩超顯示陳女士的升主動脈明顯擴張,病變累及心臟的主動脈瓣,導致主動脈瓣重度關閉不全,且擴張的升主動脈接近正常人的3倍寬,壓迫到了心臟,主動脈瓣基本失去正常功能……當地醫院建議患者馬上到湘潭市中心醫院進行進一步治療。
  • 無需開胸 微創技術為患者換「心門」
    株洲日報記者 劉瓊 通訊員/唐江株洲日報訊 因為心臟「閥門」主動脈瓣膜嚴重狹窄,患者言嗲嗲被胸悶、氣喘折磨得痛苦不堪,加上無法承受傳統開胸鋸骨換瓣手術帶來的創傷打擊,他曾經艱難度日。近日,市中心醫院心內科及時通過微創介入技術,不開胸就為其替換了心臟瓣膜。這是我省地市級醫院首例,標誌我市的心臟介入治療水平再上新臺階。言嗲嗲患有主動脈瓣重度狹窄、冠心病等,由於病情嚴重,必須進行手術。前段時間,他因胸悶氣促急性病情發作,再次住院治療。「若把心臟比作人體的發動機,那主動脈瓣就是心臟泵血最重要的『閥門』。
  • 全腔鏡微創與傳統正中開胸二尖瓣成形的圍術期臨床結果比較
    方法 回顧性分析 2015 年 1 月至 2018 年 8 月於廣東省人民醫院接受二尖瓣成形術 1 221 例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 721 例、女 500 例,平均年齡(47.2±15.1)歲。按手術方式的不同,將患者分為全腔鏡微創二尖瓣成形組(試驗組,n=654)和傳統正中開胸二尖瓣成形組(對照組,n=567)。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手術及圍術期結果。
  • 重慶大學附屬三峽醫院不開胸,成功換「心門」!
    重慶大學附屬三峽醫院不開胸,成功換「心門」!12月22日,重慶大學附屬三峽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在醫院相關科室團隊的配合下,成功為73歲的江大爺,做了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這也是渝東北首臺此類手術!過去半個世紀,外科開胸行主動脈瓣置換術是此類嚴重患者的標準治療方案。然而,對於高齡伴有合併症的患者來說,傳統手術風險過高,術後恢復慢。因此,醫學界一直在探索創傷更小的經導管介入技術。近年來,國內興起的高尖微創技術TAVR,也就是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是一種微創瓣膜置換手術,是通過經皮介入導管技術,將人工心臟瓣膜輸送至主動脈瓣位置,完成人工瓣膜植入,恢復瓣膜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