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逾古稀的爸媽為人一直都很謙虛低調,當有人向他們請教培養子女的秘訣時,他們總說自己沒啥文化,也不懂教育。但我知道他們是有教育「法寶」的,這些「法寶」在我和弟弟的童年記憶中留下了深刻又美好的印象。
腦袋裡的故事書
成長於上世紀70年代的農村娃,家裡根本不可能有故事書。但是小小的我知道,書都藏在爸媽的腦袋裡了,他們總能給我們講出很多有意思的故事。
我們聽著媽媽講的大老虎小兔子之類的故事長大,隨著年齡的增長,又逐漸被爸爸講的故事深深吸引。爸爸的故事比較接地氣,總和身邊的事物有聯繫。我家後面有一片竹林,那是我兒時的樂園。爸爸的故事中就有很多跟竹子相關的內容。
夏天的夜晚最適合講故事了。我和弟弟早早地打掃好院子,搬好凳子,奶奶點燃驅蟲草,等那嗡嗡的蚊蟲聲漸漸遠去,忙碌了一天的爸媽也終於可以坐下來,一家人團團圍坐。我和弟弟趴在爸爸的膝蓋上,陶醉於精彩的故事中。
「噓!你們聽,唰唰唰,那些竹節兵一個個都出來了。他們好槍法,啪啪啪,壞蛋們全都被擊斃……」「爸爸,我為什麼看不到他們?」「他們會隱身,每一節竹子裡都藏著一個竹節兵。他們是來維持正義的,平時輕易不出來……」
爸爸每次講的故事都跟上次的不一樣。我總好奇地不停發問,還要糾正他前後矛盾的地方。長大後才明白,那不過是他的即興創作罷了。
爸爸說:「書上有好多有意思的故事,你們想知道更多的故事就要好好讀書認字。」於是,上學後的我便開始痴迷於看書。爸媽用講故事的方式,豐富了我們的想像,激發了我們的閱讀興趣,更讓我們明白了很多做人的道理。近半個世紀過去了,那些美好的童年片段還保留在我的記憶裡。
有魔力的記帳本
爸媽房間的柜子上有一個鐵盒子,裡面有一本小冊子。那是最普通的工作手冊,牛皮紙封面,邊角都已經翹起。那是爸媽專為我和弟弟做的記帳本。
為了改善家裡的經濟狀況,勤勞的爸媽養了很多長毛兔。每天割草餵兔子的勞動,我和弟弟也要參與。布置任務的時候,爸爸鄭重宣布:「你們的勞動都是有報酬的。」說著拿出一個小本子,「每天的勞動所得都會記錄在這個本子上。這些收入歸你們自己所有,用來繳學雜費和購買學習用品。」媽媽補充:「用錢要先提出申請,沒花完的錢由爸媽替你們保管。」「每一分錢都是你們辛苦得來的,一定不能亂花嘍!」奶奶也在一旁提醒。
於是,當時還是小學生的我和弟弟便有了日結工資。我們深知每一分錢都來之不易,所以極其珍惜,很少用來買零食,更不會私自亂花。一方面體會到爸媽勞作的辛苦,另外又有了為自己掙錢的動力,所以無需爸媽的催促,我倆一放學就背上爸爸為我們量身定做的小背簍,歡快地奔向田野去割草。勞動的同時,我們領略美麗的田園風光,感受四季更替草木枯榮,探索自然的奧秘,發現生命的美好。
記帳還是一件很有儀式感的事。每次我和弟弟割好的草必須等到爸媽回來時,當著我們的面稱重,爸爸教我們認識秤,還讓我們自己報數,考驗我們的算術。弟弟年齡小,又正是貪玩的時候,自然掙得不如我多。有時候,他會耍點兒小聰明,在草裡塞點兒泥塊來增加分量,或者從我的背簍裡偷拿一把草去。這些都逃不過爸媽的眼睛,少不得一頓嚴厲批評:「做人要誠實。流自己的汗,花自己的錢,清清白白做人。」
有趣的家庭遊戲
學習、勞動之餘,爸媽還經常帶我們一起做遊戲。除了那個年代常見的遊戲,我們家人還喜歡玩撲克牌遊戲。冬天的夜晚,我們一家四口擁被坐於床上玩紙牌。頭頂上方的白熾燈投下暖色光芒,將我們的身影投向四面的牆壁。身體是暖暖的,心也是暖暖的。每次遊戲前,媽媽總要強調:「要守規則哦,不守規則的人要接受懲罰。」受過幾次懲罰後,年齡最小的弟弟,也不敢再撒潑耍賴了。
我最喜歡的還是用撲克牌算24點。不僅比誰算得快,還要比誰的方法多。有時候遇到不能馬上算出來的組合,我會記下數字後不斷演算,爸媽也會鼓勵我向他人討教。長大後,數學一直是我的強項,也許與從小玩的數字遊戲不無關係。
爸爸是獸醫,經常走村串戶去出診。因為人緣好,每次回家時,爸爸的口袋總是鼓鼓囊囊的裝滿了好吃的,有時是大把包裝豔麗的喜糖,有時是剛摘的桃子或西紅柿。這時候便是我家傳統的即興遊戲時間——分享美食。
我們要根據美食數量均勻分成幾份,第一份一定先給奶奶。數量多的時候,還不忘讓我們送一些給鄰居。爸爸有時會給我們出難題,他會把瓜切成很多塊,讓我們均分。
爸爸經常拿出最大的那片瓜問弟弟:「這個給誰?」弟弟捧起甜瓜,張大嘴巴,作勢要咬,然後扮個鬼臉走到笑眯眯的奶奶面前,放到她手裡。「乖,要獎勵。」原來那不能均分多出的一塊,便是用作獎賞的。這樣的遊戲,讓我們體會到了濃濃的親情,也讓我們懂得了要學會分享,要尊重長輩,要先人後己。
在我的印象中,爸媽很少用空洞的說教,而是變換著不同的「法寶」,教導我們認識這個世界,懂得做人的道理。
(作者單位:江蘇省崑山市玉山中學)
《中國教育報》2020年12月10日第9版
作者:於洪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