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忽視的地球第一顆人造衛星的政治意義

2020-12-18 天文在線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文章講述了在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前,美國和俄羅斯為能爭取作為第一個發射衛星的國家所做的努力。在蘇聯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後美國的回應和一系列舉措。

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震驚了全世界。這一事件激發了全世界的熱情,並加速了美國羽翼未豐的航天事業的發展。無疑人類第一次將衛星送入軌道的那一刻,具有劃時代的意,而對於美國人來說,除了震驚還有挫敗。

蘇聯人造衛星掀開太空探索開端

「Sputnik」來自俄語,意思是「全球旅行的伴侶」。它是一個很小的金屬球,重量只有83公斤(184磅),由R7火箭送入太空。這顆小衛星攜帶蘇聯在國際地球物理年工作的一部分——一個溫度計和兩個無線電發射器。雖然其目標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科學研究,但此次發射和部署更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表明了蘇聯在太空的雄心。

人造衛星每96.2分鐘環繞地球一周,每21天通過無線電傳送一次大氣信息。僅僅在發射57天後,人造衛星就在重返大氣層時燒毀了,但這標誌著一個全新的探索時代的到來。幾乎與此同時,美國和蘇聯開始同時制定載人航天計劃,其他種類、功能的衛星也隨之被製造出來,一個衛星探索太空的時代開始了。

蘇聯人造衛星對太空探索時的鋪墊

要理解Sputnik 1的劃時代意義,很重要的是看看當時的時代背景,讓我們來好好回顧一下20世紀50年代末。那時,世界的科學家剛剛開始進行太空探索。火箭技術的發展原本上是為了進行太空探索的,是由於特殊情況轉移到戰時使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和蘇聯(現在的俄羅斯)在軍事上和文化上都是對手。雙方的科學家都在努力開發更強大的火箭,爭取成為首個實現將有效載荷送入太空的國家。究竟誰能獲得首發權,只是時間問題,而世界需要的是科學和技術的推動。

成為太空探索重點的空間科學

在學術界,1957年被定為國際地球物理年(IGY)。在這一年裡,科學家們將使用新的方法來研究地球、地球大氣層和磁場。它的時間制定與11年的太陽黑子周期一致。天文學家還計劃觀察太陽及其在整個時期對地球的影響,特別是對通信和新出現的太陽物理學學科的影響。

美國國家科學院成立了一個委員會來監督美國的IGY項目。這些研究包括我們現在所說的由太陽活動引起的「太空天氣」,如極光風暴和上層電離層的其他方面。他們還想研究其他現象,如氣輝、宇宙射線、地磁、冰川學、重力學,測定經度和緯度,並計劃在氣象學、海洋學和地震學方面進行試驗。作為這個計劃的一部分,美國計劃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它的設計者希望美國成為首個把載荷送入太空的國家。

這樣的想法並不新鮮。1954年10月,科學家們呼籲在IGY期間發射第一批探測器來繪製地球表面的地圖。白宮批准了這項提案,並宣布計劃發射一顆繞地衛星,測量高層大氣和太陽風對地球的影響。為了充分了解其利弊,官員們徵求了各政府研究機構的建議。1955年9月,海軍研究實驗室的先鋒計劃成功中標。該小組開始建造和測試飛彈。然而,在美國向太空發射第一枚火箭之前,蘇聯搶先一步發射了Sputnik 1。

美國的反應

蘇聯人造衛星的成功發射不但讓所有人意識到前蘇聯在科學技術上的領先,同時還激發了美國的公眾輿論。前蘇聯「擊敗」美國進入太空引發的政治反彈產生了一些有趣而深遠的結果。美國國防部立即開始為另一個美國衛星項目提供資金。與此同時,沃納·馮·布勞恩和他的陸軍紅石兵工廠團隊開始了探索者項目的工作,該項目於1958年1月31日發射進入軌道。很快,月球成為美國太空探索的主要目標。

前蘇聯人造衛星的發射也直接導致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成立,它的主要目的是進行民用太空活動(而不是使活動軍事化)。1958年7月,美國國會通過了《國家航空和太空法》(通常稱為「太空法」)。該法案於1958年10月1日成立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並將美國國家航空諮詢委員會(NACA)和其他政府機構聯合起來,成立了一個新的機構,旨在讓美國大刀闊斧地進行太空事業。

紀念劃時代意義的蘇聯人造衛星模型散布在世界各地。一個掛在紐約市的聯合國大樓,另一個掛在華盛頓特區的航空航天博物館作為紀念。英國利物浦的世界博物館也有一個,哈欽森的堪薩斯宇宙空間中心和洛杉磯的加利福尼亞科學中心,西班牙馬德裡的俄羅斯大使館也有一個。它們的存在提醒著人們太空時代早期,當時科學和技術正在一起創造一個探索的新時代。

作者: Nick Greene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地球上第一顆人造衛星,只運行了21天,卻帶來了人類的進步
    每年的10月的第一周,都將啟動聯合國的世界太空周,以慶祝自1957年太空時代來臨以來世界各國在太空方面的成就,因為1957年10月4日這一天發射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Sputnik」。Sputnik1號是第一個繞地球軌道運行的人造物體,它在美國引發了一波恐懼和焦慮,現在被稱為「人造衛星危機」。
  • 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壽命設計了20天,為啥50年了仍舊在運行
    早在上世紀,蘇聯就朝太空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讓這片未知領域神秘面紗開始被一一揭開,中國也通過不斷的努力,以東方紅一號的發射開啟了咱們的探索,如今中國成為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航天大國,順利返航的嫦娥五號就是最好證明。
  • 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有這樣故事
    昨天我們講到,蘇聯決定研製人造衛星飛入太空,而此時遠在美國的火箭專家馮·布勞恩也和蘇聯的火箭專家科羅廖夫一樣,追逐著自己的太空夢。但當時的美國政府,也正熱衷於同蘇聯進行軍備競賽,對探索太空根本提不起興趣。布勞恩的同事都抱怨說:白宮根本不重視他們的意見,唯一對太空感興趣的,只有迪士尼的那批人。
  • 我國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追記
    4月24日是「中國航天日」,也是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成功發射50周年紀念日。50年前的今天,即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東方紅》樂曲響徹寰宇。「東方紅一號」的成功發射,開創了中國航天史的新紀元,極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威望和地位。
  • 人類的第一個人造衛星,附它的7個有趣事實(1957年)
    >第一顆人造衛星於1957年10月4日升空。斯普特尼克一號(/sptnk /或/sptnk /;「Satellite-1」或「PS-1」,ПростейшийСпутник1或Prosteyshiy 斯普特尼克 1,「Elementary Satellite 1」)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 ...全球首個批准的COVID-19 疫苗商品名,也是世界第一顆人造衛星的...
    該疫苗被命名為「人造衛星5號(Sputnik V),也是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的名字,由蘇聯於1957年發射成功。俄羅斯官員也引用此解釋了俄羅斯對疫苗的保密制度:人造衛星5號飛行5天後,俄羅斯才承認了有衛星成功發射。
  • 是什麼讓地球懸浮空中?看了人造衛星的運行,才知道原因出自太陽
    根據參與過美國阿波羅計劃的太空人描述,當他們乘坐著飛船飛到距離地球有一定距離的時候,他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整個蔚藍色的星球懸浮在一片無盡黑暗當中,地球的懸浮沒有任何支撐。那麼問題來了,是什麼使得地球能夠懸浮在空中而不下落的呢?要想弄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其實在宇宙中是沒有上下這兩個方位的。我們日常所說的上下是相對於地面而言,也可以認為是與地心而言。
  • 它和阿波羅登月、第一顆人造衛星並稱20世紀三大...
    它和阿波羅登月、第一顆人造衛星並稱20世紀三大奇蹟!今天的主角是我們四川人的驕傲——今年通車50年的成昆鐵路,它是連接川滇兩省的鋼鐵大動脈,和阿波羅登月、第一顆人造衛星並稱20世紀三大奇蹟!成昆鐵路工程美國阿波羅宇宙飛船登月活動前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被聯合國組織評為「象徵20世紀人類徵服自然的三大奇蹟」
  • 中國航天日丨中國科學院與人造衛星
    這是為了紀念1970年4月24日長徵一號火箭將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送入太空這一歷史的時刻。「東方紅一號」是中國科學院與全國各相關單位部門大力協同的成果。20多年前,中國科學院的科技人員在黨的領導和老一輩科學家的帶領下,為東方紅1號的誕生精心構思,嘔心瀝血。
  • 中美俄三國人造衛星數量:美國593顆,俄羅斯135顆,那我們呢?
    導語:中美俄三國人造衛星數量:美國593顆,俄羅斯135顆,那我們呢?太空宇宙一直以來都充滿著神秘感,而人類為了能夠探索這片區域,發明出了宇宙飛船,並培訓出了航天員,讓他們進入太空中進行作業、探索神秘的領域。
  • 月球也有了人造衛星——科學史上的今天,3月31日
    【聽更多科學史上的今天,請點擊播放下方音頻】1966年3月31日,蘇聯月球探測器「月球10號」從拜科努爾航天中心發射升空,並於3天後進入環月軌道,成為第一顆環繞月球飛行的人造飛行器及月球的第一顆人造衛星。
  • 它和阿波羅登月、第一顆人造衛星並稱20世紀三大奇蹟
    >打通了這條川滇大通道留下了鐵路史上濃墨重彩的「 成昆精神」成昆鐵路工程美國阿波羅宇宙飛船登月活動(前)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
  • 璀璨的繁星中,有一顆星星名叫「東方紅一號」
    1965年9月,中國運載火箭的技術取得了一定進展,中國科學院組建了由趙九章任院長、代號叫「651」的衛星設計院,並把中國第1顆衛星命名為「東方紅一號」。1965年11月,確定東方紅一號衛星屬於科學探測性質,發射時間定在1970年,成功的標誌,即第1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總體要求是:「上得去,抓得住,聽得到,看得見」。
  • 9分鐘視頻,了解「中國人造衛星之父」趙九章
    50年前,「東方紅一號」人造地球衛星成功上天,從此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中國的人造衛星事業的發展離不開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他就是中國人造衛星事業倡導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趙九章。10月15日是趙九章先生誕辰113周年紀念日,一段視頻帶你了解這位「中國人造衛星之父」。
  • 我們無法看到地球的真實形狀,但是,人造衛星卻可以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是關於對地球的新認識。通過各種太空飛行器的太空探測,人類不但對地球及其周圍環境有了更清楚的了解,而且還發現了諸如輻射帶、磁尾等在地面上很難知曉的新現象。地球是梨形。正如一個人看不到自己的容顏一樣,我們生活在地球上也無法看到地球的真實形狀。在古代,人們從直觀出發,認為地球像棋盤一樣平正方直;以後,從實踐中漸漸觀察到地平面呈弧線,猜想地球可能是一個封閉的球形。
  • 航天專家製作「彗星」:證明太空科技保衛地球
    記者 張茜前不久,一群太空愛好者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冬夜走進了北京的一間小咖啡館,他們擠坐在一起,豎起耳朵,瞪大眼睛,親眼見證了一顆「彗星」的誕生。這不是巫術,是科學!英國駐華大使館最近舉辦的「科學大爆炸」系列講座活動請來了一位極富激情的科學家——英國國家航天學院主任安努·奧吉哈。
  • 科家學稱:一顆名叫「阿波菲斯」的小行星會在2029年和地球相撞?
    一顆名叫「阿波菲斯」的390米寬小行星將可能在2036年和地球相撞,釋放出比廣島原子彈爆炸高10萬倍的能量,數千平方公裡的地區將受直接影響,而釋放到大氣中的灰塵可能將影響整個地球的生態。科學家證實阿波菲斯小行星會在2029年和地球相撞阿波菲斯小行星撞擊地球模擬,地球遭遇毀滅性撞擊「阿波菲斯」是埃及神話中一個惡魔的命名。在埃及神話中,「阿波菲斯」是古老的邪惡和毀滅之魔,它的目的是讓整個世界陷入永久的黑暗。最近,天文學家將一顆正從外太空直奔地球而來的小行星也命名為「阿波菲斯」。
  • 地球收到神秘信號,來自一顆失聯46年的衛星,人們卻一點也不高興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在太空之中地球就是滄海一粟,從古至今人類對太空的探索從未停止,為了能夠更方便地探索太空,我們曾經發射了很多顆衛星。而就在幾年之前,有一顆已經失聯了整整64年的衛星。像人類再次發送的信號,但人們卻一點兒都不興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