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雄(揚雄本姓楊,後來改姓為揚),成都人。繼司馬相如之後,西漢著名辭賦家。西漢官吏、學者。口吃,不善言談,而好深思。家貧,不慕富貴。40歲後,始遊京師。大司馬王音召為門下史,推薦為待詔。後經蜀人楊莊引薦,被喜愛辭賦的成帝召入宮廷,侍從祭祀遊獵,任給事黃門郎。其官職一直很低微,歷成、哀、平「三世不徙官」。王莽當政時,校書天祿閣,官為大夫。 揚雄早期曾以《長揚賦》《甘泉賦》《羽獵賦》等佳作聞名於世,與司馬相如齊名。後來他又放棄辭賦之體,轉而研究哲學,語言學,並仿《論語》作《法言》,仿《易經》作《太玄》,又著有《方言》,記述西漢時期各地方言,成為漢代一大著述家。
公元千禧年,位同宰相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王安石翻開史書,一時間感慨萬端。千年流光,彈指而逝。回眸歲月深處,千餘年前的揚雄讓他不勝唏噓:
儒者凌夷此道窮,
千秋止有一揚雄。
揚雄像(也作「楊雄」)
一
頭戴七旒冕冠,身著玄衣纁裳,揚雄神色肅穆。黃、白、赤、玄、縹、綠六彩大綬,白、玄、綠三色小綬,中單素紗,紅羅襞積,白玉雙佩,黑鐵長劍,讓他看起來更加冷峻。
手握一捆又一捆細細瘦瘦的簡牘,揚雄焦灼地走在長長的甬道上。有漢一朝,清虛自守者寡,慷慨悲歌者眾。這是漢代無數為時代而忙碌的思想者的身影,他們熱切呈送著「跨海內,制諸侯」的諫議,期待一代明主馳騁疆場、縱橫天下。他們將他們的期待、企盼寫在簡牘上、刻在歷史裡。
漢武帝即位,公孫弘以六十高齡之身,以賢良徵為博士。元光五年,復徵賢良文學,以丞相褒侯。他為國家奔走呼號:「臣聞上古堯舜之時,不貴爵賞而民勸善,不重刑罰而民不輕,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末世貴爵厚賞而民不勸,深刑重罰而奸不止,其上不正,遇民不信也。夫厚賞重刑,未足以勸善而禁非,必信而已矣。」
漢武帝 電視劇《漢武大帝》截圖
電視劇《漢武大帝》截圖,公孫弘
陸賈追隨劉邦,以斡旋於諸侯,兩次出使南越,說服趙佗臣服漢朝,安定了大漢政局:「夫建大功於天下者,必先修於閨門之內;垂大名於萬世者,必先行之於纖微之事。……孔子曰:『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言德行而其下順之矣。」
電視劇《大風歌》截圖,陸賈
賈誼十八歲即以博學能文聞名郡中,三十三歲抑鬱而亡。司馬遷哀念屈原、賈誼之才,為二人寫了一篇合傳,後世因此並稱賈誼與屈原為「屈賈」。賈誼論秦取天下之勢,守天下之道:「野諺曰:『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是以君子為國,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去就有序,變化因時,故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
電視劇《大風歌》劇照,賈誼
晁錯以非常之功,卻無自全之計,終被腰斬東市。他論貴粟,言兵事,減民租,務農桑,薄賦斂,廣蓄積。號令有時,要求朝廷的政治活動不要影響農時;利民欲,即滿足人民的欲望,給老百姓以看得見的物質利益。
電視劇《漢武大帝》截圖,晁錯
司馬相如以其出神入化之文彩,奠定了漢代文學的歷史地位。他出使西南夷,將西南夷民族團結統一於大漢疆域,被譽為「安邊功臣」,名垂青史。他的《子虛賦》和《上林賦》,以「子虛」「烏有先生」「亡是公」之口吻,道出了有漢一朝的強大聲勢和雄偉氣魄。
電視劇《鳳求凰》截圖,司馬相如
在雄壯的時代背景中,揚雄健步登上了歷史的舞臺。沉澱在歷史深處的身影清晰
而堅定,那順著臉頰流下的汗水,那伴著信念前行的腳步,那隨著歲月遠逝的記憶,那留下道道積澱的溝壑…… 時光如火光般四濺、飛騰、轟鳴、閃耀,最後終於被深邃的時間吞噬,被厚重的塵埃埋沒。一切喧囂復歸沉寂,判官的判筆終將留給歷史。
揚雄早年崇拜司馬相如,曾模仿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作《甘泉賦》《羽獵賦》《長楊賦》,為漢王朝謳歌太平、歌功頌德。後世將司馬相如與揚雄合稱為「揚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