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嘍,大家好,我是餛飩,今天要和大家一起分析一個問題。
我們都知道宋朝是一個文化產業十分發達的朝代,出現了一大批文化名人,比如蘇東坡、王安石、司馬光等,真的叫一個群星閃耀。
而且這些文化大咖不僅文學成就非常高,同時還是數一數二的政壇明星。他們白天處理政務,左右著北宋的政治、經濟和百姓生活;夜晚詩詞歌賦、引領著北宋的精神風尚和文化潮流,形成了文人治國的新氣象。
問題來了,是什麼造就了宋朝文人治國呢?整個故事的開端還要從一個總是撞車的年號講起。
序幕已拉開,各位讀者請來看,好戲要開場了。
公元九百六十年正月初四,河南省開封市近郊的陳橋鎮成了一段傳奇歷史的起點。
趙匡胤被將士們簇擁著披上龍袍、擁立為帝,史稱陳橋兵變。
皇帝有了,得需要一個年號來記錄在位的這些年,於是趙匡胤定國號為宋,改年號為建隆。
建隆,建隆,建立一個隆盛的朝代,聽起來寓意不錯。
宋太祖趙匡胤不禁美滋滋地想,「我這個年號聽起來既吉利又獨特,沒準可以流芳百世,除了我還有誰能想出來呢,不錯不錯。」
可是沒過多久,宋太祖就被啪啪打臉了。
原來啊,不久之後,宋太祖惱火地發現,建隆這個年號竟然被南唐後主李煜、吳越忠懿王錢俶等提前註冊了。
「什麼?本寶寶的年號竟然被人用過了?不行,我一定要最特別的。」趙匡胤憤憤地想。
當下,趙匡胤立馬找來宰相,用無比堅定的口氣說,「你們一定要選擇一個既有偉大意義,又沒有被前人使用過的年號!」
得嘞,領導都傳達指示了,宰相要趕緊加班加點想出一個好詞來定年號啊。
於是當時的宰相一頭扎進書堆找詞語,廢寢忘食了好幾天,最後向皇帝請示,「臣等覺得可以用乾德作為年號,乾德這個詞好啊,代表著天命所歸、有帝王之德的意思。」
趙匡胤一聽,乾德這個詞妙啊,不錯不錯,於是在自己登基的第四年,把年號改成了乾德。
可能乾德這個年號真的帶來了福氣,此後趙匡胤接連開疆拓土,取得一場又一場的勝利,趙匡胤這下又開始美了,「我這個年號絕無僅有,又預示著好兆頭,是個頂好的年號。」
可萬萬沒想到,趙匡胤可能是個烏鴉嘴體質,乾德這個年號竟然又出問題了。
時間來到乾德三年,趙匡胤滅掉了後蜀,眼瞅著統一大業即將完成,心情非常不錯。
於是呢,這一天趙匡胤閒來無事,準備去後宮瞅瞅那些從後蜀俘虜來的宮女們,沒準有幾個姿色好看的,放在身邊可以養養眼。
然而當趙匡胤好奇地拿起一名宮女的銅鏡時,卻被銅鏡背面的文字驚呆了,現在不是乾德三年嗎?銅鏡背後怎麼會刻著乾德四年鑄的字樣呢?
疑惑不解的趙匡胤第二天在朝堂上就說了這事,說完他還把宮女的銅鏡拿給大臣們傳看,看看有沒有能弄清楚其中的原委。
大臣們面面相覷,誰也搞不清楚,真是奇了怪了,乾德四年的銅鏡怎麼會出現在乾德三年的後宮呢?難道銅鏡穿越時空了?
一片鴉雀無聲中,此時人群中有一位飽學之士站了出來,清了清喉嚨準備發言,他說他叫陶谷。
(注釋:下圖為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明代畫家唐寅的《陶谷贈詞圖》)
陶谷不動聲色地分析,這面銅鏡既然是蜀國宮女的物品,很有可能來自蜀國皇宮,那麼真相只有一個,前蜀國曾經用過乾德這個年號。
趙匡胤立馬命人去調查蜀國用過的年號,結果還真是如陶谷所說,趙匡胤定的年號又又撞車了。
這下尷尬了,之前趙匡胤吩咐宰相選的年號,千叮嚀萬叮囑要獨一無二的年號,可結果又是別人用過的。
皇帝很生氣,後果很嚴重,傳言趙匡胤把宰相叫到宮裡,用毛筆給宰相畫了個大花臉來出氣。
但這個時候的宰相趙普也很冤枉啊,他是乾德二年當的宰相,乾德這個年號是以前的宰相選的,不是他趙普選的,所以趙普悲催地做了背鍋俠。
只不過趙普背鍋這件事還只是傳言,具體事實已經無法考證了,但年號又撞車了,趙匡胤無疑是非常鬱悶與生氣的。
於是趙匡胤回想起年號的種種艱辛,無奈嘆了口氣,感嘆道:「宰相需用讀書人啊!」
從此趙匡胤深深感到沒文化真可怕,治理天下還是需要學識淵博的人啊。
於是,趙匡胤只能先將年號改為開寶,之後在一次宴會上威逼利誘將領交出兵權,重用讀書人,這就是歷史上杯酒釋兵權的由來。
事實上促使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重用讀書人的原因還有許多更加重要也更為複雜的社會因素。但總的來說,這種整個朝廷都倡導的重用讀書人的理念,徹底開創了宋朝文人治國的新格局。
作為吃公家飯的大臣們,更要響應皇帝的號召,人手一卷開始認真讀書了。
宰相趙普原本只是個普通小吏出身,以前沒怎麼認真學習過。後來朝堂上颳起這股讀書風,身為宰相更要帶頭,所以趙普每天下朝後就鑽進自家書屋,廢寢忘食地閱讀。
只不過趙普的書房只有一部《論語》,所以民間就有了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
不僅文官開始讀書,連武將也開始慢慢改變了。
驍勇善戰的党進,是個目不識丁的大老粗,但他掌管著皇家禁軍。
有一次党進領了任務,要率領隊伍去駐守邊防,臨行前,他需要去向宋太祖趙匡胤辭行。
朝堂上有規定,將領領命辭行需要發表一番感言,感言中包括感謝皇帝委以重任、不辱使命等等。
前面說了,党進是個粗人,他本來就不會這些文鄒鄒的話。有人建議把感言抄在護板上,到時候偷看著念,可問題是党進不識字;還有人建議,武將可以省略感言這個環節,但党進也想要在皇帝面前好好表現一番。
沒辦法,党進手下的官員讓党進背感言,把要說的話一字一句背熟了就能應付過去。
等到了党進辭行的那天,跪在大殿上要致詞了,可學渣党進偏偏這時大腦一片空白,原先背熟的詞一個字都想不起來。
情急之下,党進福至心靈,看著趙匡胤慈祥的面容大聲說,「臣聞上古其風樸略,願官家好好將息。」這句話翻譯過來意思就是,「我聽說古人崇尚簡樸,希望皇上好好休息。」
(注釋:宋朝稱皇帝為官家。)
党進說完,朝堂之上立刻鬨笑起來,主要是因為党進平時就一大老粗,突然咬文嚼字,大家都覺得很稀奇。
党進嘿嘿一笑說,「平常都看你們掉書袋,我也想掉一次,證明我也在讀書呢。」
党進
後來啊,為了給朝堂增加新鮮的文化人,宋太祖還完善了科舉制度,不僅可以招攬讀書人幫助治理國家,同時還給予了寒門士子出頭的機會,可以通過科舉來進入仕途。
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清明上河圖,是北宋畫家張擇端的名作,圖中栩栩如生地描繪了北宋時期東京變涼的眾多生活場景,具有相當高的研究價值,在《清明上河圖》中也可以發現很多讀書人。
比如在下圖這座橋上,有兩個人迎面而來,一人騎著馬從上往下,一人坐著轎子從下往上,兩人都快撞到了,到底該讓誰先過去?兩個人都爭執不下,感覺要擼起袖子馬上要打一架。
我們再來看下圖的一對行人,還是兩個讀書人。一人在前面走,後面跟著他的書童;另一人騎著馬,旁邊的書童牽著馬,也許這兩人認識。
但走路的那位讀書人可能混得不好,遇到對面這位熟人時,都不好意思打招呼,還要拿扇子擋住自己的半張臉。
再來舉一個例子,我們都知道古代讀書人都會進京趕考,包括歐陽修、範仲淹等人,都是出身寒微,通過科舉才改變了命運,成為文人治國的典範。
《清明上河圖》裡我們可以看到有一人在二樓的窗口讀書,猜測大概就是當時來到開封參加科舉考試的一個士子。
可以說,就是在這種朝野上下、文武百官的讀書熱潮中,以文化名人為代表的文人政治家,如同一支強心劑,使在軍事上積弱的北宋王朝也不失勃勃生機,超前開創了世界史上數一數二的繁榮經濟與文化盛世。
餛飩愛語文,每一個文字都嚴謹認真,感謝你的關注!
#拍一拍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