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下課程難以開展,英國博物館學課程如何適應疫情?

2020-12-14 騰訊網

英國一些大學在新冠肺炎期間面臨了各種困難,但在阿爾斯特大學攻讀文化遺產與博物館學文學碩士學位的人數並未受此影響。主管該課程的伊莉莎白•克魯克(Elizabeth Crooke)表示,今年總共招收了17名來自英國和愛爾蘭的學生,這一數據比平時高出約20%。

曼徹斯特美術館的3D攝像機掃描儀,用於曼徹斯特大學美術館與博物館學以及遺產研究文學碩士課程教學

其他類似課程都出現了這種情況,即學生人數保持穩定或有所增長。雖然現在持續性的限制使大家重新認識了面對面互動的好處,但同時也激發出永久性影響課程教學方式的新式學習方法,並且這種學習方法極具創造性。

阿爾斯特大學的課程主要授課點在其貝爾法斯特校區,但目前攻讀該課程的學生並沒有住在學生宿舍。阿爾斯特大學決定,春季大部分課程的所有教學都將在線上進行,至少持續到一月,即第一學期末。

發展趨勢加速

目前,該課程基於提前錄製好的視頻講座、書面資源以及網絡研討會,設置閱讀以及學習任務(近期的一項任務是,學生需從戶外遺產蹤跡中找到各類主題,然後舉辦主題座談會)。另一項重要的任務是在線上平臺進行討論,學生可以在線上平臺討論講座內容、分享看法並且上傳圖片。

無論是在借書還是在提交書面任務方面,此次疫情加速了早就運行良好的數位化學習趨勢。阿爾斯特大學開設博物館實踐與管理非全日制研究生遠程學習課程長達14年,如今所採納的方式正是基於過去的經驗,該專業學生人數今年也增加了。克魯克表示,線上教育有一定優勢:講座是提前錄製好的,意味著學生可以回放講座內容,線上討論平臺可以給學生留出更多的時間進行思辨性反思。

她認為,創造一個視頻來解釋這個計劃,清楚地了解申請者的期望,有助於讓學生在目前形勢下為這個課程「做好100%的準備」,「我們已經坦率地表示這學期將不會進行線下教學。」

曼徹斯特大學文化實踐研究院提供了美術館與博物館學以及遺產研究文學碩士課程,其院長科斯塔斯•阿萬提蒂斯(Kostas Arvanitis)說道:「文化實踐研究院極大地改變了我們的教學方式。2020-2021學年的第一學期,也有可能是整學年,學校將主要進行線上授課,如果條件允許的話,也會兼有一些線下課程。我們設計了課程模塊,這些課程僅在線上授課或是在研討會、博物館參觀或工作坊等面對面場合下授課。」

該研究院加大了軟體使用,促進交互式線上學習,軟體包括學生和講師可以添加注釋的預錄講座、線上研討會、一塊虛擬協作公告板以及一塊在線白板等。目的在於講師通過堅持使用這些技術,為學生提供「同質化學習體驗」。

阿爾斯特大學博物館學課程數比平時高出20%

虛擬參觀

該研究院還用3D攝像機掃描錄入了一些當地博物館內部環境,由此學生可以虛擬地參觀他們通常期望親自體驗的展覽,這也是他們學習課程的一部分。正如其他在線工具一樣,這並非是一種全新的概念,但強調身體互動及在線互動的趨勢已經有所改變,阿萬提蒂斯說道:「新冠肺炎疫情出現之前,人們可能會說線上參觀只是實體參觀的補充。現在情況大概發生了逆轉。」

根據英國教育部指導原則,當前需要封鎖大學校園,不能開設線下課程,但是教育部門也會定期審查這項限制。阿萬提蒂斯表示,雖然部分學生在疫情之前就申請了線下課程,但是第一學期將主要是線上課程,學校將會和所有申請者保持密切聯絡,一旦校內可以開設線下課程,將及時通知大家。

曼徹斯特市已進入三級封鎖狀態,曼徹斯特大學校園部分區域仍將保持開放,但是僅可選擇在線授課。然而,申請人數並未因此減少,申請美術館與博物館學課程人數增長約25%至55%,創歷史新高。部分申請學生並不住在曼徹斯特。

在聖安德魯斯大學博物館與美術館專業攻讀文學碩士學位的人數保持穩定,其博物館學系主任艾格尼絲•博斯(Agnes Bos)表示,今年申請人數比往年同期要多。本學年伊始,學校和城市受疫情影響而封鎖,因此該校所有課程都轉至線上教學,但現在使用的是雙授課模式,即線上教學和小規模面對面教學結合的授課模式,面對面教學模式向可以參加的學生開放。

博斯表示「疫情促使我們在教學方面比以前更具創造力」。使用新型線上學習工具增進了學生的技術技能,並且在線會議使得該課程可以有機會邀請國際演講者。

但對於部分國際學生而言,目前的形勢造成了重重困難。克魯克表示,阿爾斯特大學博物館學往年通常有一兩個國際學生,但今年卻一個都沒有。2020-2021學年,聖安德魯斯大學博物館學有9個國際學生,這一數字和往年相差無幾,但今年沒有亞洲學生,往年一般能招收多達5個亞洲學生。博斯稱:「受疫情影響,博物館學今年所招收的亞洲學生全都延期了。」目前曼徹斯特大學博物館學約有20%的國際學生。

實踐經驗

對於那些可以學習的學生來說,疫情導致的封鎖會影響他們獲取實踐經驗的能力,這也是許多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聖安德魯斯大學,學生通常要在學年中選取一個博物館或歷史遺蹟作為個人研究項目。今年所有的學生都有既定的項目,但有些學生只能完成其中一部分或是全部在線上完成。在阿爾斯特大學,許多學生會在他們學習期間選擇當志願者,而今這項工作同樣需要重新考慮。當前擔任博物館現場志願者的機會變少了,但一些機構正在探索線上志願者的可能性。

博物館和歷史遺蹟不可能接待團隊參觀了,並且社交機會也減少了。博斯表示,小組或是面對面的教學方式似乎仍是學習者熱情分享「他們共同愛好,即藝術、博物館和遺產」的最佳方式。近期的經歷向她證明了面對面教學至關重要:「我們如何在沒有動手操作的情況下舉辦一次有關藏品處理的研討會呢?」

目前形勢帶來的挑戰意味著教職員工要倍加仔細,定期與學生聯繫,如果需要的話,將他們推薦給學校的支持服務部門。儘管到目前為止今年的同學們不能在現實生活中會面,但克魯克希望他們以後有機會見面。「我們已經在糟糕的局勢下做到了最好,」她表示,「學習氛圍還在,學術內容還在,我認為有價值的經驗還在。我相信這幾周取得的進展會使我們更想相見。」

這些必須進行的調整長此以往可能會改變課程教學方式。阿萬提蒂斯表示,他的文學碩士學位課程在未來可能會融入更多的線上教學元素,同時又保留面對面互動的好處。他還說道,「我們需要拭目以待,看看今年的發展情況如何,我認為現在這是一個極其動態化的過程,學生和教師需要齊心協力,共同找出最有效的方法。」

羅雪 譯自英國博協

相關焦點

  • 北京再次叫停線下課程,校外培訓機構如何脫困求存?
    受新冠肺炎最新疫情影響,北京市教委發布通知,暫停原定6月15日小學一、二、三年級返校複課,暫停校外培訓機構恢復線下課程和集體活動。 而此前,北京市教委曾在6月9日發布通知稱,6月15日起校外培訓機構可申請恢復線下課程活動。疫情的反覆,再次給教培從業者潑了一盆冷水。
  • 疫情之下,藝培機構如何開展線上教學?
    這堂「聲音教室"朗讀課,有3000多名學員,因為疫情原因,於2月7日通過軟體開展在線一對多教學。面對這樣的教學模式,很多家長最初並不買帳。   "聲音教室"負責人俞旻說:「我們的老師們在處理這些打卡的時候非常認真,幾乎相當於把我們線下課程搬到了線上。」   學員陳泓樹的媽媽說:"通過兩個星期的堅持每天打卡,我覺得線上線下的效果是一樣的,孩子的適應能力還是挺快的。"   學員許婧怡的媽媽說:「因為不受場地的限制,不受時間的限制,隨時可以靈活預約。」
  • 線上課程教學如何改進升級
    這次疫情下的在線教學,反映出最大的問題是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缺失。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要在實戰中培養,線上課程設計的每個模塊、每個活動、每個任務,都要依從和支持這一特性要求。策略個性化。開展線上教學,每個學生學習基礎、認知特點、技能儲備不同,甚至每個學生的學習時空和流程安排都不同,凸顯了個性化需求。網絡技術為個性化教學提供了條件。
  • 「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博物館研學再也不能走馬觀花!
    疫情期間,跨省研學活動受到了很大限制,家長、學校對跨省活動抱有牴觸心理,因此,如何開展附近區域的研學活動成為當下的火熱議題。博物館作為易於到達、內容豐富、環境相對可控的理想場所,自然是開展研學活動的不二之選。
  • 避免只遊不學、走馬觀花 博物館研學旅行如何規範
    原標題:博物館研學旅行如何規範(文化脈動)   日前,國家文物局發布了一則題為《社會機構組織博物館研學旅行應規範管理提升質量》的文章,文章表示:「對於部分社會機構、個人以『博物館遊學』之名,開展粗放的、只遊不學、走馬觀花、名不副實的『研學旅行』活動,損害中小學生利益的行為,表示堅決反對。」
  • 扶貧更扶志:世博會博物館為山區小學送博物館課程
    隔著屏幕,甘肅馬窯小學的學生正在聽著一節特殊的課程。這是上海世博會博物館向馬窯小學輸送的第99節「童年一課」。 自2018年6月21日起,世博會博物館正式開啟網際網路公益支教之路,截至目前,已向甘肅天水甘谷縣等地區小學開展了近百節課程。 受疫情影響,課程一度中斷,直到今年5月,當地中小學複課後,學生們又通過網絡直播見到了那群熟悉又可親的老師們。
  • 疫情之下,博物館設法自救
    菲爾德自然歷史博物館因新冠疫情而關閉,其在空曠的大廳中舉辦了一場獻血活動。(圖片來源:SCOTT OLSON/GETTY IMAGES)今年3月以來,由於新冠疫情的流行,許多博物館不得不關門。據《科學》報導,由於依賴門票銷售和活動收入,他們成為疫情以來最先受經濟衝擊的機構。因為無法對外開放、接待參觀者以及提供活動場地,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收入暴跌了60%。5月,該機構已開始削減員工規模,另有250人被遣散。加州科學院則宣布將對40%的職工進行休假或裁員處理。一些博物館原本有望通過新開設施增加收yi入,現在計劃也已落空。
  • 疫情下,藝術培訓機構如何開展線上活動?
    引流、轉化、留存是所有教育機構的的痛點和難題,如今在疫情的影響下,不少機構匆匆將線下課程轉移到線上,課消,成了機構的首要目標。 上一次培訓課程,我們重點講了機構開展線上課程的必要性和如何實操,但僅僅做好線上課程,是完全不夠的,有意識的機構,現在已經開始布局線上營銷陣地了。如果等到疫情結束後才去考慮營銷的問題,那麼留給你的,一定是大幅萎縮的市場和更專業的線上教育競爭對手。
  • 疫情期間訪學:英國藝術教育如何培養「想像力」?
    初訪蘭卡斯特 文/易雨瀟 2019年9月,我抵達了英國蘭卡斯特大學,開啟了我的訪學之路。隨著疫情在三月的爆發,英國的大學也轉為開設網課。在家隔離期間,我整理了一些對英國藝術教育的零碎思考,包括教職、科研以及教學方法等。 「Fly Faculty」:候鳥一樣的飛行教職 前些年,北京交通大學的威海校區和蘭卡斯特大學共同開設了「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由兩所大學的老師共同授課。
  • 在博物館上學是一種什麼體驗?
    然而,在英國,一些從事博物館教育相關工作的人員,似乎已不滿足於僅僅在博物館中進行非正式教育,而是開始探索將正式教育也置於公共文化場所中。2016年,英國倫敦國王學院文化研究所發起了「我在博物館上小學」項目,大膽嘗試在博物館中完成國家統一課程大綱的教學。
  • 西南財經大學「學訓評」聯動 確保線上線下教學同質等效
    西南財經大學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系列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落實教育部黨組和四川省委有關工作要求,把統籌抓好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學工作作為重要任務,從「學生的學、教師的教、教學的質」出發,力爭線上線下同質等效,確保教育教學科學有序、平穩推進。  強化精細化學業指導。
  • 關於應對疫情、為互動討論式課程進行線上教學的一些思考
    但以往關於線上教學的經驗積累,主要還是針對以課堂講授為主的課程,但以課堂講授為主的課程畢竟不是大學課程的全部,如今的大學還活躍著一些以互動教學討論式為主的課程——在防控疫情的關鍵時期,我們如何將這類課程」搬到「線上呢? 本文作者希望通過分享自己的一些思考,拋磚引玉,激發廣大高教同仁共同探索!
  • 奏響在線教育變革序曲——疫情期間,我國面向兩億多大中小學生開展...
    只有熟悉中國教育家底的人才明白這個決策背後的分量,這將牽動著數十萬所學校、兩億多大中小學生、千萬餘名教師走上一條他們完全沒有走過的路,對教育信息化的硬體、軟體,對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乃至家長如何配合,都提出了全新的嚴峻考驗。
  • 線上課程體驗棒!面對疫情大考,FISF交出亮眼答卷 | 資訊
    疫情期間,學院採用「雲+端」的網絡在線課程設計理念,以高質量遠程視頻系統配合學院自主研發的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LMS)實現線上教授與學生雙向實時互動的「雙師課堂」教學模式。快速反應的背後,是學院一直以來對數位化建設的重視和強有力的技術保障團隊。
  • 疫情平息複課後,如何做好線上線下教學有效銜接?
    突如其來的疫情防控,毫無預兆的線上學習,史無前例的居家陪伴……這段時間發生了太多的故事,註定會久駐每個人的心裡。隨著近期疫情形勢的好轉,各地按照中央的統一部署,科學評估本地疫情防控形勢,預計開學複課的日子不遠了。就要回到久違的學校了,老師的憂慮逐漸堆積起來:如何讓學生儘快平復心情來學習呢?學生線上學習的效果如何呢?
  • 雲端轉到線下,教學如何銜接
    越來越多省份開學複課,特殊情況下學生學情千差萬別——雲端轉到線下,教學如何銜接4月7日,四川省華鎣中學高三學生在課堂上認真聽講。該校高三年級開學複課以來教學秩序井然有序,學生們正以良好的心態備戰高考。隨著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越來越多省份已經開學複課,還有更多省份已經明確了開學複課時間。如何做好線上線下教學銜接,在今後一段時間裡對各級各類學校來說,成了一個普遍而緊迫的問題。從雲端到線下,教學銜接工作的重點是什麼?返校複課的教學起點應該如何確定?面對「縮水」的春季學期,如何保質保量地完成教學任務?
  • 開學了,線上線下教育如何做到有效銜接?教育的通知來了
    開學了,線上線下教育如何做到有效銜接?目前,隨著各地中小學陸續開學,如何做好線上線下教育的有效連接,成了人們當前最關注的問題,不僅學校需要重視,家長們也很擔心,畢竟線上教育和線下教育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好不容易學生們開始能適應上網課的時候,迎來了開學,開學以後能不能適應線下教育呢?線上教育耽誤了很多進度,開學以後是不是可以繼續學習進度?這些都是人們比較關注的問題。
  • 疫情之後,藝術療愈成為這些國外博物館的新方向
    在美國,一些準備重新開放的博物館正在將藝術療愈視為自己的新方向。皇后區藝術博物館提供每周定期的線上藝術療愈項目,鼓勵人們拿起畫筆去表現自己的生活與感受。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準備了一份藝術作品的清單,在博物館重新開放後幫助觀眾緩解後新冠的焦慮。俄亥俄州辛辛那提美術館培訓了一批志願者,教授藝術療愈的技巧。
  • 轉載| 疫情下如何開展SPOC混合教學,胡小勇老師這樣做!
    本篇推送介紹的是我校教育信息技術學院胡小勇教授《教育傳播學》這門課程的在線教學案例,展示了如何利用中國大學MOOC在線平臺和騰訊課堂極速版直播工具,實現基於SPOC的混合翻轉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