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更扶志:世博會博物館為山區小學送博物館課程

2020-12-17 中國荷都網

「有哪些手段可以幫助我們對抗新冠肺炎呢?」隔著屏幕,甘肅馬窯小學的學生正在聽著一節特殊的課程。這是上海世博會博物館向馬窯小學輸送的第99節「童年一課」。

自2018年6月21日起,世博會博物館正式開啟網際網路公益支教之路,截至目前,已向甘肅天水甘谷縣等地區小學開展了近百節課程。

受疫情影響,課程一度中斷,直到今年5月,當地中小學複課後,學生們又通過網絡直播見到了那群熟悉又可親的老師們。

兩年多,世博小講堂通過「童年一課」向甘肅等地小學開展了近百節課程

「除了世博館,沒有一家博物館願意做」

「一切始於世博會」,這是世博館一直秉持的一個理念。在世博會博物館開放服務部的副部長唐君琦看來,世博是個大概念,包羅萬象,科技、人文、歷史、藝術都可以容納進來。

在這樣的理念下,世博館推出了WE Kids青少年教育品牌,「想通過分享各個方面的世博知識,讓青少年們受到一些啟發,促進他們的探索欲,為他們打開一個知識的大門。」因此,在WE Kids創立之初,團隊的首推項目就是「世博小講堂」——這項針對青少年群體的免費項目,內容涉及科技、人文、歷史、藝術、生活等多方面知識。課程通過生動有趣的小劇場、有獎互動問答、小遊戲等活潑的形式激發學生興趣,開拓視野。

正是在做這個項目的時候,一個叫「童年一課」的公益組織找到了世博館。唐君琦告訴記者,在和世博館達成合作之前,「童年一課」已經聯繫過各地不少的博物館,「都不願意做。」

「我們在得知這個項目後,覺得非常有意義,所以決定著手參與。目前,世博會博物館可以說是唯一一家做支教項目的博物館。」

在唐君琦看來,對發達城市的孩子來說,博物館是很熟悉的,甚至可以說已經嵌入到他們日常生活當中,學校老師會組織學生們一起去,在課餘時間父母也會帶他們去,從小到大他們都能接觸到博物館。

「但是山區的孩子們,連博物館是什麼都不知道。他們只是通過學校教育獲得相關體系內的知識,而素質拓展、素質教育這一塊,特別是博物館知識是十分欠缺的。」

在雙方順利達成合作意向後,總共只有10個人的團隊馬不停蹄地開始了課程籌備與研發。所有講解組成員都全身心地投入到課程開發、講解培訓中,不僅要一遍遍不厭其煩地磨課、做課件,還要在300人的報告廳舞臺上走臺實踐。為了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老師們結合課程內容,還自編自演舞臺劇,同時自製表演道具,甚至連課程視頻也是自己剪輯。

「給小朋友上課,我們都很謹慎,而且一節課的內容就很多,所以一定要做到位了才能把課推出去。PPT要根據小學、中學進行分層。上課的講話語氣全部要轉換成孩子能接受的範圍,表演也要全方位的走臺練。」說到這,唐君琦問記者知道準備一堂30到40分鐘的課要多久嗎,記者猜三四個小時。

「4-5個月。一堂30到40分鐘的課真正成熟,需要4-5個月的時間去準備。」唐君琦認真地說道。

課後座談,通過老師了解當地孩子最需要什麼

「隨堂聽了課,我作為老師都受益匪淺」

在這樣精心的準備下,「世博小講堂」於2018年6月21日首次登陸「童年一課」平臺,帶著世博會的誕生故事與馬窯小學的30多位學生見面了。世博館的老師進行線上主講,當地教師現場輔助,既保證了師生們的互動性,又保證課堂內容的準確性。這種成功的形式也被一直延續至今。

主講老師之一梅豔告訴記者,第一次線上直播上課時的情形至今仍然歷歷在目:「我第一次試課是在18年的6月9號。因為之前只給本市的學生上過課,對當地小朋友的認知水平基本沒有把握,所以準備了超過一個小時的內容。」梅豔說,直播和線下有很大不同,「上課時不僅要一直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要隨時隨地根據現場小朋友的反應進行調整。」

在課程開展四個月後,世博館團隊坐著綠皮火車跨越1800公裡來到了馬窯小學。為了這次相會,世博館的老師們在當地開學前就開始籌備,全館上下為孩子們募集了豐富實用的物資。

走進校園,老師們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歡迎。原本在屏幕上為自己上課的老師如今就站在眼前,孩子們感到格外親切。「去了以後,當地村領導都非常重視,熱情地接待了我們。我們也沒想到小講堂的效果很好,那邊的反饋也非常好。給他們上課的老師都大受歡迎,小朋友一直抱著他們。」唐君琦回憶道。

「博物館策劃開發的這個課程非常好,利用在線講解讓我們的孩子大開眼界,增長了更多課本以外的知識。隨堂聽了課,我作為老師都受益匪淺!」 馬窯小學校長馬斌平真誠地表示。

在梅豔看來,課程之所以能如此受到當地師生歡迎,首先是形式新穎。「我們的內容有別於一般的學科教育,所以可以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其次,是在課程內容的打磨上,真的是為不同青少年群體量身定做的。最為關鍵的是,我們的課程填補了目前市場的空缺。確實沒有其他博物館這麼用心地去做這種異地教育、送教上門。」

孩子們好奇、欣喜、收穫的眼神不會說謊,而這也是激勵這個項目能夠持續兩三年的重要動力。在唐君琦看來,這種激勵是雙向的,「首先得是當地真的覺得好」,一旦當地師生覺得意義不大,徒增煩擾,那這個課程也就開不下去了。

「另一方面就是我們館年輕的宣教團隊,說實話,大家平時收入並不高,做這個項目也完全是公益的。那為什麼還願意投入這麼大的資源和精力堅持去做?就是孩子帶給他們的獲得感和價值感。只要孩子們認可、喜歡、有所收穫,看到他們開心地成長,我們就覺得很值得。」

跨越1800公裡,WE Kids團隊終於見到了孩子們。

孩子們完成的繪畫作業

孩子們送給世博館老師的禮物

「直播、錄播、線下都行,只要當地需要,我們就去」

在甘肅的成功,給世博館WE Kids團隊很大鼓舞。兩年多來,除了甘肅,團隊已經去過北京、揚州、南京、安徽、鄭州等地,每次都是安排幾個小時,上午一場、下午一場。老師們每次去不同地方授課,都能收穫當地極高的評價。也對小講堂讚賞有加。

當然,困難也是顯而易見的。作為一種新興教育模式,走到異地,多少都會遭遇懷疑的目光,「他們不了解時,往往會不覺得我們這是在做公益活動,總覺得有什麼目的,或者在推銷什麼。」回憶這些經歷,唐君琦忍不住苦笑。

「之所以能走到現在,都是靠學校和社會上的口口相傳。我們完全是自己一點一點摸索出來的。這樣做了兩三年,也完全不是為了達到什麼扶貧指標。」唐君琦說,不管如何,只要當地不拒絕,他們就會一直堅持做下去。

「我們也不會拒絕任何地區,不管是偏遠山區,還是相對條件較好的城市,哪裡需要我們,我們就上。錄播也好,直播也好,線下也可以,不管任何形式。」

唐君琦呼籲同行們都能加入進來,給更多的孩子匯集博物館相關內容,輸出不同領域的知識,讓他們和發達地區的孩子都能享受更加平等的教育,讓教育更有溫度。

她也希望地方能開放地接納他們,「不管是美育,還是歷史、科技、人文,每個孩子多多少少都應該接觸到。我們堅信若干年後,這些孩子對博物館的接受度,看待世界的眼界,待人接物的行為上都會有很大改變。」

WE Kids團隊相信,扶貧更要「扶智/志」,「就是想給孩子們種下一顆夢想的種子。」唐君琦覺得,雖然現在還不知道有多少孩子,能通過這個活動受到啟發,「但只要能給一個孩子帶來積極影響,我們就覺得值。」

疫情期間,世博館組織全館募捐,為當地學校採購了消毒液、耳溫槍等防疫物資。

相關焦點

  • 來土山灣博物館感受「以夢為馬」
    > 緣起世博行,匯歸中國夢十年前的上海世博會,不僅讓世界更多地認識了中國,更讓人們看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正在照進現實
  • 考慮籌建世博會博物館 韓正會見賴索托國王
    考慮籌建世博會博物館 韓正會見賴索托國王 2010年10月4日 他說,中國與賴索托同是發展中國家,擁有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話題,相信在世博會這個大舞臺上,彼此一定能充分交流,加深友誼。韓正表示,上海世博會舉辦至今已有5個多月的時間,目前我們正聽取各方意見,積極研究如何將此次世博會上展示的成果,更好地運用到未來城市的發展之中。同時,我們將考慮籌建一個世博會博物館,將本屆世博會上各個參展方的展示成果與內涵保留下來。
  • 地質測繪院「開學第一課」走進山區小學 扶貧點亮理想之燈
    東張小學位於章丘區文祖街道東張村偏遠山區,是一所袖珍小學,共有學生18名,教師8名,孩子大多為留守兒童,家庭貧困,老師則平均年齡53歲,每天需走28公裡山路給學生上課。為了幫助孩子們接受到更好的教育,獲得更多的知識,在教師節來臨之際,山東省地質測繪院聯合濟南市章丘區自然資源局、濟南市章丘區文祖街道辦事處共同舉辦「開學第一課,地質科普進校園」活動,為師生送去書籍、文具、體育用品和教師工裝等。
  • 走,到博物館上課去!南京一批學校開設博物館課程
    ,學生們將有機會通過校內博物館系列課程,足不出戶「瀏覽」博物館。   學生們根據二十九中學初中部和南京博物院合作製作的博物館課程任務單,以小組為單位,完成學習任務……在各項準備工作後,課程正式開始。現場,學生們根據博物館提供的導覽器,一邊瀏覽文物,一邊自主、合作學習,並完成學習任務單。學生們認真地拍照、記筆記、動手操作、組內討論。
  • 南京一批學校開設博物館課程
    近日,教育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關於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這意味著博物館「進」校園提速,學生們將有機會通過校內博物館系列課程,足不出戶「瀏覽」博物館。記者了解到,其實,這幾年南京市不少學校已開設博物館課程,通過館校合作帶領學生們走進博物館,了解歷史文化。
  • 在博物館上學是一種什麼體驗?
    2016年,英國倫敦國王學院文化研究所發起了「我在博物館上小學」項目,大膽嘗試在博物館中完成國家統一課程大綱的教學。這一項目,以兩個星期至一個學期為周期,將託兒所和小學課堂完完全全地搬進博物館。參加項目的孩子像在學校裡一樣,在博物館中度過一整天。
  • 南門小學博物館課程之「我是文物修復師——陶俑煥彩體驗課」
    身為陝西娃,我們擁有豐富的博物館資源,南門小學的全體師生也自覺肩負起宣傳和傳承優秀歷史文化的使命。2020年10月28日,南門小學師生代表參加了由陝西省委宣傳部指導,多家單位聯合舉辦的2020年陝西文物創意幻彩季活動,學校派出了語文、數學、科學、藝術教師,與博物館的講解員一起進行陶俑修複課程教學,也是南門小學和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深入推進「館校雙師授課」的一次有益嘗試。
  • 「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博物館研學再也不能走馬觀花!
    博物館的展品可以將書本上和自然界中學生難以接觸到的,真切地擺在學生面前,更便於學生觀察了解展品。就自然博物館而言,動物標本不僅能完全展示動物的每一處細節,對比動物園中的活物更易於觀察細節。在博物館研學課程設計上,針對不同學段,不同年級,更要求研學旅行指導教師結合國家課程重要知識點,結合地方博物館的特色,結合學校特色校本課程,突出1-3個主題,甚至是1個特色主題,按照相關課程目標,將學生分成興趣小組,提前確定研學課題,讓學生有計劃、有目的的在研學中進行體驗式學習和研究性學習。
  • 廣西民族博物館與上海紡織博物館共辦「格物致知」研學體驗活動
    廣西新聞網南寧12月16日訊(記者 張穎婷)12月16日,由廣西民族博物館與上海紡織博物館共同舉辦的「格物致知」研學體驗活動在廣西民族博物館舉行。為參加活動的南寧市沛鴻小學和紅星小學的50多名師生打開了一個奇妙的未知世界。
  • 超時空科技互動體驗展——《重返恐龍世紀》亮相世博會博物館
    兒童科普產業與科技創新的發展圓桌論壇 環幕投影還原恐龍生活   中新網上海新聞6月27日電(記者  姜煜)超時空科技互動體驗展——《重返恐龍世紀》28日起至9月3日在上海世博會博物館展出
  • 博物館日來了!上海88家博物館3天免費,一大波直播來襲
    根據疫情防控的要求,全市博物館將核定限流人數,通過滬遊碼、大眾點評/美團、微信公眾號等多平臺預約參觀,升級開放服務。免費開放致敬抗疫英雄。為向在疫情防控第一線救死扶傷的廣大醫務工作者表達敬意,發揮博物館社會責任,上海市文旅局組織全市100家博物館年內向全國醫務工作者免費開放。
  • 博物館裡,巧手剪出美妙的大千世界
    記者 田珊檑「碩果壓枝頭,笑臉迎豐收,小康政策送萬家,貧困人家樂哈哈!」在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一幅來自四川省三臺縣七一小學學生周筱雨創作的剪紙作品《脫貧攻堅 喜迎豐收》得到參展觀眾的好評。日前,由全國婦聯家庭和兒童工作部、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主辦的「巧手映小康——第五屆全國兒童剪紙作品展」在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開幕。
  • 長沙博物館:「西京煙雲」特展系列館校合作陶藝課程圓滿結束
    」我被博物館的魂塔震撼到了,回學校創作了這個作品。......通過這個課程我對陶藝有了新的認識,它不僅是手工,它是藝術中的藝術......」12月5日上午,長沙博物館召開「西京煙雲」特展系列陶藝課程總結會。小藝術家們紛紛登臺分享自己的陶藝作品。「西京煙雲--大同遼金元文物展」於2020年9月11日在長沙博物館開幕。展覽用144件(套)文物,講述西京大同遼金元時期的煙雲往事。展覽當中的古建築展品和陶瓷器非十分獨特。
  • 博物館要當好學校的第二課堂
    「隱藏」的教育資源  2017年,教育部印發《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把博物館列入了綜合實踐活動;2020年10月,教育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關於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提出要著力推動博物館教育資源開發應用,拓展博物館教育方式途徑和建立館校合作長效機制。  博物館是學校的重要資源之一,但在教育教學體系建設中,卻容易被忽視。
  • 這所幼兒園在「創意美術」課程基礎上構建「自然藝術博物館」課程
    當天,南星苑、潤碩、吉祥、香楠、麗景5所幼兒園老師們,在南星苑副園長戴春燕老師的引領下,以周邊道路施工改造修剪下的枝椏為資源,用專業眼光思考其所蘊含的教育價值,分組進行課程的計劃與決策,構建課程網絡圖,並根據所設計年齡段內容進行創作體驗活動。構建「自然藝術博物館」幼兒園課程,這是新吳區南星苑幼兒園的創新實踐,在全市幼兒園還不多見。
  • 中國地質大學逸夫博物館建設國家二級博物館紀實!
    就在剛剛不久,逸夫博物館被中國博物館協會評為國家二級博物館,為湖北省高校中首個獲此稱號的高校博物館,這既是對逸夫博物館發揮陳列展覽與科普文化服務功能的肯定,更是對博物館未來建設的鞭策和激勵。  傳承優秀地學基因 講述滄桑地球故事  逸夫博物館前身可以追溯到1957年11月7日成立的北京地質學院陳列館,1982年武漢地質學院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1987年更名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博物館,2003年更名為中國地質大學逸夫博物館。  逸夫博物館位於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西區校園南側,坐落在風光旖旎的武漢市東湖之濱、南望山麓。
  • 線下課程難以開展,英國博物館學課程如何適應疫情?
    她認為,創造一個視頻來解釋這個計劃,清楚地了解申請者的期望,有助於讓學生在目前形勢下為這個課程「做好100%的準備」,「我們已經坦率地表示這學期將不會進行線下教學。」我們設計了課程模塊,這些課程僅在線上授課或是在研討會、博物館參觀或工作坊等面對面場合下授課。」 該研究院加大了軟體使用,促進交互式線上學習,軟體包括學生和講師可以添加注釋的預錄講座、線上研討會、一塊虛擬協作公告板以及一塊在線白板等。目的在於講師通過堅持使用這些技術,為學生提供「同質化學習體驗」。
  • 達州鋼琴博物館:大巴山區引來「世界樂器之王」
    從一位普通琴童到鋼琴培訓教師,再到鋼琴細分領域的「骨灰級收藏家」,葉浩說:「我就是想要見見大海,然後再回到大巴山區,為它做點什麼。」□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婷 袁城霖葉浩在達州鋼琴博物館內彈奏鋼琴1大巴山區飄來殿堂樂音11月9日,達州鋼琴博物館館長葉浩坐在達州鋼琴博物館內,陣陣樂音從他的指尖下傾瀉而出,鋼琴曲《茉莉花》《我的祖國》《英雄讚歌》《春天的故事》《致愛麗絲》的旋律飄蕩在館內……這個博物館坐落在達州市達川區休閒文化體育公園內
  • 新英才研學行走課程引入博物館資源,領跑國家美育教育
    「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在促進世界文明交流互鑑方面具有特殊作用。中國博物館事業已有一百多年歷史。近年來,中國各類博物館在場館設施建設、藏品保護研究、陳列展示和免費開放、滿足民眾需求、推動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不斷取得進展。中國各類博物館不僅是中國歷史的保存者和記錄者,也是當代中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的見證者和參與者。」
  • 動態丨南京北京東路小學分校紅太陽小學參加市民俗博物館白局演出
    為加強藝術教師師資隊伍建設,繼續做好白局校本課程教師和音樂教師的培訓,1月5日下午南京市北京東路小學分校紅太陽小學教師團隊參加南京市民俗博物館白局演出。2011年,紅太陽小學正式引入南京白局並以其為載體,不斷探索、開發這一地方傳統文化形式,形成「南京白局」特色校本課程,推動學校品牌高速發展。學校充分發揮每一位教師之所長,讓其在白局表演中綻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