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十常侍亂政」,十常侍到底有多壞?

2021-02-23 筆墨史書

十常侍是東漢末期的一個宦官政治集團,雖然被稱為「十常侍」,但是他們其實一共有12個人。這12個人分別是張讓、趙忠、夏惲、郭勝、孫璋、畢嵐、慄嵩、段珪、高望、張恭、韓悝、宋典,他們無一例外都是太監,而且都擔任中常侍的職位。

十常侍畫像

漢靈帝大概在十一歲左右就登基為帝了,這12個中常侍就成為了漢靈帝身邊最得力的助手。

漢靈帝甚至還說十常侍中的「張常侍是我父,趙常侍是我母」,可見在十常侍的「薰陶」下,他已經難以分辨是非曲直了。在漢靈帝心中,這十二個人就是他的父母,是他最相信的人。

漢靈帝把十常侍當親人,十常侍卻把漢靈帝當做他們玩弄的工具。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張讓、趙忠、封諝、段珪、曹節、侯覽、蹇碩、程曠、夏惲、郭勝十個人被稱為十常侍。

小說裡,皇帝直接把張讓喊「阿父」,張讓率領的這十個人則利用小皇帝來禍亂朝綱,從中謀取巨大的財富。三國演義的故事之所以會發生,這十常侍的貢獻可是非常巨大。

十常侍畫像

十常侍到底是好還是壞呢?他們壞到哪種程度了呢?

在歷史上,「十常侍亂政」這件事是非常出名的,這是以張讓為首的十二個大太監組成的宦官集團。張讓最初只是一個做雜事的小太監,在宮裡幾經沉浮後,張讓慢慢的升為了宮裡的太監首領。看過很多宮鬥劇的我們應該可以體會到,張讓從一個無名小卒變成眾太監首領,這其中到底經歷了多少艱辛和苦楚。

但是,太監本來就容易變成心理變態,對社會有極大的攻擊性,更何況張讓這種權力欲爆棚的,其危險係數和武力值絕對是極高的。

公元167年,漢桓帝劉志去世。第二年,漢靈帝劉宏在外戚竇氏的擁護下,於正月正式登基為帝。張讓是宮中服侍漢靈帝的侍從,能夠經常接觸到這位小皇帝。漢靈帝年齡小,心智性格都沒有成熟,對於每日陪伴在身側的張讓是非常信任。而張讓就想盡了辦法逗小皇帝開心。小皇帝開心了,他就可以趁機慫恿小皇帝許下一些承諾,頒布一些有利於自己的政令。

在張讓的花言巧語下,小皇帝答應了張讓,在朝廷設立了「四園賣官所」,公開開價出售朝廷官職。要知道,不管是買官還是賣官,都不是對百姓有利的好事。有錢的卻不一定有才,有才的卻不一定有錢,到時候上任的是騾子還是馬,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十常侍畫像

漢靈帝長大一些以後,張讓還讓人建立了一個「裸遊館」,這是專門為漢靈帝提供淫樂場所。張讓真的是怎麼壞怎麼來,試想一下,在這種氛圍中長大的漢靈帝,到底會變成什麼樣子?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漢靈帝長大後恐怕也不是什麼好人,和張讓等人是一路貨色啊!

張讓有了錢,就把自己的院子修得又高又大,有些甚至還超過了宮中宮殿,比宮殿還要奢侈精緻。這可都是大不敬,按律當斬也不為過。但是張讓有一張巧嘴,他用「天子不可登高,登高必遭大禍」來恐嚇漢靈帝。

漢靈帝對張讓,那是一百個順從,也不懷疑這是張讓在嚇唬他,整天疑神疑鬼,生怕自己的宮殿過高,引來殺身之禍。反而對張讓的做法很感激,感激張讓保護了他,簡直不明是非!

十常侍的另一個首領是趙忠,這也是一個大壞蛋!和張讓不相上下。趙忠曾經還是皇后宮裡的總管太監,後來當上了車騎將軍。

十常侍是太監,沒有後代,但是他們的爪牙卻遍布天下。他們的父兄子弟,都成為他們的幫兇,他們橫行霸道,根本沒有哪個官敢站出來公然挑戰他們的權威。正是因為沒有人壓制,他們變本加厲,對百姓的剝削越來越重,最後甚至爆發了大規模的起義來反對他們。

相關焦點

  • 細讀經典《三國》:十常侍亂政中的十常侍何許人物?
    郎中張鈞在給皇帝的奏章中明白指出,黃巾起義是外戚宦官專權逼出來的,他說:「張角所以能興兵作亂,萬人所以樂附之者,其源皆由十常侍多放父兄、子弟、婚宗、賓客典據州郡,辜確財利,侵略百姓,百姓之怨無所告訴,故謀議不軌,聚為『盜賊』。」 在小說《三國演義》裡,十常侍指的是指張讓、趙忠、封諝、段珪、曹節、侯覽、蹇碩、程曠、夏惲、郭勝十人朋比為奸,號為「十常侍」。
  • 十常侍的故事
    所謂的十常侍,就是東漢末年的若干宦官,他們是漢靈帝時的中常侍,一共有十二個人,分別是張讓、趙忠、夏惲、郭勝、孫璋、畢嵐、慄嵩
  • 三國殺裡——何太后的「鴆毒」與「十常侍」亂政
    何進就是東漢末年的大將軍——何太后何氏的哥哥。其實何進並非想亂天下,他只是想把那些亂政的宦官除去,可是走著走著就把漢朝帶向戰亂了。
  • 歷史故事——十常侍之亂
    十常侍指東漢靈帝時操縱政權的張讓、趙忠、夏惲、郭勝、孫璋、畢嵐、慄嵩、段珪、高望、張恭、韓悝、宋典等十二個宦官。
  • 十常侍之亂
    東漢末年,漢靈帝倚信張讓等十常侍,任其專恣蠹政。因之使朝政日非,以致天下人心思亂,盜賊蜂起。
  • 禍國殃民的'十常侍'你知道幾人?
    十常侍指中國古代東漢(公元25年—220年)靈帝時操縱政權的張讓、趙忠、夏惲、郭勝、孫璋、畢嵐、慄嵩、段珪、高望、張恭、韓悝、宋典等十二個宦官。
  • 引爆三國的「十常侍之亂」,到底是怎麼個「亂」法?
    三國時代的形成,從外在表現上來看是「十常侍之亂」所引爆的,它是東漢統治的終結,同樣也是群雄割據的開端。「十常侍之亂」不是一次兩次的政變,而是在漢靈帝以及漢少帝、漢獻帝三任皇帝在位的時間裡出現的宮廷權力爭奪現象。
  • 從「十常侍亂政」看當今職場「自願帶刀護衛隊」成員的嘴臉
    十常侍指中國古代東漢(公元25年—220年)靈帝時操縱政權的張讓、趙忠、夏惲、郭勝、孫璋、畢嵐、慄嵩、段珪、高望、張恭、韓悝、宋典十二個宦官
  • 在《三國演義》中「蒙冤」的權宦蹇碩,其實與「十常侍」貌合神離
    士人向來鄙視宦官這個群體,東漢末年時期更是如此。原因可能有宦官這個群體比較特殊的緣故,但小編認為更多的還是政治上的緣故。宦官與皇帝非常親密,容易左右皇帝的意志,利用皇權給自己辦事。往大了說禍國殃民,作威作福;往小了說也擠佔了士人的政治資源。而東漢末年的宦官集團對士人可以說是大獲全勝,兩次「黨錮之禍」讓士人對東漢離心離德,野心滋生。
  • 群貂蟬十常侍多重控場隊攻略
    兄弟振作起來,策劃說了率土裡80%的五星卡都是能用滴,本篇小編路人甲就為大家帶來由「蔡文姬、群貂蟬、十常侍」三人組隊的陣容,本隊並非最強,但是拖平能力非常不錯,對於卡組有限的玩家來時不失為一股有效的戰鬥力,有興趣的玩家接著往下看哦。
  • 十常侍最後的榮光!何太后肉形兵隊也能打!
    溫馨提示 率土世界沒有打全場的隊伍 請主公抱著參考的心態閱讀攻略 最近率土給何太后出新畫像了,確實不錯,這裡也有不少玩家氪金購買了,然後有不少朋友詢問小編太后到底怎麼用
  • 十常侍配張角經典陣容解析
    搭配技能方法不唯一切勿生搬硬套大營中軍前鋒張角甄洛十常侍深謀遠慮無心戀戰健卒不殆十面埋伏妖術/安撫軍心掎角之勢思路解析:前鋒十常侍,全隊核心武將兼顧控制和輸出,玩過十常侍的玩家都知道十常侍天賦技能「亂政」裡有一個效果是「挑釁」,老玩家都知道太監本事沒有還經常會挑釁對面,所謂不作死就不會死小編曾經親身經歷的自己的大太監8回合內挑釁敵軍7次,活活被對面揍死了
  • 何太后為什麼反對何進殺十常侍?
    靈帝的皇后宋氏不受寵,何氏在中常侍王甫等宦官的推崇下,公元180年坐上了皇后的位置。何氏一當上皇后,父親被封車騎將軍,舞陽宣德侯,母親封宣德君。何後對宦官更是恭敬有加。 幸虧中涓宦官們如張讓、蹇碩等後來的十常侍等人從中斡旋,才使何皇后逃過了一劫。由是,何皇后對宦官們充滿了感激之情,所以,後來自己的哥哥屢次三番地要對十常侍痛下殺手,何太后都極力予以阻止。
  • 何進兵權在握,誅殺十常侍為何還要引董卓進京?原來另有隱情
    導致天下大亂的根源究竟是那場聲勢浩大的「黃巾起義」,還是後來的董卓之亂呢?應該說,這二者缺一不可。首先,聲勢浩大的黃巾起義席捲中原,日漸式微的東漢朝廷無力鎮壓,便開始允許地方自行建立武裝。這些地方武裝在剿滅黃巾的時候逐漸壯大,但是漢室的權威還壓得住這些軍閥。西涼軍閥董卓入京之後仗著手握重兵,擅行廢立之事,將少帝劉辯拉下來再將其弟劉協推上去。
  • 十常侍張讓終迎來大砍,爆發過後迎來的就是自己的滅亡?
    三國殺的武將池可謂之一直在進行著更新換代,越來越多的新武將不斷地衝擊著玩家們的認知,這這其中還能夠屹立不倒的老牌武將可以說強度都是十分可觀的,張讓身為十常侍之首自從登陸三國殺以來已經是第四個年頭了,從剛登陸到現在張讓一直都是豪門強將的代名詞,這個武將在回合內的爆發能力甚至可以說是全武將之中最高的哪一個也絕不為過
  • 鑑史百戰:十常侍之亂()
    在嗝屁之前,這位帝國一把手終於下定決心,要立次子劉協為下一任的東漢帝國皇帝。而在劉協之前,其實漢靈帝還有一個長子,那就是劉辯。但是這位皇長子劉辯跟劉協比起來,各方面素質都差的十萬八千裡。劉協,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東漢末代皇帝--漢獻帝。漢靈帝在臨死前,越看劉辯越來氣。當然這是有原因的,劉辯雖然是皇后所生,但舉止輕浮,氣質淺陋,沒有一絲人君的樣子。
  • 宦官亂政,東漢末年的黨錮之爭
    劉秀建立東漢政權之後,有好幾代皇帝登上皇位的時候還是兒童。這就導致了外戚專權,漢衝帝和漢質帝時期,梁冀權勢滔天,他甚至可以廢了皇帝。漢質帝罵梁冀居心不良,就被梁冀立即毒死。此後的皇帝為了削弱外戚的權勢,開始重用宮中的宦官。
  • 三國綽號之群雄篇:飛將、二袁、四梁、八柱、十常侍、十八路諸侯
    (歷史上參與討伐董卓的諸侯,並無「十八路」之多。甚至盟主也不是袁紹。)涼州三明——皇甫規、張奐、段熲涼州三明——「涼州三明」是指東漢末期同屬古涼州人的三位傑出的軍事將領:皇甫規、張奐與段熲(jiǒng)。皇甫規字威明,張奐字然明,段熲字紀明,因為三人的表字都有個「明」字,又都在治羌中立功揚名,故而在當時被稱為「涼州三明」。
  • 十常侍勾結黃巾軍,王允3次入獄狀告張讓,換來子孫400年榮華富貴
    於賊中得中常侍張讓賓客書疏,與黃巾交通,允具發其奸,以狀聞。王允整理物資時,在黃巾降軍中,意外發現了「十常侍」張讓門客的書信。一個選擇性難題出現了,彈劾還是沉默?此時的「十常侍」,深受漢靈帝信賴,彈劾張讓的下場,必定很是悽慘。
  • 《東漢趣事》之二十一:立皇后梁氏興起
    李固還提議:''中常侍在皇帝身邊,聲威震動天下。應罷退宦官,奪掉他們的權力,僅保留兩個正直有德的常侍在皇上左右聽候驅使;再選有才智高雅的五人當小黃門在殿內供職。這樣一來,批評就會停上,昇平之世可以到來。''皇上評定李固的對策為第一。即時令阿母出宮回家,諸常侍都叩頭謝罪,朝廷一片肅然。於是皇上任命李固為議郎。阿母、宦官都痛恨他,上匿名奏章,羅織罪名誣陷他。李固被下到獄中。僕射黃瓊為李固辯解,大司農黃郡請求梁商營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