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NAS:植矽體分析揭示出末次冰期東亞熱帶地區千年尺度季節性乾旱事件
張健平等-PNAS:植矽體分析揭示出末次冰期東亞熱帶地區千年尺度季節性乾旱事件摘要:在末次冰期,東亞熱帶陸地是否存在類似 Dansgaard-Oeschger事件的千年尺度氣候事件及這些事件是受北半球高緯度氣候影響還是受低緯度海洋的控制,是長期困擾第四紀古氣候學的難題。
-
中科院植物所等揭示北美巨杉極端乾旱響應機制
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郭慶華率領的團隊同中山大學、美國加州大學默塞德分校的科研人員開展合作,揭示了巨杉對氣溫上升背景下極端乾旱事件的響應機制。相關成果日前發表在《地球物理學研究雜誌—生物地球科學》上。
-
科學家揭示末次冰期東亞熱帶地區千年尺度季節性乾旱事件
其中1組主要來自禾本科植物的植矽體記錄,禾本科主要為1年生草本植物,因此,其可揭示季節性氣候水文變化;植矽體記錄揭示出啞鈴型植矽體在10.1-10.8、14.3-14.9、26.2-26.4、32.1-32.9、44.0-46.7、48.4-48.9和59.2-60.0 ka BP出現了7次千年尺度的百分含量和沉積通量快速增加的事件(圖2)。
-
地球環境所揭示中亞伊犁盆地黃土記錄的全新世溼度變化
全新世以來,平均粒徑則逐漸減小,研究人員認為其反映了源區(盆地西部沙漠和伊犁河谷)溼度的逐漸增加,進而導致植被蓋度增加和粉塵活躍度降低。三個剖面多指標系統指示伊犁盆地半乾旱區全新世以來溼度逐漸增大的趨勢(圖2),支持了在中亞核心區乾旱/半乾旱區全新世以來持續變溼的觀點。
-
乾旱的真兇是土壤水分蒸發而非植被蒸騰
在我國,乾旱半乾旱地區不能造林,似乎已成為一個定律。還有,就是年蒸發量低於年降水量的地區也不能造林,這個說法也很普遍。這一說法已經根深蒂固,尤其是在學術界。《自然》雜誌也來湊熱鬧:說中國沙漠造林或加劇水資源短缺。
-
生態工程對中國乾旱半乾旱地區植被恢復的貢獻
中國的乾旱和半乾旱地區覆蓋了位於35°N以北的東北、華北和西北地區(「三北」),該地區年降雨量一般小於450毫米(圖1)。在過去的幾千年裡,該地區傳統上被當作牧場和農地來管理。即使到目前為止,仍有超過70%的土地被用於放牧和開墾,面臨著風沙荒漠化的高風險。在風沙荒漠化的巨大壓力下,當地生態系統的惡化可能危及2億人的定居點。
-
Science Advances:揭示細胞「物流系統」分子機制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生物系副教授魏志毅課題組與餘聰課題組合作在在Science Advances上以「F-actin disassembly factor MICAL1 binding to Myosin Va mediates cargo unloading during cytokinesis」為題發表研究論文,揭示細胞內廣泛存在的分子馬達蛋白所介導的物質運輸的新機制
-
地球環境所揭示黃土記錄的全新世東亞冬季風強度變化及其與夏季風...
北半球西伯利亞高壓控制下的東亞冬季風系統影響東亞地區氣候,影響範圍可觸及南半球。對過去多時間尺度冬季風強度變化的研究有助於理解當今和預測未來冬季風變化。主要基於中國黃土,已對全新世之前構造、軌道和千年尺度上東亞冬季風變化有了清晰認識。
-
拉尼娜現象使美國西南部地區持續乾旱,惡劣天氣恐將持續到明年
美國西南部地區持續乾旱在各類自然災害中,氣象災害是最為常見的,主要的氣象災害包括洪澇、暴雨、乾旱、寒潮、沙塵暴、高溫、冰雹、颱風、龍捲風等類型,其中洪澇和乾旱是最為常見的氣象災害。就我國這樣一個國土面積十分巨大的國家來說,幾乎每年都會發生洪澇和乾旱災害,同樣道理,地處北美洲國土面積和我國幾乎相當的美國,也是一個洪澇和乾旱頻發的國家。2020年春季以來,美國西部地區發生了持續的旱災,是什麼原因造成了美國如此嚴重的旱災?
-
「超級乾旱」,要來了嗎?
北極臭氧層空洞癒合、2015-2019年史上最熱五年……當然,最引人關注的,還是關係到人們「口糧安全」的——乾旱!從北半球到南半球,無論正在入夏還是即將入冬,乾旱的陰影籠罩在許多土地之上。甚至在世界上某些地方,還遭遇了百年一遇的旱災…聽了感覺是否有點淚眼汪汪?快來了解一下吧!
-
快訊 | 2018年北半球採收結束,各國情況如何?
今天,和紅酒世界網(微信號:wine-world)一起來了解一下2018年的收成情況吧。2017年,歐洲許多產酒國遭受了嚴重的冰雹、霜凍以及乾旱等極端天氣,導致葡萄收成暴跌至歷史低位,今年情況又如何呢?目前,北半球各地都已經完成採收工作。從各地的報告來看,2018年確實是一個值得期待的好年份。
-
「水汪汪」的雲南,為什么正經歷嚴重乾旱?
冬季受大陸冷幹氣流影響,寒冷乾燥;夏季受海洋暖溼氣流影響,溫暖多雨,西南季風和東南季風會分別送來印度洋與太平洋的溼熱「關懷」。而雲南位於我國西南部,更臨近熱帶印度洋和孟加拉灣,使得夏季降水的主要水汽通道是西南季風水汽輸送。正是顯著的季風氣候決定了它乾濕季分明的特點。
-
上海交大楊卓青研究員團隊在《Nano Energy》發表研究論文,揭示...
近日,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微納電子學系楊卓青研究員團隊在國際納米能源領域頂級期刊《Nano Energy》(影響因子:15.548)發表研究論文「Electron Transfer Mechanism
-
中國人均壽命從35提至77;學霸方隊 71%博士碩士;中國治沙加劇水資源短缺 | 每日大新聞
世界權威科技期刊,英國《自然(Nature)》雜誌網站24日刊文,質疑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環境下,中國在西北部大規模植樹的工作「可能會加劇水資源短缺」。不過文章提及,國家林業局已經認識到在乾旱地區植樹造林的一些缺陷,近年來,林業局和地方政府已經轉向種植需水量較低的灌木。《自然》雜誌稱,作為對抗沙漠擴張行動的一部分,中國在過去40年裡種植了數十億棵樹,其中大部分是在中國北部。
-
瀋陽生態所揭示科爾沁沙地流動沙丘黃柳灌叢發生衰退死亡的生理機制
科爾沁沙地是中國最大的沙地之一,建設人工固沙植被是該地區沙化土地治理的重要手段,黃柳作為當地的優良鄉土固沙灌木在固沙植被建設中被廣泛使用。自然條件下,黃柳通常在水分條件較好的丘間低地定植;流動沙丘前移導致丘間地的黃柳被沙埋,憑藉較強的沙埋適應性,黃柳在背風坡表現出較好的長勢和較高的群落優勢度;隨流動沙丘繼續前移,留在迎風坡上的黃柳逐漸發生衰退死亡(圖1)。為了揭示流動沙丘迎風坡黃柳發生衰退死亡的環境驅動力和內在生理機制,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科研人員依託本單位烏蘭敖都荒漠化防治研究試驗站開展研究。
-
研究揭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對植被光合作用的影響
研究揭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對植被光合作用的影響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2 20:25:42 南京大學張永光等研究人員揭示全球CO2排放量下降對植被光合作用的影響。
-
全球變暖,北極的春天提前了半個月!
如果你仔細觀察過時令變化,你或許已經有所察覺——春天的到來似乎開始提前。這並非錯覺,根據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研究,這個答案是肯定的。而這研究則發現了另一個更為驚人的事實,春季向北推進的速度大約是以往的3倍,而在北極,春天可能提前了16天,也就是半個月!
-
《集合啦動物森友會》選哪個半球好 南半球和北半球選擇指南
動物森友會遊戲開始階段,會有NPC詢問玩家區域的選擇,就是讓玩家在南半球或北半球中選擇一個,很家在這裡不知道如何選擇,下面就為大家分享南北半球的選擇推薦及區別,一起來看看吧. 季節(氣候)完全相反 北半球和南半球的最大差異在於季節是完全相反的。遊戲時間是7月時,北半球處於夏季,而南半球處於冬季。
-
植被水分調節對陸地生態系統碳-水循環的影響研究獲進展
極端乾旱事件發生時,植被水分調節策略對陸地生態系統地-氣碳水交換的影響仍存在不確定性。此外,當前陸面過程模型在模擬植物調控水分傳輸的生理機制方面存在明顯欠缺,這不利於準確評估和預測陸地生態系統關鍵碳水過程對氣候變化的響應。
-
我校周祺惠教授課題組在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s》發表最新...
新聞網訊 近日,我校轉化醫學研究院特聘教授周祺惠課題組和荷蘭格羅寧根大學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Ben L.Feringa教授合作,在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s》(影響因子12.804,中科院一區top期刊)發表了題為「Unidirectional rotating molecular motors dynamically interact with adsorbed proteins to direct the fate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的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