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有著悠久「酒文化」的我們,雖然近些年一直在提醒大家「喝酒誤事」,但是收效甚微。有些人愛喝酒、有些人因為工作原因不得不喝酒,這些人可一直少不了喝酒。
而常喝酒的人大多會有這種體會:喝完酒第二天早上醒來頭疼欲裂,十分難受,這也就是俗稱的「喝酒上頭」。其實除了頭痛,喝酒上頭還會有面紅耳赤、頭暈心跳、噁心嘔吐等現象,讓人十分難受。你想過麼,為什么喝酒就會上頭呢?
雜醇油具有一定毒性
喝酒上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雜醇油。
雜醇油是一種高級醇,是碳原子數大於2的脂肪醇混合物,是具有三個碳鏈以上的一價醇類,是穀類作物經發酵製取乙醇及啤酒的主要副產物,包括正丙醇、異丁醇、異戊醇、活性戊醇、苯乙醇等。而且雜醇油也是酒類香氣的一個重要來源。
雜醇油是製酒發酵過程必然生成的副產品,對人體有一定的毒性作用。飲酒者如果飲用過量的雜醇油,就會神經充血而麻醉,同時產生頭痛!此外,由於雜醇油在人體內氧化的速度慢,因此雜醇油中毒者「醉酒」的狀態就會延長,這也就是民間俗稱的「後勁大」!
當然,離開劑量談毒性是耍流氓,雜醇油也不例外。其實,現在《蒸餾酒及配製酒衛生標準》中並沒有雜醇油這一指標,可見大家也不用過分擔心。
而在此前的國內標準中,蒸餾酒中雜醇油g/100ml≤0.2。國內知名白酒品牌包括:茅臺酒、劍南春、五糧液、國窖1573、紅花郎酒、黃壇酒鬼酒10年等酒的雜醇油含量最高不會超過0.076g/100ml;紅葡萄酒國標要求雜醇油含量不高於0.04 mg/L;只有洋酒的雜醇油含量會高一點,但只要不過量,一般都沒有問題。
乙醛在體內的堆積
喝酒上頭的另一個原因和乙醛脫氫酶有關。
酒裡面含有很多種醛、酯、酸、醇等物質,這些物質構成了白酒香氣的主要成分,同時使得酒體豐滿醇厚,正是因為酒裡面的這些物質比例不同,酒才會有濃、醬、清、米等香型的區別,才會有了醇甜、回甘、悠雅、細膩等各具特色的形容詞。
但是這些物質並不是對人體完全無害的,己酸乙酯、乙酸乙酯、乳酸乙酯是白酒香氣的三大主體成分,這三種物質都具有微毒性,對人體有一定的刺激,眼睛或皮膚直接接觸液體會被灼傷。
喝酒頭暈、頭痛、臉紅,一般是由於身體裡的乙醇轉化為乙醛之後,並沒有被及時分解成對人體無害的乙酸,而是在身體中聚集。乙醛隨著血液循環,從而影響大腦、心臟等人體器官,會造成頭暈頭痛、胸悶氣短等狀況。
乙醛在體內堆積,還會導致皮膚黏膜血管擴張,從而造成臉紅的現象,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上臉」。乙醛還會導致心悸、血壓下降、視聽幻覺等。
葛根緩解頭痛
從上文可知,喝酒上頭是雜醇油和乙醛導致的。因此,想要緩解頭痛,我們也要從這兩方面入手。
首先,我們要儘量避免飲用那些價格過於低廉的酒、沒有質量保障的自釀酒以及非法勾兌的劣質酒,這些就往往雜醇油都非常高,且可能會含有其他的有害物質。
其次,我們就要避免乙醛在體內的堆積。正常來說乙醛分解的能力取決於人體內乙醛脫氫酶,但是這種酶是天生的,基本靠遺傳,無法靠後天獲取,這也是為什麼同樣是人,酒量差距會這麼大。
那麼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吃一些可以分解乙醛的食物,比如葛根。葛根裡含大豆甙,它能夠分解乙醛的毒性,並且阻止酒精對大腦神經抑制功能的減弱,抑制腸胃對酒精的吸收,促進血液中酒精的代謝和排洩。而且葛根本身發汗解表的能力很強,就算普通人,喝了之後也很容易出汗。
葛根在酒前服用,可提前在腸胃形成保護膜,保護肝、胃,增強酒量。酒中服用,可加速酒精的分解代謝,促進血液循環,保護肝、腎和心腦血管系統。酒後服用,可緩解因酒精引起的頭疼、眩暈、噁心等不適症狀,減輕醉酒程度。
而康太旨也是這麼一款健康的調養食品。其8味原材料山藥、槐米、桑葉、桑椹、牡蠣、葛根、玉竹、木瓜都是藥食同源的,對人體沒有負擔,可以久服。
最後說一下,能夠緩解的前提是喝酒要適量。不然我們就是在保護也是枉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