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酒不上頭,上頭的都不是好酒」這句話在酒友圈裡盛行已久,一款酒喝後感如何,會不會「上頭」,給人帶來不適感已經成為了很多酒友衡量優劣的標準之一。在新工藝白酒出現後,人們所認定的好酒已經變成了除液態法白酒外的純糧酒,故此,很多人普遍都認為真正的純糧酒是不會上頭的。
但是還是那句話,「好酒一定是純糧釀造的,但是純糧釀造出來的不一定是好酒」。了解白酒在飲用後之所以會上頭的這五大原因後,你就會知道。其實除去液態法白酒,自然發酵出來的純糧酒,也可能會上頭。
01雜醇油過量
實際上雜醇油並非是一種油狀物質,而是酒液內含有三個碳以上的一元醇高沸點混合物質的總稱,如正丙醇、正丁醇、異戊醇、戊醇等高級醇,是白酒中最重要的三大芳香組分之一。在白酒的釀造中,雜醇油可通過胺基酸的降解代謝以及糖類物質的合成代謝所生成。
而適量的雜醇油在酒液中能與酸類物質發生酯化反應,從而形成高碳酸酯,增加酒液的芳香,使得聞香給人以愉悅感;含量過少時,白酒口感會十分淡薄,沒有醇厚感;但含量過高時,不僅會讓白酒口感變得苦澀,且酒液也變得渾濁。
且它在人體內的氧化速度要比乙醇更慢,故此可停留較長時間。雜醇油超標的白酒,在飲用後,會出現「上頭」以及第二天醒來後會有宿醉感。其中,在白酒的發酵過程中適量添加酒麴、酵母、蛋白酶、糖化酶等能加速胺基酸以及糖分生成的物質,均能夠顯著降低雜醇油的形成。
02醛類物質過量
醛類物質有香氣,同樣也是白酒的芳香組分之一,但低級醛具有刺激性氣味,也是使得酒液口感辛辣的主要物質。其中,以乙醛和丙烯醛這兩種醛類物質最為辛辣,但乙醛可以縮合為乙縮醛,為白酒增香。
當所喝白酒的酒液內游離的乙醛含量多時,不僅會帶有強烈的辛辣味以及刺激感,且乙醛在體內積蓄,還會使人嗓子發乾,頭暈、脹痛,出現「上頭」的現象。而純糧酒經過一段時間的儲存,陳化老熟後,能有效降低酒液內醛類物質的含量。
此外,飲酒後,乙醇在體內會先被轉化為乙醛,然後進一步轉化成乙酸,最終乙酸會被轉化成水以及二氧化碳排出體外。故當你飲酒過量時,體內乙醇含量過高時,肝臟所要處理轉化的酒精也就越多,轉化不過來,也是會使得體循環中的乙醛水平急劇上升,從而易出現上頭等不適症狀。
03酸酯平衡被打破
酸類、酯類物質都是白酒中重要的呈香物質,而其中的酸酯含量、比例,以及跟其它微量成分能否保持動態平衡都是保證白酒口感的基礎。一般來說,優質白酒在出廠前都會經過品評、勾調,且勾調會儲存一周待酒液內的酸酯各物質形成動態平衡,穩定下來後方可灌裝出廠的。
但若是未經勾調或往白酒內添加過量的酸、酯類物質,如濃香酒酒液內己酸乙酯和乙酸含量過高時,不僅酒體總體風味會不協調,且聞香也會不舒適,入口燥辣,飲用後易口乾、上頭,喝醉後醒酒慢。
04糖類及重金屬含量高
一些液態法白酒為了提高白酒的口感,使其口感變得綿甜,還會往酒液裡添加糖類等甜味劑。當酒液中含糖量過高時,會加速人體對乙醇的吸收,使其很快進入血液中,隨後流經各個器官。而這也是為什麼有些液態法白酒酒精度不高,但是醉酒度高,飲用後會有不適感的原因。
除此之外,酒液內的鉛、錳等重金屬超標時,會導致慢性中毒,出現頭暈、頭痛等現象。一般來說,鉛的含量應≤1 mg/L,錳雖然是人體正常代謝必需的微量元素,但是其含量也應≤2 mg/L。
05食用酒精以及外加香料不純
實際上食用酒精也有優劣之分,食用酒精的等級越差,酒液內所含的醛類物質、甲醇、高級醇等物質含量越高,自然所勾兌出來的白酒也就更容易上頭了。其中,酒精國標為異戊醇≤80mg/L,但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酒精標準異戊醇含量為0,俄羅斯為2~5mg/L。一般來說,異戊醇含量越低的白酒也就越受歡迎。
此外,在勾兌時,所添加的香料不純,如加入的乳酸物質含有結構不同的兩種同分異構體,其中L-乳酸呈現味覺舒適,不上頭;D-乳酸喝了不舒服,就會產生「上頭」。故此,若是加入的乳酸不純,為D-乳酸,那麼飲用後也容易上頭。
故在選用食用酒精作為酒基勾兌時,應先進行處理,降低它的異戊醇、丙烯醛含量。且勾兌時,應該儘量選用發酵產生的香料(自然發酵的多為L-乳酸)代替化學合成的香料來使用,才能減少白酒上頭現象。
所以說,不管是液態法白酒還是固態法白酒,其實都沒有絕對不上頭一說。如固態法白酒,若是在釀造過程中沒有把控好,導致酒液內雜醇油、醛類等物質含量過多時,酒液內的微量成分並沒有協調,達成一個動態平衡。在喝醉後,也是會容易上頭的。當然,不管什麼酒,在酗酒後,上頭都是不可避免的。故此,想要健康喝酒,除了喝好酒,最重要是適量喝酒,不酗酒。
多學多品才能看懂更多,歡迎關注,帶你辨好酒,喝好酒,廣交酒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