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大家有沒有聽到這個說法:「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喝酒時間的延長,一開始喝多就吐,現在喝多了反而吐不出來了」。我身邊好幾個朋友都這麼說。所以說,喝酒後吐與不吐,除了和自己的酒量有著最直接的關係,還與身體的敏感程度以及胃的反應能力等等有很大的關係。
喝酒後嘔吐,最直接的的關係就是自己的酒量大小,就跟實際上它與喝酒是否會臉紅以及是否會酒後興奮等等如出一轍,就是個人的身體對酒代謝和刺激的反應能力。
我們一起來看一下,為什麼有的人沾酒就醉而有的人豪飲數杯不醉?
酒量大不大固然有後天長期喝酒身體耐受的原因,但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先天原因,是與生俱來的,這個是沒法改變的,就像有的人是過敏體質,可能我們認為很普通的一個食物,他用了就會過敏一樣。酒量也是自己身體內分泌的一些解酒物質決定的。
身體內解酒的物質,一種叫做乙醇脫氫酶(ADH),另一種叫做乙醛脫氫酶(ALDH),兩種酶共同作用,幫助解酒。當飲酒後,通過消化道吸收入血,進入肝臟,乙醇脫氫酶就會先把酒精(乙醇)變成乙醛,然後乙醛脫氫酶再把乙醛變為乙酸,乙酸其實就是我們平時喝的醋的主要成分。最後,乙酸會參與到體內的多個代謝途徑中去,轉化為二氧化碳和水,排出體外。
如果有些人體內乙醇脫氫酶和乙醛脫氫酶的活性和含量均較高,就能較快地分解酒精,所以喝進酒後,很快就代謝了,酒量就大,而相反,酒量就小。
同樣的道理,如果缺乏其中的一種,比如乙醛脫氫酶,就不能使乙醛儘快轉化成乙醛,酒量也會小,而這時候,因為乙醛是一種紅色物質,大量進入全身血液中,身體就會發紅。這也是為什麼有的人喝酒臉紅,有的不臉紅的原因。
知道了酒量的大小有很大差別,我們再來看看為什么喝酒會引起嘔吐?
喝酒後嘔吐實際上是胃對人體的一種保護性反射,當胃感知到喝進大量酒精後對胃黏膜或者對身體造成損害時,當它不能耐受了,它就通過嘔吐的方式,減少人體對酒精的吸收,減少對肝臟的損害。
這個並不難理解也並不玄乎,就如同我們的手觸碰到一個尖銳的利器,不自覺的就會縮回來一樣,都是為了保護自己避免被傷害。
而酒精引起嘔吐的原因,也是一種保護機制,一方面是胃黏膜感受到了刺激告訴大腦,另一方面是酒精入血後到達大腦,直接刺激到了大腦的嘔吐中樞。
這就回到文章開始我問大家的那個問題上來,有的人腸胃的敏感度比較高,或者是身體對於酒精的耐受度不夠高,就會每次喝完酒之後就會很容易嘔吐。
而隨著年齡的增大,有時長期的酒精刺激,人的胃腸對酒精刺激的敏感度降低,大腦也在一次一次的麻醉中愈發反應遲鈍。
這樣帶來的後果就是,以前喝多就吐,現在反而不吐了。其實這個不見得對身體是一個好事,這說明,你的胃不再願意保護你,你每次喝進去的大量的酒,就不會被吐出,而且全部被身體吸收,加重肝臟代謝的負擔,對身體會造成更嚴重的損害。
但是反過來說如果長期過量引起,引起頻繁嘔吐,對於胃也是不小的損害。頻繁嘔吐出現胃潰瘍胃痙攣,導致胃酸分泌太多,容易造成賁門黏膜撕裂,也會引起食管損傷,所以說,儘量不要飲酒到嘔吐。
通過以上兩個方面我們看出,酒量大小是飲酒是否嘔吐的主要原因,而身體內胃及大腦的反應能力也是造成是否嘔吐的重要原因。那麼如何避免喝酒時不嘔吐?
當然儘量減少酒精攝入的量是一個最主要的原因。但是往往酒場如「戰場」,有時身不由己,有時被逼無奈,更有時自己本來就想多喝幾口。
那麼就要避免空腹大量喝酒,這樣會加重酒精對胃黏膜的刺激,更會加快酒精的吸收速度,更容易引起嘔吐。喝酒前要多吃些食物,或者喝包牛奶,保護一下胃黏膜。
另外,喝酒的過程中,多吃蔬菜,不能喝的太猛,儘量延長喝酒時間,可以讓身體有個吸收代謝過程,同時多喝水,水分可以進入血液稀釋酒精,也能加速酒精代謝。
喝酒過後,適量喝點西瓜汁等果汁或者吃一點水果,讓胃感覺舒服一些。
綜上所述,喝酒後有的人會吐有的人不會吐,是由自身解酒酶的分泌決定的,也是由於身體對酒精刺激的反應能力決定的,飲酒不僅酒精對身體損害,長期嘔吐也會給胃造成損害,日常為了身體健康,儘量不要飲酒。
我是@全科醫聊,感謝您的支持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