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身法八要之四——墜肘

2020-08-26 太極論道—老人頭

有朋友問我:太極拳身法八要,為什麼講理論比較少?由於太極拳理論講的人太多了,過多的理論闡述,讓練太極拳者都不知所云了,造成動作變形,甚至動作已經反向,尚不自知。

目前缺少的是理論聯繫實際,所以,本身法八要主要是身法八要在身上的體驗。前三個單元分別講了:提頂、吊襠、沉肩。這個單元講墜肘。

第四單元 墜肘

墜肘顧名思義,就是肘關節下墜。為什麼要墜肘呢?大家都知道,太極拳講有升就有降,那麼,墜肘(肘降或肘有下降之意)什麼要升呢?因為肩下沉、肘下墜,那麼就只有手能升了。所以,太極拳有:沉肩墜肘梢自起之說。這句話告訴我們,手升起不是肩臂上抬的結果,而是沉肩墜肘的一個結果。所以,出現墜肘時,手要帶小臂向前方伸出,並微抬起手。但僅限於手微微抬起,由於沉肩墜肘不足以讓手將手臂完全帶起。其原因是,太極拳要求用意不用力,如何在用意不用力下,將手臂掤起,將在後續身法中陸續講到,在這裡不做贅述。

有朋友問:講身法為什麼不配圖或視頻?原因有二個:一是傳統武術講究言傳身教,為什麼要言傳身教?主要原因是每一個人骨胳發育有些差異,同樣的身形,對圖模仿,不一定讓模仿者骨胳到位,造成形似而已。二是大家都知道,上了大學,在大學期間還是要在指導老師的指導下,進行實習,便於學生理論聯繫實際;有老師指導的實習,才是真正的實習,避免走偏。

如有需要配圖文章的,請關注並私信我,待太極拳身法八要講解完成之後,整理後發給需要的朋友。請新朋友關注、轉發、點讚、留言。謝謝喜歡我文章的朋友!!!

相關焦點

  • 解讀 太極拳身法八要
    武禹襄借鑑了李呈芬《射經》中有關身法要點,提出了《身法八要》:提頂、吊襠、涵胸、拔背、松肩、沉肘、裹襠、護肫;到了第四世郝月如先生又增加了騰挪、閃戰、尾閭正中、氣沉丹田、分清虛實,成為十三條。各地修煉太極拳術者,雖然各有損益,但基本要求一致。尤其是武禹襄先生手訂的「身法八要」,不僅被各地武派太極拳傳人視為必須遵守之身法要領,對其他太極拳傳人及其他武術也都具有指導意義。
  • 太極拳身法八要之二——吊襠
    上一單元,我們講了「提頂」,也就是「虛領頂勁」,需要豐富一下其內容,所謂「虛領」,關鍵在「虛」上,在頸部的表現為,頭部不壓迫頸椎,並能保證頭部更靈活的轉動,如果「實領」,則就是「用力」了,也就造成「項強」,就是頸椎僵直,為練太極拳大忌。第二單元 吊襠吊襠,顧名思義:就是把襠部吊起來。
  • 太極拳身法八要之一——提頂
    太極拳身法八要,是太極拳的立身之本,所以,太極拳身法八要,儘管有很多人都知道,但如何正確的做到這八要,確是眾說紛紜。如何正確做到身法八要上身,是練習太極拳必過門檻,如果身法八要上不了身,套路練得再熟,說好聽點是太極操。我將分八個單元,分別將如何做到身法八要解釋給大家。特別是對初入太極之門學習的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同時,通過這些知識的理解,對於選擇老師,都會是很好的幫助。
  • 太極拳身法八要之六——拔背
    特別是如何拔背,大都進行了牽強附會的解釋,一般的解釋大意為:背部向上下方向拔開,這種解釋是錯誤的,也正是這樣的解釋,造成太極拳練習者的困惑,上下拔背的結果是不能按太極拳的要求「松腰」了,既然影響「松腰」,這說明上下「拔背」是錯誤的方式。既然,縱向(上下)「拔背」不是太極拳要求的「拔背」,而橫向「拔背」又無法實現,如何拔背就成了一個貌似無解的要求。
  • 太極拳各家身法要領的總綱,終於有人說破
    氣勢、八面支撐是完滿實現了各家太極拳的身法要求而產生的,因此,講八面支撐,就不能不說到太極拳身法。縱觀太極拳各家身法要求,其實都是要身體各個部位的上下、前後、左右、內外等不同方位的對向用力,使肢體放長,身體支撐八面,產生出太極拳的勁。如:軀幹上下的對向拔長:頭頂項豎,松腰沉氣;軀幹前後的對向撐拔:含胸拔背;四肢相向的撐長拔伸:肩沉肘墜,胯開膝屈。
  • 身法是練好太極拳的關鍵
    在教學中身法要特別重視:「習太極拳必須處處按照太極拳的原理要求完整豐富,無論是教與練必須從身法著眼,身法是練好太極拳的關鍵,必須嚴格要求。」身法是組織內形,產生內勁的關鍵環節。所以,平日行功走架,一舉一動必須由內及外,達到內外相合統一。此即「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的道理。身、手、步法一定要做到相互協調配合,達到以內形支配外形的目的。(一)太極拳是用"起、承、開、合"四個要領貫串始終,因此在習練中不可因起、承、開、合節序的關係而產生繼續的現象。
  • 武術身法論
    所以,練習心意拳者和練習形意拳者莫不對此耳熟能詳,心意拳以雞腿、龍身、熊膀、鷹捉、虎抱頭、雷聲為身法六藝,形意拳講雞腿、龍身、熊膀、虎抱為身法四相,所謂身法,無論靜動每一勢中皆要包含之意。心意拳中六藝所練,主要就是一個身法,六藝就是從頭到腳渾身上下勁力的貫串之法。
  • 武術的核心是身法 身法亦是各門各派的精髓所在
    心意六合拳身法    《心意六合拳譜》曰:「雞腿、龍身、熊膀、鷹捉、虎抱頭、雷聲,以此作身法。」所以,練習心意拳者和練習形意拳者莫不對此耳熟能詳,心意拳以雞腿、龍身、熊膀、鷹捉、虎抱頭、雷聲為身法六藝,形意拳講雞腿、龍身、熊膀、虎抱為身法四相,所謂身法,無論靜動每一勢中皆要包含之意。
  • 太極拳身法八要之三——沉肩
    前兩單元講了太極拳「提頂」和「吊襠」,首先感謝很多朋友的關注和點讚、轉發。這是對我文章的認可,再次謝謝。有朋友私信交流說:「有老師說:虛領頂勁是用意念虛領向上。講提頂,怎麼沒講是意領?」感覺其它朋友也有這方面的疑問,就在這講回答了。
  • 太極拳健身「八法五步」
    請刷新試試身穿運動服飾的黃秀君告訴記者,多年前,她患上了較嚴重的腰疼病,在親戚的建議下開始學習太極拳,「我剛開始接觸太極拳,就喜歡上了太極拳,感覺特別適合中老年學習。我每天堅持打太極拳,腰疼病也沒了。」她笑著說,這套「八法五步」動作簡單,特別適合零基礎的人群學習,她希望大家都能學習,一起鍛鍊身體。
  • 太極拳機密要領之「手、眼、身法、步」,不懂的拳友可以學習
    太極拳整體動作之眼法 眼法要隨著主要的手的動作而向前平視。凡動作變化首先用意識指導內部(內臟)向預定前去的方向作好安排,眼神先向預定前去的方向前視,然後身法、手法、步法跟上去,所謂「一轉眼則周身全動」。這是「始而意動,繼而內動(內臟),然後形動(外形)」的細緻的鍛鍊方法。
  • 太極拳八勁法訣
    在運用捋法時,要注意自己的身形手勢,牢記先賢大師的告誡,「陰陽之母,動靜之機」,此時不可忘記太極拳的根本,周身空松不掛力,手上要松不掛力,像陳鑫大師說的「妙手空空」是絕佳的手勢,我說「四梢空接手」,把握手的空松,是揉手、技擊的第一要素。這是捋法的「力儘自然空」太極內功,空是威力無窮的。周身松空,你便成為松體,重心當然穩重,重心的穩重,功夫不是一天兩天練出來的。
  • 董氏太極拳之釋解
    太極要領(一)董氏太極拳系內家拳,力出於骨,勁蓄於筋。不求皮堅肉厚,而求氣沉骨堅。故無張筋錯骨之苦。無跳躍奮力之勞,順其自然,求先天之本能。為返本歸原之功夫。(二)練董氏太極拳有三到,神到,意到,形到。如身法正確,神意俱到,則進步甚速。每日有不同之感覺,學者宜細心體味之。(三)董氏太極拳如身法不合,神意不到。如火煮空鐺,到老無成。有十年太極不如三年外家拳之談。
  • 體悟太極拳:「提膈偕閭」身法
    太極拳身法「十要」中的「虛領頂勁」、「沉肩墜肘」、「含胸拔背」是結果,如何達到這些身法狀態,歷代太極拳大師都有自己的看家本領,但很少在社會上傳播,只是在門內很小的圈子內傳授。還有一類大師,只從字面上教大家這些身法,用身法狀態教身法,只能是人人亦云,甚至南轅北轍。
  • 「太極拳秘籍」從入門到提高這裡全都有!
    太極拳古時又稱十三勢,勢者,趨勢也。如洪水之就下,勢不可擋,如高山之圓石其勢強勁。總之敵背我順謂之得勢(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之意)!掌握太極十三勢,就走上了「太極拳」從入門到提高的大道正途。太極拳,處處反映陰陽,體現手的方位與腰的五行的轉化。太極十三勢,上肢是八卦,即方位,四正四隅。腰是五行,體現與步。
  • 太極拳八種「勁」的概論
    這八種在太極拳當中也常用來說明八種太極技擊方法,簡稱為太極八法,有歌訣為「掤在手臂,捋在掌中,擠在手背,按在腰弓,採在十指,咧在轉肱,肘在曲尺,靠在肩胸」。在太極拳諺裡面稱之為掤北捋南擠東按西。被稱之為太極拳的四正勁。在楊氏太極拳等很多種太極拳當中,把這四種勁的使用方法融合到太極拳的第一式「攬雀尾」當中,第一式也作為最重要的一式,強調這四種勁的運用,可以說是太極拳的拳母。如果說太極拳的八種勁一定要簡略概括,那麼就剩下掤捋擠按四種。但如果還要再做簡略,那麼就剩下掤捋兩個。但是如果一定要再做一個簡化,那麼就只能剩下一個掤勁了。
  • 太極拳法度「不起肘」。了解法度,讓你的功力更強大(四)
    太極拳有兩墜一塌:墜肘,墜膝,塌襠。松肩以墜肘,墜膝以發力,塌襠以偏沉。墜肘主要涉及前後長度,膝提墜主要涉及上下高度,塌襠主要涉及左右寬度。太極拳從人借力,偏沉則隨,形成一動螺旋六面力必具。肘下墜,中指卻上領,沉重量,浮杳量都有了。
  • 太極拳的松身功法
    練太極拳應在放鬆狀態下運動,要松而不懈,用力而不僵硬,跟習慣正好相反。放鬆之難就難在要改變原來的習慣。放鬆的練法隨息放鬆    預備式沒有外形動作,意念單一簡單,所以可作為入門功夫,先易後難,循序漸進。預備式中的隨息放鬆法,可以用來鍛鍊意念導引放鬆周身和鍛鍊放鬆與呼吸的協調能力。
  • 什麼是太極拳的「八法貫通」呢?看完你會有所受益
    八法貫通。八法就是一法,一個字,球。太極,就是球法。自己是球,也把別人當球。掤,是轉球。你圓了,才撥得動人。
  • 太極八法最全解析,收藏起來慢慢看!
    百年太極,楊氏老譜及各家各派的太極拳理論推介中,均將「太極八法的掤、捋、擠、按、採、挒、肘、靠列入首版頭條或重要版面。在《吳家太極拳》專刊中稱八法為《八法秘訣》,可見吳家對太極八法的重視。  太極八法每一法的後邊加一個「勁」字,如掤勁、擠勁……這個說法延用至今。此「勁」非勁力之勁,「是精氣之內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