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各家身法要領的總綱,終於有人說破

2020-08-29 古法練功

​雨過天晴生雲霧,蒼松滴翠,飛瀑瀉銀,千豐先生閒坐茅亭,神閉氣定。一清在石坪上行拳盤架。

一清:先生,您常說我打拳不懂得「八面支撐」,今日能否給徒兒開示一番,何謂「八面支撐」?

千豐:八面支撐,是通過意念引導身體四肢的對拉互爭而實現的,太極拳各門派,大部分的身法要求都是圍繞這一目標的實現而規定的。八面支撐是太極拳一項十分重要的要求,它幾乎是太極拳身法的所有要求的指歸!關於八面支撐,拳論家中,除郝少如先生外,很少有人闡述過它的重要性。

八面支撐由氣勢形成,氣勢又使八面支撐更加渾圓。氣勢、八面支撐是完滿實現了各家太極拳的身法要求而產生的,因此,講八面支撐,就不能不說到太極拳身法。

縱觀太極拳各家身法要求,其實都是要身體各個部位的上下、前後、左右、內外等不同方位的對向用力,使肢體放長,身體支撐八面,產生出太極拳的勁。如:軀幹上下的對向拔長:頭頂項豎,松腰沉氣;軀幹前後的對向撐拔:含胸拔背;四肢相向的撐長拔伸:肩沉肘墜,胯開膝屈。在意識調控下,逐漸產生傳統上稱謂掤勁的太極勁,從而達到技擊健身等目的。

人體肌肉具有伸展性、彈性和粘滯性。肌肉在外力牽拉或負重的作用下可以被展長,這是伸展性,外力取消時又能恢復原狀,稱之為彈性。太極拳正是利用肌肉這一特性,在意識的調控下,通過肢體之間的適度對向用力,使肌肉、骨骼產生對拉互爭的運動,提高肌肉的伸展性、彈性,增強肌肉的收縮力,在突出用意的調控和綿緩鬆柔的狀態下,練出的是一種有彈性的勁,太極拳稱作掤勁。

一清:徒兒有些明白了,那麼如何才能做到「八面支撐」?

千豐:做到「八面支撐」有形體要求、意念要求和精神要求。先說形體要求。八面支撐,必須建立在中定的基礎上。《太極拳釋名》說:「十三勢者,分掤、捋、擠、按、採、挒、肘、靠、進、退、顧、盼、定也。」王宗嶽《太極拳論》說要「不偏不倚」、「立如稱準」,講的是中定。何謂中定?重心即太極拳所說的中定,不偏謂之中,不倚謂之定。十勢當以中定為主,南定生勢,以勢入定,在中定的基礎上然後談得上八面支撐,八面支撐不能離開中定頂頭懸、尾閭收是上下爭力,前推之力必有後撐是前後爭力,定勢的三尖對正,前落之腳必須與後足蹬力同時到點。內三合要內不動外不發,外三合要上下相系、同起同落、相對相照、同松同緊等。

頂頭懸、尾閭收,即頭部百會穴上領和尾閭骨向裡回收上下對拉,身軀中正,重心下降,平衡穩定,使人有安定舒適的感覺。頂頭懸起,兩臂掤開,自有支撐八面的風度。上下一條線,即百會穴與會陰穴對正,上身則無傾斜之弊,進而肩井穴與湧泉穴對準,從頭到足形成垂直之勢,猶如旗豎起,立身挺拔,精神抖擻,要有頂天入地的意念。通過頂天入地,上下對拉,向前之力必有後撐,左右延伸,八方放射的意念鍛鍊,渾元之氣必生,氣貫全身而達八面支撐。

一清:意念要求是什麼?

千豐:郝少如先生說「在精神支撐八面時,必須以腰為中心,用意產生八條線去向八個方向支撐;八條線必須線線相等,氣勢才能圓滿。如果八條線條短不齊,氣勢便會出現凹凸。習者在求達精神支撐八面的同時,又必須使之八面相等。」這個線線相等的八個方向的出發點,實際上就是中定點,沿著這個中定點,上下矢方向的延伸軌跡,就是人體的重力線,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球狀的,從一個中心點發出線線相等的線,才是一個圓滿的球。八面,也只是泛指,並不能坐實,可以是十六條線線相等的線,或者是三十二條線線相等的線,甚至是六十四條、一百零八條,以至無數條相等的線,極拳的「無形無象,全身透空」就是這樣的境界。有人將這種狀況稱為「氣囊式彈性體」說:「要用意將丹田作繭自縛為全身氣的聚合中心,使丹田成為整個太極氣勢中質量最大的核心部分,並以丹田這中心層層向外擴展,質量也由大到小,壓力由強到弱作有序的排列,從而形成外柔內剛、剛柔相濟的狀態,這是體現太極拳運動特點的關鍵。」

一清:那麼精神要求又有哪些呢?

千豐:「空」「松」是追求氣勢的基礎條件,事實上「空」「松」是追求八面支撐的必須條件,有八面支撐才有圓活,「圓活是離不開「空」「松」這個先決條件的。如果習者的肌肉骨節還未達到一定程度的「空」「松」要求,「圓活」也就無所企及。而達到了「圓活」的要求,空松才能極盡其妙。」

一清:先生常說的內三合外三合,跟「八面支撐」是有關係的吧?

千豐:對,這是傳統的說法,只不過沒有一語道破,其實就是為了達到「八面支撐」的目的。外三合,即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腳合,其實質是四肢的根節、中節、梢節三大;關節左右交叉相合,肩與胯合,即上肢根節與下肢根節左右交叉相合;肘與膝合,是上肢中節與下肢中節左右交叉相合;手與腳合,是上肢梢節與下肢梢節左右相合。

外三合不在外形,全憑心意用功夫,就是以心行意,以意導氣,以氣運身。這就進入了內三合的境界,即「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需要明白:外三合是由內三合而達到的。外三合、內三合,統稱六合,即上下、前後、左右六面合力,周身一家,形成一個圓球體,合力為「o」。這個球體去擊人,擊到身上的雖然是一個點,但這是面中點,全力都集中到了這個點上,這個點就有穿透力。

一清:「八面支撐」有何作用?

千豐:做到「八面支撐」,就產生氣勢。氣勢是一個場,這個場是圓滿的,是生動的,是有質量的。

太極拳之拳架包含了各種功在內,尤其要按要領練習,深刻體會其中奧妙,功夫全在拳架之中練出。待功成之時,無所謂招數手法矣,而氣勢,即「場」的感應機制,即能產生敷、蓋、對、吞的精妙技法。人有氣場,當人與人接觸時,接觸指氣場與氣場的接觸。人與人逐漸接近時,就有氣場壓迫已身之感,敏感者,感覺明顯,不敏感者感覺不出。太極拳修煉就要增強這個氣場感覺,強化它,使感覺氣場的漸至靈敏而階及神明。一語破天機,聽勁、懂勁和神明之形成,全在「場」中求也,也就是氣勢的作用。「氣勢是由人體內在功夫決定的。勁和神明之形成,全在「場」中求也,也就是氣勢的作用。「氣勢是由人體內在功夫決定的。氣勢的大小,是衡量一個人太極拳功夫深淺的重要標誌,氣勢越大功夫越深,即所謂「太極拳不在樣式而在氣勢,不在外面而在內」習者平日裡進行行功實踐,對於氣勢的追求是不可忽視的。」

氣勢的質量,具體表現為太極渾圓勁。太極渾圓勁是周身八面支撐而形成的,渾網勁是充滿氣的太極拳。太極拳練到一定程度,前擁、後撐、上領、下沉、丹田之氣充盈周身,做到人身處處皆太極,平時處於鬆柔狀態,遇到緊急情況也可一觸即發,太極渾圓勁就是在日積月累的行拳盤架的過程中逐漸產生的,其中,八面支撐的要求就不可須臾背離,一舉手一投足,都要求八面支撐,不可草草從事。


一清:謝謝先生的開悟,我一定循此道而修煉。

千豐:一清徒兒,再聽老夫重複一句。八面支撐是太極身法的指歸,是各家身法要領的總綱,差別僅僅在於說破不說破。行拳技擊念於茲、行於茲,功夫方能長進。 (轉)

放鬆:

周身關節、骨骼、肌肉都拉長,產生彈性和韌性,就是放鬆。

沉肩:

肩膀不往上聳,手向上邉訒r,不把肩膀帶起來,就是沉肩。

墜肘:

肘尖向下、向外伸展,不可以上翻,上翻就把肩膀帶起來了。

含胸:

胸如鞠躬一樣,微微向前曲、內收,不可太過,太過會駝背。

塌腰:

含胸,腰自然塌下。塌腰,下盤就會沉穩,上身也非常靈便。

屈膝

膝蓋彎曲,不超過腳尖,否則重心都在膝蓋上,膝蓋會受傷。

鬆胯:

胯是髖骨。松:下沉、撐開。鬆胯是開啟太極拳之門的鑰匙。

內功:

彈性和韌性,加上動作協調,手和腳的動作配合,就是內功。

氣感:

練拳練久了,促進血液循環,太極拳大師們就稱這個為氣感。

快慢:

剛學的時候要慢,是為了動作熟練。熟練後,可以逐漸加快。

變速:

變速,就是突然間加快速度。變速使得太極拳更加靈活多變!

發力:

松胯+變速=太極拳的爆發力。不是靠蠻力、肌肉力量得到的。

拙力:

拙勁就是蠻力、肌肉力量的統稱。太極拳中絕對不允許出現。

搏擊:

拳術如戰術,太極拳也不例外,既然它叫「拳」,就能搏擊!

卸力:

接住對方的力量之後,要立即松胯、變速,為打擊做下鋪墊。

走圓:

太極拳每一個動作,由始至終都是走圓形、弧線,沒有直線。

步法:

步法慢,拳則慢,步法亂,拳亦亂!擊敵時,全靠步法取勝!

身法:

身法不前俯後仰、不左右傾斜,耳朵、肩膀和胯在一條線上。

五官:

頭、頸部豎直,二目平視前方,耳聽身後,防敵人背後偷襲。

螺旋:

「螺旋」,是在圓形中走弧線,用來緩解矛盾和製造矛盾。

引進:

順著敵人,把他的力量引到他發力的地方去,使他力量撲空。

剛柔:

柔是技巧,不是軟弱無力。剛是松胯加上變速得來的爆發力。

開合:

「開」與「合」是太極拳的精髓。開是打擊,而合就是引進。

虛實:

重心主要放在哪條腿上,哪條腿就是實,而另一條腿就是虛。

輕重:

主要的手是重手,次要的手是輕手。而輕手同邊的腿是實腿。

雙重:

雙重是病態!就是同一邊的手、腳都是重。雙重則下盤不穩。

打法:

引進對方力量,對方撲空,這時候打擊對方是最合適不過的!

拿法:

拿法就是擒拿。以擰、轉、扳、壓等技法,使對方關節受制。

相關焦點

  • 身法是練好太極拳的關鍵
    在教學中身法要特別重視:「習太極拳必須處處按照太極拳的原理要求完整豐富,無論是教與練必須從身法著眼,身法是練好太極拳的關鍵,必須嚴格要求。」),強調步法上嚴格分清虛實,以正中為前提,變換時完全用內勁而不允許依靠身體的前俯後仰、左右偏倚,或者身體的起伏來借力;上下肢與身法必須配合好,如配合得不好會直接影響身法。
  • 解讀 太極拳身法八要
    基於這一根本要求,武派太極拳的創始人武禹襄先生就特別重視習拳的質量,基礎砸得磁實,才能有好的拳術質量。俗語云:「樹從根腳起,水自源處流。」武禹襄出身於武術世家,本人也熟悉弓馬武藝,而射箭能否命中與身法之是否正確有很大關係。
  • 太極拳的松身功法
    放鬆在健身和技擊方面的作用     放鬆是練好太極拳的關鍵,練拳應在周身放鬆的狀態下進行。放鬆在養生練法和技擊練法上都很重要。
  • 太極拳機密要領之「手、眼、身法、步」,不懂的拳友可以學習
    太極拳整體動作之眼法 眼法要隨著主要的手的動作而向前平視。凡動作變化首先用意識指導內部(內臟)向預定前去的方向作好安排,眼神先向預定前去的方向前視,然後身法、手法、步法跟上去,所謂「一轉眼則周身全動」。這是「始而意動,繼而內動(內臟),然後形動(外形)」的細緻的鍛鍊方法。
  • 武術身法論
    太極拳的含胸拔背以及松肩即是心意拳的熊膀,沉肘和護肫即是心意拳的鷹捉,裹襠、吊襠即是心意拳的雞腿,提頂即是說頭要正頸要挺,虛靈頂勁,即是心意拳的虎抱頭,「命意源頭在腰隙」,又說「其根在於腳,發於腿,主宰於腰」,這裡所反覆強調的腰也正是心意拳所說的「龍身」,龍渾身是腰,以身為腰。另外諸如十趾抓地、足心涵空、下頜回收、氣沉丹田、上下相隨、內外相合等等心意拳太極拳要求皆無不同。
  • 武術的核心是身法 身法亦是各門各派的精髓所在
    太極拳的含胸拔背以及松肩即是心意拳的熊膀,沉肘和護肫即是心意拳的鷹捉,裹襠、吊襠即是心意拳的雞腿,提頂即是說頭要正頸要挺,虛靈頂勁,即是心意拳的虎抱頭,「命意源頭在腰隙」,又說「其根在於腳,發於腿,主宰於腰」,這裡所反覆強調的腰也正是心意拳所說的「龍身」,龍渾身是腰,以身為腰。
  • 太極拳及各家特點
    二、太極拳體現形神合一的生命觀。三、太極拳體現矛盾對立統一的哲學觀。四、太極拳體現傳統文化的養生觀。五、太極拳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觀。將陳式老架太極拳中的一些高難度動作改動,讓拳架姿勢較為簡單,動作柔和易練。動作要領:立身中正安舒,拳架開展大方,動作鬆柔緩慢,行動速度均勻,招式虛實分明,周身圓活連貫,腰身使動四肢,換位逢轉必沉,體用效果突出。
  • 太極拳身法八要之一——提頂
    太極拳身法八要,是太極拳的立身之本,所以,太極拳身法八要,儘管有很多人都知道,但如何正確的做到這八要,確是眾說紛紜。如何正確做到身法八要上身,是練習太極拳必過門檻,如果身法八要上不了身,套路練得再熟,說好聽點是太極操。我將分八個單元,分別將如何做到身法八要解釋給大家。特別是對初入太極之門學習的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同時,通過這些知識的理解,對於選擇老師,都會是很好的幫助。
  • 體悟太極拳:身形身法
    太極拳身形身法是特指人體軀幹部位在行拳走架過程中,為了保護、運動五臟六腑所處的方位和遵循的運動規律。人體軀幹包括骨盆以上、肩頸以下身體部分,外面包括臀、腰、背、腹、胸,裡面被胸膈肌為胸腔和腹腔兩大腔體,胸腔裡有心、肺等器官,腹腔裡有肝、脾、胃、腸、腎等器官,這些器官被髖骨、尾閭、腰椎、胸椎、肋骨、肩胛骨等骨骼保護。
  • 陳式太極拳八法循環法
    慢練的目的是便於解剖分析、領會動作要領,熟悉動作運行路線,掌握手、眼、身、法、步的具體要求。慢練也是加深理解、鞏固、實踐和自我矯正的過程。如果貪快就會手足錯亂、運行呆滯、忽略細節問題,一旦形成習慣不但會醜態百出,日後改起拳來也會非常困難。陳氏太極拳動作有快有慢,快慢有機結合。我們在練拳時,如果節奏處理不好,會使整體動作顯得呆板乏味、平淡無奇。
  • 太極拳身法八要之二——吊襠
    上一單元,我們講了「提頂」,也就是「虛領頂勁」,需要豐富一下其內容,所謂「虛領」,關鍵在「虛」上,在頸部的表現為,頭部不壓迫頸椎,並能保證頭部更靈活的轉動,如果「實領」,則就是「用力」了,也就造成「項強」,就是頸椎僵直,為練太極拳大忌。第二單元 吊襠吊襠,顧名思義:就是把襠部吊起來。
  • 太極拳身法八要之四——墜肘
    有朋友問我:太極拳身法八要,為什麼講理論比較少?由於太極拳理論講的人太多了,過多的理論闡述,讓練太極拳者都不知所云了,造成動作變形,甚至動作已經反向,尚不自知。目前缺少的是理論聯繫實際,所以,本身法八要主要是身法八要在身上的體驗。前三個單元分別講了:提頂、吊襠、沉肩。這個單元講墜肘。第四單元 墜肘墜肘顧名思義,就是肘關節下墜。
  • 傳統太極拳的身法解析
    練習太極拳身法很重要,因為每一個動作都是建立在身法的基礎上,身法不正確,動作就很難做到位,練武的練不出功夫所謂身法,即站樁和練拳時人體的骨架結構,既要符合人的生理,又能支撐八面。本文試圖先梳理出人體主幹的身法結構,然後再將各種不同的表述或說法進行歸納,以供大家參考。 拳理即生理,身法結構即是人的生理結構,其最核心的就是襠裡的「一橫一豎」,其次是上身的「一橫一豎」,身體上下有了「橫豎」,結構就穩定了。將身體主幹這兩個「一橫一豎」弄明白,其它就容易理解了。
  • 楊式太極拳功法要領
    太極拳的功法極為完備,它的要領歸納起來,有以下八個方面。 「松」,是太極拳的第一要義,是最本質的東西,貫串於始終,並且練拳時要松,發勁時也要松,它是所有技術行為的出發點。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區別於外家拳,才能練出獨有的彈簧勁。當年有人曾問過澄甫師祖:「未見您用多大勁,何以將人發出那樣遠,打得那樣乾脆呢?」回答說:「我是松著勁打的!
  • 教你如何用三年時間進入太極拳懂勁階段
    你知道太極拳的套路想讓你練出什麼東西嗎?答曰:求勁、求法、求道。 然而想一下,目地相同,大家練法都不一樣,其中的優劣到底在哪裡?吳氏太極拳好還是楊氏太極拳好?初學者,從下往上看看,往往只能看到一個表象,這個表象就是套路,而且是套路動作。所以大多數的練習者認為,各家太極拳的區別就是動作不同。
  • 太極秘要:後拱型太極身法,環拱直立穩如松
    離開正確的身法談拳,就是「白談」;脫離了正確的身法練拳,就是瞎練。所以學拳要重視身法上身才能步正道。楊氏太極拳的身法,經過楊家四代人,一百多年的錘鍊,已經有了精到的規矩,詳盡的論說。楊振基老師重視的「苦練位置」,就是說身法必須經過苦練才能上身。
  • 體悟太極拳:「提膈偕閭」身法
    太極拳身法「十要」中的「虛領頂勁」、「沉肩墜肘」、「含胸拔背」是結果,如何達到這些身法狀態,歷代太極拳大師都有自己的看家本領,但很少在社會上傳播,只是在門內很小的圈子內傳授。還有一類大師,只從字面上教大家這些身法,用身法狀態教身法,只能是人人亦云,甚至南轅北轍。
  • 解析太極拳雲手的奧秘
    太極雲手是以弧形螺旋運動軌跡為主要的外形形態特點,以均勻流暢的動作,充分表達了太極拳陰陽相濟的運動理念。通過雲手,鍛鍊提高了學練者身、心、意、勁、神、理的能力,加深了學練者對於太極拳的理解和體悟水平。雲手時,雙臂、雙手好似天上的雲霧翻卷一般變幻莫測,有時風輕雲淡、有時仿佛天旋地轉。太極雲手因此得名。太極雲手也是太極拳的「母手」。為什麼說雲手是太極拳的母手呢?
  • 活膝——太極拳鍛鍊中膝蓋的要領
    太極拳的鍛鍊體系博大精深而細緻入微,既需要掌握總體要領,也需要掌握細節局部之具體要求。如虛領頂勁,說的是頭頸之要領;含胸拔背,說的是胸背的要領;沉肩墜肘,說的是肩肘的要領……那麼,膝蓋的鍛鍊要領應該如何掌握呢?筆者認為,練習太極拳,膝蓋部位的一個關鍵要領就是「活膝」。
  • 太極理論 | 高效練習太極拳的三大要領
    這種練法,如何能進得了太極的大門?因太極拳練的是「內功」,是在輕靈圓活基礎上練沾粘連隨,又在沾粘連隨運作中練聽化拿發,然後才能達到神奇的隨心所欲。從另外一個層面講,練太極,不是單純的鍛鍊身體,而是以身體為道具的心意修煉。所以,要練好太極,僅靠苦幹蠻幹很難取得大師級的成就。